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初探

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初探

一、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松松,许文静,张威,张红梅,刘晓庆,崔晓艳,朱月林,陈新,陈华涛[1](2021)在《大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以来自全国的827份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大豆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27份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材料间农艺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株高变异系数最大,为40.12%,成熟期最小,为9.51%。相关性分析显示,生育期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百粒质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主茎节数与分枝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百粒质量呈显着正相关;分枝数与百粒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研究表明,该大豆种质资源库农艺性状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同时该研究结果可为大豆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韩德志,王舒,贾鸿昌,张雷,鹿文成,李英慧,邱丽娟[2](2021)在《耐密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并筛选高耐密性大豆种质》文中提出为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的耐密性并筛选出高耐密性优良种质,本研究以前期初筛获得的90份耐密性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以高密度与常规密度条件下各耐密性状比值为基础数据,通过耐密指数与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共同对大豆耐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密度胁迫处理下,大豆单株粒重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分枝相关性状,最后是子叶痕直径;两种评价方法鉴定结果的重合度为42.8%;综合两种评价结果共鉴定出高耐密性大豆资源8份,分别是采种圃、黑河49、合交N13-333、坂本早生、黑河44、中科毛豆2号、N07和黑河43号。研究结果为今后大豆耐密性理论研究及耐密植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吴洪斌[3](2021)在《九三垦区区域优质专用大豆品种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豆制品的需求量及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生产上大豆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的产量、品质、加工出的豆制品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30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于2020年在九三垦区区域的尖山农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嫩北农场(黑龙江第五积温带上限)和建边农场(黑龙江第五积温带下限)3个有代表性的地区设置试验,收取在各试验地点能够正常成熟的大豆制作豆腐、豆浆和豆芽,以豆腐得率、豆腐感官评分、蛋白质含量、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含量及粗脂肪含量等指标进行豆腐专用品种分析;以豆浆得率、豆浆感官评分等指标进行豆浆专用品种分析;以豆芽得率、豆芽长度、百粒重、产量等为指标进行豆芽专用品种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尖山农场30个参试大豆均能正常成熟,其中龙垦3002适宜作为豆腐专用品种,黑科88适宜作为豆浆专用品种。龙垦3002的产量为4491.71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2.07%、脂肪含量为20.63%、豆腐得率2.06、豆腐含水率为81.12%、保水率为77.19%及豆腐感官评分为79.33;黑科88的产量为4633.32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3.00%、脂肪含量为20.23%、豆浆得率为83.93%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8.87。2.嫩北农场参试品种共23个可以正常成熟,其中龙垦356和龙垦330适宜作为豆腐专用品种,黑河43适宜作为豆浆专用品种,黑科68适合作为豆芽专用品种。龙垦356的产量为3761.48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2.53%、脂肪含量为20.30%、豆腐得率2.11、豆腐含水率为81.92%、保水率为77.11%及豆腐感官评分为74.33,龙垦330的产量为3775.10kg·hm-2、蛋白质含量为42.20%、脂肪含量为21.33%、豆腐得率2.06、豆腐含水率为80.97%、保水率为75.57%及豆腐感官评分为73.60;黑河43的产量为3764.55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1.63%、脂肪含量为21.27%、豆浆得率为81.65%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9.07;黑科68的产量为3058.17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1.87%、脂肪含量为21.23%、百粒重为16.85 g、豆芽长度为6.25 cm及豆芽得率为2.69。3.建边农场参试品种共20个可以正常成熟,其中龙垦356适宜作为豆腐专用品种,黑河52适宜作为豆浆专用品种。龙垦356的产量为3390.84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2.07%、脂肪含量为19.97%、豆腐得率2.10、豆腐含水率为80.55%、保水率为77.10%及豆腐感官评分为74.33;黑河52的产量为4051.60 kg·hm-2、蛋白质含量为40.43%、脂肪含量为20.53%、豆浆得率为83.84%及豆浆感官评分为77.80。4.综合九三垦区区域优质专用筛选结果,龙垦3002和黑科88分别适宜作为九三垦区区域第四积温带农场的豆腐和豆浆专用大豆;龙垦356、黑河43,黑科68分别适宜作为九三垦区区域第五积温带上限农场的豆腐、豆浆和豆芽专用大豆;龙垦356和黑河52适宜分别作为九三垦区区域第五积温带下限农场的豆腐和豆浆专用大豆。

弟文静[4](2021)在《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指出全球约有1/5的耕地受到盐碱胁迫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世界农作物产量。合理选育耐盐碱品种,是解决盐碱条件下作物产量降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育种工作中,对大豆耐碱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单一的中性盐胁迫上,在同一实验中对中性盐胁迫、碱性盐胁迫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工作更少。大豆芽期是对盐碱胁迫较为敏感的阶段,也是生长周期中耐盐碱性最弱的阶段。因此,鉴定大豆芽期的耐盐碱性,发掘与其紧密相关联的标记位点,为筛选耐盐碱种质资源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对培育耐盐碱优质大豆品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用盐碱胁迫下大豆芽期的9个性状的表型值计算出对应的相对耐盐碱系数,对其进行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主成分分析,并评价品种的耐盐碱能力。用筛选出的210对SSR引物对318份大豆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特点,结合大豆相对耐盐碱数据进行性状-标记的关联分析,发掘与大豆芽期耐盐碱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结果如下:群体品种耐盐碱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00mmol/L中性盐(Na Cl)胁迫下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9.99%~86.23%,相对发芽率变异系数最大为86.23%;20mmol/L碱性盐(Na2CO3)胁迫下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28%~66.19%,相对苗高变异系数最大为66.19%;318份大豆资源的耐盐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极端耐盐品种1份(垦鉴43),占总体品种材料的0.31%,耐盐品种35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11.01%,中等耐盐品种195份占比最大,占总体品种材料的61.32%,敏盐品种80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5.16%,极端敏盐品种7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20%;耐碱性划分为5个等级:极端耐碱品种3份(开育3号、合丰48和合丰51),占总体品种材料的0.94%,耐碱品种53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16.67%,中等耐碱品种161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50.63%,敏碱品种84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26.41%,极端敏碱品种17份,占总体品种材料的5.35%。