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

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

一、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林,吕古贤,余建国,王翠芝,贾文臣[1](2020)在《胶东玲珑金矿田不同矿段构造变形岩相带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大规模勘探结果表明,胶东主要金矿田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显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深部第二富集带"受什么因素控制,深部预测的目标是什么,成矿边界在哪里,这些关键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结合"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凹陷"构造系统和"米字型"构造控矿模式,提出将"构造变形岩相带"作为深部找矿预测目标和成矿边界,建立新的深部找矿预测标志。以玲珑矿田为例,综合对比各矿段3个主要方向(NEE、NE、NNE)构造变形岩相带的空间分布、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形成时间、成岩成矿深度等特征,总结矿化富集规律及其向深部的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方向构造变形岩相带的时空演化关系。从"深部第二富集带"发育程度看,这些已知构造变形岩相带的深部都有找矿潜力,其外围可能存在平行的、更大深度的构造变形岩相带。

陈敏[2](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指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尹业长[3](2020)在《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文中研究表明胶西北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段西侧和郯庐断裂带东侧,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且剧烈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它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区内产出三个超千吨的世界级金矿田(三山岛金矿田、焦家金矿田和玲珑金矿田),包含超大型、大型金矿床十余处,中、小型金矿床近百处。前人的研究表明,胶西北金矿集区内绝大多数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都在120±10 Ma以内。如此大规模、短时期、高强度的金矿化是在怎样的成矿作用下形成的,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寻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以胶西北金矿集区典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金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及成矿作用,从而建立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联系紧密。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解译成果显示金矿床的主要围岩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明,玲珑超单元和郭家岭超单元的金元素浓集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质单元,指示出它们是有利的成矿地质单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认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玲珑序列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为金矿化提供了热源,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是直接矿源岩系,并且对金矿的富集和定位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过程,选取并采集新立、焦家和大尹格庄金矿岩(矿)石及岩心样品,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实验分析与成果解释。金矿物微区分析表明金矿物颗粒的暗化主要是由Al、Si、O、Fe和S组成的杂质或包裹体引起的;碲(铋)金络合物在金的迁移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玲珑序列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S过渡型花岗岩,由来自上地幔或上地幔与下地壳间的花岗岩浆重熔胶东岩群变质岩所形成的交代再生岩浆和同熔型岩浆结晶分异而形成;3个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稀土元素研究显示,各个金矿床不同岩石类型的岩心样品都具有相似的配分型式,都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故推测它们具有同源性-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矿床具有同一成矿来源;此外,尝试使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金矿床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体现出了各种元素的特性以及各矿床之间的关系。围岩蚀变研究显示了不同蚀变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情况,并分析了元素富集与亏损的原因,例如Zr和Hf的丢失可能和锆石的分解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胶西北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219.7387.7℃,成矿压力为32160Mpa。