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Excel 中制作分数输入和分析模板

在 Excel 中制作分数输入和分析模板

一、在Excel中制作分数录入与分析模板(论文文献综述)

卓天天[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保证阅卷质量的前提下将教师从繁重的批阅、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被视为现有条件下减轻教师负担的有效手段。目前大规模的英语考试阅卷大多采用光学标记识别技术的机器阅卷,它采用机读卡的形式,再以光电式阅卷机配合。一方面,这种阅卷方式虽在处理选择题上效率较高,精度较高,但填空题仍需人力配合。另一方面,由于考试练习频率高,大量机读卡的消耗会带来高额的成本问题。因此,利用更低的成本开发出针对日常英语考试练习的阅卷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深度学习因其迅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模式识别领域的优势:模型无需手动选取特征。本文利用深度学习与图像处理相关理论设计出一款轻量级的英语阅卷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卷积核堆叠结构的单字符识别算法。该方法考虑到过深的卷积神经网络无法作用于小尺寸字符图片的识别,但浅层特征的语义特征并不丰富。首先,对Le Net-5网络进行微调,使网络更贴合阅卷系统中单字符图片的输入特点,然后,利用多个3×3卷积核堆叠替代原网络中的5×5大尺寸卷积核。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提升了识别精度,更使得模型获得更好的收敛效果。(2)提出了一种基于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和复合卷积结构的脱机手写英文单词识别算法。该方法考虑到不同人的脱机手写风格存在严重差异,传统网络提取出的特征表示力不足。首先,利用通道注意力模块与空间注意力模块的并联方式加以输入特征图的重利用构建了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然后,在深层卷积层中以双通道卷积提取特征结构实现复合卷积结构,最后,将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与复合卷积加入特征提取网络实现对手写英文单词的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与当前其他主流的脱机文本识别算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3)设计了一款针对英语全国卷题型的阅卷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图像处理模块、字符识别模块以及单词识别模块。首先,对输入图片进行边缘提取、透视变换获取到答题纸主体,接着,再次对答题纸主体进行边缘提取,定位出学号区域和答案填写区域,然后,按题型裁剪出供模型识别区域,加载单字符识别模型或单词识别模型对其进行端到端的识别,判断答案正误,最后,统计得分、高频错题并绘制错题直方图,方便后续的教学。

陈雪梅[2](2021)在《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17版生物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文献研究及调研发现,教师们普遍没有意识到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学者也尝试设计混合学习活动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理论性太强,一线教师无法直接应用,难以推广。为了改善生物实验教学与学习的效果,本文选取了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平台,设计了基于此平台的混合学习活动应用到生物实验教学与学习中,并通过准实验研究检验实施效果。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以及课堂观察法进行研究,在“做中学”理论、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活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基于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的学习活动并应用到教学中,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文献研究工作;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现阶段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目前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改善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明确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为后续混合学习活动设计做准备。二是混合学习活动设计;针对不同生物实验的特点对生物实验进行分类:观察类实验、检测类实验、探究类实验,根据新课标要求、高考要求以及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生物实验设计不同的混合学习活动。三是混合学习活动的实施;将基于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的混合学习活动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中,在研究开始前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前测,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课堂观察,收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研究结束后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后测以及访谈。最后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得到了基于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方案;(2)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实验态度的转变;(3)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参与度;(4)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5)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提高了生物成绩。可以证明,基于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的混合学习活动对生物实验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张晓涛[3](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加强对学生操作实践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没有期末考试,教学评价极易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还存在困惑。本研究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对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针对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对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验证该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过程性评价?(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如何?过程性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从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评价的实施和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L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过程性评价方案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在每轮行动研究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作业、评价量表等评价资料和访谈意见,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关于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的问卷,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并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检验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研究设计的过程性评价量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方法,希望对后续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徐格[4](2020)在《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都逐渐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各种白板软件配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已是我国教学的新趋势.其中希沃白板就是较为突出的软件之一,近年来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比赛的依托,希沃白板得以大范围推广.有了更加合适的教学工具才能让教学更加有效率,从而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进行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可以分析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优势及效果,为一线教师提出更有效的教学建议.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发现对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较少,且只通过少量数据及教学经验分析出希沃白板进行教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调查、观察、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接着采用对比实验法,将两个平行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实验组采用希沃白板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PPT进行教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通过两组学生成绩及态度的对比,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及实验结果,给出在日常教学中制作希沃白板课件的建议,分析希沃白板软件使用研究的利弊.展望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研究趋势.本实践研究得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都非常认可希沃白板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且对实际的教学确有效果,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尤其在图形与几何方面.但使用希沃白板进行教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改进.要加大对各类硬件设施的研究和对各级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并加大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才能不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因此也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思考实践.

