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追赶的陷阱及对策

技术追赶的陷阱及对策

一、技术追赶陷阱及我国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臧树伟,张娜娜[1](2021)在《时机选择、追赶陷阱与企业能力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吴晓波,张馨月,沈华杰[2](2021)在《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严峻,我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成为各界专家讨论的焦点。然而,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演化在遵循技术发展规律的同时,更与其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商业模式创新就没有"摩尔定律"。在先发优势极其明显的半导体产业中,单纯就技术视角来谈半导体产业的"技术突围"只能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受制于人。首先,从台积电和三星两家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克服后发劣势打破"天花板"的典型案例出发,本文分析提出了"分工体系重构"与"需求错位"两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然后,通过对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和长光精密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两个案例的剖析,进一步探究了中国情境下,后发半导体企业通过"创新联合体"和"差异化需求"克服后发劣势的两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国际竞争格局与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本文从技术(旧范式/新范式)、市场(全球化/逆全球化)情境和企业所采用的不同商业模式创新(原创/二次),总结提出了八种后发半导体企业的突破路径,并进行了相应资源、能力和策略的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突围"之路有所启示。

杨承川[3](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跃升 ——基于技术赶超视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后发经济体,促进重要产业领域中的企业实现对世界先进技术的赶超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研究都注意到了先进制造业可能是技术超越情境下我国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最优选择之一,并指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其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与积极的外部条件,进而推动技术赶超的实现。而对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结构化演变,以及这种演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或促进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均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文拟构建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跃升的层次化结构,并探索企业技术能力在不同层次间转换或跃升的潜在路径以及相应的前提条件,以期构建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赶超的能力演化路径的基本模式。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选择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探索性纵向单案例分析的样本企业,追溯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完整过程并由此归纳总结出其技术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各阶段中企业技术能力在生产、投资以及创新三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然后设想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可能经历类似的阶段性跃升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跃升的隐马尔可夫模型,探讨企业内生要素与外在条件的交互作用推动其技术赶超的可能性;最后推断出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技术能力跃升的情境条件与路径选择,为企业与政府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和引导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可依次划分为经验学习、探索研究、自主研发与技术引领四个阶段,各阶段之间可逐级跃升,也可阶段性跨越;处在不同技术能力阶段的企业其技术赶超路径具有差异性,选择适宜的追赶模式有助于突破“技术赶超瓶颈”进而实现技术赶超。因此,低级阶段的企业要通过基本的生产模仿积累技术资源要素,通过投资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提前布局技术创新战略,以求实现技术能力的阶段性跃升;高级阶段的企业要坚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并进行不断深入的核心技术创新与关键技术探索。

贾箫扬[4](2020)在《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对中国工业绿色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增长动能转换和满足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机遇和必然选择。在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史上,中国工业凭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工业规模扩张和建立健全工业生产体系,为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则逐步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为载体,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技术差距,建立起了世界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然而,在中国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工业发展内外部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消退和国际贸易争端频发等问题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工业“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是影响工业绿色绩效的关键因素,技术密集程度和污染密集程度不同的各类