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

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

一、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秀[1](2021)在《甘肃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洋[2](2020)在《靖宇县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武陵山贫困区,期间首次对外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路线。精准扶贫一词一经提出就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的政治路线,与我国经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是攸关民生民计的大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政策自执行以来已经历经了三个阶段,包括精准扶贫阶段、精准脱贫阶段和防返贫阶段。在我国整个行政结构中,最低级别的行政单位是县级政府,县级政府既是各级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同时也是拥有县级精准扶贫方案的主要制定者,是整个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故而,本研究将主要研究对象定为县级政府,以期更好地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靖宇县这一县级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综合运用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收入再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精准化治理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既往精准脱贫相关研究成果,从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基础设施、扶贫力量等角度深入探讨靖宇县的精准扶贫工作。整体而言,靖宇县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但同时其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对于精神层面扶贫不够重视、劳动力匮乏、教育扶贫支持力度不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只求短期稳定脱贫忽视脆弱性等。从长远角度来看,靖宇县由于缺少人口数量与质量,农民也总是依靠政府的扶持,缺少自我脱贫的意识,脱贫后容易返贫,所以本文借鉴国内外其他脱贫的经验,对靖宇县精准脱贫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为靖宇县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在下一阶段工作中,靖宇县政府应该注重精神扶贫,补齐精神短板、提升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增强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政策重视贫困脆弱性,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翟晏彬[3](2020)在《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SCP范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是我国珍贵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被世界公认。抚松县作为我国人参种植的主要核心产区,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人参种植不仅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特色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抚松县不同人参种植组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参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的优化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实现以质提价、稳定参农收入、解决供需矛盾问题、维护“人参之乡”美誉、实现人参种植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为指导,以实地调研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分析抚松县人参种植主要模式的问题及其成本收益,研究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优化路径。论文首先阐述了抚松县人参种植模式及其演变,包括人参种植的基本状况、人参种植组织的演变历程和主要种植组织模式的类型;其次,从个人特征、决策方式、品种、种植要素投入、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方面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四种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结构特征和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再次,采取定性描述的对比方法,对不同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中的绩效,从成本、收益、利润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最后,从国际市场对人参需求趋势的角度并结合各类种植组织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思考确定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合理的选择与发展方向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本研究主要发现以下结论:(1)抚松县人参种植的主要模式有四种:小规模参户独立开展人参种植、规模大户开展人参种植、龙头企业带动参户开展人参种植、人参种植联盟组织种植。(2)抚松县四种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中,人参种植联盟的效益是最优的,其次是“龙头公司+参户”模式,小规模参户以及规模大户。(3)小规模参户与规模大户,需要投入大量科学技术推广并在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优化;其次,“龙头公司+参农”模式,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优化发展;最后,人参种植联盟,应作为目前抚松县人参种植发展的主导模式。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保障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1)协调种参组织相关群体的关系,以此保障各方利益主体;(2)通过提高参户的合作意识,来引导人参种植组织模式转变;(3)加强科技投入支撑,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4)加强政府干预和调控,来促进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优化与整合。

姜卓简[4](2018)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我国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有利于推动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应对农业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选择。集安市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以农业和旅游业为经济增长点的一座小城。在集安市的经济体系中,人参产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人参产业融合对集安市人参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一方面,发展人参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利于农民获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服务,有助于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发展人参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技术扩散、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解决当前集安市人参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作为集安市的优势产业,人参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可能成为集安市农业在新常态之下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首先,文章通过对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参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基于225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从参农的资源禀赋差异、感知行为控制、利益联结紧密度和对其他主体满意度四个维度选取12个变量,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人参产业融合过程中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7.6%的农户愿意参与产业融合,整体参与意愿较高;资源禀赋差异、感知行为控制、利益联结紧密度和对其他主体满意度都是农户参与产业融合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价格风险、参与企业务工、分享旅游收益和对合作社的需求程度、企业满意度、合作社满意度对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意愿都有较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其次,通过对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从战略层面把握人参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方向。最后,本论文提出对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首次对集安市人参产业纵向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刘晓利[5](2012)在《吉林省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尤其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市场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不断提高。