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影响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影响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产生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段宇恬[1](2021)在《光响应性一氧化氮释放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在心血管、免疫和神经系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舒张血管,促进伤口愈合,抗肿瘤,抗菌等。为了避免在使用NO气体分子进行治疗时产生的释放不可控的问题,许多研究者使用载体(例如脂质体)将NO气体或者NO供体分子(例如二醇二氮烯鎓(NONOates)和硫亚硝酰类化合物(RSNOs))递送到体内。然而,存在NO气体的负载较难进行,NO供体分子(例如NONOate及RSNO)不稳定,载体负载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将光响应性的N-亚硝胺作为NO释放基元,制备光响应性NO释放单体,并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光响应性NO释放高分子,提高了 NO的含量并实现NO的时空可控释放,之后将其用于促进角膜伤口愈合及与其他抗菌剂相结合用于抗菌。综上所述,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光响应性NO释放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角膜伤口愈合和抗菌等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开发光响应性NO释放聚合物囊泡,可在光照触发下释放NO,用于角膜伤口的愈合。将光响应的N-亚硝胺作为释放NO的功能基元,通过将其与自降解基元对氨基苯甲醇衍生物相结合,制备NO单体(oNBN,pNBN,BN),该NO单体在制备的简易性、储存的稳定性及NO释放的可控性方面优于传统的NO供体如NONOate和RSNO。光响应性NO单体直接聚合合成NO释放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可通过自组装得到NO释放囊泡。NO释放囊泡可在光触发下选择性地释放NO。由于邻硝基苄基的敏化作用,使得oNBN单体具有较高的表观光解速率常数和较快的NO释放速率,因此将oNBN制备的NO释放囊泡(BP1)用于后续的细胞及动物实验。BP1囊泡可在活细胞内进行光控释放NO,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及增殖,进而促进角膜伤口愈合。BP1囊泡除了递送NO,还可利用NO释放介导的囊泡无痕交联,共递送NO与负载药物。2.开发能顺序释放NO和硫酸庆大霉素(GS)的光响应性囊泡,并可用于根除生物膜。首先亚硝化对氨基苄醇衍生物得到N-亚硝胺前体分子,再将前体分子与甲基丙烯酰氯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光响应NO释放单体分子(NBM)。由于NBM对Cu+稳定,因此可直接使用大分子引发剂(PEG-Br)引发NBM单体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O-b-PNBM(PNO)。PNO聚合物可自组装得到含有亲水空腔的囊泡,同时可进一步在其亲水空腔内负载GS制备GS@PNO囊泡。GS@PNO囊泡在光照作用下释放NO,同时生成的苯胺自由基易被还原成苯胺衍生物,接着自发进行1,6-消除反应,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NO转变为亲水性的PEO-b-PMAA,引起组装体降解释放GS。因此,GS@PNO实现了光照下NO和GS的顺序释放,显示出协同的抗菌作用,能够有效根除生物膜。3.开发能够同时释放NO和甲醛(FA)的光响应性胶束纳米粒子实现协同抗菌。先对5-羟基-2-硝基苯甲醛进行功能化反应,生成含有光响应释放甲醛功能基元的分子(化合物1)。化合物1再依次与对氨基苯甲醇,硼氢化钠,亚硝酸钠和甲基丙烯酰氯反应,生成光响应共释放NO和FA的单体NNBM。NNBM可在大分子引发剂(PEG-Br)的引发下进行ATRP聚合,得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O-b-PNNBM(PNOFA)。PNOF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可自组装成胶束纳米粒子,不会提前释放NO和FA。光照下PNOFA胶束纳米粒子共释放NO与FA,同时PNOFA分子链转变成亲水性PEO-b-PMAA,引起PNOFA胶束纳米粒子的降解。我们发现释放NO和FA的胶束纳米粒子具有协同抗菌性能,能有效杀死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该胶束纳米粒子对哺乳动物细胞毒性低且溶血性低。这项工作为开发基于气体信号分子的抗菌剂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雅珺[2](2021)在《不同菌种所致脓毒症心肌损伤表型特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究大鼠在体实验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脓毒症诱导的心肌损伤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区别,为早期鉴别脓毒症病原体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1)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C)组革兰氏阳性细菌脓毒症(SA)组、革兰氏阴性细菌脓毒症(EC)组,SA组:腹腔注射3ml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EC组:腹腔注射3ml热灭活大肠埃希菌,N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根据菌种浓度将SA及EC组分为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其注射浓度分别为:SA低剂量组(SAL):5.2x1012CFU/kg、中剂量组(SAM):7.35x1012CFU/kg、高剂量组(SAH):9.45×1012CFU/kg;EC低剂量组(ECL):1.05x1012CFU/kg、中剂量组(ECM):1.26x1012CFU/kg、高剂量组(ECH):1.47×1012CFU/kg。(2)建模成功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72 h采集各组大鼠心肌血液,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c Tn I、TNF-α、IL-1β的含量,并于相应时间点行心肌组织HE染色。(3)于24 h、48 h、72 h检测中剂量组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及Park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A组及EC组大鼠感染后均出现死亡,死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高。(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A组及EC组感染后各组大鼠脓毒症评分从6 h开始出现明显上升(P<0.05),且SA组较EC组各时间点脓毒症评分上升(P<0.05)。(2)SA组及EC组各组血清c Tn I含量6 h开始升高,至24 h达到峰值,48 h开始出现下降(P<0.05)。(3)SA组及EC组各组血清中测得TNF-α及IL-1β的含量于6 h达到峰值,于12 h开始出现下降,且48 h、72 h较12 h明显下降(P<0.05)。(4)HE染色后,SA组及EC组各剂量组心肌组织中均出现病理学差异,且SA组在24 h前炎性浸润较EC组增强,较NC组,ECL、ECM组病理学评分24 h开始明显升高(P<0.05),ECH、SAL、SAM、SAH组12 h开始明显升高(P<0.05);与ECL组相比,ECM组病理学评分24 h开始明显升高(P<0.05);与ECM组相比,ECH组病理学评分12 h开始明显升高(P<0.05);与SAL组相比,SAM组病理学评分24 h开始明显升高(P<0.05);与SAM组相比,SAH组病理学评分12 h开始明显升高(P<0.05)。(5)PINK1、Parkin蛋白表达在线粒体中,所测SA组及EC组中剂量组PINK1、Parkin蛋白从24 h开始表达水平出现上升,且较NC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于48 h达到峰值(P<0.05);72 h测得PINK1及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出现降低,但仍高于24 h(P<0.05)。结论在腹腔注射热灭活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革兰氏阴性细菌构建的脓毒症模型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所致脓毒症心肌损伤程度较革兰氏阴性细菌所致脓毒症严重,相关表型特征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早期明显升高,后出现时间依赖性下降,心肌肌钙蛋白I、线粒体自噬活性出现先升后降的变化。