行业,其绿色技术创新来源选择具有差异性,因而探究行业异质性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对工业绿色绩效的影响,并探索相应的提升对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分为绿色技术研发、国外绿色技术引进、国内绿色技术引进和绿色技术改造四类,并选取技术密集程度和污染密集程度两个指标将工业行业划分为低技术低污染、低技术高污染和高技术低污染三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行业异质性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对工业绿色绩效的影响,就资源禀赋不同的工业行业在绿色转型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不同技术创新渠道有效提升行业绿色技术水平和绿色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不同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影响工业绿色绩效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研发和国内绿色技术引进与工业绿色绩效之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关系,且研究期内以促进作用为主;国外绿色技术引进与工业绿色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但线性回归系数显着为正,表明国外绿色技术引进能够持续促进工业绿色绩效提升;绿色技术改造与工业绿色绩效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期内以抑制作用为主。第二,考虑行业异质性的进一步分析得出:绿色技术研发与工业全行业、低技术低污染行业和低技术高污染行业绿色绩效之间都呈“U”型曲线关系,与高技术低污染行业绿色绩效呈单调递增关系;国外绿色技术引进与低技术高污染行业绿色绩效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工业全行业、低技术低污染行业和高技术低污染行业呈单调递增关系;国内绿色技术引进与工业全行业和低技术低污染行业绿色绩效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对低技术高污染行业和高技术低污染行业绿色绩效无明显影响;绿色技术改造与工业全行业、低技术低污染行业和低技术高污染行业绿色绩效之间都呈倒“U”型曲线关系,对高技术低污染行业绿色绩效无明显影响。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相关对策建议:低技术低污染行业绿色绩效提升的主要途径在于国外绿色技术引进和增强绿色技术研发能力,提高研发投入要素优化配置,加强对绿色技术引进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低技术高污染行业绿色绩效提升的重点在于增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通过政府的适度引导与政策支持,扶持和培养行业绿色技术研发能力。高技术低污染行业应继续增加知识资本存量和提高绿色技术研发水平,发挥国外绿色技术引进和企业绿色技术研发的协同作用,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工业行业的有效实施。

曹前满[5](2019)在《论中国经济的充分发展与转型逻辑》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之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新时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经济充分发展体现在价值实现层面,全部生产力要素参与创造价值,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展是经济规律和资本逻辑使然,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是多重的,最基本的结构是生产与消费协调,从更高层面看,是经济与社会协调。由于经济每一步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构成发展的路径依赖,因此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各类瓶颈和逻辑演进上的陷阱,还存在人为的设局或拆局,左右经济运行的秩序。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有必要认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逻辑,理顺经济运行生态,认识"陷阱"形态,估量转型中的风险,立足"充分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有效的价值,实现地域充分发展。

刘芸[6](2019)在《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关键是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创新驱动来突破我国产业的低端锁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及高端化发展。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键是对产业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突破;对全球技术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核心标志,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标准规则,产业越大越容易成为被宰的“羔羊”;技术制高点只是冰山一角,其下面的创新生态系统才是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不竭动力。本文在剖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和价值链互动规律的基础上,对架构创新能力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一),探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成长机制与构成要素(研究二),根据主导设计路线是否确立把产业划分为两种类型,研究三以汽车产业为例,探讨主导技术路线确定的成熟产业中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提升及其对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四则探讨主导技术路线尚未确定的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成长、全球价值网络扩展与攀登全球价值链制高点的微观机理。研究五总结前面研究架构创新能力演进的一般规律,围绕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演进的路径,设计架构创新能力提升导向的产业环境培育和创新政策体系。论文从对中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问题的阐述与分析入手,在对理论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缺口,基于架构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入探究本土市场、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动态演进、网络空间扩展与攀登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的内在微观机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和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论文在剖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和价值链互动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架构创新、架构创新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内在机制。