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农产品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够、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多年来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实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遵循“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标准,为农业产业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能够在不同农业生产单位中推广和普及。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市场化和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实施标准化,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操作规范固定下来,有利于培育优质名牌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增加收入。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国际化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生产出高标准的农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保证,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又会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可以加快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论文在对农业标准化基本理论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及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及对策措施。论文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在辨析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体系概念的基础上,阐述标准化原理、外部性理论,为农业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我国和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将我国农业标准化历程分为起步阶段(1949-1978年)、逐步展开阶段(1978-1996年)、快速提升阶段(1996年一)三个阶段,并描述了目前发展的现状: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的法律体系、加强了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建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框架、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开始起步、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也分析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状况、政策支持和投入运行机制现状、农业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监管及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建设情况及农业标准化推广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吉林省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不适应、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信息平台建设还任重道远、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人才队伍整体短缺的问题。第三部分为吉林省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分析。结合案例研究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推广过程中三种主要模式: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拉动型推广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研究政府、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推广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分析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并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模式选择建议。第四部分影响生产者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的因素分析。首先根据农户户主和家庭特征、农产品类型、农产品市场特征、农业标准化认知度、农业生产决策方式、政府支持等影响因素,构建相应的实证分析框架。然后,通过相关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生产者标准化实施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户标准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以吉林省人参生产为例,分析其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第六部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构思及推进对策。首先提出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并提出新时期农业标准化的重点任务:实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农业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与品牌创建建设、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农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其次提出推进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李晋明[6](2011)在《基于GIS技术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而产地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作物生产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作物生产布局、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作物产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研究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余干县开展了产地环境质量调查,分别对该区域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及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了采样和监测,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及《中国土壤普查技术》,运用综合污染指数对该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壤养分丰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结合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水稻种植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3414”试验数据构建了养分丰缺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并以GIS为工具建立县域水稻分区施肥配方,同时研发基于WebGIS平台与施肥推荐模型有机集成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1、依据农业地质调查资料、遥感影像资料及测土配方施肥资料,综合评价了余干县水稻生产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壤养分丰缺。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极少数地方存在土壤污染或水污染;优质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湖滨区及河谷平原区,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丰富,土壤环境质量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属无污染等级;中等农业区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84.94%,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比较丰富,土壤环境质量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低级农业区主要分布在社庚乡、九龙乡、江埠乡,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一般或缺乏。余干县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比较适合人类生存。余干县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总体较高,缺乏级别主要分布在鹭鸶港乡;有效磷含量整体适中,含量偏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洪家嘴乡;速效钾含量整体适中,含量丰富区集中分布于瑞洪镇,缺乏区集中分布于梅港乡。2、以水田为评价对象,从立地条件、剖面构型、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及土壤管理等方面选取14个评价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稻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水稻产地环境研究成果,将水稻种植划分为3个区:高产区、中产区及低产区。