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催化器的结构原理及性能评价

三元催化器的结构原理及性能评价

一、三元催化器结构原理与性能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吴鑫[1](2021)在《基于GT-POWER的三元催化器的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放控制法规为汽车的有害排放物规定了限值,当发动机机内净化措施不足以满足这一限值时,需要借助于外部装置,而三元催化器是汽油机排放控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建立满足瞬态排放要求的一维模型是研究三元催化器的有效工具。本文建立的催化器模型是基于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的某款催化器样品,该样品由前后两级三元催化器组成。首先,按照建模思路进行试验研究,分别测得了样品的贵金属分散度、动力学参数(主要包括指前因子A值和活化能Ea值),同时为了标定模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出了3块催化剂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λ条件下的light-off起燃特性曲线图。其次,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三元催化器的模型,以后级催化器为例进行light-off曲线拟合。同时讨论了选取Holder模型或者R&S模型作为催化器化学反应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R&S模型在优化时间明显短于Holder模型的情况下,获得了更佳的模拟效果,因此本文选取R&S模型作为三元催化器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接着,应对于软件优化器上限限制,将具有不同化学参数的前后两级催化剂看成为具有相同反应参数的模型。通过基于简化处理化学反应模型建立了WLTC动态模型,并且验证了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模拟值和试验值能够很好地吻合。最后,应对不确定的发动机及其后处理原件特性,建立了利用SGB动力学、light-off评价试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加符合真实反应特性的一维三元催化器反应模型构建及其参数优化方法。仿真实验证明,只调整A值能够得到与同时调整A和Ea值类似的优化结果,可以大大的缩短仿真时间。

杨波[2](2019)在《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原面积大、风景秀丽,保护生态环境是新时代高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高原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已经成为高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内燃机为机动车辆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高原环境下故障率显着提升,尾气排放污染进一步加深,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前高原城市消费者对于机动车的环保性和涉及安全性的故障预警和诊断智能化要求不断提升,是未来内燃机市场竞争的热点和焦点。开展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和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研究对于云内动力有限股份公司发展和高原城市环境保护以及我国抢占内燃机标准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研究依托云内动机实验平台,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品优化设计的双视角开展基于尾气信息的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改进以及故障诊断知识应用研究。本研究主要工作分为四个核心部分:(1)内燃机高原排放特性统计分析。小缸径内燃机在排放性和经济性上都具有显着的优势,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是本公司未来市场重点销售型号。本研究以小缸径内燃机为研究对象,开展内燃机高原排放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故障状态下和正常状态下的尾气排放特征,分析海拔变化对于尾气排放特征的影响。(2)内燃机排放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本研究提出利用区间数度量污染等级评价指标等级属性,然后基于可能度理论测算指标客观属性权重,并融合粗糙集法确定指标主观属性权重,进而构建内燃机排放质量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最后采用实例数据验证本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并对比分析海拔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减排方案的有效性。(3)内燃机故障智能化诊断模型研究。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IHS-RVM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为了获得性能更优的RVM诊断模型,对和声搜索(Harmony Search,HS)算法中HMCR、PAR和BW三参数获取方法进行改进,获得改进的和声算法(Improved Harmony Search,IHS),然后,利用IHS进行RVM超参数寻优,进而利用尾气信息构建出了一种新的基于IHS-RVM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4)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设计。首先设计了知识库的表达方式,根据尾气信息和运行状态关系,建立了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规则库、事实库和专家库,并以排放质量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为基础设计了推理机;同时,为提升知识库解释能力,设计了维保数据字典和知识检索模块,为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实现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设计了一套内燃机在变海拔多工况下高原尾气排放信息试验方案。本研究提出在试验方案选择在省内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落差达到6000m以上云南进行;选定了符合高原特征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试验点,且控制了同一海拔和状态下的因素水平,减小了试验误差;该方案解决了实验数据和实际工况数据的差异性问题,揭示了内燃机在变海拔地区的尾气排放性能及基本规律。(2)构建了面向内燃机尾气信息特征的高原排放质量评价方法和故障诊断知识库。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组合权重的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交叉应用了质量管理、模糊数学、机械工程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解决了定性评价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了一种融合粗糙集、和声算法以及RVM方法分别在属性简约、参数寻优和学习预测方面优势的组合方法,明晰了内燃机高原故障特征与尾气信息间的映射关系,并以智能决策知识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解决了当前故障诊断精度低、效率低的问题。