祝敏[3](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崔玉梅[4](2021)在《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后一般表现出发病快和病程短等急性感染症状。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其已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程度更深和范围更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畜禽体内及其相关环境中较高,如在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和泌尿系统相关致病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在防控细菌感染过程中,掌握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同样至关重要。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期或其进入生长后期主要表达如成孔毒素、超抗原外毒素和细胞毒性酶等破坏宿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或干扰宿主免疫细胞功能的分泌型毒力因子。针对细菌主要毒力因子Hla进行有效抑制可有效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机体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这一抗毒力策略已得到科研人员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筛选发现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提高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Hla的生物学活性。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丹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超声提取法、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法优选了最佳提取工艺,即用20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通过对丹参中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摸索和优化,初步得到了丹参提取物,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为0.33%、0.05%、0.44%和9.02%。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等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丹参提取物与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吩钠和硫酸多黏菌素B等联合对典型MRSA菌株USA300的协同指数FIC均小于0.5,表明丹参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性。进一步研究确定隐丹参酮或丹酚酸B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抗菌作用(FIC<0.5),丹参酮Ⅰ或丹参酮ⅡA与硫酸庆大霉素仅有相加作用或无效。丹参提取物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长无显着影响,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1/4×MIC的硫酸庆大霉素和丹参提取物联合后10 h之内可将处理孔中的受试菌全部杀死。通过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毒性检测等试验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la的溶血活性和保护细胞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浓度为8μg/m L及以上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上清中Hla和原核表达的重组Hla的溶血活性作用。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浓度在2μg/m L时可显着抑制Hla的溶血活性。活死细胞染色试验和LDH试验结果显示当丹参提取物浓度达到128μ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在对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全面分析和对主要辅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上市的类似产品的处方组成制备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最终确定以丹参提取物为主成分,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苯甲醇为抑菌剂,聚山梨酯-80为增溶剂,成功制成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并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后治疗效果更佳,可显着缓解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殖以及改善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400 mg/kg仍未出现任何动物死亡,处死小鼠并解剖未发现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说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蛋雏鸡人工感染模型,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中剂量(0.4 m L/kg)和高剂量(0.8 m L/kg)可显着提高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蛋雏鸡的治疗效果。为后续开展扩大临床试验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奠定前期试验基础。综上所述,丹参提取物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显着提高主要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同时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初步获得的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毒性低。

张艺[5](2021)在《丹栀龙胆逍遥汤有效成分组合物对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其临床表现为剧烈的瘙痒和反复的湿疹。AD的局部外用药物以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为主,但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出现皮肤萎缩、红斑和肾毒性等副作用。随着对中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中药治疗AD具有效果显着、复发率低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毒副作用较小的抗炎药物,是目前研究开发新药的热点。丹栀龙胆逍遥汤是逍遥散的衍生方,具有疏肝扶脾,清热凉血的功效。方义中解释丹皮、栀子和龙胆具有清热凉血的疗效,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三种中药的多种成分具有抗炎效果。本课题从丹皮、栀子和龙胆三种中药成分中筛选出一组具有抗炎效果的组合物,研究其在特应性皮炎上的抗炎功效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文献检索以质量分数大于0.1%,分子量小于500和文献报道有抗炎活性为指标,从龙胆、栀子和丹皮中筛选出9种化合物。建立优化一氧化氮(NO)清除实验,以NO清除率为指标,对9种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发现龙胆中的獐牙菜苦苷、栀子中的京尼平苷酸和丹皮中的没食子酸具有较好的NO清除活性,IC50值分别为1700μM、1240μM和6.08μM,确定组合物(SGG)由獐牙菜苦苷,京尼平苷酸和没食子酸组成。采用分子对接预测了三种化合物的炎症靶点,得到獐牙菜苦苷、京尼平苷酸和没食子酸与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等蛋白晶体的对接能都在-5 kcal/mol之下,表明这三种化合物与蛋白配体都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具有抑制蛋白活性的潜能。测定三种化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发现獐牙菜苦苷、京尼平苷酸和没食子酸的临界细胞毒性浓度分别为200、25和25μg/m L,得到组合质量比为8:1:1。(2)采用MTT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价了SGG在RAW264.7细胞炎症上的抗炎效果。