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与高氏兄弟

张大千与高氏兄弟

一、张大千与高氏兄弟(论文文献综述)

孙迎霞[1](2021)在《成都“蓝顶”聚落艺术生态研究》文中指出

于翠姣[2](2020)在《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鹰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鹰题材入画以来,就被画家赋予各种寓意,借以表达其政治思想和内心情感,使之成为中国花鸟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至民国时期,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鹰题材写意绘画作品中透露出更为强烈的现实指向和时代要求,表现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以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鹰题材绘画艺术作出简要介绍,主要梳理民国时期之前的鹰形象及寓意,并阐述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两种呈现方式,即传统出新与融汇中西。第二章从民国时期的内忧与外患、“西学”与“东渐”两方面分析鹰题材写意绘画的成因。第三章为文章的重点章节,着重分析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创作特色。鹰题材写意绘画在造型上强调“写实性”,主张传统出新的画家承袭前人“师法自然、以形写神”的原则,进而对其强化;而主张融汇中西的画家则运用西方绘画原理解释鹰的形体结构,强调其客观真实性。另外,画家将自身情感鲜明“植入”鹰形象中,使其呈现“拟人化”特点。在构图上,画家借助多种图式增强鹰“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配景搭配一改五代以来的“野逸”、皇家富贵之风,趋向简洁,且饱含寓意。笔墨设色则因画家的发展走向不同,而各具特色;画面意境摆脱了部分文人画家所表达的冷峻、孤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意境。第四章分别从审美理想、民族精神、人生价值三个层面探索画家在作品背后内在意蕴的表达。第五章主要分析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通过研究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成因背景、创作特色、绘画意蕴的表达及后世影响,可以发现这时期的鹰题材写意绘画与时代主题相呼应,既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又敢于接纳西方绘画为己用,对于中国写意绘画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李小林[3](2019)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图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期,社会活动家、画家意识到明末清初所延续陈陈相因的“四王”旧风阻碍中国画发展进程。在旅欧留日学习归国后大力提倡引入西方美学思想和绘画观念改造传统中国画,发挥山水画宏大叙事场景,实现中国画图新改造。他们针对中国画发展现状,提出一系列的改造方法,进而引发了山水画家对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发展趋向的思考。新时代、新社会、新气象为山水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画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写生为途径深入生活探索这一时期山水画图新改造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人民幸福生活为社会建设服务。建国前,提及山水画改造的言论众多,但多停留在理论或实用层面,以传统绘画方法表现边疆和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袭古之面貌。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画派画家组团以写生为途径展开图新探索,使山水画在写生中脱离传统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得到了社会的赞同和认可。本文以20世纪五六十(1950—1969)年代山水画“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和“图新”为核心,以山水画家旅行写生历程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呼吁、时代号召、画家求新求知,探索各区域画派画家为什么以旅行写生为途径实现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以三十年代胡佩衡力倡古法写生到京派、岭南画派形成,五十年代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先后崛起为例证。以写生促山水画图新改造出现了批判继承遗产、借鉴西方绘画思想改变传统中国画、笔墨表达要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论争。同时,写生活动逐渐铺开,对自然规律的概括与把握、自然感情的抒发与传递、笔墨造型与表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通过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图新的分析与研究,以阶段对比、图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横向对比同时代山水画家开展的写生活动、纵向对比不同阶段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图新取得的成果,对五六十年代山水画家以写生为途径在山水画上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做出正确的解读。证明这一特定时代走写生图新道路实现山水画发展有助于还原山水画家五六十年AI写作生创作原貌,突显特定环境下在内容、题材、笔墨、构图、设色方面体现山水画发展新面貌。引发笔者对区域画派写生活动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学习山水画的思考。