对318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0对SSR引物共获得1 502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平均为7.15个,变化幅度在2~21;PIC的平均值为0.537,变幅在0.006~0.908之间,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707),15号染色体平均PIC值最低(0.362)。随着等位变异数增加PIC值也在增加,但并非呈现线性关系,其中2号染色体的等位变异数较多但PIC值相对较低,17号染色体等位变异数较少,但是PIC值相对较高。对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和PIC值进一步分析,共发现16个严重偏分离位点。对318份大豆品种所组成的自然群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被划分为7个亚群,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亚群POP1和POP7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2316,POP1全部为黑龙江品种,POP7全部为地方资源。亚群POP5和POP6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335,POP5和POP6全部为黑龙江品种。21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 819种组合,共线性组合数993个,占总组合数的5.01%。根据成对共线性组合位点P<0.01支持的连锁不平衡对数582个,占总成对数的58.61%,D’的平均值为0.357。D’>0.5的较高水平LD主要集中在2、9、11、19和20号等染色体上。对共线位点间的LD和遗传距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衰减图可以看出随着遗传距离增加位点间D’值不断衰减,所延伸的最小衰减距离为4.40 c M。使用GLM和MLM模型对318份大豆品种分别进行关联分析,GLM模型共检测到与9个耐盐性状相关联的位点98个,MLM模型检测到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位点27个,有23个位点同时在两种模型中检测到,贡献率在1.19%~16.04%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5个:Satt239(14.19%,相对发芽率)、Aw132402(15.63%,相对发芽势)、Satt357(15.93%,相对苗高)、Sat_267(12.31%,相对轴鲜重)和Satt245(13.52%,相对叶鲜重)。GLM模型共监测到与9个耐碱性状相关联的位点119个,MLM模型检测到与耐碱性状相关联的位点有28个,有26个位点同时在两个模型中检测到,贡献率在2.23%~22.51%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有8个:Sat_304(11.75%,相对发芽率)、Satt301(18.25%,相对发芽势)、Satt357(22.51%,相对苗高)、Sat_355(10.83%,相对苗高)Aw132402(14.09%,相对下胚轴长)、Satt094(16.37%,相对叶鲜重)、Sat_256(14.68%,相对叶鲜重)和Satt245(13.17%,相对叶鲜重)。对检测到的位点进行表型效应值计算,9个耐盐相关性状共检测到85个增效等位变异,其中17个为稀有等位变异(分布频率<1%),增效效应值超过20的等位变异有7个,其中有5个等位变异的增效效应值大于20,且为稀有等位变异:Satt357-133(23.63)、Satt339-236(23.25)、Satt422-280(38.05)、Satt245-188(59.36)和Satt519-258(25.17),在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23个位点中Sct_190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28.46),Satt23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36)。9个耐碱相关性状共检测到76个增效等位变异,其中有14个为稀有等位变异(分布频率<1%)增效效应值超过20的等位变异有20个,其中8个等位变异的增效效应值大于20,且为稀有等位变异:Satt237-232(36.19)、Satt094-138(37.24)、Satt357-133(114.72)、Satt239-207(27.09)、Satt665-312(32.04)、Satt094-138(23.66)、Satt245-188(82.14)和Sat_256-335(34.49),在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与耐碱性状相关联的26个位点中Satt245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40.63),Sat_304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1.71)。本研究筛选出的极端耐盐品种垦鉴43,极端耐碱品种开育3号、合丰48和合丰51,都是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这些材料在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中均有分布,这些典型载体材料可以做为亲本材料。

秦宁[5](2021)在《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及优异种质遴选》文中提出大豆是世界重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籽粒含~40%蛋白质和~20%脂肪,是人们膳食结构中植物蛋白和食用油最主要来源;同时,大豆籽粒中含有较其它农作物更为丰富的维生素E(生育酚),因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利用311份大豆品种资源构成的自然群体(Pop-1)以及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Pop-2,含283个家系),分析评价其籽粒维生素E(δ-生育酚、γ-生育酚、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与蛋白质、脂肪含量,明确2个群体测试性状遗传差异,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并遴选出优异种质,为大豆籽粒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常规育种及分子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供试大豆自然群体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供试自然群体籽粒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存在丰富遗传变异,其变化范围分别为 159.90μg/g~382.86 μg/g(总生育酚)、34.68%~44.87%和 16.07%~24.53%;同时发现,籽粒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其中总生育酚与脂肪含量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2.遴选出高维生素E和蛋白质、脂肪含量优异种质共23份。基于供试自然群体Pop-1籽粒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5类,以第Ⅰ类与第Ⅱ类品种籽粒维生素E及脂肪含量较高,并筛选出13份高维生素E优异种质(合丰50、合丰47、合农75等)与10份高蛋白、高油优异种质(桦南小金豆、哈13-2958、褐脐、乾安小黄豆、哈14-2146等)。3.明确了供试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维生素E遗传变异,并遴选出高维生素E含量优异种质14份。供试重组自交系群体Pop-2籽粒维生素E遗传变异较丰富,分别为 1 4.04%(δ-生育酚)、9.54%(γ-生育酚)、36.59%(α-生育酚)和 9.24%(总生育酚);基于Pop-2群体各家系籽粒维生素E含量将其划分为3类,以第Ⅰ类含量最高,并筛选出高含量优异种质14份(L-139、L-325、L-35、L-179、L-81等)基于以上结果,得出本研究结论:供试大豆自然群体籽粒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均存在丰富遗传变异,且性状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遴选出23份高维生素E、高蛋白与高油优异种质,包括合丰50、合丰47、合农75等(高维生素E)和桦南小金豆、哈13-2958、乾安小黄豆等(高蛋白、高油);明确了供试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遗传变异丰富,并遴选出高含量优异种质14份。