结果显示在无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SGG可以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GE2)的过量分泌,此外SGG还可以抑制炎症蛋白i NOS和COX-2的过表达。(3)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细胞免疫荧光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试验方法,研究了SGG在RAW264.7细胞炎症上的抗炎机制。结果显示,SGG可以抑制NF-κB由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抑制TLR4的过表达及ERK和JNK的磷酸化,此外,SGG还可以抑制IL-6、TNF-α、i NOS和COX-2的mRNA过表达,表明SGG可以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IL-6、TNF-α、i NOS和COX-2的mRNA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和表达炎症蛋白。(4)使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诱导建立BALB/c小鼠AD模型,研究SGG对小鼠AD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比较了对照组、模型组和SGG治疗组小鼠AD皮损的皮炎评分、瘙痒程度、皮肤病理变化、肥大细胞浸润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以及1型和2型T辅助细胞(Th1/Th2)炎症因子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SGG可以有效地缓解AD小鼠的表皮增厚、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症状,降低DNCB诱导的血清IgE浓度上升,同时抑制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和IL-5的mRNA表达。表明SGG在小鼠AD炎症模型上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纪巧荣[6](2021)在《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由环境因素导致的胃肠道疾病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尤其在高海拔的偏远地区,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还相当严重。高原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低氧,低氧作为疾病最基本的病理环节,可出现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低氧暴露对于呼吸、循环系统等相关研究也较多,而高原低氧环境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仍未受到足够关注。因此,研究高原人群肠道健康相关免疫机制,可为进入高原的人群提供健康保障,也为青藏高原的经济及国防提供有力的卫勤保障。【目的】胃肠道疾病如腹泻是严重危害人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及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由于高原地区缺氧引起的免疫抑制,尤其在高原地区由EPEC和EHEC引起的腹泻常导致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因此,研究高原低氧影响机体抗感染能力的免疫学调节机制,对于高原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成功建立C.rodentium感染模型的基础上,以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000米作为低氧实验条件,旨在探讨低氧对肠黏膜免疫的影响,且进一步明确低氧下抗原递呈细胞分化亚型、成熟活化状态的改变,以揭示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1.为了研究低氧影响宿主抵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我们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建立低氧下结肠炎小鼠模型。32只雌性、8周龄BALB/c小鼠(18-2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及低氧组(Hypoxia),各组内又分为对照及C.rodentium感染组,每组8只小鼠,即共分为四组(n=8),正常对照组(Control)、C.rodentium感染组(C.rodentium)、低氧对照组(Hypoxia)和低氧C.rodentium感染组(Hypoxia+C.rodentium)。结肠炎小鼠通过灌胃C.rodentium(约5×108 CFU/mouse)造模。正常组(Normal)小鼠饲养于IVC鼠笼中(2260 m,大气压582 mm Hg,PO2 121.6 mm Hg,相当于海平面16%O2,中国西宁),低氧组(Hypoxia)小鼠饲养于低压氧舱,模拟海拔高度5000 m(大气压405 mm Hg,PO2 84.7 mm Hg,相当于海平面11%O2),2周后取材。造模期间监测小鼠体重及排菌量,并于取材当天检测Normal组及Hypoxia组小鼠生理指标及血生化参数,包括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心率(heart rate,HR),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收集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病理改变,q RT-PCR检测肠黏膜中抗菌肽、炎性因子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及脾脏(Spleen)CD4+T细胞分型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并检测血清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检测结肠组织HIF-1α及Th1、Th17细胞分化相关元件表达。此外,为明确C.rodentium结肠炎中黏膜屏障的改变,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及MUC2、i NOS进行检测。2.为了探讨低氧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处理与上一部分一致。取材当天,收集肠系膜淋巴结(MLN)、派尔氏结(Peyer’s Patches),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1×107cells/ml),应用FACS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不同分化亚型表达,包括髓系DC(MDC,CD11c+CD11b+CD8α-)及淋巴系DC(LDC,CD11c+CD11b-CD8a+),q RT-PCR检测淋巴细胞表达IL-12、IFN-γ水平。进一步应用FACS检测CD11c+DC表面成熟标志因子(MHC-II、CD80、CD86)表达,分析低氧对DC成熟和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低氧处理2周后,Hypoxia组小鼠PAP、Hct、Hb较Normal组明显升高,结肠HIF-1α水平也相应增高,表明低氧模型构建成功。监测小鼠体重、排菌量发现,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体重减轻明显,且粪便排菌量增加。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病理检测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炎症改变,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与C.rodentium组小鼠比较,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组织抗菌肽Reg 3γ、IL-17、IL-22 m RNA明显降低,且伴有炎性因子TNF-α、IL-6、COX-2 m RNA的增加。Th反应相关因子检测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较C.rodentium组IFN-γ、IL-17、Ig G2a水平明显降低,且q RT-PCR也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结肠IL-12、IL-23p19m RNA降低,且伴有Th1、Th17细胞的分化上游蛋白T-bet及RORγt m RNA的表达下降,提示低氧暴露下Th1及Th17免疫反应下调。此外,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TLR4、NF-κB升高,且伴有炎性因子TNF-α、IL-6、COX-2的明显增多。黏膜屏障相关因子检测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Occludin、ZO-1、MUC2降低,并伴有i NOS的升高。对低氧下树突状细胞状态及表型检测发现,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LDC亚型表达明显降低,且伴有IL-12、IFN-γ的降低。进一步分析CD11c+DC表面标志成熟因子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MHC-II、CD86较C.rodentium组明显减少。【结论】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建立低氧环境下小鼠C.rodentium结肠炎模型,研究低氧影响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结果发现,低氧暴露下,Th1、Th17免疫反应的下调及肠黏膜屏障的破坏,诱导加重了C.rodentium结肠炎。进一步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研究发现,低氧通过影响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亚型的表达,最终诱导T细胞在肠道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发挥。