黄子桐[4](2018)在《迈克尔·苏立文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处于新变与转折的重要时期。面对中西两种艺术传统的冲突,了解“他者”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立文作为“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人”,在其研究中国现代艺术的主要着作《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中,坚信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唯一方法是中西艺术的融合。苏立文以寻找中西艺术融合之道为研究目的和主要线索,同时坚持以作品本身是否符合“原创性”和“表达内心”原则为评价标准,着重书写20世纪的艺术家及他们对中西艺术结合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前两部分论述苏立文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方法和特点”。第三部分为主体,分别讨论了苏立文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的“文学对艺术的影响”;“日本现代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东西方艺术的异同以及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以及“苏立文对艺术家的评价标准”这四个主要问题。苏立文始终信奉艺术家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具有选择艺术表达风格的自由,而“情感”则是艺术永恒的目的与意义。苏立文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史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具有启发性。

赖舜洁[5](2017)在《蔡鹤汀的绘画艺术研究》文中提出蔡鹤汀是一位从闽地走向全国的全能型画家,他活跃于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精通舞台美术兼擅中国画,在近代绘画艺术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影响力。蔡鹤汀初得闽剧“福州派”创始人俞鸿冠先生的启蒙,学习舞台美术置景技法,可谓天资聪慧,颇有才华,后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寓居海上,因其敢于尝试创新,善于中西合璧,创造出灯光机关布景的新风格,被誉为“青年舞台布景大王”。同时,蔡鹤汀的艺术足迹遍布全国,主要包括上海、北京、陕西、甘肃、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因其手摄万象、画路多变的艺术水平与设色清丽、笔意畅达的画面风格,颇受界内名流与市民大众的青睐。蔡鹤汀的绘画风格初受宋、清文人及福建本土画家的影响,后取法近代海派巨擘任伯年、吴昌硕之笔意,融合舞台美术的丰富经验,并汲取西方绘画技法,大胆打破了自明清以来的审美程式,使造像既赋有写实意味的现代感又不失文人笔墨之气韵,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传统国画的新画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蔡鹤汀定居西安,与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石鲁交游甚密,还同方济众、康师尧、郑乃珖、何海霞等长安画派重要画家共同组织成立红蓼画苑,在西安艺界颇具影响,对于推进长安画派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他晚年于花鸟、人物、尤其是山水画风的开拓中,将新时代的革命主义理想与美学思想相结合,对传统笔墨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尝试,融入自身对生活经历的真切感悟,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面貌与传统笔墨精神的个人绘画艺术。本文主要通过梳理蔡鹤汀的艺术生平从而建立起系统的脉络,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其所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地域画风、地方画派等方面,深入探究蔡鹤汀绘画艺术的成因与特点,将蔡鹤汀的艺术作品从题材、构图、造型、设色、笔法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剖析,归纳其绘画形式的表现和规律,最终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蔡鹤汀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李晓晓[6](2016)在《“新传统主义”影响下的《金石书画》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尝试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以余绍宋画理思想中的关键概念,如“气韵”、“个性”、“性灵”等结合美术史、统计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金石书画》内容研究来说明:在20世纪30年代“新传统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余绍宋是如何通过《金石书画》来恢复传统的,并由此展现出以余绍宋为首的一批传统文人通过新媒介维护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本文第一章是对1928年之后,“新民族主义”与“新传统主义”的思想背景以及美术类期刊杂志的兴起和发展情况做陈述。第二章采用统计学和文献考证等方法对《金石书画》的内容进行研究,更深入到文本背后,结合主编余绍宋的个人经历,探究其选取藏品的原因和标准等重要问题。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对主编余绍宋的画理进行梳理,得出余绍宋以“气韵”、“个性”和“性灵”等画学关键词语,其画学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其编撰《金石书画》的方式和对内容的选取。