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水稻适宜性级别整体较高,其中一级适宜区面积最大,该区域综合条件最好,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是水稻生长的优势区域;二级适宜区面积仅次于一级区,该区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宜水稻生长;勉强适宜水稻生长的面积最小,该区域存在重要的限制因子,需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综合产地环境研究专题成果与水稻适宜性评价成果表明余干县高产区面积为23893.50hm2,占水田总面积37.35%,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好,基础设施条件好,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优质水稻;中产区面积最大,为33887.22hm2,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优良,适宜水稻生长,是余干县水稻生产的重要区域;低产区面积最小,占水田总面积9.68%,区域内自然条件一般,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勉强适宜水稻生长,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来提高水稻适宜性。3、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探讨分析余干县水田土壤养分区域化分布特征,在水稻种植区划基础上,实现水田地力综合分区,综合运用GIS和施肥建模技术,得到各区水稻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土壤养分综合分区共十七个区,水稻中产Ⅳ区面积最大,达20314.18公顷,占水田总面积31.75%:其次是高产Ⅳ区,面积为8285.26公顷,占水田总面积12.95%;面积最小的是低产Ⅱ区,仅209.98公顷,仅占水田总面积0.33%。结合“3414”试验数据构建的养分丰缺指标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Winput=Woutput×(G/100)×Tn,克服了传统的目标产量法施肥模型的缺陷,所形成的施肥配方符合余干县的实际情况,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4、以C#为开发语言,采用ASP.net,Silverlight等技术,在构建施肥模型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C#和Silverlight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的功能,而且具有互联网数据共享的特点,为测土配方信息的发布和数据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的功能分为地图显示、推荐施肥、后台管理等相关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若干个子功能,可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部门土肥业务管理的需求,同时又达到了方便快捷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指导的要求。

张殿宫[7](2010)在《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地区的城市经济提供劳动力、原料和销售市场的重要使命。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乡村经济的问题更受关注。它不仅可以为国内庞大的工业品寻找新兴市场,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推动乡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实现和谐发展。本文将“乡村特色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这种广泛存在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之中的经济类型做了深入思考。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的乡村经济理论、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找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农业区位理论、集聚三要素理论、累积循环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等经典理论有助于乡村特色产业理论发展的合理内核;考察了法国葡萄酒产业、以色列特色农业产业、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和山东寿光绿色蔬菜产业、福建茶叶特色产业发展实践。在对这些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乡村特色产业”做了概念界定,乡村特色产业是基于乡村(原产地)所独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具备较高商业价值和开发潜力,与城市和工农业联系紧密,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持适当规模,对乡村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独特且具有排他性的产业。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有基于资源禀赋优势而具有的原生性、基于特色产品的垄断性而具有的适度规模性、基于特殊工艺运输手段而具有的与特定地理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基于特色产品工艺积累而具有的历史传承性和基于特色产品内在生命力而具有的可跨越发展性5个方面特征。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工农业之间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乡村地区经济总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农民收入,减少乡村贫困人口;有利于减少乡村地区社会矛盾,增进乡村地区社会和谐。乡村特色产业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应该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规范性、开放性、关联性、普适性和功能性5个方面问题,以确保乡村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运行。“规范性”是乡村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开放性”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关联性”是乡村特色产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适性”是乡村特色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准备;“功能性”是乡村特色产业在国家或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自我定位。在上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国内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发现影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要素因子主要有七个,即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市场需求、资本投入、人才储备和产业集群。其中,资源禀赋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提,技术创新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市场需求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资本投入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人才储备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集群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七大要素因子联系紧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吉林省以绿色农业和园艺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008年,全省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省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良好的极化和带动作用。人参、鹿、医药、葡萄酒、苗木花卉、玉米深加工、林蛙和绿色食品产业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8大乡村特色产业。在影响这8大乡村特色产业的要素因子中:资源禀赋、市场需求2项要素表现良好;资本投入、产业集群2项要素表现一般,而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3项要素表现较差。由此可见,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依赖于丰富的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投入不足,集群化程度不够,造成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时快时慢,经济增长偶然性较大;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优、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人才储备力量不足造成的。综上所述,要加快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就要从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提高乡村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充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储备三个方面着手;继续坚持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密切乡村特色产业与工农业之间联系,坚持走外向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吉林经验”;重点做好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战略地位,走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基础,健全乡村特色产业行业管理制度,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市场规范6项工作。