马玮琼[5](2019)在《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要重视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的潜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随即提出要使用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并结合学生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作为一名农村教育硕士,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所在地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相对缺失,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评价环节,学生想要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却不知如何开展。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指导、激励教学的角色。教学目标对后续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开展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水平三个方面来思考。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然而,在实际中,教师对待教学目标敷衍了事,教学目标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对SOLO分类理论相关的概念、理论及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根据思维结构的复杂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来判断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结构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将SOLO分类理论与过程性评价整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并构建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下教学目标体系。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便于教师理解和运用。研究表明,利用SOLO分类理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阮士桂[6](2017)在《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数据应用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导向。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渗透,使教师可较以往更快甚至是实时地获取更多元、更完备的教育教学数据。然而拥有数据不等于能够应用数据改进教学,为推进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充分改进教师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系统优化教师数据应用尤为重要。课堂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一线基地,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最为直接。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及其所处的课堂环境在教育信息化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系统探讨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与促进策略对于其它学科教师应用课堂数据促进学生成长、教育数据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学校数据文化培育乃至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参考价值。结合现有相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面向覆盖不同性别(男性、女性)、不同学历(本科、研究生)、不同授课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不同职称(小学一级、小学高级、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的20名信息技术教师展开半结构化访谈,采用类属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资料分析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应用学生课堂数据的系列策略,开展相应的促进策略应用实践,以深入探讨课堂数据应用促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充分的参考与支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研究结论在应用过程上,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过程更倾向于即时响应与当堂消化,而忽视课堂数据应用的系统规划。应用意图上,教师应用课堂数据集中关注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表现为支持知晓、规范评价、收集作品、实时互动、选拔优生。在应用环境上,由于学科定位模糊、学科考评要求低的影响,校内组织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关注较少,少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电子化、即时可视化的课堂环境给教师带来数据应用便利的同时,也使课堂秩序管理相对困难。应用需求上,主要表现为学科发展、技术平台、培训指导、协作应用等四个方面的需求。2.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研究识别出的16个影响因素几乎都受到一半及以上受访教师的关注,其中受所有受访教师关注的影响因素有“辅助资源”、“学科教学特征”、“结果期望”;不同授课阶段及不同职称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程度差异相对较大;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影响因素作用层面复杂多样,其中“学科教学特征”对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具有最基础的影响作用,而“教学态度”、“数据素养”、“结果期望”、“技术工具”、“时间精力”、“学生参与”、“辅助资源”、“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彼此间相互影响,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最直接的驱动力因素。3.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研究结论研究在综合考察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堂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与成长为基本指向进一步从观念更新、学科适切、能力培育、技术优化整合、学习共同体构建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系列策略,即发掘数据应用价值,更新课堂数据应用观念;回归学科教学本质,探究课堂数据应用导向;洞悉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整合课堂技术力量,优化数据应用过程;推进多方数据参与,构建数据支持的学习共同体。4.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干预实践研究结论研究基于整合现有课堂数据技术工具的促进策略,开展4个教学周的教学干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课堂数据工具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表现,在学习氛围上的提升尤为明显,学生对课堂数据工具应用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未来应用意愿趋于两极化,同时,课堂数据应用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性、课堂数据应用与教学注意力的调配性、课堂数据应用与学生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充分关注。