陈雅婧[7](2015)在《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与折衷 ——以民初北京传统派与广东岭南派同日本的关系为中心》文中指出20世纪初,由于中日两国文明开化程度的不同,导致国家实力由古及近的强弱倒置,这使得在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国画社团中也出现了某些“日本因素”。本文便是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地区传统画派与广东地区的岭南画派同日本的关系为主线,试图揭示出近代中国画在西化浪潮入侵时对于自身发展的多元选择性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地域文化、社团文化、中日关系、中西关系等各方面的探讨。并围绕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主义”与“折衷主义”理论进行阐释,应证出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现代”与“反现代”潮流,从而为当今中国画的文化延伸做出可能性的参考与借鉴。论文全篇分为四章。第一章总体概括了近代国画社团中“日本因素”的由来。它包括留日学生的文化传递、中日画界名家交往与绘画收藏、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书写与绘画理论的构建以及日本大东亚文化政策的全盘布局等方面的原因。而中日画界之所以能够如此密切的往来,则是因为两国的传统绘画共同面临着守成与折衷的选择。第二章论述的是民初北京以金城、陈师曾、周肇祥等为首的传统派画家群体与日本的交往。具体分析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与中日联合绘画展览、《湖社月刊》中的日本美术与美术家、陈师曾与大村西崖就文人画问题的探讨以及传统派画家对近代日本画的总体认知与评价等。从而引证出该画派是基于以弘扬本民族文化为目的,顺带引入外来投资的对外交往模式,这也折射出他们在现代潮流中具备的某些文化守成主义性质。第三章主要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广东岭南派中坚力量同日本的关系为中心,集中论述了岭南画派风格中的“日本模式”、“二高一陈”的革命情怀与艺术创新、广东国画界的新旧之争以及高剑父的“去日本化”之路等方面的内容,试图揭示出该派折衷主义风格在中国画革新道路中的重要意义。第四章则围绕近代中日绘画交流折射出的文化守成与折衷理论进行阐释,从文化领域中“现代”与“反现代”潮流,探讨守成主义的文化优越感,折衷主义的革新与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现代性关联即在西化背景下的文化策略问题,继而总结出传统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之路中的选择与展望。

宫力[8](2015)在《海灌百川—海派绘画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肇始于晚清开埠之后的海派绘画,经历了早期的不断吸纳和融汇,发展到民国时期业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最为重要的画坛风貌之一。尤其在进入民国之后,社会环境的变迁催化了海派绘画加速成熟化的脚步,从运作和发展模式上则由原本纯粹吸纳的单向化模式进化成了一边吸收各地给养自我成熟一边又将自身的风格辐射至各地画坛的双向化模式。本文所关注的就是海派画风在整个民国时期的辐射传播以及影响各地画坛的事实与原因的研究。研究缘起则由海派绘画传播各地的现象和事实的现有研究入手,发现已有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具体研究非常缺乏,而有关传播的原因更是完全没有。即由此确立对于这一事实的研究方向为画风传播的现象和原因的探求,同时明确了课题研究方法和意义。对于这一研究的前提,即需要对海派绘画的概念以及所要研究的时代特性加以交代,并针对原有海派概念的不足加以补充,明确同时梳理出民国期间海派画风的具体风貌,这部分即为正文的第一章。从第二章开始论述海派绘画在国内各画坛传播的事实,以京津、江浙、岭南等地画坛进行论述,既而也论述包括国内一些较小的画坛,如山东、福建等地所受到的海派绘画影响的事实,突出海派绘画在国内的传播影响之强,影响范围之大。主要从各地所受海派画风影响的代表性画家、相关的艺术活动和社团机构、以及出版物和展览等方面进行论证海派绘画在当地的传播。而其中有关岭南画派的论述则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上海主要为提供岭南画家活动和发展的条件和平台的角度出发,再配合画风影响的事实进行研究。第三章主要研究海派画风在海外(主要集中在日本与朝鲜)的传播情况,着眼于民国时期日本和朝鲜对于吴昌硕作品的一贯欣赏态度,列举海派画家与日朝两地画家的互动以及日朝两地画家向海派绘画学习的事实进行论述。其次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传播情况,以及欧美地区所举办的一些海派画家的展览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一些受到海派画风影响的海外画家以及海派作品渡海展览以及相关印刷品的发行。第四章则主要研究海派绘画传播的原因,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背景和当时各种科技、文化、思想的快速发展下,产生了很多有利于画风传播和影响他处的条件,首先是海派画家与各地画家学子便捷的流动交流的因素,其中包含了:一、画家在外地的定居、长期和短期访问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二、上海当地蓬勃的美术社团机构以及外埠带有海派元素的美术机构的各种艺术活动在各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三、由分析上海绘画市场的高度成熟与发展入手,寻找能够有利海派画风传播的积极原因;四、具体阐述大量出现于上海和外地乃至海外的海派画展的传播情况,从画展本身以及相关的媒介所起到的作用,伴随画家所受影响的事例来阐明海派绘画所带给各地画坛的影响力;五、关注到上海当时繁荣的出版印刷行业以及先进的印刷技术,同时有着大量出色海派画家作为美术期刊画集的编辑和作者为海派画风摇旗呐喊,就此大量鼓吹海派画风的影响力所带来的作用。六、则是着力于云集了大量新型美术院校以及传统传授弟子的画室林立于上海的事实,并且以海派画风作为主要美术院校国画类的风貌,伴随着美术院校传授和艺术活动,毕业后学生流动的情况而成为了将海派画风传播开去的原因。这些原因抑或独立,抑或互有关联交叉,却是树立于不同侧重点下所反映出对于海派绘画传播的原因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总结。