周艳春[6](2020)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内外搜集的93份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表型和分子水平上,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结构,明确其遗传进化方向;筛选和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具有优良遗传特性、较高遗传潜力的优异种质材料,合理创制和利用新种质,为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解决草原生态建设问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表型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遗传Shannon’s信息指数(H’)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节数、株高的遗传变异最为丰富。(2)遗传进度综合排名为:茎重>节数>株高>叶重>叶宽>穗长>叶长>鲜草产量>茎粗>干草产量。(3)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93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2.在分子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较弱,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获得三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与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祖先种群(I类群)材料来源于俄罗斯,具体位置在欧亚交界处及西亚。(2)第II类群含有23份材料,分为6个亚群,其中俄罗斯育成品种“五一”在第5亚群(II-5),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第III类群含有63份材料,分为12个亚群,其中我国育成品种锡林郭勒缘毛雀麦、公农、奇台、乌苏1号分别位于第7、9、10、11亚群,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来源于新疆的乌苏1号,进化水平在育成品种中最高。(3)第II类群有更高的草产量优势,第III类群有更广的适应性,品种改良时可在两类群分别选择亲本。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筛选出5个与叶重性状显着相关的SNP标记,分别为Marker11780、Marker12723、Marker15908、Marker185742和Marker31669。对于叶重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12%、2.46%、4.15%、2.31%、3.31%,累计表型贡献率是15.53%。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其余9个性状均未获得阳性SNP标记。通过核心SNP标记筛选,共计获得到核心SNP标记247个。其中,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的核心SNP标记分别为20、24、19、21、29、19、26、31、25、33,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率累计分别53.21%,48.35%,52.34%,60.56%,49.38%,50.21%,46.67%,54.37%,39.39%,62.12%。这些标记可有效的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通过在第II、III类群取样,获得核心种质样本41份。4.获得的41份核心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其中变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的五个性状为穗节间长、小花数、小穗数、主轴分支数、种子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是35.14%、29.32%、26.98%、22.78%和22.71%。(2)影响种子产量且呈显着正相关的是小花数(0.75)和小穗数(0.653),其次为小穗小花数(0.505)和穗节数(0.454)。(3)遗传参数综合排名依次为小花数、种子产量、主轴分枝、小穗数节间长度、颖果长、内稃长、穗下第一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小花数、第一颖长、第二颖长、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穗节数、外稃长、内稃宽、外稃宽。(4)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41份核心种质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综上所述,无芒雀麦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分化明显,系统进化清晰。在今后无芒雀麦品种改良上,应在第II、III类群进行杂交选育,创造更多的遗传变异,不断加强选择压力,提高育种效率。

张子戌[7](2020)在《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基因的关联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而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全球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种植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本研究对350份大豆种质资源人工接种SMV3号株系,充分发病后,根据《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范》对大豆资源的抗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对SMV 3号株系抗性较好的大豆资源,并对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选取鉴定出的50份抗源材料,采用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建立了指纹图谱。利用50K芯片对全部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link1.90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利用基于R的软件包mrMLM3.0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iPat中的GAPIT模块进行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获得与抗病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利用Haploview4.2进行单倍型块分析,确定抗病基因所在的区间,参考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预测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抗病性资源61份,其中高抗材料6份,分别为九农6号、铁丰18、黑农40、黄金塔、黑滚豆、丹东金黄豆,占供试材料的1.71%;抗病材料20份,占供试材料的5.72%;中抗材料35份,占供试材料的10.00%。表现为感病的材料有289份,其中感病材料265份,占供试材料的75.71%;高感材料24份,占供试材料的6.86%。2.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抗病品种的病情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得出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序为: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粒色>茸毛色>花色。3.采用36对SSR引物对50份抗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这些抗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87~0.8901之间,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说明品种亲缘关系较近,抗病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4.筛选出Satt345、Satt281、Satt308和Satt226等4对核心引物,利用这4对引物建立了 50份抗源品种的指纹图谱,这4对核心引物,多态信息含量指数均在0.76以上,鉴别能力较强,可用于对大豆新品种的鉴定。5.本研究利用350个供试材料的30607个SNP标记,得出连锁不平衡距离约为112kb。利用基于单标记和单倍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后得出与抗性相关的最显着关联位点是位于13号染色体上的SNP标记ss715614889。通过单倍型块分析,最显着关联位点所在连锁不平衡块内有13个基因,通过查找基因注释,预测 Glyma.13g184200、Glyma.13g184800 和 Glyma.13g184900 三个基因可能为重要的抗病候选基因。