张瑞瑞[7](2017)在《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A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亟需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翻转课堂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师生的青睐。为了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可行方式,本文从加强翻转课堂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解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内容多,课堂时间少,理论知识多,操作实践少的难题出发,提出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在参阅国内外翻转课堂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翻转课堂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教学分析、设计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本研究以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推出的雨课堂为翻转课堂学习平台,设计以及开发了11个教学视频,16个PowerPoint课件,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教学实践。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开展翻转课堂在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能够积累更多有针对性的经验,从而丰富我国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动手操作并且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师的帮助。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偏多,课时数偏少以及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的难题。

丁娟[8](2017)在《基于单元格扩展的报表引擎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所谓报表,就是用表格、图表对数据进行展示的一种媒介,报表的使用在企业中无处不在。优秀的报表可以对基础数据进行过滤、合并、统计、分析,提供直观的表达形式,并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依据。本文首先研究对比了国内外报表工具的优缺点,包括BIRT、JasperReport、Pentaho和润乾报表等。中国式报表又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多数据源、分片、跨行组运算,这些报表工具在使用场景、设计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式报表有出入。然后,本文摒弃了传统报表工具的条带式设计方式,借鉴了 EXCEL的单元格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元格扩展的报表引擎实现方法。在对EXCEL的借鉴上,采用了基于单元格的设计方式,采用基于单元格的命名方式,采用基于单元格的基本属性设置方式,采用基于单元格的内容表达方式。基于单元格的扩展方法以单元格之间的继承关系为核心,实现数据的过滤、合并,从而得到描述结果报表的最终结果矩阵。其次,本文设计了一种针对最终结果矩阵的分页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普通分页情况和有重复元素的分页情况。最后,根据中国式报表特征设计多种报表应用场景,验证该报表引擎的展示及导出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测试表明,基于单元格扩展的报表引擎可以有效的满足中国式报表的需求。

王业开[9](2017)在《节能监测数字化现场数据采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油气生产过程中,耗能设备是整个生产工艺的心脏,耗能设备运行效率的情况,决定了整个生产工艺是否良好运行,节能监测作为一种检验耗能设备的重要手段,监测结果能正确反应耗能设备的运行状态,所以如何保证测试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是节能监测员的重点攻关难题。在现场监测过程中,耗能设备效率的测试参数较多,如何保证测试时测试参数的同步性,是现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例如抽油机系统效率测试时,由于抽油机是变动负载运行,系统效率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保证测试参数的同步性才能准确的测试抽油机的系统效率。本文根据油气田现场工艺以及相关耗能设备情况,研究在线数字化现场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的研制保证了现场数据的同步性,减少系统效率误差。该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部分负责与测试仪器的连接和数据采集,软件部分负责数据的后期处理和分析,该系统的研制,极大提高了现场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为准确的掌握耗能设备的运行状态提供数据保证,执导生产的正常运行。

杨青[10](2016)在《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来实现教学结构的翻转,最终达到个性化教学。同时MOOC平台拥有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传递与分享,为不同学科及对象的教与学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可见,构建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必需性。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首先从MOOC风暴和翻转课堂两方面的趋势阐明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梳理国内外翻转课堂与MOOC研究现状,明确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及意义。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本章节是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及界定,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深入了解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成因进行思辨性分析,以准确确立本研究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进一步分析MOOCs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功能进行深度挖掘,以便为研究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再挖掘,为构建模式提供技术基础,从而初步建构一个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第五部分是对该模式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三轮研究对模式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将其应用于实践并分析效果。通过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得出,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成绩。最后一部分总结概括论文成果、研究不足等方面,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二、在Excel中制作分数录入与分析模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Excel中制作分数录入与分析模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阅卷与手写体识别研究现状
        1.2.2 国内智能阅卷与手写体识别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阅卷系统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2.1.1 卷积神经网络
        2.1.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2 图像数据集
        2.2.1 字符识别数据集
        2.2.2 IAM脱机手写英文数据集
    2.3 评价标准
        2.3.1 字符识别算法评价标准
        2.3.2 脱机手写英文识别算法评价标准
    2.4 实验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与基于Le Net-3 的字符识别算法
    3.1 答题纸布局设计
    3.2 图像预处理
        3.2.1 轮廓边缘检测
        3.2.2 透视变换
        3.2.3 各区域的截取
        3.2.4 单字符与单张单词图像的截取