架构创新引发产业价值链重构。通过架构创新,创新者可以打破原来产业标准的桎梏,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进新技术变量,以系统设计师的身份重新设计关键模块与通用模块、专用模块之间的界面和标准。基于产业的关键模块创新,建立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新产品平台,进而形成新的技术轨道、新的产业架构,掌握新的产业标准,从而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科学度量架构创新能力是研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基础性工作。鉴于现有文献相对比较欠缺,论文甄选了振华重工这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分析,试图来探究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从中提炼出架构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企业的架构创新能力主要由市场感知能力、新技术感知能力、探索与利用的双元性能力、产品架构设计能力、网络规划与构建能力、网络治理能力构成。企业的架构创新能力具有累积性、层次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测度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量表,并以72家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时序全局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的架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论文选取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对72家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架构创新能力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效应,架构创新能力的累积性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越高级的架构创新能力越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三个假设。运用“能力——时间——空间”三维立体式分析框架对比亚迪的架构创新历程和能力提升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梳理了成熟产业“利基市场——架构创新——新产业标准”的攀登机制。围绕主导设计的技术标准竞赛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与形成阶段竞争的焦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否成为领先市场以及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核心技术及其产业标准能否成为被世界广泛采纳的全球主导设计。领先市场形成的实质是通过架构创新建立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在把新兴产业全球价值网络的形成逻辑和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创、快速发展、完善和成熟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论文总结提出了新兴产业“领先市场——架构创新——产业标准”的攀登机制。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和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内在要求。论文在剖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与价值链互动的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在借鉴国内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面、需求面、环境面政策经验,着眼于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提升,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的政策建议。

王娟[7](2019)在《有主导设计情形下产品架构的成长机制研究 ——以用友管理软件ERP-U8产品创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主导设计是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架构。当产业主导设计发生演变时,产品架构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特性也会随之改变和优化。产品架构体现了各组成模块间的依存关系,也是产品设计的重要产生。随着企业发展情景的变化,产品架构的形态会从一体化演进到模块化,再到开放化,并且在受到技术影响时会从模块化再到一体化。然而现有研究仅关注了架构形态变化,并未深入研究架构的成长与演变,不同的成长变化方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生产和交付等生产活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以主导设计为前提情境,积极搜索主导设计对产品架构影响的相关文献,系统的分析主导设计对后发企业产品架构的影响机制问题。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性,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性的研究主导设计情形下产品架构的成长机理,形成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梳理了主导设计形成后,客户需求、竞争对手、企业战略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产品架构的成长,但是架构成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因素考虑。通过专家访谈,构建经济评价体系。依托路径依赖理论,以用友管理软件ERP-U8为基本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产品架构的成长路径。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主导设计情形下,产品架构的成长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其形态特征从封闭逐渐转向开放、从简单逐渐转向复杂;其次,其成长幅度在架构成长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转折点上经历了两个高峰增长,随后趋于平稳;然后,其成长路径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前进,受到外部环境、自身资源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中间会存在偏离主导设计路线的情形;(2)主导设计情形下产品架构的成长是经济逻辑主导的技术逻辑表达。技术逻辑主要指产品架构本身,包含系统、模块和界面,通过专家评价法将经济逻辑归纳为成本、收益、风险和不确定性四个方面。架构成长是技术逻辑和经济逻辑相互匹配的过程;(3)架构成长过程经济各因素的影响比重是不同的,按照影响程度大小来说依次为:收益、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此外,在架构成长的不同阶段,各二级经济因素对架构成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架构成长的规律特性可以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提供经济决策和管理建议,增强产品架构与产品创新实践的融合。