王帅[8](2020)在《东北地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有逐渐加重趋势,已有研究表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预防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利用抗病资源和开展抗病育种工作,本研究利用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对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栽培大豆进行抗性评价和鉴定,并用多个模型对抗性性状进行全基组关联分析,定位抗性位点,同时整合国内外已有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的QTL并进行Meta分析,与关联分析结果作对比。另外本研究还利用SSR标记对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明确其遗传背景,为大豆抗病育种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2000-2018年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2.1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cM降低到4.18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cM。2、利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350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349份有效供试材料中,共有79份表现为抗疫霉根腐病,各个省份中抗病型比例辽宁省最高,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最低。3、利用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以及广义线性模型(GLM)方法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性状表型观测值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在LOD≥2.5的水平下,共检测到13个显着性相关的SNP标记,显着的SNP标记对应的LOD值的范围为2.5047-5.8779,可解释1.48-14.66表型变异。通过对贡献率最高的两个SNP位点下游各130kb内已注释的基因进行分析,初步预测了 Glyma.16g193900、Glyma.07g033300和Glyma.07g034300等3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候选基因。4、将经过Meta分析后得到的“真实”QTL左右标记与通过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关联分析检测到的13个SNP位点位置进行比对,发现ss715583364和ss715596934这两个SNP位点与一致性图谱中的2个QTL位置相近。5、为了进一步明确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间的遗传背景,利用35对SSR标记,对60份东北地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8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5.4个,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1550~0.8195,平均为0.6636;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31~0.74。采用NTSYS2.10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60份抗性材料分为7个类群,其中有78.33%的抗性品种(系)的相似系数在0.45~0.74间,表明遗传差异相对较窄,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聚类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有部分重合,均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抗性材料间存在一定的渗透和交流。

姜思彤[9](2020)在《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多样化的遗传资源是培育多元育种目标大豆新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是亲本筛选和基因挖掘的前提。本研究以包含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在内的455份大豆品种资源品种(系)为材料,在黑龙江省2年2点种植,针对生育期、株型、产量、品质、粒型等17项大豆育种资源性状,通过对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分析、主成份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育种性状间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筛选优异的种质遗传资源、划分育种类群,主要的研究结果及报告如下:(1)大豆种质资源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各性状变异系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虫食率、荚数相关性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大豆产量的相关性状、株高和主茎节数等株型相关性状、粒型的相关性状、蛋白质化合物含量和油分化合物含量的等品质相关性状。(2)早熟期、晚熟期、株高、主茎节数、荚数、单株粒数、1、2、3、4粒荚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均值,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虫食率、蛋白质、含油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低于平均水平。(3)在供试的455份种质资源中,有高蛋白质大豆种质资源6份,高油大豆种质资源17份,大粒豆种质资源12份,多四粒荚资源6份。(4)株型、产量相关性状与粒型因子间呈显着负相关,4个粒型性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蛋白质与油分含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大豆蛋白质含量随着粒长和粒宽增加而提高,油分含量随着粒长和粒宽增加而降低。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与4个粒型相关性状间表现为负相关,一粒荚数和二粒荚数与三粒荚数间表现为正相关,与四粒荚数间的关系为负相关。(5)利用粒型因子特征向量、荚数因子特征向量、株型因子特征向量、品质因子特征向量、生育期因子特征向量等5个对评价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5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4个,4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19个,3个主成分都好的品种仅有54个,有2个主成分好的品种有135个,有1个主成分好的品种有174个。(6)将供试的435份大豆种质资源聚为4类,第一类和第二类为优质高产大豆品种资源,第三类为毛豆种质资源,第四类为小粒豆种质资源。已上研究结果为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分子遗传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贺礼英[10](2018)在《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我国大豆(包括菜用大豆)的播种面积将明显增加,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子面积将达到1.4亿亩,这对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但目前江淮地区市场上菜用大豆品种较多、良莠不齐,而且地方性品种不明显,因此筛选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并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对当地菜用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从种子表观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江淮地区广泛栽培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播期、密度和施肥等方面探讨适宜当地的高效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表观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群体的种皮色变幅很大,以青色、青黄色和黄绿色居多。种脐色变幅较大,以黄棕色、深棕色和黄褐色居多。百粒重平均为33.59g,变幅为27.79g-42.53g。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76%,变幅为37.07%-44.52%。脂肪含量平均为20.25%,变幅为18.52%-22.43%。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平均为61.01%,变幅在57.49%-65.34%之间。(2)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和荚宽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荚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单株荚数与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而其他农艺性状间相关性不明显。