张充[8](2010)在《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率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贡献率达到30.89%,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技术进步贡献率显着增大,达到40.95%,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核心,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然而,1978~2007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对中国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约为11.3%。可见,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农业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是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增长。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对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重要历史任务,深入探讨农业生产率增长问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省,吉林省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着,1986~2007年期间,吉林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1.92%。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农业自身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生产条件差等不利因素的困扰,吉林省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滞缓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既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基于经典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模型;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运用Malmquist-Benchmarking模型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进行测度与解析;运用VEC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R&D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具体来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农业生产率增长受到R&D投资、人力资本及制度变迁的正向驱动。这个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确定了针对R&D投资、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重要因素的实证研究方向。二、吉林省农业生产率的测度与解析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率进行测度,不仅对三种不同的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了Malmquist-Benchmarking的优越性;更对计算结果所反映的农业生产率、农业技术效率变化、农业技术变化的演化形态与规律进行解析。三、农业生产率增长的R&D投资驱动机制分析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从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驱动农业生产率增长的R&D投资包括了自主R&D投资、龙头企业的R&D投资溢出、区域外R&D投资溢出。针对这三种投资形式,本研究运用协整模型定量分析R&D投资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了目前R&D投资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人力资本驱动机制分析劳动投入是农业生产率增长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人力资本概念被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赋予了劳动性因素崭新而更为复杂的内涵。卢卡斯指出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内部效应,即对自己的生产率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目前,农业生产率增长所涉及的人力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研发人员的素质、数量;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农民健康状况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协整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不仅揭示劳动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作用,更阐明在农业生产率增长过程可能发生的“干中学”、“技术扩散”等重要机制所产生的驱动效应。五、农业生产率的制度驱动机制分析制度是生产率分析中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但无疑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制度变量的复杂性及资料的可获性,本研究从理论上论述了制度变迁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引导效应、激励效应及可能存在的抑制效应。并进一步将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制度性因素界定为财政支农政策、金融支农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农业土地政策、现代农业促进政策等方面,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制度性因素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六、吉林省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政策耦合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耦合性政策体系,具体包括:(1)正确把握农业生产率变化趋势,坚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2)优化农业R&D投资,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3)强化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农业产学研平台建设;(4)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5)提高农民智力资本水平,加速农业健康资本积累;(6)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支持农业重点领域发展;(7)加强农业产业链保护,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等。其中,设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和重点支持精品种植业等战略思维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王猛[9](2009)在《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动力与源泉。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进行技术创新、谋求共同发展为目标,发挥各自特有的优势,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成为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首选方式,既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不例外。发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是我国更好更快地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创新地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思想这一观点,认为产学研合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如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思想。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能积极接受产学研合作思想,并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只有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先,才能早日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

张厚君[10](2006)在《人参、西洋参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是五加科(Araliceae)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人参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随着人参栽培面积和栽培区域的不断扩大,人参的栽培问题越显突出。作者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品种和状态信息数据,按照生物信息数据库、环境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了调查、补充和分类整理等工作。作者研究和建立了人参生产信息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也为人参现代化生产做出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使人参数字化生产成为可能。研究人参、西洋参栽培生长知识库系统,为人参综合研究建立了数据基础,以此可为以后人参、西洋参生产和实验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利用PHP+MySQL组合实现了网络数据库功能,是信息数据库的远程操作成为可能。并充分实现数据的网络调用和管理简单化。

二、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靖宇县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精准脱贫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2.1.1 贫困概念界定
        2.1.2 精准脱贫概念
        2.1.3 脱贫长效机制概念
    2.2 精准脱贫的理论基础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2 收入再分配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精准化治理理论