李亚格[8](2018)在《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组态关系研究: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外部创新资源与技术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减弱,如何平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此情形下,技术创新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实中,我国仍有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处在对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路径依赖中。传统研究中,学者们多强调通过顺轨式创新即技术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追赶。但长久来看,顺轨式创新往往令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创新追赶陷阱。近年来,部分企业如金风科技、华为、长城钻探等通过技术路径转换的方式展现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显然,它们的成功路径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本文将通过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及其关系,为我国企业的创新追赶提供借鉴。在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选取了金风科技的风力发电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海康威视的数字视频监控设备以及大连光洋高档数控系统和机床作为典型的企业技术路径转换案例进行了扎根分析,并得到了三个关键因素和企业的三种技术路径选择倾向。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41个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以考察各个因素的组合关系以及对技术路径转换的影响。最终得到了企业技术路径依赖的两项因素组合和企业实现技术路径转换的两项因素组合。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发现:(1)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影响因素间存在“组态”特征。(2)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由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新技术关注的警觉性、新技术关注的持久性)、外部创新资源(创新资源易用性、创新资源有用性)和技术环境(技术环境动态性、技术环境包容性)构成。(3)企业从路径依赖到完成路径转换是关键因素影响作用不断趋强的过程。(4)关键因素对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存在“刺激-反馈”影响机制。本研究在丰富路径依赖、路径转换研究的同时也为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宋学印[9](2016)在《国际准前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机制:从追赶导向到竞争导向》文中研究指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的下一个时代主题是什么?纵观各NIEs自1950年代以来的增长特征与经验,可归结为两大共同轨迹:第一,均历经过一段二十年左右甚至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施行高度相似的技术发展模式——追赶导向型模式,即通过有导向的大规模投资、有意识维持较弱的市场竞争、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密集的吸收外资溢出和强度较高的政府补贴,从而实现资本维度的快速积累和技术维度的快速吸收,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第二,大部分NIEs在仍然远离国际前沿时,增长进程陡然滞缓。按照Gill and Kharas(2007)的总结,大部分NIEs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按照Kehoe and Meza(2012)的总结,大部分NIEs追赶导向型战略的未来是——“停滞”。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NIEs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停滞”的深层原因在于,曾支撑高速增长的追赶导向型技术进步模式随着技术差距动态递减而趋于低效,但却未能平滑转向新的技术进步模式以及相应地整套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本文力求在熊彼特主义增长框架内,讨论以扩大竞争激励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导向型技术进步模式在发展中经济体从远离前沿到接近前沿转变过程中的效应变化,进而同样以技术差距视角审视知识产权保护、吸收外资溢出、政府研发补贴等技术创新激励工具的效应变迁与政策设计,力图为发展中经济体规避“陷阱”、最终赶上世界技术前沿,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政策洞察。具体而言,本文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在技术维度,首次将世界各国划分为远离前沿、国际准前沿和国际前沿三类经济体。这一技术维度的划分,对发展中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模式及相应的各种技术进步激励政策优化与调整提供了一个量化参考。根据14个全球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典型化事实分析和基于115个经济体的跨国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本文认为将以本国劳均生产率为代理的技术水平约为美国的2/5及以上时,可认为发展中经济体从远离技术前沿进入准技术前沿阶段。(2)在国际准前沿阶段,扩大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效应将超越技术差距引致的追赶效应,是规避潜在的技术“追赶陷阱”、加速向国际技术前沿收敛的根本技术进步动力。基于Acemoglu (2009)基准框架,吸收Aghion et al. (2005)的创新到达率思想,本文构建出一个纳入技术差距的熊彼特主义增长模型,研究揭示:对于远离前沿的经济体,以发挥技术差距追赶效应的追赶导向型技术进步模式可引致快速技术进步,而扩大竞争将导致低水平竞争困境;对国际准前沿的经济体,追赶型模式会面临潜在技术“追赶陷阱”,而扩大竞争则可激励企业转向竞争导向型技术进步模式,跨越技术“追赶陷阱”,加快向国际前沿收敛。