陈良亭[9](2014)在《民主运动的先驱者——高一涵传略》文中指出游学时代一门三秀才初涉新式教育高一涵(1885—1968年),名永灏、一涵,字效梁,笔名涵庐。民国后,即以号为名。高一涵兄弟4人。长兄永着,字熔经,郡庠生,庠名梦溪;二兄永昭,字德章,郡庠生,庠名梦龄;三兄永澈,字澄清,例封登仕郎,从九品,册名梦松。高氏兄弟出生在世代书香门第。高祖乡贤公,精通儒家学说,曾着有《四书解读》、《周礼义疏》等书,今安徽省图书馆还存有他的《易经初学快观》一书5卷,仙逝后被朝廷"恩准崇祀乡贤祠"。祖父高纯青,青年时代入官办学堂,即享受朝廷"膏伙"(即学习生活费)。

陈阳[10](2014)在《《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文中认为在近代中国画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真相画报》见证了中国画报从石印画报向铜锌版画报的转变。它以丰富多样的视觉样式为我们提供解读民国初年视觉文化的一把钥匙。《真相画报》,1912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两兄弟。他们是早期同盟会成员并参加革命活动,其兼具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为这份画报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图像与文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启蒙与革命、政治与艺术的多重关系中,《真相画报》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政治面貌、艺术流变及图像传播的逻辑。本文试图从“视觉现代性”的角度来分析《真相画报》的图像传播,由此阐明《真相画报》在新闻传播史和艺术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视觉现代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性,因此仍离不开揭示“现代性”内涵的关键词: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民族国家、工业社会、主体意识。本文通过摄影、绘画、大众媒介等“现代物”所建构的“真相观”、“空间观”、“器物秀”、“艺术观”、“传播观”来诠释“视觉现代性”。“真相观”、“空间观”、“器物秀”所依托的文本是照片,“艺术观”依据的文本是绘画。在清末民初的图像传播中,照片无疑是承载和体现“视觉现代性”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这也是《真相画报》在同时代脱颖而出的重要方面。其次,“新国画”所体现的“绘画现代性”是“视觉现代性”的另一方面。“传播观”综观《真相画报》在摄影和艺术两方面的传播实践,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视角解读视觉文本的制作、生产、流通及相互影响的机制和意义。简言之,《真相画报》的“视觉现代性”是在“摄影现代性”、“绘画现代性”和“传播现代性”的综合作用下通过丰富的视觉文本来建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即“看什么”和“如何看”。