    3.3 基于Le Net-3 的字符识别网络
        3.3.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选择与微调
        3.3.2 3×3 卷积核堆叠结构
        3.3.3 Le Net-3 网络结构
    3.4 实验过程
        3.4.1 实验数据集、实验环境与评价指标
        3.4.2 网络的权重更新
        3.4.3 网络参数设置与训练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主流识别网络性能比较
        3.5.2 3×3 卷积核堆叠结构的性能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与复合卷积的脱机手写英文识别算法
    4.1 基于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和复合卷积的手写文本识别网络
        4.1.1 CTC损失函数
        4.1.2 加强型卷积块注意力模块
        4.1.3 复合卷积
        4.1.4 网络结构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数据集、实验环境与评价指标
        4.2.2 网络参数设置与训练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CBAM~+消融实验
        4.3.2 不同注意力机制对比实验及参数分析
        4.3.3 CBAM~+的效果可视化
        4.3.4 复合卷积消融实验
        4.3.5 复合卷积参数分析
        4.3.6 网络深度对比实验及与其他算法对比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5.2 系统设计流程
    5.3 阅卷系统整体流程简介
    5.4 阅卷系统相关模块的实现与界面展示
        5.4.1 系统主界面
        5.4.2 答案录入子窗口
        5.4.3 试卷照片预处理与批改进度显示
        5.4.4 答题纸背面题型的人工辅助批阅子窗口
        5.4.5 批改留痕与打印
        5.4.6 成绩统计与成绩查看子窗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
        1.1.2 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
        1.1.3 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技术融入课堂提供了技术基础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学习
        2.1.2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
        2.1.3 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2.2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活动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生物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3.2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现状
        2.3.3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2.3.4 研究现状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
    3.1 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基础
        3.1.1 高中生物实验的分类
        3.1.2 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的SWOT分析
        3.1.3 适合使用虚拟实验进行辅助实验的特征分析
    3.2 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3.2.1 主体性
        3.2.2 情境性
        3.2.3 创新性
        3.2.4 针对性
        3.2.5 开放性
        3.2.6 安全性
        3.2.7 混合性
    3.3 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依据
        3.3.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相关要求
        3.3.2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
    3.4 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3.4.1 观察类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
        3.4.2 检测类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
        3.4.3 探究类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
    3.5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思路
    3.6 本章小结
4 混合学习活动准实验实施典型案例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学校现状分析
        4.1.4 实验假设及变量
        4.1.5 实验进程安排
        4.1.6 数据收集及分析工具
    4.2 观察类实验案例: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2.1 前期分析
        4.2.2 教学准备
        4.2.3 教学过程
        4.2.4 反思与总结
    4.3 检测类实验案例: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4.3.1 前期分析
        4.3.2 教学准备
        4.3.3 教学过程
        4.3.4 反思与总结
    4.4 探究类实验案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4.4.1 前期分析
        4.4.2 教学准备
        4.4.3 教学过程
        4.4.4 反思与总结
    4.5 混合学习活动实施案例总结
        4.5.1 教学情况总结
        4.5.2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
        4.5.3 NOBOOK发挥的优势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混合学习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5.1 准实验数据分析
        5.1.1 生物成绩分析
        5.1.2 课堂观察分析
        5.1.3 问卷调查分析
        5.1.4 访谈数据分析
        5.1.5 学生其它方面分析
    5.2 研究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的创新点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物实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师生对虚拟实验的了解访谈提纲(混合式学习实验前)
    附录三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人教版)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混合式学习实验后)
    附录五 高一生物实验测验题(人教版必修一)
    附录六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七 实验报告一(观察和检测类实验)
    附录八 实验报告二(探究类实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评价的现实需要
        1.1.2 信息技术课程对评价改善的需求
        1.1.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对评价研究的需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过程性评价
        2.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元认知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3.2 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
    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现状
        3.1.1 教师访谈及分析