欧氏距离5.5973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材料,各类型的农艺性状差异性明显。前7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7.028%,可反映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变异性及聚类分析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0.16%,变幅为10.57%-34.67%。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5.39%,变幅为20.38%-31.77%。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3.99%,变幅为1.20%-11.70%。欧式距离8.1975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各类型的品质性状差异性明显。品种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领鲜9807、领鲜1605和75-3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为优秀。(3)品种、播期和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1(领鲜1605)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株高、百荚鲜重、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小区产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品种P2(绿洲特早王)和P3(春棚特早),适宜在当地种植,易于获得高产。江淮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12日左右,最适种植株行距为30cm×30cm,有利于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月12日左右播种的菜用大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分别比4月2日和4月22日播种期收益高1.58%、0.56%。氮肥处理为15kg/667m2时,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小区产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CK和其他四个处理,适宜当地氮肥施用量为15kg/667m2,易于提高菜用大豆的经济产量。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为8kg/667m2时,鲜豆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CK和其他2个处理,适宜当地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为8kg/667m2,有利于促进作物对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及施用效率提高。综上所述,LX9807、LX1605和75-3等菜用大豆适合在江淮地区种植,适宜的播期是4月12日左右,在密度(株行距)30cmx30cm,氮肥施用量为15kg/667m2、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为8kg/667m2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
    2.2 大豆种质资源生育期性状表现
    2.3 大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4 大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耐密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并筛选高耐密性大豆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方法
        1.3.1 农艺性状调查
        1.3.2 综合耐密指数Mi计算
        1.3.3 D值计算及主成分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利用耐密指数Mi评价大豆种质资源耐密性
        2.2.1 品种间Mi方差分析
        2.2.2 聚类分析及极端种质筛选
    2.3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大豆种质资源耐密性
        2.3.1 各性状主成分贡献率分析
        2.3.2 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极端种质
    2.4 大豆种质耐密性综合评价
3 讨 论
4 结 论

(3)九三垦区区域优质专用大豆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专用型大豆研究概况
        1.2.1 豆腐专用型大豆研究现状
        1.2.2 豆浆专用型大豆研究现状
        1.2.3 豆芽专用型大豆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田间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豆腐专用型大豆测定项目
        2.3.1 豆腐制备方法
        2.3.2 籽粒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2.3.3 豆腐各项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3.4 豆腐的综合感官评定方法
    2.4 豆浆专用型大豆测定项目
        2.4.1 豆浆制备方法
        2.4.2 豆浆各项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4.3 豆浆的综合感官评定方法
    2.5 豆芽专用型大豆测定项目
        2.5.1 豆芽制备方法
        2.5.2 豆芽各项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九三垦区区域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比较
        3.1.1 尖山农场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比较
        3.1.2 嫩北农场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比较
        3.1.3 建边农场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比较
    3.2 九三垦区区域不同大豆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3.2.1 尖山农场不同大豆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3.2.2 嫩北农场不同大豆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3.2.3 建边农场不同大豆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3.3 九三垦区区域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比较
        3.3.1 尖山农场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比较
        3.3.2 嫩北农场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比较
        3.3.3 建边农场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比较
    3.4 九三垦区区域不同大豆豆腐专用性比较
        3.4.1 尖山农场不同大豆豆腐专用性比较
        3.4.2 嫩北农场不同大豆豆腐专用性比较
        3.4.3 建边农场不同大豆豆腐专用性比较
    3.5 九三垦区区域不同大豆豆浆专用性比较
        3.5.1 尖山农场不同大豆豆浆专用性比较
        3.5.2 嫩北农场不同大豆豆浆专用性比较
        3.5.3 建边农场不同大豆豆浆专用性比较
    3.6 九三垦区区域不同大豆豆芽专用性比较
        3.6.1 尖山农场不同大豆豆芽专用性比较
        3.6.2 嫩北农场不同大豆豆芽专用性比较
        3.6.3 建边农场不同大豆豆芽专用性比较
4 讨论
    4.1 九三垦区区域豆腐专用型大豆品种的筛选
    4.2 九三垦区区域豆浆专用型大豆品种的筛选
    4.3 九三垦区区域豆芽专用型大豆品种的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及机制
        1.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1.2 植物耐盐碱机制
    1.2 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大豆耐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
    1.3 大豆耐盐碱性的鉴定方法
        1.3.1 田间鉴定法
        1.3.2 室内鉴定法
    1.4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1 关联分析的基本情况