第三章 靖宇县精准脱贫现状
    3.1 靖宇县简介
    3.2 靖宇县精准脱贫主要做法
        3.2.1 强化精准识别
        3.2.2 分类施策精准脱贫
    3.3 靖宇县脱贫成效
        3.3.1 靖宇县贫困人口明显下降
        3.3.2 靖宇县人均收入增加
        3.3.3 靖宇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章 靖宇县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
    4.1 精神扶贫工作不到位
    4.2 劳动力资源匮乏
    4.3 教育扶贫支持力度不足
    4.4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4.5 脱贫政策忽视脱贫脆弱性
        4.5.1 应对脱贫评估需要而忽视了脱贫的脆弱性
        4.5.2 只为了短期的稳定脱贫却忽略了脱贫的脆弱性
第五章 国内外精准脱贫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精准脱贫经验
        5.1.1 重庆市涪陵区精准脱贫经验
        5.1.2 河北省阜平县精准脱贫经验
    5.2 国外精准脱贫经验
        5.2.1 美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经验
        5.2.2 日本“发挥区位优势”经验
        5.2.3 巴西“增长极发展模式”经验
        5.2.4 印度“推行教育扶贫方案”经验
    5.3 国内外精准脱贫经验启示
第六章 构建靖宇县精准脱贫长效机制的对策
    6.1 注重精神扶贫,补齐精神短板
    6.2 提升劳动力数量与质量
    6.3 增强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
    6.4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6.5 脱贫政策重视贫困脆弱性
        6.5.1 政策上分类识别脆弱性程度
        6.5.2 构建脆弱性等级测评体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SCP范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范畴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及其演变
    3.1 抚松县人参种植的基本概况
    3.2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演变
    3.3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主要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参种植不同组织模式与行为分析
    4.1 小规模参户种植行为分析
    4.2 规模大户种植行为分析
    4.3 “龙头公司+参户”模式种植行为分析
    4.4 人参种植联盟下参户种植行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参种植不同组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5.1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下成本比较分析
    5.2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下收益比较分析
    5.3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下利润比较分析
    5.4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绩效的总体评价
    5.5 不同种植组织模式优劣势对比分析
    5.6 不同人参种植组织模式整体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分析
    6.1 国际市场需求现状及趋势分析
    6.2 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人参种植组织模式的选择及优化方向
    6.4 保障人参种植织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人参种植户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4)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3.2 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 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主要利益分配机制
    3.4 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成效
第四章 农户对人参产业融合发展的参与意愿实证分析
    4.1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取
    4.2 实证分析
第五章 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SWOT分析
    5.1 优势
    5.2 劣势
    5.3 机遇
    5.4 挑战
    5.5 SWOT矩阵战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吉林省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基本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分析
    3.1 吉林省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3.2 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3.3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推广基本模式分析
    4.1 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
    4.2 龙头企业带动型推广模式
    4.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拉动型推广模式
    4.4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的功能定位
第五章 影响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的因素分析
    5.1 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的理论分析
    5.2 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人参标准化案例分析
    6.1 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6.2 吉林省人参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
    6.3 推进吉林省人参标准化的路径
第七章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及推进对策
    7.1 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
    7.2 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6)基于GIS技术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进展
        1.3.2 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3.3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1.3.4 施肥分区研究
        1.3.5 施肥专家决策系统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生产环境和施肥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水稻生产环境和施肥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人地关系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地域分异理论
        2.1.5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2.1.6 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
        2.2.2 土壤肥力和环境因素测定方法
        2.2.3 地表水环境主要分析方法
        2.2.4 层次分析模型
        2.2.5 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
        2.2.6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指数
        2.2.7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2.8 “3S”技术
第三章 余干县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余干县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资源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土壤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1.5 农业生产概况
        3.1.6 水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余干县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四章 余干县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评价
    4.1 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评价
        4.1.1 余干县地质环境概况
        4.1.2 余干县农业地质背景调查
        4.1.3 余干县地质调查数据处理
        4.1.4 余干县农业地球化学特征
        4.1.5 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4.1.6 余干县农业生产地质环境分区
    4.2 余干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2.1 评价单元确定
        4.2.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评价指标获取
        4.2.5 评价指标标准化
        4.2.6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4.2.7 评价标准
        4.2.8 评价结果
    4.3 余干县土壤养分丰缺评价
        4.3.1 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