王晓[3](2019)在《防爆式水冷三元催化器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煤矿井下车辆尾气排放高的问题,通过分析道路用三元催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构成,选型加拿大DCL型三元催化器,根据我国煤炭行业MT 990—2006《矿用防爆柴油机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对三元催化器进行了防爆式水冷设计改造;然后采用了2种布置方案,并进行性能试验和整车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防爆改造后的三元催化器的表面温度低于150℃,符合MT 990—2006的要求;加装防爆式三元催化器后的防爆车辆的CO和HC排放明显降低。

杨浩奇[4](2018)在《内燃机余热回收温差发电装置与排气系统集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内燃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只有1/3左右转化为有效功输出,其余能量以排气和冷却水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其中,内燃机排气由于温度高、品位大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回收价值。温差发电技术是一种理想的余热回收技术,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维修方便,非常适合对内燃机排气余热进行回收。现阶段温差发电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余热回收效率低。除此之外,在排气系统中安装温差发电器还会增加排气系统压降和重量,增加发动机的功率消耗,进一步影响温差发电器的净输出功。本文将温差发电器与排气系统中的催化器、消声器进行集成设计,使热端换热器在强化换热的同时兼具催化、消声功能,有利于降低温差发电器对排气系统压降和重量的影响。首先,针对温差发电器和三元催化器的集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热电模块的热电转化模型和催化器的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热-电-流-反应的耦合计算,对集成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保证温差发电器和三元催化器都具有良好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器载体安装在换热器后部可以使换热器表面具有比较均匀的温度分布,有利于提高温差发电器的最大输出功;适当数量的模块可以使温差发电器的最大输出功率最大化,过多的模块不仅会降低系统整体的最大输出功率,也会影响催化器的转化效率;在换热器中安装导流装置能提高温差发电器的输出功率,设计导流装置时应注意平衡对压降和催化器转化效率的影响。基于优化后的模型,将集成式温差发电器的净输出功与单一温差发电器的净输出功进行对比,集成设计使温差发电器的净输出功提高了37%。接着又探索了兼具消声功能的温差发电器设计方案。基于Fluent平台建立了评价消声效果的计算方法。对原导流体式换热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了计算,提出了隔板式的换热器改进设计方案。隔板结构在强化换热的同时将换热器分为多个膨胀腔,起到良好的消声作用。对隔板式换热器的多个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隔板位置可以增大温差发电器的输出功,改善某些特定频率噪声的消声效果;增加隔板高度,在增大温差发电器输出功的同时也增大了传递损失;优化隔板位置的条件下,增加隔板数量并不能明显提高温差发电器输出功,但增大了换热器的传递损失。