二、张大千与高氏兄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大千与高氏兄弟(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鹰题材绘画艺术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之前的鹰形象及寓意
    第二节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呈现方式
        一、传统出新
        二、融汇中西
第二章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成因背景
    第一节 内忧与外患
    第二节 “西学”与“东渐”
第三章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创作特色
    第一节 造型特征
        一、写实性
        二、拟人化
    第二节 构图形式
        一、“势”的增强
        二、配景趋于简洁
    第三节 笔墨设色
        一、立足传统
        二、中西融合
    第四节 意境传达
第四章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意蕴的表达
    第一节 呼应时代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振奋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第五章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的意义
    第二节 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图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第1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变革之路
    1.1 时代契机:社会语境下的变革与融合
        1.1.1 改变四王以来因袭摹古、陈陈相因之旧风
        1.1.2 以西方美学思想和造型技巧改良中国画
    1.2 师法造化:借古开今、调和中西绘画革新实践
        1.2.1 传统派的写生立场及写生创新
        1.2.2 革新派的“三主义”倾向
        1.2.3 五十年代开展山水画写生的前期准备
第2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新格局
    2.1 京都新风:李可染、张仃、罗铭江南写生
        2.1.1 李可染、张仃、罗铭江南写生渊源
        2.1.2 李可染、张仃、罗铭江南写生工具创新及绘画实践
        2.1.3 深入生活、旅行写生绘画作品呈现
    2.2 金陵新韵: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
        2.2.1 江南画家组团写生渊源
        2.2.2 旅行写生的宗旨与启发
        2.2.3 深入生活写生成果展现
    2.3 情满关山:“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长安画派
        2.3.1 长安画派的崛起及写生历程
        2.3.2 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和人文风物
        2.3.3 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写生作品分析
    2.4 粤海观澜:岭南画派绘画艺术源流
        2.4.1 岭南山水画家绘画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2.4.2 岭南画派画家的写生历程
        2.4.3 黎雄才武汉防汛写生作品分析
    小结
第3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图新改造新风貌
    3.1 革故鼎新:各地域画派山水画家图新精神的时代显现
        3.1.1 山水题材的拓展
        3.1.2 构图形式的变化
        3.1.3 笔墨表现的多样
        3.1.4 色彩应用的广泛
        3.1.5 绘画材料的突破
    3.2 改革创新:六十年代后山水画图新改造走向多元
第4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派画家山水写生带给笔者的感悟
    4.1 拨云睹日:延续画家写生图新之路谈我的写生
    4.2 自得我法:以作品分析谈写生取得的收获
结语
插图清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4)迈克尔·苏立文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价值与研究背景
    1.2 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艺术的缘分
2.“回应与对话”——苏立文讲述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目的与意义
    2.1 破除西方偏见,引导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2.2 在时代的冲击下寻找中国艺术新形式
    2.3 寻找中国民族特质,延续古今中国艺术
    2.4 探索现代化下中国艺术的新目的、新标准
3.反理论与微表达——苏立文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的方法与特点
    3.1 苏立文研究方法的形成
    3.2 苏立文写作手法的特点
4.作为“他者”——苏立文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探索及认识
    4.1 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对艺术现代化的影响
    4.2 日本美术现代化对中国艺术革新的影响
    4.3 中西艺术在20世纪的对接与对立
    4.4 苏立文对艺术家的评价标准
5.结论——苏立文研究对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蔡鹤汀的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蔡鹤汀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家境清贫,拜师启蒙
    第二节 与海上名流的交集
    第三节 鬻画谋生,开办画室
    第四节 重回剧团,创办画苑
    第五节 十年动乱,坚持创作
第二章 蔡鹤汀的创作题材与绘画风格
    第一节 人物画风
        一、仕女画
        二、历史典故
        三、神仙民俗
        四、新中国人民生活
    第二节 花鸟画风
        一、狮虎有势
        二、甘为孺子牛
        三、缘梅寄情
    第三节 山水画风
第三章 蔡鹤汀绘画风格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 民国时期福建的历史背景
        一、福建的文化环境
        二、福建的多元画风
    第二节 启蒙之师俞鸿冠
    第三节 地方画派的影响
        一、海上画派
        二、长安画派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传统主义”影响下的《金石书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主义运动”(1928—1937)
    第一节 30年代“杂志年”的问题
        一 现状
        二 原因
    第二节 传统艺术类期刊杂志的发展状况
        一 发展状况简述
        二 传统艺术类期刊猛增因素
        三 同时期美术社团发展情况
第二章 恢复传统的方式—《金石书画》研究
    第一节 《金石书画》编者考
        一 前言
        二 胡健中与《东南日报》
        三 “浙西名士”王修结缘《金石书画》
        四 《金石书画》具体期数编者考
        五 余绍宋和王修编排下的差异
    第二节 《金石书画》内容研究
        一 《金石书画》栏目设置
        二 《金石书画》内容选取标准
    第三节 藏品来源—余绍宋的收藏交游考
    第四节 《金石书画》与同时期刊物的比较
第三章 余绍宋画理研究与《金石书画》的关系
    第一节 “个性”考
    第二节 “气韵”与“个性”
    第三节 “性灵”考
    第四节 余绍宋“性灵观”的形成原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与折衷 ——以民初北京传统派与广东岭南派同日本的关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综述
    3、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20世纪初国画社团中“日本因素”的由来
    第1节:以留日学生为媒介的文化传递
    第2节:中日画界名家交往与绘画收藏
    第3节: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书写与绘画理论构建
    第4节:日本大东亚文化政策的全盘布局
    本章小结:中日传统绘画面临的共同困境——文化守成与折衷的选择
第二章:守成主义的联盟:民初北京传统派与日本的交往
    第1节: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与中日联合绘画展览
    第2节:《湖社月刊》中的日本美术与美术家
    第3节:文人画的守护者——陈师曾与大村西崖
    第4节:传统派对近代日本画的认知与评价
    本章小结:北京传统画家群的文化守成性质
第三章:折衷主义的借鉴:岭南画派与日本的关系
    第1节:岭南画派风格中的“日本模式”
    第2节:“二高一陈”的革命情怀与艺术创新
    第3节: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新旧之争
    第4节:高剑父的“去日本化”之路
    本章小结:岭南画派折衷主义于国画革新的意义
第四章:中日绘画交流折射出的文化守成与折衷
    第1节:文化领域中“现代”与“反现代”潮流
    第2节:传统艺术守成主义的文化优越感
    第3节:岭南画派折衷主义的革新与矛盾
    第4节:守成主义与折衷主义的现代性关联
    本章小结: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之路中的选择与展望
结语
后记
附录1:中日绘画联合第三次展览会目录中国之部
附录2: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出品目录中国之部
参考文献