        4.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4.3.3 分级标准
        4.3.4 评价结果
第五章 余干县水稻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1 水稻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技术路线
    5.2 水稻适宜性评价
        5.2.1 评价原则
        5.2.2 确定评价单元
        5.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2.5 评价指标值获取
        5.2.6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2.7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余干县水稻种植分区与发展对策
        5.3.1 余干县水稻种植分区
        5.3.2 水稻种植区发展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余干县水稻施肥分区研究
    6.1 水稻施肥分区技术路线
    6.2 稻田养分等级分区
        6.2.1 土壤单养分等级划分
        6.2.2 综合养分分区
    6.3 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
        6.3.1 分区施肥模型及参数的获取
        6.3.2 余干县水稻分区施肥配方的生成
    6.4 余干县水稻合理施肥建议
        6.4.1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4.2 重施磷肥、提倡氮磷配合使用
        6.4.3 增施钾肥、合理施用氮肥
        6.4.4 适量施用石灰、注意氮、磷、钾搭配
第七章 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研发与应用
    7.1 系统总体设计
        7.1.1 系统分析
        7.1.2 系统设计
        7.1.3 系统功能设计
    7.2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7.2.1 数据库设计原理与方法
        7.2.2 空间数据库建立
        7.2.3 属性数据库建立
        7.2.4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挂接
    7.3 系统功能实现
        7.3.1 施肥模型构建
        7.3.2 创建地图服务
        7.3.3 数据层的实现
        7.3.4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7.3.5 Web服务层的实现
        7.3.6 界面表现层的实现
        7.3.7 系统功能的实现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1.6 理论创新方面的探索及需要完善之处
第2章 乡村特色产业概述
    2.1 乡村与产业的概念
        2.1.1 乡村的概念及特征
        2.1.2 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
    2.2 乡村特色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2.2.1 乡村特色产业的概念
        2.2.2 乡村特色产业的特征
    2.3 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2.3.1 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地位
        2.3.2 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作用
        2.3.3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
第3章 相关理论综述
    3.1 乡村经济有关理论
        3.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的乡村问题
        3.1.2 “中心-外围”理论中的乡村问题
        3.1.3 增长极理论中的乡村问题
    3.2 产业发展有关理论
        3.2.1 产业区位理论
        3.2.2 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
    3.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3.1 区域经济学理论
        3.3.2 产业集群理论
        3.3.3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3.4 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3.4.1 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涵
        3.4.2 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第4章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4.1 国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4.1.1 法国葡萄酒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4.1.2 日本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4.1.3 以色列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1.4 国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
    4.2 国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4.2.1 寿光绿色蔬菜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4.2.2 福建茶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4.2.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
        4.2.4 国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5章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5.1 影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七大要素
        5.1.1 资源禀赋
        5.1.2 技术创新
        5.1.3 人才储备
        5.1.4 市场需求
        5.1.5 资本投入
        5.1.6 政策环境
        5.1.7 产业集群
    5.2 七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5.3 七要素的作用机制
        5.3.1 资源禀赋作用机制
        5.3.2 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5.3.3 人才储备作用机制
        5.3.4 市场需求作用机制
        5.3.5 资本投入作用机制
        5.3.6 政策环境作用机制
        5.3.7 产业集群作用机制
第6章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概况研究
    6.1 吉林省乡村经济发展概况
        6.1.1 吉林省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6.1.2 吉林省乡村经济发展概况
    6.2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6.3 吉林省主要乡村特色产业影响要素分析
        6.3.1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要素分析
        6.3.2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分析
        6.3.3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储备要素分析
        6.3.4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分析
        6.3.5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资本投入要素分析
        6.3.6 吉林省主要乡村特色产业政策环境要素分析
        6.3.7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集群要素分析
    6.4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影响要素及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第7章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议
    7.1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7.2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战略地位
        7.2.2 走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
        7.2.3 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7.2.4 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基础
        7.2.5 健全乡村特色产业行业管理制度
        7.2.6 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市场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8)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生产率测度
        1.2.2 农业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1.2.3 动态 DEA 方法与 Malmquist 模型的演进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主要定量模型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经典理论溯源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技术创新理论
        2.1.3 生产率理论
    2.2 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模型构建
        2.2.1 最终生产部门
        2.2.2 R&D 部门
        2.2.3 政府部门
    2.3 稳态平衡增长路径分析