        1.4.2 关联分析的概念
        1.4.3 连锁不平衡
        1.4.4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运用
        1.4.5 关联分析在大豆耐盐碱中的运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路线
第2章 大豆芽期耐盐碱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表型性状测定
        2.1.4 分析方法
        2.1.5 耐盐碱性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变异分析
        2.2.2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相关性分析
        2.2.3 盐碱胁迫下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
        2.2.4 318 份大豆品种的耐盐碱性评价
    2.3 讨论
第3章 大豆芽期耐盐碱相关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表型性状的测定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3.1.4 电泳及染色
        3.1.5 标记的筛选
    3.2 数据分析
        3.2.1 遗传多样性及偏分离分析
        3.2.2 群体结构及亲缘关系分析
        3.2.4 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
        3.2.5 关联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大豆群体偏分离分析
        3.3.3 大豆群体结构分析
        3.3.4 大豆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3.3.5 大豆连锁不平衡分析
        3.3.6 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耐盐碱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关载体材料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表型性状的测定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耐盐碱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及优异种质遴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1 引言
    1.1 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研究现状
        1.1.1 维生素E的发现及其组成
        1.1.2 维生素E的重要保健和医学价值
        1.1.3 维生素E的常用测定方法
        1.1.4 大豆维生素E含量测定及其入选种质
        1.1.5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QTL与候选基因研究
    1.2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研究现状
        1.2.1 大豆籽粒蛋白质组成及其重要功能
        1.2.2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常见测定方法
        1.2.3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鉴定及其优异种质
        1.2.4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遗传位点研究
    1.3 大豆籽粒脂肪含量研究现状
        1.3.1 大豆脂肪组成及其重要功能
        1.3.2 大豆籽粒脂肪含量鉴定与种质筛选
        1.3.3 大豆籽粒脂肪含量遗传位点发掘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大豆群体的田间种植与管理方法
        2.2.2 供试大豆群体籽粒维生素E提取方法
        2.2.3 供试大豆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测定方法
        2.2.4 供试大豆群体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测定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测定技术的优化
    3.2 大豆自然群体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
        3.2.1 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遗传变异分析
        3.2.2 自然群体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相关分析
        3.2.3 自然群体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聚类分析
        3.2.4 自然群体高V_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种质遴选
        3.2.5 自然群体入选优异种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3.3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鉴定
        3.3.1 大豆RIL群体籽粒维生素E含量遗传变异分析
        3.3.2 大豆RIL群体维生素E及各组分相关分析
        3.3.3 供试RIL群体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聚类分析
        3.3.4 RIL群体高V_E及其组分含量优异种质遴选
4 讨论
    4.1 本研究确定的大豆维生素E含量鉴定方法准确可靠
    4.2 高维生素E优异种质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4.3 高蛋白与高油优异种质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4.4 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间存在显着相关
    4.5 本研究两类群体在维生素E遗传位点挖掘中具有应用潜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致谢

(6)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无芒雀麦概述
        1.1.1 无芒雀麦简介
        1.1.2 无芒雀麦地理分布
        1.1.3 无芒雀麦栽培起源及利用现状
    1.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研究
        1.2.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理和品质特性研究
        1.2.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抗性研究
    1.3 遗传多样性概念、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利用现状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3 核心种质的构建
    1.4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进度的研究现状
        1.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4.3 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2.3.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4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2.3.5 无芒雀麦类群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2.3.6 无芒雀麦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4.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2.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2.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三章 利用简化测序开发 SNP 标记及无芒雀麦遗传进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基因组的提取
        3.2.4 酶切方案确定
        3.2.5 实验建库及高通量测序
        3.2.6 实验建库评估
        3.2.7 信息分析流程
        3.2.8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2.9 SLAF标签开发
        3.2.10 基于SNP信息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DNA质量检查