孙牧原[5](2017)在《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焊接机器人是自动化智能焊接设备,具有操作简便、工作平稳等诸多优势,将其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焊接工艺,对改善当前工艺依旧采用传统专机焊接或手工焊接易出现的操作麻烦、产品生产率低和焊接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工艺,完成了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总体方案设计,分析了焊接机器人和变位机的运动学特性,提出了焊接机器人变位机协调运动算法,为实际焊接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工艺的现实需求及应用环境,搭建了由六自由度弧焊机器人和两自由度变位机组成的焊接机器人系统,并根据安全防护的要求以及相关标准,建立了焊接机器人安全防护系统,对焊接机器人工作站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2)利用D-H参数法以及齐次坐标转换方法,对弧焊机器人和变位机分别进行了运动学求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焊接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及误差,并验证运动学推导的正确性;(3)基于最小二乘法对弧焊机器人和变位机位置进行标定,并提出了基于运动链耦合和解耦的焊接机器人和变位机协调运动算法;将连续的焊缝离散化,建立了最佳焊接位置时焊缝离散点的数学模型,对焊接机器人和变位机的运动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汽车三元催化器为焊接对象,通过软件ADAMS仿真焊接机器人与变位机的协调焊接运动;(4)采用故障树方法对搭建的焊接机器人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构建了系统整体故障树分析模型,并引入模糊集合论,运用三角模糊函数定量分析了系统故障率。本课题设计的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机器人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高速、高质量的自动化焊接,对实际焊接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郭荣利[6](2017)在《汽车三元催化器信息化回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全球汽车保有量正在迅速增长,由此而来的报废汽车三元催化器也在逐步增长,然而对应的传统回收已不能更好地适应废三元催化器的回收,再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立一个信息化回收模式很有必要,要实现信息化与控制化回收,需要一种新型的回收系统。本文对汽车三元催化器的回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研究,实现了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的信息化。所做主要工作包括:(1)对当前报废汽车三元催化器的回收模式以及回收自动化信息化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控制化信息化的功能需求。(2)结合相关需求,对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进行控制功能设计,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回收装置控制电路与主要运动机械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回收装置上的嵌入式系统进行信息传输功能进行设计。(3)结合相关需求,对三元催化器回收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功能设计,并根据功能结构设计回收管理平台数据库,最后对回收管理平台进行开发。(4)结合前面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的设计,对回收装置进行了样机制作,并以此样机与回收管理平台进行了集成测试。经过初步的测试,系统较好的满足了控制化信息化的业务要求。

刘双源[7](2016)在《三元催化器的性能分析与故障检修》文中提出为治理汽车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各地的"蓝天保卫战"不断升级。三元催化转化技术是目前机外净化技术应用最多最有效的方法。介绍了三元催化器的结构及工作机理,重点对其性能和故障检修进行详细阐述,提出常用的维修和保养方法。

曾恩山[8](2016)在《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不断恶化的大气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三元催化器技术已成为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重要举措。而三元催化器的性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劣化,致使转化效率下降,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因此,对三元催化器的耐久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基于三元催化器的老化机理及汽车实际道路工况,本文对同一型号的两个三元催化器样件A和样件B,分别采用四阶段老化循环(GMAC-875循环)和标准台架老化循环(SBC循环)进行160小时快速老化试验,对比分析催化器老化前后的性能指标,以探讨两种老化循环对催化器的劣化强度。其次,将老化后的样件A和样件B,分别装于同一辆车进行工况法排放试验,对比分析排放结果,研究两种老化循环对三元催化器的劣化强度,并与台架快速老化试验得出的结论比对,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最后,采用与台架快速老化试验相同的催化器样件C进行16万公里耐久性试验,分析其在耐久性试验过程中的排放结果和性能表现。通过起燃温度特性试验、空燃比特性试验,对比分析分别经过160小时台架老化试验与16万公里耐久试验的催化器的性能指标,比较两者工况法排放试验结果,以考察两种老化方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样件B,样件A对CO、THC、NOx的起燃温度增加值分别高出13℃、11℃、4℃,高效窗口缩小值大0.02,装用样件A的车辆排放的THC、NMHC、NOx、CO分别高出0.004g/km、0.003g/km、0.006g/km、0.03g/km,从而证明GMAC-875循环比标准台架循环具有更高的劣化强度。2)样件A对CO、THC、NOx的起燃温度比样件C高10℃左右,样件A的空燃比高效窗口比样件C小0.02,样件A的排放值比样件C高10%左右,证明采用GMAC-875循环快速老化160小时对催化器的劣化强度稍大一些。

刘双源[9](2016)在《三元催化器的性能分析与故障检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治理汽车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各地的"蓝天保卫战"不断升级。三元催化转化技术是目前机外净化技术应用最多、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三元催化器的结构及工作机理,重点对其性能和故障检修进行详细阐述,提出常用的维修和保养方法。