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而成,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容矿构造、成矿时代以及成矿地质作用四个方面总结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构建出成矿模型:在中生代早白垩世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地幔隆起引发拆沉作用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壳幔岩浆混合带,地壳深部的金矿源层在这里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含金花岗质岩浆,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换进一步产生大规模、高强度的岩浆活动事件,含金花岗质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分离出含金热液,这些热液沿着断裂构造裂隙向上迁移,在一定的构造部位和物理化学条件下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胶西北金矿集区内众多金矿床。

韩振玉[4](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田杰鹏[5](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指出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赛盛勋[6](2020)在《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文中指出胶东牟乳金矿带位于苏鲁地体内,其金成矿时限、矿体定位过程、成矿后的变化和保存仍存争议。论文以矿床蚀变-矿化特征、矿体内部结构观察和矿区构造变形测量为基础,运用高精度绢云母40Ar/39Ar、锆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元定年方法,结合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探求牟乳金矿带矿体详细定位过程、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模式。乳山金矿床形成于122-117 Ma,矿体边部的石英脉可能略晚于矿体中部形成,指示乳山金矿床的形成是持续时间达5个百万年、包含多次流体活动的单一成矿事件。NW-SE向弱剪切挤压背景下成矿流体发生周期性“超静岩压力-静水压力”压力波动,诱发控矿断裂多次左行逆冲滑动,矿体是在周期性“断裂破裂滑动-石英脉沉淀-先成石英脉被水力致裂-断裂被完全充填”增量沉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富金石英复脉。单次流体事件中不同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成分基本一致,Co、Ni、As等元素因成矿流体间歇性压力波动而与其他元素有不同的分布行为。周期性压力波动和由此引发的间歇性流体不混溶使乳白色粗粒石英和黄铁矿、烟灰色中细粒他形石英和黄铁矿依次大规模沉淀,含金矿物和多金属硫化物随后在愈加富Au、Ag、Te、Pb、Zn和Cu等的流体中近于同时沉淀。间歇性流体不混溶导致H2S等还原性气体大规模逸出,金硫络合物失稳分解,金被吸附至先成黄铁矿内水力致裂形成的裂隙面发生沉淀。成矿后胶东区域先后经历了NWW-SEE向伸展(110-100 Ma)、NW-SE向挤压(100-85 Ma)、NNW-SSE 向伸展(80-65 Ma)、NE-SW 向挤压(65-50 Ma)和NW-SE向挤压(50 Ma-至今)等多次应力场转换。与此对应,牟乳成矿带先后经历了快速冷却、轻微升温后热静置、中速冷却和热静置等热历史,最后单调冷却并缓慢降至现今温度。牟乳成矿带整体成矿深度可能稍小于7.1-14.2 km,成矿后至今总计被剥蚀了约5.5-7.2 km,矿带只有最浅部被剥离,深部仍有较大资源潜力。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多幕式转变可能是早白垩世以来区域构造、岩浆和成矿事件的主导地球动力学因素。

王偲瑞[7](2020)在《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文中指出胶东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黄金产地也是全球金成矿作用研究的热点,胶西北地区赋存了胶东金成矿省约80%的黄金资源储量,其内金矿床的形成严格受控于断裂系统的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过程,且具有明显的时空群聚特征,但对群聚机理的研究极其薄弱。为此,论文针对金矿床群聚机理这一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方法技术,系统开展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系统的区域-矿床尺度调查和综合分析,识别了胶西北控矿断裂带结构,厘定了控矿断裂带格架及其演化历史,查明了控矿断裂带形成和演化与胶东地区晚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构造应力体制转换有关。玲珑花岗岩于约166~149Ma侵位,之后沿拆离断层发生快速剥露和冷却,约130Ma拆离断层脆-韧性转换带内发生早期金成矿作用,约120Ma的主期金成矿事件发育于拆离断层脆-韧性构造转换带之上脆性变形和热液蚀变叠加部位。区域断裂带控制了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产出,次级断裂带控制了中型-小型金矿床的产出,各金矿床具有相似的矿化特征,受到相同的构造体制控制,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的过程。2、在厘清控矿断裂带格架及其运动学性质的基础上,建立断裂带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构造应力转移模拟,查明了断裂带构造活动引起高渗透率的区域分布在断裂带特定的部位,导致了金矿床空间群聚分布的规律。焦家金矿床内存在28个库伦破裂应力增大的区域,且已知金矿床与库伦破裂应力增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有着高度一致性,金矿床储量(Q)与库伦破裂应力(ΔCFS)存在满足线性关系:Q=4.526×ΔCFS-83.27。该金矿床深部隐伏的近EW向基底构造带在成矿期发生了右行为主的走滑活动,导致在远离焦家主断裂的部位库伦破裂应力增大,发育小型金矿床(点)。3、胶西北金矿床内发育主断裂下盘的蚀变岩型金矿体和远离主断裂的石英脉型金矿体。通过构造线框对金矿体形态进行数字化模拟分析,查明两种金矿体不同的几何学特征:蚀变岩型金矿体具有更高的U/V值,最高可达17.54198,成矿流体运移具管道流的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具较低的W值,最低为0.718787,围岩渗透性更差。