(8)海灌百川—海派绘画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海派绘画传播事实的研究现状
        二、海派绘画传播原因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海派画坛
    第一节 海派绘画与画家的概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盛行及传播的海派画风
第二章 海派绘画对国内画坛的影响
    第一节 海派绘画对京津画坛的影响
        一、海派与京津画坛
        二、海派画风传播下的北京画坛
        三、海派画风传播下的天津画坛
        四、传播海派画风的美术团体和教育机构
    第二节 海派绘画对江苏画坛的影响
        一、海派与江苏画坛的渊源
        二、传播海派画风的江苏画家
        三、传播海派画风的江苏美术教育机构
    第三节 海派绘画对浙派的影响
        一、海派与浙派的渊源
        二、海派画风影响之下的浙派画坛
        三、传播海派画风的美术社团和教育机构
    第四节 海派对岭南画坛的影响
        一、岭南画坛与上海的渊源
        二、岭南三杰在上海的活动
        三、海派绘画在岭南地区的影响
    第五节 海派绘画对国内其它画坛的影响
        一、对福建画坛的影响
        二、对江西画坛的影响
        三、对山东画坛的影响
        四、对台湾画坛的影响
        五、对四川画坛的影响
第三章 海派绘画对海外画坛的影响
    第一节 海派绘画对日本画坛的影响
        一、海派画坛与日本画坛的关联背景
        二、日本对海派绘画的积极态度
    第二节 对其他海外画坛的影响
        一、海派绘画对朝鲜画坛的影响
        二、对南洋画坛的影响
        三、海派绘画在欧美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 海派绘画传播影响的原因
    第一节 走出去与走回去——海派绘画的流动
        一、定居某地的画家所起到的作用
        二、到访某地的画家所起到的作用
        三、往来于上海与家乡各地的画家的作用
    第二节 互利与发展——书画社团的力量
        一、书画社团数量与规模化的优势
        二、社团的教育传播性
        三、社团的规范化运行
        四、社团的传播和影响
    第三节 摩登时代的商品化——书画市场的催化
        一、对海派作品的高需求量
        二、书画市场成熟化的刺激
        三、市场中介的促进作用
        四、规范化的市场运作
        五、画家的活动与重要人物的推介
    第四节 现场的感染——画展的直观性
        一、沪上海派画展数量与规模上的优势
        二、第一届全国美展的影响作用
        三、沪上各类画展的影响作用
        四、他处举办的海派画展
    第五节 分身千百——先进印刷出版的渗透
        一、先进印刷技术的优势
        二、开放的出版条件优势
        三、一些海派画家对印刷出版的贡献
    第六节 受业与授业——美术教育的推广
        一、有利画风传播的办学特色
        二、上海美专的作用
        三、其他美术院校的作用
        四、私人传授的作用
结语
附录
    附录 1: 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
    附录 2:1918年-1937年国立北平艺专教职员名录(国画)
    附录 3:1934年9月 21日《申报》所报导的“中国现代展览会”
    附录 4:1933年11月 25—29日《申报》连载的“黎保姆美术馆开幕的中国画展”
    附录 5:第一届全国美展画家及作品名录(国画)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民主运动的先驱者——高一涵传略(论文提纲范文)