邓怡平[7](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钟灵[8](2020)在《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MRSA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几乎对所有可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极大的制约了抗生素的临床使用,而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比不上耐药性的生成速度。因此,除了发现新的抗生素,我们必须发现新的方法来改变耐药性的进程。特别是,我们需要制定新的抗菌治疗策略,可以限制、重定向、甚至逆转抗性进化的过程。联合用药为克服细菌耐药机制和恢复抗生素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策略。联合疗法的使用可以扩大抗菌活性的范围,减少细菌耐药性,针对新的药物靶标,并减少这些抗菌剂的毒性和有效剂量。在抗MRSA药物的开发中,天然化合物的治疗潜力越来越被认可。本研究通过棋盘法研究了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抗MRSA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茶黄素与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FICI<0.5),其中茶黄素与头孢噻呋的协同抗菌效果最好,FIC指数最低。我们通过小鼠金葡菌感染肺炎模型研究了茶黄素与头孢噻呋的体内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用抗生素组相比,联合给药组小鼠肺部载菌量明显降低且感染情况有极大改善,生存率提高了20%。通过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我们研究了64μg/ml的茶黄素对MRSA USA300蛋白表达的影响。在茶黄素处理组中,有33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92个蛋白表达上调,141个蛋白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的协同抑菌机制主要可分为以下4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是通过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干扰细胞壁合成来实现的。茶黄素可降低谷氨酸的合成从而间接的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因此,干扰细胞壁合成可能是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的机制之一。2.茶黄素处理诱导了金葡菌的两种主要的自溶酶的上调,两种自溶酶的上调加速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细菌自溶。因此,加速细菌自溶可能是茶黄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菌的另一个机制。3.茶黄素处理引起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和SodM的表达下调,导致羟基自由基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细胞的死亡。因此,茶黄素可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从而加速细菌的死亡。4.茶黄素处理下调了关键的核糖体蛋白RimP和L 2的表达,从而影响了70S核糖体的组装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中包括许多耐药蛋白的合成,导致细菌的生长速度和耐药水平降低。采用RT-PCR研究了64μg/ml的茶黄素对USA300中mecA、lytM、nirD、sodA、rplB等基因转录的影响,发现mecA基因未发生差异性表达,lytM基因发生差异性上调表达,nirD、sodA、rplB等基因发生差异性下调表达,与蛋白组的结果一致。

郭咏梅[9](2020)在《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产期和泌乳前期的高产奶牛由于生理的变化和高的代谢水平,抗氧化功能显着降低,容易诱发氧化应激,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是乳脂和乳蛋白合成与分泌的重要场所,其细胞的生物合成能力决定了奶牛乳腺的产奶能力。因此,深入研究硒(Se)减缓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对科学合理的补加Se,缓解奶牛氧化应激,优化奶牛抗氧化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以BMEC为细胞模型,分别以外源性一氧化氮(NO)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二硝基氯苯(DNCB)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并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白介素-1(IL-1)生物活性、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抑制剂抑制其磷酸化水平、并结合过表达技术对TrxR1进行过表达,从TrxR1/MAPK/NO途径深入研究了 Se缓解BMEC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本论文共分为6个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剂量的Se(0、10、20、50、100、150、200 nmol/L)对BMEC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初探正常生理条件下Se对TrxR活性和NO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促进机理提供基础。结果表明,Se对BMEC的相对增殖率(RGR)、Trx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抑制作用呈显着的剂量依赖效应,即Se对BMEC的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综合多项指标得出,以50 nmol/L处理组较好,100~200nmol/L处理组促进作用削弱。然而,Se的添加对正常BMEC的炎症细胞因子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其基因表达、NO含量、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试验2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RGR、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等指标为判断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 NO(0、250、500、750、1000、1250、1500μmol/L),分别作用 2、4、6、8、12和24 h,筛选出适宜的NO氧化损伤建模浓度及作用时间。结果显示,过量的NO可诱导BMEC的氧化应激,以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作为外源性NO,处理浓度为1000 μmol/L作用时间为6h,RGR降低至76.61%,引起SOD、CAT、GPx活性降低,MDA含量、炎症因子及NO含量、iNOS活性升高,可以作为建立BME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试验3以试验2为基础,以NO诱导BMEC的氧化损伤,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剂量的Se(0、10、20、50、100、150及200 nmol/L)对BMEC氧化损伤的保护和可能的调节作用机制,并筛选出Se的适宜添加剂量。结果表明,NO过量诱导BMEC发生了氧化应激,引起RGR与SOD、T-AOC、CAT活性显着下降,GPx、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Nrf2的基因表达呈现相似的变化;而ROS活性、MDA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基因表达也显着升高,并增加了其下游IL-1等炎症因子、iNOS的表达。