同一矿床内矿体具有从Ⅰ号蚀变岩型矿体主导的包含扁长状矿体到Ⅲ号石英脉矿体更加扁平状矿体的演化趋势。结合金品位地质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和控矿构造分析,指出寺庄金矿床内Ⅰ号矿体群整体向SW 200°侧伏,Ⅲ号矿体群和高品位富矿柱向NE 48°侧伏;不同矿体间成矿流体的输运方式和方位都发生了转变,焦家断裂带成矿早阶段左行逆断活动形成了 SW侧伏的Ⅰ号矿体群;成矿晚阶段断裂带的右行正断活动,形成Ⅲ号矿体群,并在Ⅰ号矿体内导致矿化叠加形成NE侧伏的富矿柱。4、通过显微图像孔隙(颗粒)与裂隙图像识别与宏观网脉密度统计分析,获取了焦家断裂带下盘的断裂带不同部位的渗透率和微孔隙度参数。揭示蚀变岩金型矿体、石英脉型金矿体分别具有高渗透率(1×10-16m2~4×10-16m2)、高微孔隙度(46%~69%)和高渗透率(2×10-16m2~4.2×10-15m2)、低微孔隙度(19%~21%)的特征。不同矿化类型渗透率和微孔隙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矿体中流体输运方式的不同,蚀变岩型矿体中流体以管道流的形式高效率的输运。5、综合剖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过程,指出玲珑花岗岩侵位后未冷却至围岩温度前,韧性构造活动和温度梯度差驱动了流体定向运移,在拆离断层脆-韧性转换带内发育早期约130Ma的金矿化;而约120Ma发生的大规模金成矿事件,成矿流体输运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脆性活动引起的流体势差。三山岛、焦家和招平断裂带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断裂带构造活动提供了驱动力,在主断裂带下盘的破碎带内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形成蚀变岩型矿体,在远离主断裂的下盘高角度张性裂隙中热液充填形成石英脉型矿体。

姜娜娜[8](2019)在《山东省招远市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文中研究表明东风金矿床位于玲珑金矿田内,受招(远)平(度)断裂下盘主要构造控制。矿区出露地层有新太古代胶东岩群、新生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研究区脆性构造发育,以NNE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以中生代玲珑序列、文登序列为主;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破头青断裂的下盘,谭格庄序列奥长花岗岩和文登序列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破头青断裂的上盘一带。研究区内共圈定3个矿脉群、合计矿体26个,其中206Ⅷ-1为区内最大矿体,呈似层状、大脉状,具分枝复合、膨胀夹缩、尖灭再现等特点,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25°左右,平均金品位3.65×10-6。矿石内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石结构以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有碎裂结构、填隙结构等;矿石以浸染状、脉状、团块状以及斑点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及交错脉状构造。根据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可将东风金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Ⅰ)、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Ⅲ),其中第Ⅰ、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第Ⅰ阶段Au含量较高,As、Cu、Pb、Zn含量较高;第Ⅱ阶段Au含量更高,Ag、Cu、Pb、Zn含量相对最高;第Ⅲ阶段:基本不成矿,Au含量较低(Au﹤0.5×10-6),只产生矿化,Ag、Sb、Cu、Pb、Zn含量很低。金矿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不同期次成矿过程形成的矿体-晕在构造空间上有同位-近于同位-部分同位-或只有上部矿尾晕与深部盲矿前缘晕叠加等复杂的叠加构造。东风金矿床深部为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体在物理参数上总体表现为低阻(带中次高阻)、高充电率、高时间常数、低频率相关系数等异常特征。本文综合运用地质理论和地质找矿方法,同时利用地球物理法,结合该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特征,总结深部综合找矿模型。根据玲珑金矿田东风矿床的控矿构造特点及成矿规律确定有利成矿空间,最终确定了有利成矿空间,并最终预测玲珑金矿田东风矿区金金属量约3.4t。

周荣志[9](2019)在《胶西北留村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认为胶西北招远—莱州成矿带是中国金矿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其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近四分之一,产出了多处特大型-大型金矿床。长期以来,各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在该地区已做过多轮(次)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勘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之下招远-莱州成矿带南端的研究程度较低,缺乏成型的找矿理论和找矿模型。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的野外工作,通过系统的图件研究和岩矿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进行分析,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与金矿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了其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对留村金矿深部及两翼的成矿远景进行了预测,并取得了如下认识:1、留村金矿床位于胶西北招远-莱州金成矿带的西南段,留村断裂带是胶西北三山岛-仓上断裂和新城-焦家断裂南部延伸的分支断裂,与三山岛断裂和焦家断裂北端乃至整个招远-莱州金矿带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2、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留村金矿体的金品位的高低与厚度大致有正相关关系,沿走向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沿倾向总的趋势是深部品位低于浅部。