政府可在规避“陷阱”、推动技术进步模式适时转换中发挥重要外组织功能。(3)依据技术差距,递进型知识产权保护将产生动态性质的示范效应,相比平齐型和门槛型知识产权保护是占优的,可化解长期以来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存在静态的“诺德豪斯困境”。当给予越接近技术前沿的企业越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时,距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处于不同技术阶梯上的企业均有激励加大研发,推进技术阶梯提升,以获取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当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均接近前沿时,扩大竞争将引致“超越竞争效应”使企业有激励加大研发推动技术进步,而下一个更高阶梯上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预期将放大“超越竞争效应”,进一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两者对激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呈现互补性质。(4)外资企业进入非前沿经济体同时存在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溢出效应随着技术差距变小而趋弱,竞争效应则呈非线性,当技术差距缩小至临界值后,外企进入的竞争效应将在促进非前沿经济体技术进步中发挥显着作用。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外资企业进入对非前沿经济体技术差距变迁的整个过程中,其技术进步效应可能呈现的是“∽”型性态,而并非传统上理解的“U”型性态。(5)高集中度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存在抑制效应,当以竞争兼容方式实施的政府补贴可弱化负面影响,并通过激励竞争渠道对企业创新产生正面影响,然而当市场竞争程度本身已经过于激烈时,政府补贴趋于失效。基于一个简化的熊彼特竞争模型刻画上述机制后,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计量研究发现,补贴政策存在一个以行业竞争水平和技术差距水平两大行业异质性特征的最优实施空间,应优先补贴竞争程度较小技术差距较小的准前沿行业,当补贴政策越偏离最优实施空间,施政效果可能越会背离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朱瑞博,刘志阳,刘芸[10](2011)在《架构创新、生态位优化与后发企业的跨越式赶超——基于比亚迪、联发科、华为、振华重工创新实践的理论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架构创新是对产品构成、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系统性创新,它不仅反映了产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和功能分担关系的改变,还反映了产业系统内各利益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改变。架构创新为后发企业占据有利的生态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是企业生态位优化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架构创新策略的主要着眼点,技术成熟度和产品性能优化决定着产品架构是整合性还是模块性,差异化的架构创新策略是能否突破先发企业构建的追赶陷阱或战略性隔绝机制的关键,架构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采取适宜的架构创新策略。仅仅进行了架构创新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从创新中持续获利,还需要拥有和掌控关键性的互补资产。

二、技术追赶陷阱及我国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追赶陷阱及我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时机选择、追赶陷阱与企业能力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案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编码
2 分析与讨论
    2.1 后发追赶时机分析与讨论
    2.2 后发追赶陷阱分析与讨论
    2.3 企业能力重构分析与讨论
3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与贡献
    3.2 不足与展望

(2)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理论
    (一)商业模式创新
    (二)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三)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后发企业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设计
    (二)案例选择
    (三)数据收集与三角验证
    (四)数据分析
四、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商业模式特征
    (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两次生态革命
    (二)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商业分工模式演变
        1. 集成器件制造(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IDM)模式
        2. 无工厂芯片供应商(Fabless)模式
        3. 代工厂(Foundry)模式
五、案例分析与发现:台积电与三星
    (一)台积电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三星的商业模式创新
六、案例分析与发现:芯恩与长光
    (一)中国情境下“分工体系重构”的实现途径——“创新联合体”
    (二)中国情境下“需求错位”的实现途径——“差异化需求”
七、推演与展望
八、小结

(3)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跃升 ——基于技术赶超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赶超:内涵、阶段与影响因素
        2.1.1 技术赶超的内涵
        2.1.2 技术赶超的阶段
        2.1.3 技术赶超的影响因素
    2.2 技术赶超的行业选择
        2.2.1 新兴经济体技术赶超的行业选择
        2.2.2 我国技术赶超的行业选择:先进制造业
    2.3 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赶超中的能力跃升
        2.3.1 技术能力跃升的内涵
        2.3.2 技术能力跃升的阶段
        2.3.3 技术能力跃升与技术赶超
    2.4 简要评价及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4.1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2.4.2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研究