    2.4 理论模型的经济含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生产率的测度与解析
    3.1 引言
    3.2 基于Malmquist 指数的农业生产率测度模型
        3.2.1 Malmquist-TFP 指数模型
        3.2.2 Malmquist-Benchmarking 模型
        3.2.3 HMB-Malmquist 模型
    3.3 指标与数据
        3.3.1 指标选择
        3.3.2 数据说明
    3.4 实证结果分析及测度方法比较
        3.4.1 实证结果
        3.4.2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生产率增长的R&D 投资驱动机制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与方法
        4.2.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4.2.2 计量方法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协整关系检验
        4.3.2 长期均衡结果
        4.3.3 脉冲响应结果
        4.3.4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人力资本驱动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与数据
        5.2.1 模型构建
        5.2.2 指标与数据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协整关系检验
        5.3.2 长期均衡结果
        5.3.3 脉冲响应结果
        5.3.4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制度驱动机制分析
    6.1 引言
    6.2 制度对农业生产率变化的作用机理
        6.2.1 制度对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引导效应
        6.2.2 制度对农业生产率变化的激励效应
        6.2.3 制度对农业生产率变化的抑制效应
    6.3 模型与数据
        6.3.1 模型构建
        6.3.2 指标与数据
        6.3.3 计量方法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实证结果
        6.4.2 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政策耦合
    7.1 正确把握农业生产率变化趋势,坚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
    7.2 优化农业R&D 投资,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
        7.2.1 以立法形式确保农业 R&D 经费投入的规模和持续性
        7.2.2 确保农业 R&D 投资稳定增长
        7.2.3 优化农业 R&D 的的投资结构
    7.3 强化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农业产学研平台建设
        7.3.1 强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应用技术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
        7.3.2 设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奖励基金
        7.3.3 搭建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7.4 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
        7.4.1 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引进
        7.4.2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7.4.3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激励
    7.5 提高农民智力资本水平,加速农民健康资本积累
        7.5.1 加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7.5.2 改善农村环境与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7.6 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支持农业重点领域发展
        7.6.1 重点支持生物质能源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
        7.6.2 重点支持“精品种植业”发展
        7.6.3 重点支持市场体系建设
    7.7 加强农业产业链保护,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7.7.1 高度重视产业威胁,加强农业产业链保护
        7.7.2 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加快农业土地适度流转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展望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博士生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9)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有关产学研合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1.1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回顾及概念的界定
    1.2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及其作用
    1.3 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因素
    1.4 产学研合作示意图
    1.5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1.6 产学研合作的原则
    1.7 产学研合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1.8 我党倡导以科技促进发展经济,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分析
    2.1 产学研合作思想的经济价值分析
    2.2 产学研合作思想的政治价值分析
    2.3 产学研合作思想的文化价值分析
第三章 靖宇县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实现
    3.1 靖宇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和优势分析
    3.2 产学研合作思想加快了靖宇县发展观念的转变
    3.3 产学研合作思想推动了靖宇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人参、西洋参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数据库研究现状
        1.3.1 数据库发展现状
        1.3.2 国外农业数据库发展现状
        1.3.3 国内农业数据库发展现状
    1.4 数据库技术未来发展动态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参信息数据库系统设计
    2.1 数据库结构设计
        2.1.1 数据库的选择及其特点
        2.1.2 系统设计说明
        2.1.3 需求分析
        2.1.4 体系结构设计
        2.1.5 数据库实现过程
    2.2 编程语言的选择
    2.3 知识库介绍
    2.4 模型库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站的架设
    3.1 系统分析及原理
        3.1.1 WEB 工作原理
        3.1.2 动态页面工作原理
        3.1.3 服务器端的动态页面
    3.2 系统软硬件需求分析
        3.2.1 硬件需求分析
        3.2.2 软件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参信息数据库系统远程调用及调试远程调用及调试
    4.1 远程调用
    4.2 系统调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参信息数据库在设施栽培中的应用
    5.1 数据库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5.2 数据库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D]. 陈玉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靖宇县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 赵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3]抚松县人参种植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SCP范式分析[D]. 翟晏彬.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4]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集安市人参产业融合发展为例[D]. 姜卓简.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 [5]吉林省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 刘晓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6]基于GIS技术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D]. 李晋明.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6)
  • [7]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 张殿宫. 吉林大学, 2010(06)
  • [8]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 张充. 吉林大学, 2010(05)
  • [9]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研究[D]. 王猛.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10]人参、西洋参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研究[D]. 张厚君.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吉林人参研究所人参技术推广站工作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