当矿脉由陡变缓处,厚度变大,金品位也较高。3、金矿物以三种形式(裂隙金、晶隙金、包体金)赋存,且以裂隙金为主,占75%,反映了主要成金阶段(Ⅱ、Ⅲ阶段)之前曾发生了较强烈的脆性破裂,为金元素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场所。4、通过对研究区内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留村金矿的成矿断裂深部及两翼部分有较大找矿潜力。

张旭东[10](2016)在《山东平度大庄子金矿田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庄子金矿田位于胶西北金成矿小区西南部。矿田内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而对石英脉型矿化的研究程度低。因此,论文选取大庄子金矿田为研究对象,以矿田构造研究方法为手段,重点对矿田进行构造解析,探明石英脉型矿化的构造控矿规律,建立矿田构造控矿模式,进行找矿预测。通过对前人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行详细的定点观测,典型构造的剖面实测并系统采样,结合宏观与微观地质观测,分析总结矿田内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利用矿田构造应力场解析揭示矿体赋存规律,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探讨矿田构造控矿模式。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大庄子金矿田内主要发育有3组走向断裂构造:NW、NNE和NEE。NNE向构造主要是成矿期的断裂构造,NW向的构造主要是成矿后的断裂构造,少数在局部的NW向构造发育矿化。(2)构造应力场解析显示矿田受到NE-SW向最大主压应力作用,在NW-SE向拉伸,可能与岩浆岩侵入活动有关,使得矿田呈近似背斜状,矿化发育在岩体的边界;石英脉型矿化发育集中区内,含矿构造为一系列张性和张剪性断裂构造,构造产状的统计分析显示3组走向最为发育:NNE、NE、NEE,总体呈“X”共轭状,矿体的分布受剪切网格控制而出现近于等间距排列特征和雁列式的递错排列规律。(3)大庄子金矿田发育的石英脉型矿化主要发育在大庄子断裂的下盘,大庄子断裂带内发育有蚀变岩型矿化,二者空间上相邻,呈“入”字形,但其间有着明显的无矿化间隔,因而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同级别的控矿构造;石英脉型矿体在矿田内有三个集中区,呈右行左列的趋势分布。(4)矿田构造解析显示成矿期断裂构造在NW-SE向构造伸展,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知矿田形成于110 Ma±的早白垩世,推测构造与中生代大陆伸展背景有关;断裂构造活动提供成矿流体流通通道与矿质沉淀空间,成矿环境为中低温条件,流体中有岩浆水与大气水参与,以及前人研究硫的来源是地幔来源均是构造连通深部的证据,矿田内的中基性岩脉产出也反映出构造深部活动。(5)断裂构造、钾化及绢英岩化蚀变、岩性界面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区东北部侯家至洪山一带是重要的找矿远景区,石英脉型矿化带深部成矿前景良好。

二、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胶东玲珑金矿田不同矿段构造变形岩相带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玲珑矿田地质概况与成矿模式
2玲珑矿田不同矿段构造变形岩相带分布特征
3玲珑矿田成矿构造体系“米字型”特征及其控矿规律
    3.1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构造特征
    3.2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的形成阶段及其控矿作用
4“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凹陷构造”模式对玲珑矿田的控制作用
5玲珑矿田深部找矿预测
    5.1玲珑矿田的成岩成矿深度
    5.2玲珑矿田的剥蚀深度
    5.3玲珑矿田深部第二富集带的分布规律
        5.3.1深部第二富集带的总体分布特征
        5.3.2各矿段深部第二富集带的分布特征
    5.4玲珑矿田找矿方向
        5.4.1玲珑矿田的深部成矿边界
        5.4.2矿田东区深部找矿预测
        5.4.3矿田外围的找矿方向
6结论

(2)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3)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
        1.2.2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物质来源
        1.2.3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1.2.4 国内外其它典型金矿集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3.1 三山岛金矿
        2.3.2 新立金矿
        2.3.3 焦家金矿
        2.3.4 望儿山金矿
        2.3.5 玲珑金矿
        2.3.6 大尹格庄金矿
第3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物性参数特征
        3.1.2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3 区域磁场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金元素含量特征
        3.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金矿床成矿时代及控矿因素
    4.1 金矿床成矿时代
    4.2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
    4.3 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