        3.1.1 探索性案例
        3.1.2 案例设计
    3.2 隐马尔可夫模型
        3.2.1 模型选择
        3.2.2 模型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三一重工技术赶超中的能力跃升
    4.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案例对象选择
        4.1.2 案例数据收集
    4.2 案例数据编码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主轴式编码
        4.2.3 选择式编码
    4.3 案例分析与讨论
        4.3.1 案例分析
        4.3.2 案例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赶超中的能力跃升路径
    5.1 模型定义
        5.1.1 隐含状态与转移概率矩阵
        5.1.2 观测状态与概率矩阵
    5.2 模型评估
        5.2.1 参数赋值
        5.2.2 模型评估
    5.3 模型解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对中国工业绿色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和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结构框架
        1.3.2 研究内容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工业绿色发展相关研究
        2.1.1 工业绿色发展内涵
        2.1.2 绿色发展路径探索
        2.1.3 工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2.2 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2.2.1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2.2.2 绿色技术创新的评价及动力机制
    2.3 技术创新来源与工业绿色绩效
        2.3.1 技术进步与工业绿色绩效
        2.3.2 研发创新与工业绿色绩效
        2.3.3 非研发创新与工业绿色绩效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基础与假设提出
    3.1 绿色技术创新来源的选择
    3.2 工业行业类别划分
    3.3 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影响工业绿色绩效的研究假设
    3.4 考虑行业异质性的进一步研究假设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4.1 工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国际比较
        4.1.1 工业技术创新的国际比较
        4.1.2 工业绿色发展的国际比较
    4.2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行业对比
        4.2.1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行业对比
        4.2.2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行业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度量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数据来源
    5.4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5.5 指标描述性统计
    5.6 多重共线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 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影响工业绿色绩效的经验检验
    6.1 基本回归结果
        6.1.1 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影响工业绿色绩效的回归结果
        6.1.2 稳健性检验
    6.2 考虑行业异质性的进一步回归结果
        6.2.1 各类行业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影响工业绿色绩效的回归结果
        6.2.2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6.2.3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论中国经济的充分发展与转型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与动能
    (一) 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与“量”的可拓展空间
    (二) 技术效率、价值体系与价值链影响的经济总量
    (三) 转型节点、产业更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经济转型中一般均衡与结构平衡的重要性
    (一) 内、外部结构问题在价值体系层面的反映
    (二)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与贸易平衡的局限性
    (三) 一般市场均衡的多层面与社会结构优化
三、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瓶颈与陷阱
    (一) 瓶颈与陷阱的概念演绎及形态
    (二) 经济运行规律与陷阱存在的深层逻辑
四、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风险规避
    (一) 国家所要的经济生态与责任担当
    (二) 辨识国家体量与基于价值链的陷阱规避
    (三) 中国转型所需的环境与开放危机的把控

(6)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3 研究的框架设计、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驱动理论
    2.2 架构创新理论回顾
    2.3 全球价值链研究回顾
    2.4 研究述评
3. 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理论分析
    3.1 技术创新、分工深化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3.2 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创新链与价值链互动规律研究
    3.3 架构创新、企业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机制分析
4.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测度:振华重工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4.2 振华重工架构创新能力的演进路径及其跨越式发展
    4.3 振华重工架构创新能力演进的实现机制
    4.4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4.5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量表开发与测度
5. 成熟产业中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实证分析及其攀登机制:以汽车产业为例