游学时代一门三秀才初涉新式教育
学成回国襄办《新青年》播扬马列主义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加入共产党参加反蒋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弹劾汪精卫力查腐败案
解放盛世致力统战工作与党同心同德

(10)《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画报研究回顾
        一、画报小史
        二、画报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视角:视觉现代性
        一、以视觉性应对视觉冲击
        二、现代性与视觉现代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组织架构
第二章 真相观:《真相画报》与时事新闻
    第一节 “真相观”:《真相画报》与时事照片
        一、《真相画报》的创刊背景
        二、《真相画报》之于“真相”
        三、照片之于“真相”
    第二节 摄影:格物与写真
    第三节 照片:无声的证据
        一、作为证据的照片:为革命赴死的身体
        二、作为证据的照片:为革命动员的身体
    本章小结:真相的出镜
第三章 时空观:风景照中的国族认同
    第一节 “地势写真画”:具象地图与国族认同
        一、地景照与人文地理
        二、地景照与图画地图
        三、地景照与国族认同
    第二节 名胜写真画:废墟空间与历史记忆
        一、废墟残迹与文化赋义
        二、废墟空间与民族记忆
    本章小结:风景照的意志
第四章 “器物秀”:物质文明与救国想象
    第一节 “物质救国”与振兴实业
        一、从物质救国到物质文明
        二、从工业救国到振兴实业
    第二节 军事重器与救国想象
        一、海陆空:军舰、铁路、飞机
        二、飞机救国与视觉革命
    本章小结 恋物的“器物秀”
第五章 “新国画”:折衷主义与绘画现代性
    第一节 “新国画”与折衷主义
        一、博物写实的“新国画”
        二、日风熏染的“新国画”
    第二节 “新国画”与美术革命
        一、“美术革命”聚焦点:“新国画”
        二、“美术革命”实质:中西画之争
        三、“新国画”:艺术与政治的胶葛
    本章小结 革命的艺术
第六章 传播网:图像传播与艺术传播
    第一节 图像传播的变革
        一、图画新闻(Illustrated News)
        二、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
        三、图像论政
    第二节 网状的艺术传播
        一、社交性艺术
        二、大众传播艺术
    本章小结 传播的力量
第七章 结论:《真相画报》的视觉现代性
参考文献
图版目次
附录
后记

四、张大千与高氏兄弟(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蓝顶”聚落艺术生态研究[D]. 孙迎霞. 四川美术学院, 2021
  • [2]民国时期鹰题材写意绘画研究[D]. 于翠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图新研究[D]. 李小林. 西南大学, 2019(12)
  • [4]迈克尔·苏立文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D]. 黄子桐. 暨南大学, 2018(01)
  • [5]蔡鹤汀的绘画艺术研究[D]. 赖舜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新传统主义”影响下的《金石书画》研究[D]. 李晓晓.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5)
  • [7]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与折衷 ——以民初北京传统派与广东岭南派同日本的关系为中心[D]. 陈雅婧. 中央美术学院, 2015(12)
  • [8]海灌百川—海派绘画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探究[D]. 宫力. 上海大学, 2015(02)
  • [9]民主运动的先驱者——高一涵传略[J]. 陈良亭. 江淮文史, 2014(05)
  • [10]《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D]. 陈阳. 复旦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张大千与高氏兄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