Se的添加显着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变化,说明Se对NO诱发的氧化应激具有显着的减缓效果,减少了 IL-1的生成,降低了 iNOS的活性与NO的释放。这可能与增高的TrxR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了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Se对过量NO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中以20~100 nmol/L的Se保护组保护作用较好,尤其以50 nmol/L的Se保护组的保护效果更好,然而,过高浓度的Se则未能逆转NO诱导的细胞损伤,甚至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作用。试验4以试验3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DNCB抑制TrxR活性并诱导BMEC氧化应激,以IL-Ra抑制IL-1生物活性,从TrxR/IL-1/NO途径探究Se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将BMEC随机分为8组,分别是:对照组(CON)、Se 处理组(Se)、DNCB 损伤组(DNCB)、IL-1Ra 处理组(IL-1Ra)、Se+DNCB预保护组(S+D)、Se+IL-1Ra 处理组(S+I)、DNCB+IL-1Ra 保护组(D+I)、Se+DNCB+IL-1Ra处理组(S-D+I)。结果表明,DNCB抑制了 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导致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活性升高,激活了 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增加了下游因子IL-1及NO浓度,诱导BMEC发生了氧化应激。IL-1Ra抑制了 IL-1的生物活性,降低了 NO过量生成,减缓了 DNCB引起的氧化应激,说明IL-1是诱发NO大量产生引起细胞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Se对DNCB引起的BMEC氧化损伤具有缓解作用,Se的添加促进了 TrxR的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可逆转DNCB引起的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IL-1的生成、iNOS活性及NO的过量产生。这说明Se通过TrxR抑制IL-1的活性发挥其对BMEC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试验5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DNCB抑制TrxR活性并诱导BMEC氧化应激,以 SB203580、SP600125、PD98059 分别抑制 p38MAPK、JNK、ERK1/2 信号通路,将第三代贴壁生长的BMEC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DNCB损伤组、Se 处理组、DNCB+Se 预保护组、DNCB+SB203580、DNCB+SP600125、DNCB+PD98059,从TrxR/MAPK/NO途径探究Se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结果表明,DNCB抑制了 TrxR活性,ASK-1活性增加,下游p38MAPK及JNK通路被激活,并导致IL-1过量释放,诱发BMEC氧化应激,Se的预保护作用逆转了 BMEC内的氧化损伤,增强了 TrxR的表达,ASK-1活性及p38MAPK及JNK通路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逆转了 IL-1的过量释放及其下游iNOS-NO级联。当p38MAPK及JNK通路分别受到SB203580、SP600125抑制后,DNCB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被抑制,MAPK信号通路下游因子IL-1含量、iNOS活性及其基因和蛋白表达受到显着抑制,进而保护细胞免受NO蓄积的损伤,这提示Se通过TrxR抑制p38MAPK及JNK通路的激活缓解BMEC的氧化损伤。试验6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NO诱导BMEC氧化损伤,采用基因过表达技术对TrxR1进行过表达,将BMEC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NO损伤组、NO+Se预保护组、NO+TrxR1 OE组,进一步研究TrxR1对细胞中iNOS、IL-1β等炎症因子及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的影响,验证TrxR1基因是否是Se缓解BMEC氧化损伤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过表达TrxR1基因显着降低了 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IL-1β和iNOS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减缓了 NO诱导的氧化损伤,进一步验证了 TrxR1是Se缓解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从TrxR1/MAPK/NO途径探讨了 Se促进BMEC抗氧化功能、缓解NO诱导BMEC氧化应激的保护机制,即Se通过促进TrxR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了 p38MAPK/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降低了 IL-1β和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抑制了 NO的过量释放,保护了 BMEC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张政[10](2020)在《铜绿假单胞菌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文中提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水、植物、动物,以及日常生活和临床等环境。由于其具有复杂多样的营养和代谢系统,因此与急性和慢性感染相关。无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宿主中,铜绿假单胞菌都持续面对复杂的环境挑战,因而进化形成了精密的信号转导系统——双组分调节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来调节其对外界的应答反应,协调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双组分调节系统是原核细胞的主要信号转导方式,使细菌能够感知胞外信号,从而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铜绿假单胞菌中诸多的未知双组分调节系统是否与皮肤伤口感染相关,以及双组分调节系统如何发挥其致病功能从而促进感染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分析了铜绿假单胞菌PA14的转座子突变文库的高通量测序(Tn-seq)结果,进一步筛选了铜绿假单胞菌在皮肤伤口感染过程中与其致病性相关的双组分调节系统,最终得到显着影响皮肤伤口感染的四个未知的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分别是PA1449420、PA1445870、PA1464570和PA1432570(已命名为nioS,并已完成了初步的致病机制研究),并对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为了研究PA1449420、PA1445870、PA1464570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在皮肤伤口感染过程中具体的功能机制,实验首先构建完成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的基因敲除菌株。利用基因敲除菌株进行了小鼠皮肤伤口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三株基因敲除株感染皮肤伤口的能力显着受损,表明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验证了Tn-seq结果的正确性。为了研究这三个双组分调节系统是如何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的,我们对这三株基因敲除菌株进行了RNA-seq分析。RNA-seq结果表明PA1445870调节包括群体感应、细菌趋化性和分泌系统等在内的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A1449420调节包括亚钼蝶呤和分泌系统等在内的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A1464570调节包括铁吸收、群体感应以及分泌系统等在内的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上述结果说明,PA1445870,PA1449420和PA1464570可以通过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表达来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提高致病性。