        3.1.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3.1.3 调查结果总结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可行性分析
        3.2.1 学习者分析
        3.2.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分析
        3.2.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2.4 教学环境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3.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目标的确定
        3.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内容的选择
        3.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3.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3.3.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
    4.1 过程性评价实施前期准备
        4.1.1 前期培训
        4.1.2 行动研究规划
        4.1.3 研究工具设计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4.2.1 实施准备
        4.2.2 实施过程
        4.2.3 实施效果分析
        4.2.4 第一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4.3.1 实施准备
        4.3.2 实施过程
        4.3.3 实施效果分析
        4.3.4 第二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4.4.1 实施准备
        4.4.2 实施过程
        4.4.3 实施效果分析
        4.4.4 第三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过程性评价中产生的数据分析
    5.3 访谈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问卷
    附录四 小组协作任务表
    附录五 信息的获取模块测试题
    附录六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测试题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Power Point
        2.1.2 希沃白板
        2.1.3 Power Point与希沃白板的对比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效教学理论
        2.2.2 视听教学理论
        2.2.3 符号互动理论
第三章 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 希沃白板辅助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
    3.2 希沃白板辅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第四章 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1 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4.2 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设计
        5.3.1 实验变量
        5.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4 实验过程
        5.4.1 实验前测
        5.4.2 实验与实验后测
    5.5 学生使用态度调查问卷
    5.6 实验数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制作希沃白板课件的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1.1.2 发展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OLO分类理论
        2.1.2 教学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SOLO分类理论的起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2 SOLO分类理论的衍生:比格斯的教育理论
    2.3 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3.1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性质和任务
    3.2 学情分析
        3.2.1 教学现状分析
        3.2.2 学生特点分析
        3.2.3 教材分析
    3.3 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
    3.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3.4.1 确定单元目标
        3.4.2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3.5 依据SOLO分类理论选择教学方法
    3.6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过程安排
    3.7 依据SOLO分类理论设计教学评价
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4.1 研究的总体情况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进程安排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4.2.1 前期分析
        4.2.2 教学设计与实施
        4.2.3 实施效果分析
        4.2.4 反思与改进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分享
        4.3.1 前期分析
        4.3.2 教学设计与实施
        4.3.3 实施效果分析
        4.3.4 反思与改进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
        4.4.1 前期分析
        4.4.2 教学设计与实施
        4.4.3 实施效果分析
        4.4.4 反思与改进
5 实施效果分析
    5.1 调查结果分析
        5.1.1 前测及后测数据分析
        5.1.2 学生访谈
        5.1.3 访谈结果分析
    5.2 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教学设计
    附录2 “我爱你中国——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分享”教学设计
    附录3 “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教学设计
    附录4 前测试题
    附录5 后测试题
致谢

(6)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对教育数据应用的高度重视
        (二)提升教师数据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三)数据技术应用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四)探讨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技术研发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获取方法
        (二)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三)教学实践研究方法
    五、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教师数据应用研究现状
        (一)教师应用的数据类型
        (二)教师应用数据的价值
        (三)影响教师应用数据的因素
        (四)教师有效应用数据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学科建设现状与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三)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数据应用研究现状
        (一)课堂数据技术工具应用现状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数据应用价值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样本的确定
        (三)访谈提纲设计