        3.3.2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3.3 SLAF标签统计
        3.3.4 SNP标签统计
        3.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6 种质资源间遗传相似性分析
        3.3.7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8 93份资源类群间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9 第二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10 第三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代表性
        3.4.2 传统分子标记技术的局限性
        3.4.3 简化基因组技术在复杂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上的可行性及优势
        3.4.4 无芒雀麦的遗传多样性
        3.4.5 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
        3.4.6 无芒雀麦品种改良
第四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及核心种质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鉴定分析
        4.3.2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分析
        4.3.3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4 核心标记的筛选分析
        4.3.5 核心种质构建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无芒雀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4.4.2 无芒雀麦核心标记的筛选
        4.4.3 无芒雀麦核心种质的筛选
第五章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5.3.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5.3.3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3.4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5.3.5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4.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5.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5.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基因的关联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花叶病毒概述
        1.1.1 植物病毒病
        1.1.2 大豆的主要病害
        1.1.3 大豆花叶病毒的发现和危害
        1.1.4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
        1.1.5 大豆花叶病毒的基因组基本性质
        1.1.6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1.1.7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1.1.8 大豆花叶病毒的传播途径
        1.1.9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1.2 大豆对SMV的抗性研究
        1.2.1 抗侵染研究
        1.2.2 抗扩展研究
        1.2.3 种粒抗性研究
    1.3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1.3.1 分子标记介绍
        1.3.2 SNP标记技术
        1.3.3 SSR分子标记
        1.3.4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
    1.4 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2 关联分析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1.4.3 大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4 单倍型分析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资源对SMV3号株系抗性评价及农艺性状分析
    2.1 供试材料
        2.1.1 种质材料
        2.1.2 病毒株系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花叶病毒的繁殖和接种液的制备
        2.2.2 鉴定方法设计
        2.2.3 接种病毒方法
        2.2.4 农艺性状的调查
        2.2.5 病情调查方法
        2.2.6 病情分级
        2.2.7 计算病情指数
        2.2.8 抗性评价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抗性分析
        2.3.2 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分析
        2.3.3 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SMV3抗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DNA提取
        3.1.3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2.2 供试材料遗传相似性分析
    3.3 指纹图谱的构建
        3.3.1 核心引物的筛选
        3.3.2 指纹图谱的构建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SMV3抗性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全DNA的提取和芯片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1.4 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数据的统计量
        4.2.2 群体SN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4.2.3 供试材料的群体结构
        4.2.4 供试材料基于SNP标记的聚类分析
        4.2.5 供试材料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4.2.6 供试材料SMV抗性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7 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
        4.2.8 单倍型块分析
        4.2.9 与大豆病毒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东北地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
        1.1.1 大豆疫霉根腐病起源、分布和危害
        1.1.2 疫霉菌侵染过程及分离
        1.1.3. 大豆疫霉与大豆互作中的识别与反识别
        1.1.4. 抗病基因及生理小种
        1.1.5 优势小种
    1.2 抗疫霉根腐病资源及类型
        1.2.1 我国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的多样性
        1.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类型
        1.2.3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鉴定策略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数量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关联分析
        1.4.1 连锁不平衡(LD)及其测定方法
        1.4.2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抗疫霉根腐病QTL信息收集和整理
        2.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QTL信息处理
        2.1.3 QTL的映射
        2.1.4 QTL元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QTL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信息
        2.2.2 QTL-致性图谱的构建
        2.2.3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QTL的元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3.2.3 LD衰减计算
        3.2.4 群体结构分析与聚类分析