前期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调节系统NioSR调节反硝化系统相关的基因比较显着,其中在反硝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BD受到NioSR调节最明显,本文进一步深入研究NioSR调节反硝化系统基因norCBD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qPCR检测结果发现不管是好氧还是厌氧培养条件下,△nioSR菌株中一氧化氮还原酶亚基基因norC的表达显着下调。同时,体外一氧化氮杀菌实验结果表明,△nioS、△nioR和△nioSR抵抗一氧化氮杀伤的能力与野生株相比显着下降,表明NioSR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的表达来降解一氧化氮,从而抵抗一氧化氮杀伤。小鼠皮肤伤口感染实验表明△norCBD菌株感染小鼠皮肤伤口的能力显着下调,表明norCBD基因在促进皮肤伤口的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NioSR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BD来降解一氧化氮,以抵抗一氧化氮杀伤,从而促进其在皮肤伤口中的感染。为了确定NioSR是否与已知的反硝化通路相关的调节子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分别构建了在PA14野生株背景下和△nioSR菌株背景下anr,dnr,atvR,narXL基因敲除菌株。随后对不同基因敲除株在厌氧条件下不同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NR处于最上级,可以激活DNR和NarXL的表达,但会抑制AtvR的表达,DNR与NarXL略有相互调节作用,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另外,结果表明NioSR能够抑制AtvR和NarL的表达,但对ANR和DNR的表达均没有影响,同时ANR,DNR,AtvR和NarXL对NioSR的表达也均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NioSR是不受已知反硝化系统调节子调控的新型反硝化调节系统。综上所述,本课题证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通过调控下游毒力因子的表达来促进皮肤伤口感染,并进一步阐明NioSR在皮肤伤口中通过调节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CBD,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免疫毒性分子一氧化氮以增强皮肤伤口感染的机制,为解决临床烧伤和皮肤伤口感染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产生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产生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光响应性一氧化氮释放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一氧化氮(NO)及其生物应用
        1.1.1 响应性NO供体
        1.1.2 NO的检测方法
        1.1.3 NO的生物应用
    1.2 甲醛(FA)及其抗菌性能
        1.2.1 FA的来源
        1.2.2 FA的检测方法
        1.2.3 FA的抗菌性能
    1.3 本论文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触发光响应性聚合物囊泡释放一氧化氮(NO)用于角膜伤口愈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表征
        2.2.3 样品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O前药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3.2 单体的NO释放机理
        2.3.3 NO释放两亲性分子的合成及光介导NO的释放
        2.3.4 体外和体内NO的释放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响应囊泡顺序释放一氧化氮(NO)和庆大霉素用于生物膜根除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表征
        3.2.3 样品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O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3.3.2 NO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3.3.3 GS@PNO囊泡的制备与表征
        3.3.4 GS@PNO囊泡的抗菌性能测试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响应性胶束共递送一氧化氮(NO)和甲醛(FA)用于协同抗菌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样品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响应NO和FA释放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自组装
        4.3.2 可见光触发NO和FA的共释放
        4.3.3 光响应性PNOFA胶束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评价
    4.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不同菌种所致脓毒症心肌损伤表型特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2 血清c Tn I、TNF-α、IL-1β浓度的检测
    3 心肌组织病理学HE染色表现及评分
    4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表达水平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革兰氏阳性菌所致脓毒症心肌损伤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1.1.1 花粉孢子
        1.1.2 理化指标
        1.1.3 挥发性化合物
        1.1.4 酚类化合物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1.2.1 抗氧化性
        1.2.2 抗炎活性
        1.2.3 其他生物活性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1.3.2 现行治疗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2.3 小结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4.3 小结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6.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研究概况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研究概况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级抗原外毒素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乙酰基转移酶A(Oat A)
    第3章 丹参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3.1 丹参提取物主要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
        3.2 丹参提取物主要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
        3.3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丹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丹参提取物与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丹参提取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用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对雏鸡人工感染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试验研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5)丹栀龙胆逍遥汤有效成分组合物对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1.1.1 遗传因素
        1.1.2 环境因素
        1.1.3 免疫因素
    1.2 特应性皮炎的动物研究模型
        1.2.1 自发型AD小鼠模型
        1.2.2 致敏剂诱导型AD小鼠模型
        1.2.3 转基因型AD小鼠模型
    1.3 特应性皮炎的药物治疗方法
        1.3.1 糖皮质激素