    5.1 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5.5 比亚迪架构创新的“能力——时间——空间”三维立体式分析
    5.6 结论:成熟产业“利基市场——架构创新——新产业标准”的攀登机制
6. 新兴产业中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攀登机制
    6.1 架构创新、领先市场与全球主导设计的形成机理
    6.2 基于架构创新的新兴产业全球价值网络的自主建构路径
    6.3 领军企业架构创新与新兴产业全球价值网络的治理挑战
    6.4 结论
7.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成长导向的创新政策设计
    7.1 产业发展各阶段创新链与价值链互动的内在要求
    7.2 科技创新政策工具
    7.3 企业架构创新能力成长导向的创新政策设计
8.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7)有主导设计情形下产品架构的成长机制研究 ——以用友管理软件ERP-U8产品创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主导设计
        2.1.1 主导设计的内涵
        2.1.2 主导设计竞争优势
    2.2 产品架构
        2.2.1 产品架构的内涵
        2.2.2 产品架构的形态
    2.3 模块化产品架构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路径依赖
    3.1 路径依赖理论
        3.1.1 路径依赖的历史起源
        3.1.2 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3.2 路径依赖与后发优势
        3.2.1 后发优势之模仿创新
        3.2.2 后发企业之能力追赶
    3.3 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
    3.4 本章小结
4 案例研究设计
    4.1 案例研究方法
    4.2 案例研究对象
    4.3 案例研究内容
        4.3.1 产品创新战略
        4.3.2 产品创新的技术逻辑分析
        4.3.3 产品创新的经济逻辑分析
    4.4 案例数据收集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结果
    5.1 案例背景
        5.1.1 用友公司概况
        5.1.2 管理软件ERP-U8产品架构
        5.1.3 管理软件ERP-U8产品架构成长的影响因素
    5.2 管理软件ERP-U8产品架构成长的经济评价体系
        5.2.1 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范围的设定与说明
        5.2.2 专家评价法评价过程
        5.2.3 综合分析
    5.3 讨论
        5.3.1 案例研究结果分析
        5.3.2 管理启示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组态关系研究: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外部创新资源与技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方法选择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路径依赖相关理论研究
        2.1.1 路径依赖的理论溯源
        2.1.2 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补充:路径创造理论
    2.2 技术路径转换相关理论研究
        2.2.1 技术轨道转变相关研究
        2.2.2 技术路径变迁影响因素研究
    2.3 现有文献总结
3 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案例选取
        3.1.3 数据来源
    3.2 典型案例素描
        3.2.1 金风科技:从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到直驱永磁发电机
        3.2.2 比亚迪:从传统汽车到电动汽车
        3.2.3 海康威视:从模拟监控到数字视频
        3.2.4 大连光洋:从机床配套到高档数控系统与机床研发
    3.3 扎根分析
        3.3.1 开放性译码
        3.3.2 主轴译码
        3.3.3 选择性译码
        3.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关键因素分析
        3.4.1 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
        3.4.2 外部创新资源
        3.4.3 技术环境
        3.4.4 技术路径选择倾向
4 关键因素的组态关系分析
    4.1 基于架构理论的研究假设
    4.2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样本选择
        4.2.3 各因素赋值标准
        4.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统计分析结果
        4.3.1 企业陷入技术路径依赖的因素组合
        4.3.2 企业实现技术路径转换的因素组合
    4.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4.1 发现技术路径转换的影响因素间“组态”特征
        4.4.2 新技术关注的持久性、创新资源有用性和技术环境包容性是核心因素
        4.4.3 从路径依赖到路径转换是关键因素影响作用不断趋强的过程
        4.4.4 发现关键因素对技术路径转换的“刺激-反馈”影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国际准前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机制:从追赶导向到竞争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结构与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新增长理论中非前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
        2.1.1 基于“干中学”效应的新增长理论对非前沿经济体技术进步的揭示
        2.1.2 基于“研发驱动”的新增长理论对非前沿经济体技术进步的揭示
    2.2 基于技术差距的技术进步机制Ⅰ: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
        2.2.1 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
        2.2.2 封闭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创新关系及其困惑
        2.2.3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市场竞争政策的困惑
    2.3 基于技术差距的技术进步Ⅱ:外资溢出吸收与竞争效应
        2.3.1 当前外资进入效应研究的三个主流框架
        2.3.2 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实证文献的困难
    2.4 基于技术差距的技术进步机制Ⅲ:政府补贴与市场竞争