        3.2.5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关联分析
        3.2.6 候选基因的预测
        3.2.7 关联分析位点与已报道QTL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大豆疫霉根腐病与关联分析
        3.3.2 连锁不平衡衰退的评估
        3.3.3 关联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分析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4.2.2 构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品种的指纹图谱
        4.2.3 聚类分析
        4.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4.3.2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资源的利用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的评价
        1.2.2 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资源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性状调查与测量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数据统计软件及工具的使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分析
        3.1.1 大豆种质资源的变异分析
        3.1.2 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3 大豆种质资源的次数分布分析
        3.1.4 单个性状优异品种资源
    3.2 性状间的相关性
    3.3 大豆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3.4 大豆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特征
    4.2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3 大豆种质资源的因子分析
    4.4 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聚类分析
    4.5 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大豆的起源类型及分布
        1.1.2 菜用大豆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1.1.3 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菜用大豆的品种选育研究
        1.2.2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2.3 菜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2.4 菜用大豆品质性状的研究
        1.2.5 菜用大豆的市场需求与消费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菜用大豆种子表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3.1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2 提高“双高”菜用大豆育种的亲本选配
    2.4 本章小结
        2.4.1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2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3.2.2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3.2.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选择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高的品种
        3.3.2 选配亲本组合时应在不同的类群
        3.3.3 集中考察综合性状因子来提高育种效率
        3.3.4 充分利用性状间的相关性提高选择效率
    3.4 本章小结
        3.4.1 农艺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3.4.2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3 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3.4.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项目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4.2.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4.2.4 菜用大豆的综合评价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4.4.1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4.4.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4.4.4 菜用大豆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五章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2.3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
        5.3.2 菜用大豆不同播期的效益分析
        5.3.3 菜用大豆不同密度的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5.4.1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4.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4.3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氮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2.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6.3.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6.4 本章小结
        6.4.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4.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菜用大豆种子表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1.2 菜用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综合比较分析
        7.1.3 菜用大豆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分析
    7.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与分析[J]. 黎松松,许文静,张威,张红梅,刘晓庆,崔晓艳,朱月林,陈新,陈华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耐密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并筛选高耐密性大豆种质[J]. 韩德志,王舒,贾鸿昌,张雷,鹿文成,李英慧,邱丽娟. 大豆科学, 2021(04)
  • [3]九三垦区区域优质专用大豆品种的筛选[D]. 吴洪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大豆芽期耐盐碱性评价及相关等位变异的发掘[D]. 弟文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大豆维生素E与蛋白质、脂肪含量鉴定及优异种质遴选[D]. 秦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6]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周艳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7]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基因的关联定位[D]. 张子戌. 延边大学, 2020(05)
  • [8]东北地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资源鉴定及抗病基因关联分析[D]. 王帅. 延边大学, 2020
  • [9]黑龙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性状的多样性分析[D]. 姜思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10]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贺礼英.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6)

标签:;  ;  ;  ;  ;  

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