        1.3.2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1.3.3 抗生素
        1.3.4 生物制剂
        1.3.5 中药及其制剂
    1.4 丹栀龙胆逍遥汤研究概述
        1.4.1 丹栀龙胆逍遥汤概述
        1.4.2 丹栀龙胆逍遥汤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丹栀龙胆逍遥汤中三种中药活性成分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查找初筛
        2.2.5 一氧化氮清除实验的建立
        2.2.6 一氧化氮清除率的测定
        2.2.7 活性物与炎症蛋白的分子对接研究
        2.2.8 RAW264.7 细胞传代与培养
        2.2.9 活性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初筛结果
        2.3.2 NO清除实验条件确定
        2.3.3 活性物NO清除率的测定
        2.3.4 分子对接法验证活性物的抗炎靶点
        2.3.5 活性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合物在细胞炎症中的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细胞毒性
        3.2.5 LPS诱导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3.2.6 对炎症细胞因子释放量的影响
        3.2.7 对i NOS和 CO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2.8 对NF-κB p65 核易位的影响
        3.2.9 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3.2.10 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3.2.11 对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毒性结果
        3.3.2 RAW264.7 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3.3.3 SGG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3.3.4 SGG抑制i NOS和 COX-2 的表达
        3.3.5 SGG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3.6 免疫荧光分析NF-κB核易
        3.3.7 SGG对 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3.3.8 SGG对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合物在小鼠特应性皮炎中的功效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4.2.5 皮损严重程度与瘙痒评价
        4.2.6 小鼠质量和脾脏质量测量
        4.2.7 背部皮损H&E染色
        4.2.8 背部皮损甲苯胺蓝染色
        4.2.9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总IgE
        4.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背部皮损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SGG对 DNCB诱导建立的小鼠AD的治疗效果及皮炎评分
        4.3.2 SGG对小鼠瘙痒情况的影响
        4.3.3 小鼠质量和脾脏质量变化
        4.3.4 SGG对背部皮损厚度的影响
        4.3.5 SGG对小鼠肥大细胞浸润的影响
        4.3.6 SGG对小鼠血清 IgE水平的影响
        4.3.7 SGG对小鼠背部皮损Th1/Th2 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低氧影响宿主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
    第1章 背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低氧C.rodentium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3.2 低氧暴露对C.rodentium结肠炎的影响
        3.3 低氧下Th免疫反应的改变
        3.4 低氧对HIF-1α及 Th免疫反应调控的影响
        3.5 低氧对TLR4/NF-κB炎性通路的影响
        3.6 低氧C.rodentium结肠炎黏膜屏障的改变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二部分 低氧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第1章 背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低氧对DC分化亚型的影响
        3.2 低氧对DC成熟活化状态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低氧与肠道免疫功能改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穿心莲简介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2.4 实验结果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3.3.2 DAS-Man的制备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粒径检测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4.3.7 热重分析(TG)
        4.3.8 溶剂残留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径检测结果
        4.4.2 扫描电镜结果
        4.4.3 透射电镜结果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4.4.7 热重分析结果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5.3.3 溶出度检测
        5.3.4 释放率检测
        5.3.5 稳定性检测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5.3.7 体外毒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5.4.3 溶出度检测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7 毒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6.3.3 组织分布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7.3.3 含量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7.4.4 MPO含量测定
        7.4.5 NO含量测定
        7.4.6 TNF-α含量测定
        7.4.7 IL-6含量测定
        7.4.8 IL-1β含量测定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8.3.3 样品处理
        8.3.4 含量测定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小鼠存活数量
        8.4.2 小鼠DAI评分
        8.4.3 小鼠结肠形态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8.4.6 MPO含量测定
        8.4.7 NO含量测定
        8.4.8 TNF-α含量测定
        8.4.9 IL-4含量测定
        8.4.10 IL-1β含量测定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MRSA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 金葡菌感染
        2 金葡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2.1 β-内酰胺酶介导的金葡菌耐药性
        2.2 PBP2a介导的金葡菌耐药性
        3 抗金葡菌治疗
        3.1 传统抗菌治疗
        3.2 联合治疗策略
    第二章 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性质
        2 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2.2 降血脂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2.5 防治心血管疾病
        2.6 抗菌抗病毒作用
        2.7 防治牙周炎作用
    第三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 蛋白质组学的定义