第5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特征
    5.1 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5.1.1 金矿物特征
        5.1.2 金矿物原位微区元素含量特征
        5.1.3 微区微量元素对金成矿作用的指示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 典型金矿床与元素对应分析
    5.3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5.3.1 围岩蚀变类型
        5.3.2 蚀变过程元素带入带出分析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成分特征
    5.5 同位素特征
        5.5.1 氢-氧同位素
        5.5.2 硫同位素
        5.5.3 碳-氧同位素
        5.5.4 其它同位素
第6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6.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机理
    6.2 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与金成矿作用
    6.3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特征
    2.3 地球化学特征
    2.4 矿产特征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3.1 重力测量
    3.2 磁法测量
    3.3 电法测量
    3.4 地球化学测量
4 成矿作用研究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流体来源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成矿规律研究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6.5 成矿预测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基础地质
        1.2.2 物化探工作
        1.2.3 矿产勘查工作
        1.2.4 以往科研工作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岩浆活动
        1.3.2 矿床地质特征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1.3.4 成矿时代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1.4.7 年代学测试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太古界地层
        2.1.2 古元古界地层
        2.1.3 新元古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1.5 新生界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脆性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1.2 区域磁场特征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4.1.1 马家窑金矿
        4.1.2 西陡崖金矿
        4.1.3 大柳行金矿
        4.1.4 笏山金矿
        4.1.5 王家庄铜矿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4.2.1 杜家崖金矿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4.3.1 邢家山钨钼矿
        4.3.2 香夼铜铅锌矿
5. 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2 H-O同位素组成
        5.1.3 原位S同位素
        5.1.4 Pb同位素
        5.1.5 He-Ar同位素
    5.2 成矿时代研究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5.2.4 讨论
    5.3 区域控矿因素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5.3.3 构造与成矿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5.5.1 实验方法
        5.5.2 热年代学结果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5.6 成矿预测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6)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1.1.2 构造控矿作用
        1.1.3 成矿作用时限
        1.1.4 成矿流体演化
        1.1.5 成矿后变化和保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构造控矿作用与构造-热液脉系统特征
        1.2.2 岩相学和矿相学特征
        1.2.3 金矿化时限及持续时间
        1.2.4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1.2.5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1.3 论文结构和实物工作量
        1.3.1 论文结构
        1.3.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胶东金成矿地质背景
        2.1.1 变质基底
        2.1.2 岩浆活动
        2.1.3 构造格架
    2.2 牟乳成矿带地质背景
        2.2.1 断裂构造
        2.2.2 地层和岩浆岩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矿床地质
        3.1.1 乳山金矿床
        3.1.2 邓格庄金矿床
        3.1.3 胡八庄金矿床
        3.1.4 三甲金矿床
    3.2 矿石特征
        3.2.1 矿化类型
        3.2.2 矿石矿物组成和金赋存状态