        (四)访谈实施与资料整理
        (五)资料分析方法与过程
        (六)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七)研究伦理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分析
    一、教师课堂数据应用过程现状分析
        (一)行为表现数据应用过程
        (二)作业作品数据应用过程
        (三)教师课堂数据应用过程小结与反思
    二、教师课堂数据应用意图现状分析
        (一)支持知晓以优化教学决策
        (二)规范评价以引起师生关注
        (三)收集作品以作为评定参考和教学案例
        (四)实时互动以激励教学参与
        (五)选拔优生以推进教学比赛
        (六)教师课堂数据应用意图小结与反思
    三、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环境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学科环境现状分析
        (二)校内组织环境现状分析
        (三)课堂教学环境现状分析
        (四)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环境小结与反思
    四、教师课堂数据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一)学科发展方面的应用需求
        (二)技术平台方面的应用需求
        (三)培训指导方面的应用需求
        (四)协作应用方面的应用需求
        (五)教师课堂数据应用需求小结与反思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提及情况整体分析
        (一)教师提及的影响因素概况
        (二)不同性别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三)不同学历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四)不同授课阶段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五)不同职称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六)影响因素提及情况分析小结与启示
    二、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科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二)教师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三)学生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四)组织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五)支助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三、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一)根据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邻接矩阵
        (二)计算可达矩阵并进行分解
        (三)建立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策略与建议
    一、发掘数据应用价值,更新课堂数据应用观念
        (一)以学生发展深化数据应用价值认识
        (二)以数据优势特征探究数据应用价值
        (三)以课堂技术工具提升数据应用价值
    二、回归学科教学本质,探究课堂数据应用导向
        (一)以评价管理为导向的课堂数据应用
        (二)以优化探索为导向的课堂数据应用
    三、洞悉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师数据素养
        (一)加强政策引导,将数据素养引进教育领域的话语空间
        (二)培育数据能力,支持教师应用数据改进教学
        (三)优化数据系统,促进教师应用系统数据绩效的提升
        (四)开展数据对话,推进学校协作型数据文化的建设
        (五)创新资源建设,构建教师应用数据的服务支撑体系
    四、整合课堂技术力量,优化数据应用过程
        (一)面向不同表现数据的技术整合
        (二)面向不同教学用途的技术整合
        (三)面向教师数据应用辅助的技术整合
        (四)基于云模块应用的技术整合与数据连通
    五、推进多方数据参与,构建数据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一)数据涵义的协商建构,激发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参与
        (二)数据媒介的多元对话,增进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反思
        (三)数据导向的多重观照,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促进策略干预实践——以“技术整合”策略为例
    一、实践目标与实践流程
        (一)实践目标
        (二)实践流程
    二、实践背景与前期准备
        (一)实践教师与实践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实践方案
        (三)教学实践环境
    三、实践干预过程
        (一)“问卷星”随堂知识检测
        (二)“班级优化大师”记录学习表现
    四、实践结果分析
        (一)教学实践数据收集与处理
        (二)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分析
        (三)课堂数据工具应用满意度分析
        (四)实践教师个人访谈
    五、实践结论与反思
        (一)实践结论
        (二)实践反思
    六、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一)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二)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研究结论
        (三)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干预实践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课堂表现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A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翻转课堂概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访谈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一、相关理论
        (一)混合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掌握学习理论
        (四)“经验之塔”理论
    二、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一)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二)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三)翻转课堂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第三章 翻转课堂分析、设计与开发
    一、相关分析
        (一)翻转课堂校本环境分析
        (二)雨课堂学习平台分析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分析
        (四)教材和教学内容分析
        (四)教学目标分析
        (六)学习者分析
    二、翻转课堂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内容安排
        (二)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
        (三)教学效果评价工具的设计和开发
第四章 翻转课堂实施
    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模型
    二、教学活动的安排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一)翻转课堂适应阶段
        (二)翻转课堂稳定期
    四、翻转课堂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
        (二)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
    五、研究总结
第五章 结束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对清华大学雨课堂项目负责人王帅国老师的访谈
    附录 2: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3:翻转课堂实施满意度问卷调查