        2 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
        3 蛋白质组学在细菌研究上的应用
        3.1 细菌蛋白质组学常用的方法
        3.2 蛋白质组学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茶黄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 USA300的抗菌作用
        2.2 茶黄素联合头孢噻呋对临床分离MRSA的抗菌作用
        2.3 杀菌曲线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茶黄素联合头孢噻呋对小鼠肺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金葡菌肺炎模型的建立
        2.2 头孢噻呋浓度的确定
        2.3 茶黄素浓度的确定
        2.4 体内联合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茶黄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金葡菌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蛋白质鉴定结果
        2.2 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2.3 差异蛋白质聚类分析
        2.4 GO注释与KEGG通路分析
        2.5 差异表达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2.6 协同机制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2.7 茶黄素处理对USA300 PBP2a蛋白和β-内酰胺酶表达的影响
        2.8 RT-PCR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茶黄素处理组中上调的蛋白
附录2 茶黄素处理组中下调的蛋白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氧化应激的危害及其防治
        1.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1.1.2 氧化应激的诱发因素
        1.1.3 氧化应激对奶牛的危害
        1.1.4 缓解氧化应激的措施
    1.2 硒对奶牛生产性能的促进作用
        1.2.1 硒在反刍动物体内的代谢与利用
        1.2.2 硒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3 硒缓解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1.3.1 硒对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1.3.2 硒减缓氧化应激的可能机制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不同剂量硒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2.1.1 引言
        2.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过量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2.2.1 引言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硒对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2.3.1 引言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硒通过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白介素-1活性对细胞损伤的减缓作用
        2.4.1 引言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2.5 硒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2.5.1 引言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3 结果
        2.5.4 讨论
        2.5.5 小结
    2.6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的过表达对硒缓解BMEC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2.6.1 引言
        2.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6.3 结果
        2.6.4 讨论
        2.6.5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1.1 过量NO对细胞抗氧化功能及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
        3.1.2 Se对BMEC氧化应激的减缓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3.1.3 Se缓解BMEC氧化应激的机理
    3.2 总体结论
    3.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3.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铜绿假单胞菌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皮肤伤口感染
    2.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
    3.课题思路与目标
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伤口感染的分子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铜绿假单胞菌三对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 铜绿假单胞菌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的致病性验证
        3.3 铜绿假单胞菌三个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基因对毒性因子的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绿假单胞菌NioSR降解一氧化氮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分子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NioSR双组分调节系统调节铜绿假单胞菌反硝化系统基因
        3.2 NioSR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一氧化氮的降解
        3.3 一氧化氮还原酶NorCBD能够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皮肤伤口感染
        3.4 双组分调节系统NioSR与其它反硝化基因调节子的相互作用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产生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响应性一氧化氮释放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应用[D]. 段宇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不同菌种所致脓毒症心肌损伤表型特征的实验研究[D]. 李雅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4]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D]. 崔玉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丹栀龙胆逍遥汤有效成分组合物对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艺. 江南大学, 2021(01)
  • [6]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D]. 纪巧荣. 青海大学, 2021(01)
  • [7]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8]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MRSA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钟灵. 吉林大学, 2020(01)
  • [9]硒通过TrxR1/MAPK信号通路缓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机理研究[D]. 郭咏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10]铜绿假单胞菌新型双组分调节系统促进皮肤伤口感染的功能机制[D]. 张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