    3.3 围岩蚀变特征
        3.3.1 围岩蚀变类型
        3.3.2 围岩蚀变时空结构
4 成矿作用时限和矿体形成机制
    4.1 控矿构造特征
        4.1.1 几何学特征
        4.1.2 运动学特征
    4.2 石英脉结构特征和热液矿物共生序列
        4.2.1 高角度剪切脉
        4.2.2 低角度张性脉
        4.2.3 矿物共生序列
    4.3 金成矿作用年代学
        4.3.1 样品采集与样品特征
        4.3.2 测试方法
        4.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4.1 乳山金矿床成矿作用时限
        4.4.2 断裂动力学,流体压力波动和断层阀行为
        4.4.3 高角度剪切脉形成过程
        4.4.4 成矿流体运移与围岩蚀变
        4.4.5 成矿动力学意义
    4.5 小结
5 成矿流体演化和金沉淀机制
    5.1 黄铁矿矿相学
    5.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3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1 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5.3.2 黄铁矿微量元素相关性
        5.3.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成矿流体压力波动下的微量元素分布行为
        5.4.2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矿物沉淀序列
        5.4.3 金沉淀机制
    5.5 小结
6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
    6.1 成矿后构造-岩浆活动
        6.1.1 成矿后岩浆活动
        6.1.2 成矿后构造活动
    6.2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
        6.2.1 锆石(U-Th)/He测试
        6.2.2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6.3 分析结果
        6.3.1 矿带构造分析
        6.3.2 锆石(U-Th)/He测试
        6.3.3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6.4 讨论
        6.4.1 成矿后热历史
        6.4.2 矿带剥蚀幅度和勘查意义
        6.4.3 区域应力转换和地球动力学体制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1.1 成矿作用时限和矿体定位过程
        7.1.2 成矿流体演化和金沉淀机制
        7.1.3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构造-流体成矿学研究现状
        1.1.1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
        1.1.2 成矿流体动力学研究趋势
    1.2 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胶西北控矿构造体制
        1.2.2 胶西北金成矿作用
        1.2.3 胶西北金成矿动力学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1.5.1 论文结构
        1.5.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与矿床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区域成矿背景
        2.1.2 金成矿年代学
    2.2 控矿构造体制
        2.2.1 玲珑变质核杂岩
        2.2.2 玲珑变质核杂岩形成剥露历史
    2.3 控矿断裂带结构构造
        2.3.1 主控矿NE-NNE向构造
        2.3.2 E-W向基底构造
        2.3.3 NW-NNW向构造
    2.4 金矿床地质
        2.4.1 三山岛金矿床
        2.4.2 三山岛金矿床
        2.4.3 寺庄金矿床
        2.4.4 夏甸金矿床
        2.4.5 大尹格庄金矿床
    2.5 金矿化样式
        2.5.1 矿化样式
        2.5.2 蚀变-矿化空间结构
    2.6 控矿构造解析
        2.6.1 成矿前韧性剪切活动
        2.6.2 成矿前韧-脆性剪切活动
        2.6.3 成矿期压剪性构造活动
        2.6.4 成矿期张剪性构造活动
        2.6.5 成矿后剪性活动
    2.7 小结
3 区域库伦破裂应力变化与金矿床空间群聚机理
    3.1 断裂带活动与高渗透率区域
        3.1.1 高渗透率区域和金矿床空间分布
        3.1.2 岩石破碎和库伦破裂应力
    3.2 构造应力转移模拟
        3.2.1 焦家断裂带构造应力转移模拟
        3.2.2 寺庄金矿床构造应力转移模拟
        3.2.3 结果分析
    3.3 讨论
        3.3.1 基底构造带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3.3.2 胶西北金矿床空间群聚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成矿流体输运与金矿化几何学结构
    4.1 矿体几何学结构
        4.1.1 矿体几何学参数
        4.1.2 寺庄金矿床矿体特征
        4.1.3 寺庄金矿床几何学结构
    4.2 矿体和富矿柱侧伏规律
        4.2.1 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4.2.2 半变异函数图像和金品位分布
    4.3 讨论
        4.3.1 矿体自仿射结构和流体输运
        4.3.2 侧伏规律和控矿断层运动学
    4.4 本章小结
5 断裂带渗透性结构与金矿化类型
    5.1 断裂带空间结构
        5.1.1 控矿构造地质特征
        5.1.2 控矿构造动力学分析
        5.1.3 构造应力场分析
    5.2 断裂带渗透性模型
        5.2.1 矿石构造和显微特征
        5.2.2 网脉渗透率和微孔隙度
        5.2.3 矿化类型和流体输运方式