        2.4.1 “干中学”及知识溢出角度的补贴政策研究
        2.4.2 “自我发现”角度的补贴政策研究
        2.4.3 “自生能力”角度的补贴政策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从远离前沿到准前沿的最优技术进步机制:由追赶到竞争
    3.1 问题提出
    3.2 典型化事实:“G7”内部差距与“NIEs”的追赶分化
        3.2.1 “G7”内部的技术差距收敛动态与竞争异质性
        3.2.2 “NIEs”追赶型增长的分化:停滞、收敛与竞争
    3.3 分析框架:从远离前沿到准前沿的最优技术进步机制
        3.3.1 熊彼特主义的基本环境
        3.3.2 技术差距收敛动态方程与“追赶陷阱”
        3.3.3 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模式转换与“追赶陷阱”的规避
    3.4 计量检验:基于非前沿经济体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
        3.4.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3.4.2 数据来源、匹配处理与统计特征
        3.4.3 基本回归结果
        3.4.4 稳健型检验
    3.5 研究小结与政策含义
        3.5.1 研究小结
        3.5.2 政策含义:适时转向竞争导向型的技术进步激励体系
4 国际准前沿条件下的市场竞争、IPR保护及其创新互补性
    4.1 问题提出
    4.2 分析框架:技术阶差、研发竞争与递进型IPR保护
        4.2.1 离散技术阶差形式的熊彼特主义环境
        4.2.2 创新动机与IPR保护变量的纳入
        4.2.3 递进型IPR保护与动态示范效应
    4.3 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冲突还是互补关系
        4.3.1 引入竞争变量
        4.3.2 超越竞争效应下的IPR保护与市场竞争
    4.4 计量检验:基于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
        4.4.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4.4.2 数据来源、数据处理与统计特征
        4.4.3 回归结果与计量分析
    4.5 研究小结与政策含义
        4.5.1 研究小结
        4.5.2 政策含义:平齐型、门槛型抑或递进型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5 国际准前沿条件下的外资进入、市场竞争与技术溢出
    5.1 问题提出:准前沿条件下外资溢出效应的衰弱和竞争效应的崛起
    5.2 外资进入效应的分析范式:理论局限与实证困难
        5.2.1 理论局限:竞争效应与溢出效应未能整合分析
        5.2.2 实证困难: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未能有效分离
    5.3 分析框架:技术差距视角的外资进入效应动态
        5.3.1 熊彼特主义的基本环境
        5.3.2 纳入外资进入变量
        5.3.3 技术差距条件下的竞争效应与溢出效应动态
    5.4 计量检验: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微观数据检验
        5.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4.4 稳健型检验
    5.5 研究小结与政策含义
        5.5.1 研究小结
        5.5.2 政策含义:由引进资本到引进竞争的外资利用政策
6 国际准前沿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政府补贴及其最优实施空间
    6.1 问题提出
    6.2 分析框架:技术差距、补贴效应与竞争兼容
        6.2.1 纳入补贴变量的熊彼特主义基本环境
        6.2.2 企业差异化选择:远离前沿与准前沿行业
        6.2.3 竞争兼容型补贴与专注化选择:集中于准前沿行业
        6.2.4 专注化阈值与市场竞争的非线性效应
    6.3 计量检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6.3.1 计量策略、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6.3.2 数据来源、变量估测与统计特征
        6.3.3 基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6.3.4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补贴政策最优实施空间
        6.3.5 基于PSM和分位数回归的稳健型检验
    6.4 回到现实:一个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空间考察
    6.5 研究小结与政策含义
        6.5.1 研究小结
        6.5.2 政策含义:实施适中的竞争兼容型补贴政策
7 结论与启示:国际准前沿经济体的未来
    7.1 结论提要
    7.2 研究启示
    7.3 进一步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技术追赶陷阱及我国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时机选择、追赶陷阱与企业能力重构[J]. 臧树伟,张娜娜. 科研管理, 2021(09)
  • [2]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之路[J]. 吴晓波,张馨月,沈华杰. 管理世界, 2021(03)
  • [3]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跃升 ——基于技术赶超视角的研究[D]. 杨承川.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绿色技术创新来源对中国工业绿色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D]. 贾箫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论中国经济的充分发展与转型逻辑[J]. 曹前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6]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D]. 刘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1)
  • [7]有主导设计情形下产品架构的成长机制研究 ——以用友管理软件ERP-U8产品创新为例[D]. 王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组态关系研究: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外部创新资源与技术环境[D]. 李亚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9]国际准前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机制:从追赶导向到竞争导向[D]. 宋学印. 浙江大学, 2016(12)
  • [10]架构创新、生态位优化与后发企业的跨越式赶超——基于比亚迪、联发科、华为、振华重工创新实践的理论探索[J]. 朱瑞博,刘志阳,刘芸. 管理世界, 2011(07)

标签:;  ;  ;  ;  ;  

技术追赶的陷阱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