    附录 4:常规测试题
    附录 5:考试试卷
    附录 6:第一周教学过程及访谈记录
    附录 7:第二周教学过程及访谈记录
    附录 8:第三周教学过程及访谈记录

(8)基于单元格扩展的报表引擎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
    2.1 XML技术
        2.1.1 XML简介
        2.1.2 XML解析技术
    2.2 POI技术
    2.3 Servlet技术
第三章 系统整体架构
    3.1 系统整体架构
    3.2 报表引擎工作流程
    3.3 系统核心类图
    3.4 模板描述文件
        3.4.1 数据源
        3.4.2 工作表
        3.4.3 参数列表
        3.4.4 样式列表
    3.5 结果工作簿
    3.6 报表引擎优化策略
        3.6.1 WorkBookEntry
        3.6.2 ResultCache
        3.6.3 SessionInf
第四章 单元格扩展原理
    4.1 报表设计
    4.2 计算单元格继承关系
        4.2.1 单元格的继承关系的过滤作用
        4.2.2 计算单元格的继承关系
        4.2.3 继承关系矩阵组成
        4.2.4 计算继承关系矩阵
    4.3 初始化表格矩阵
        4.3.1 表格矩阵组成
        4.3.2 初始化表格矩阵
    4.4 填充表格矩阵
    4.5 扩展子格、更新继承关系
        4.5.1 扩展子格
        4.5.2 更新继承关系
        4.5.3 扩展、更新过程
    4.6 计算最终结果矩阵
        4.6.1 计算单元格深度序列
        4.6.2 单元格定位顺序
        4.6.3 最终结果对象:BoxCase
        4.6.4 继承区域对象:ExtendedArea
        4.6.5 设置数值单元格的最终位置
        4.6.6 重新计算映射序列
        4.6.7 计算最终结果矩阵
第五章 工作簿分页与数据展示
    5.1 影响分页的因素
        5.1.1 纸张可用宽高
        5.1.2 单元格大小
        5.1.3 重复行列
        5.1.4 行列分页属性
    5.2 获取工作表的行列分页信息
    5.3 生成页面分布序列
        5.3.1 区域分布序列
        5.3.2 普通分页
        5.3.3 有重复元素的分页
    5.4 生成分页序列
    5.5 数据展示
        5.5.1 HTML页面展示
        5.5.2 EXCEL文档展示
第六章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6.1 多源报表
    6.2 条件属性
    6.3 分组报表
    6.4 交叉报表
    6.5 按组分页
    6.6 导出Excel文档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9)节能监测数字化现场数据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油田节能监测
    1.1 油田主要耗能系统
    1.2 油田主要耗能设备系统测试方法
    1.3 油田主要耗能设备系统测试项目与计算
第二章 油田节能测试仪器仪表
    2.1 电能测试仪器
    2.2 流量测试仪器
    2.3 压力测试仪表
    2.4 烟气测试仪器
第三章 油田节能测试在线系统设备研究
    3.1 在线系统整体方案
    3.2 硬件系统方案
    3.3 压力、温度、功图测量
    3.4 动液面测量
    3.5 主要设备选型
    3.6 设备现场连接设计
第四章 油田节能测试在线系统软件研究
    4.1 软件环境
    4.2 总体方案
    4.3 软件详细设计方案
第五章 油田节能测试在线系统现场实际应用
    5.1 标准实验井
    5.2 HIOKI 3169 无线数据采集现场验证
    5.3 无线液面测试仪数据采集测试现场验证
    5.4 FLUXUS流量计无线数据采集测试现场验证
    5.5 无线功图采集器测试现场验证
    5.6 无线压力表、无线温度表精度测试
    5.7 抽油机数据采集与系统效率测试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1.2.2 MOOCs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模式的定义
        2.1.2 教学模式
        2.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4 MOOCs概述
    2.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2.2.1 掌握学习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高职院校现行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调研情况说明
        3.1.1 调研目标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工具
        3.1.4 调研程序
    3.2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3.2.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现状调查
        3.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4.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4.1.1 翻转课堂的特征
        4.1.2 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4.1.3 翻转课堂的操作流程
    4.2 对MOOCS功能的分析
        4.2.1 MOOC的类型
        4.2.2 MOOCs主流平台介绍
    4.3 MOOCS的特点
        4.3.1 碎片化的课程组织形式
        4.3.2 灵活多样的交流形式
        4.3.3 全面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4.4 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4.4.1 模式的构建
        4.4.2 模式的实施流程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5.1 行动研究概要
        5.1.1 总体目标
        5.1.2 初步设想
    5.2 行动方案设计
        5.2.1 行动研究总体方案设计
        5.2.2 行动研究具体方案设计
    5.3 行动研究实施
        5.3.1 准备阶段
        5.3.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3.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3.4 第三轮行动研究
    5.4 行动研究结论
        5.4.1 主要观察结论
        5.4.2 效果定量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四、在Excel中制作分数录入与分析模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卓天天. 江南大学, 2021(01)
  • [2]高中生物实验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 陈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晓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徐格. 合肥师范学院, 2020(07)
  • [5]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玮琼.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策略研究[D]. 阮士桂.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7]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A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张瑞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8]基于单元格扩展的报表引擎的研究与实现[D]. 丁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9]节能监测数字化现场数据采集研究[D]. 王业开.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10]基于MOOCs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杨青.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在 Excel 中制作分数输入和分析模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