    5.3 本章小结
6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
    6.1 物质-能量输运动力学
        6.1.1 流体密度变化
        6.1.2 流体超压
        6.1.3 围岩渗透率
        6.1.4 流体输运和水岩反应过程
    6.2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
        6.2.1 控矿构造演化与成矿动力学
        6.2.2 断裂带成矿作用
    6.3 勘查模型和找矿方向
        6.3.1 构造应力转移与靶区预测
        6.3.2 多元信息勘查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1.1 胶西北金成矿系统控矿构造时空结构
        7.1.2 控矿断裂带运动学控制金矿体产出状态
        7.1.3 断裂带渗透性结构控制矿化类型和强度
        7.1.4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与金矿床群聚机理
    7.2 存在问题和工作展望
        7.2.1 玲珑变质核杂岩四维演化模型
        7.2.2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模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山东省招远市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与经济条件
    0.2 以往研究概况
        0.2.1 区域以往地质工作
        0.2.2 区域以往科研工作
    0.3 存在的问题
    0.4 项目依托及论文选题
    0.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构造
    1.4 区域岩浆岩
    1.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7 区域矿产
第2章 矿区地质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2.1 主干断裂—破头青断裂
        2.2.2 次级构造
    2.3 矿区岩浆岩
        2.3.1 新太古代谭格庄序列牟家单元(Ar_3γοTm)
        2.3.2 古元古代晚期莱州序列西水夼单元细粒斜长角闪岩(HtυLx)
        2.3.3 中生代文登序列阜山岩体(J_2ηγWf)
        2.3.4 中生代玲珑序列九曲单元(J_3ηγLj)
        2.3.5 中生代玲珑序列大庄子单元(J_3ηγLd)
        2.3.6 脉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206号矿脉群
        3.1.2 207号矿脉群
        3.1.3 208号矿脉群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物质成分
        3.2.2 主要矿物特征
        3.2.3 矿石结构、构造
    3.3 矿石类型
        3.3.1 细粒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
        3.3.2 细脉状—脉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
        3.3.3 细脉—网脉状、脉状、斑点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
    3.4 矿体围岩及夹石特征
        3.4.1 矿体围岩
        3.4.2 夹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与矿化特征
        3.5.1 围岩蚀变
        3.5.2 蚀变岩地质特征
    3.6 成矿作用及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叠加晕
    4.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1 矿床地球化学背景
        4.1.2 矿床的元素组合及其相关关系
        4.1.3 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及其元素相关关系
    4.2 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
        4.2.1 矿床原生晕分带标准
        4.2.2 矿床构造叠加晕总体特征
    4.3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4.3.1 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
        4.3.2 地质预测标志
        4.3.3 金矿盲矿定位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第5章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5.1 地球物理特征
        5.1.1 电场特征
        5.1.2 磁场特征
    5.2 物探井中激电、测井推断解释
        5.2.1 水位的确定
        5.2.2 岩层位置的确定
        5.2.3 矿(化)体异常特征
        5.2.4 各种参数的显示规律
    5.3 物探测井结论
第6章 找矿模型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矿化富集规律
        6.2.1 蚀变与矿化分带性
        6.2.2 矿床空间分布
        6.2.3 矿体赋存部位和特点
        6.2.4 金的富集特点
    6.3 综合找矿模型
        6.3.1 找矿标志
        6.3.2 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第7章 东风金矿床盲矿体预测
    7.1 有利成矿空间、部位与预测靶位的确定
    7.2 有利成矿空间的圈定及预测靶位的确定
    7.3 预测资源量估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胶西北留村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认识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0 区域构造格架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代粉子山群
        2.1.2 新生代第四系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新太古代岩体
        2.3.2 古元古代岩体
        2.3.3 中生代岩体
        2.3.4 脉岩
    2.4 区域矿产
        2.4.1 金矿
        2.4.2 铁矿
        2.4.3 菱镁矿、滑石矿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北东向断裂
        3.2.2 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
    3.3 矿区岩浆岩
        3.3.1 新太古代侵入岩
        3.3.2 中生代花岗岩
        3.3.3 脉岩
    3.4 矿区含金石英脉特征
        3.4.1 总体特征
        3.4.2 各脉特征
    3.5 矿区围岩蚀变
        3.5.1 绢云母化
        3.5.2 硅化
        3.5.3 黄铁矿化
        3.5.4 碳酸盐化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1.1 2号矿体
        4.1.2 其他矿体
    4.2 矿石质量
        4.2.1 矿石物质组成
        4.2.2 矿石结构构造
    4.3 矿石类型
        4.3.1 矿石自然类型
        4.3.2 矿石工业类型
    4.4 矿体围岩
5 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5.1 地球物理特征
        5.1.1 岩石物理特征
        5.1.2 地电特征
        5.1.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特征
        5.1.4 高精磁测特征
        5.1.5 高精重测特征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常规化探异常
        5.2.2 非常规化探异常
6 成矿规律与矿床成因
    6.1 成矿规律
        6.1.1 成矿作用
        6.1.2 成矿规律
    6.2 矿床成因
        6.2.1 研究区成矿构造
        6.2.2 成矿物质来源
        6.2.3 成矿温度
        6.2.4 成矿时代
        6.2.5 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
7 找矿标志与远景预测
    7.1 找矿标志
        7.1.1 地质标志
        7.1.2 地球物理标志
        7.1.3 地球化学标志
    7.2 远景预测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山东平度大庄子金矿田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
3 矿田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组成
    3.3 构造格架
    3.4 矿化特征
4 控矿构造特征
    4.1 控矿构造力学性质
        4.1.1 压扭性断裂构造
        4.1.2 张性断裂构造
        4.1.3 剪性断裂构造
        4.1.4 张剪性断裂构造
    4.2 构造控矿规律
        4.2.1 构造控制矿体形态
        4.2.2 近等间距构造控矿
        4.2.3 雁列式节理控矿
    4.3 构造蚀变分带规律
    4.4 控矿构造应力解析
        4.4.1 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
        4.4.2 控矿裂隙统计分析
        4.4.3 成矿期主应力方向测算
        4.4.4 矿区不同位置的构造应力场分析
        4.4.5 显微构造特征
        4.4.6 构造应力场控矿
    4.5 成矿后构造活动
    4.6 控矿构造特征总结
5 构造矿化条件分析及控矿模式探讨
    5.1 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化的关系
    5.2 构造矿化条件分析
        5.2.1 围岩条件
        5.2.2 成矿温度
        5.2.3 成矿时代
        5.2.4 成矿物质来源
    5.3 构造控岩控矿模式
    5.4 找矿预测
        5.4.1 找矿标志
        5.4.2 找矿远景区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玲珑金矿田不同矿段构造变形岩相带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J]. 张宝林,吕古贤,余建国,王翠芝,贾文臣. 地质通报, 2020(11)
  • [2]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D]. 尹业长. 吉林大学, 2020(01)
  • [4]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5]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D]. 赛盛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胶西北金矿床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D]. 王偲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山东省招远市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D]. 姜娜娜. 吉林大学, 2019(03)
  • [9]胶西北留村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D]. 周荣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山东平度大庄子金矿田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D]. 张旭东.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玲珑金矿18~#矿脉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