曾育平[10](2015)在《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兼具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优点的新能源汽车,其既具有较长的纯电动续驶里程,又能利用燃油提供动力增加续驶里程,因此成为电动汽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而能量管理策略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技术。三元催化器温度和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等温度效应对整车动力源的能量分配以及整车的油耗和排放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的能量管理策略均未考虑三元催化器温度和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等温度效应,且目前基于优化理论的能量管理策略很难应用于实时控制,因此研究既综合考虑三元催化器温度和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等温度效应,同时又能应用于实时控制的优化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单电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为研究目标,开展了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匹配及建模。以国内某厂家开发的经济性轿车为基础车型,根据原型车参数及国内外相关技术指标确定了动力性约束条件,在原型车动力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成本、发动机油耗和排放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动力传动系统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在获得动力传动系统部件参数的基础上,对动力传动系统部件进行了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建立了发动机、电机、电池、变速器和驾驶员模型。②建立了计及三元催化器温度效应的能量管理策略。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三元催化器易工作在非正常工作温度区间从而导致催化器转化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在催化器温度偏离其正常工作温度区间时通过附加代价函数进行温度补偿的方法,然后以发动机燃油消耗和催化器温度偏离正常工作温度区间的附加代价为目标函数,依据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建立Hamilton函数,并对目标泛函进行求解,获得了计及三元催化器温度效应的能量管理策略。③建立了计及驾驶室制冷/供暖功率需求的能量管理策略。在整车供暖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驾驶室热模型,并通过驾驶室热模型计算了在设定环境温度和驾驶室温度下驾驶室所需的制冷功率和供暖功率;计算了完全由发动机废热供暖所需的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值。然后研究了考虑与不考虑驾驶室制冷功率需求的CD-CS模式控制策略,分析了制冷功率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续驶里程的影响,最后针对计及驾驶室供暖功率需求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了基于极小值原理的被动供暖方式控制策略和主动供暖方式控制策略,并分析了系统在这两种控制策略下的能量流。④建立了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基于极小值原理控制策略难以应用于实时控制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缩小最优控制变量搜索空间来缩短寻优时间的近似极小值原理实时优化控制策略;其次在综合考虑三元催化器温度和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等温度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整车驱动效率损失不大的前提下,通过在目标函数中增加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的惩罚,以增加发动机冷却液废热供暖,减少驾驶室供暖对电池电能的消耗,同时通过加入启停滤波器对经过基于近似极小值原理实时优化控制策略优化之后的发动机转矩进行启停滤波处理,以减少发动机启停次数,从而使催化器尽量工作在起燃温度以上,提高催化器的转化效率;然后以NEDC行驶工况和上下班工况下的油耗和排放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启停滤波器的滤波时间进行了优化;最后分别针对NEDC行驶工况和上下班工况对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⑤进行了基于近似极小值原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首先搭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试验台,然后基于D2P工具包Motohawk和Matlab/Simulink/stateflow的图形化开发环境设计了台架测试程序,并基于ATI-VISION平台开发了其测控界面,通过台架试验实现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常用的功能和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基于规则的CD-CS模式控制策略和基于近似极小值原理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整车控制软件,进行了实车道路实验,通过道路实验验证了基于近似极小值原理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实时性和燃油经济性。

二、三元催化器结构原理与性能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元催化器结构原理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T-POWER的三元催化器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三元催化转换器的介绍
        1.2.1 三元催化转换器的结构
        1.2.2 三元催化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1.2.3 三元催化转换器的工作条件
        1.2.4 三元催化转换器的工作性能指标
    1.3 三元催化转换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三元催化器建模国外研究现状
        1.3.2 三元催化器建模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三元催化器试验流程
    2.1 试验目标
    2.2 试验流程
        2.2.1 样品说明及其处理
        2.2.2 贵金属分散度测定
        2.2.3 动力学实验
        2.2.4 Light-off起燃特性实验
    2.3 试验结果
        2.3.1 贵金属分散度结果
        2.3.2 动力学结果
        2.3.3 Light-off起燃特性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元催化器建模
    3.1 GT-POWER建模工具
    3.2 三元催化器化学动力学机理研究
        3.2.1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模型
        3.2.2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脱附
        3.2.3 表面化学反应机理
    3.3 三元催化器建模流程
        3.3.1 物理模型
        3.3.2 化学模型
        3.3.3 数据监测模型
        3.3.4 优化目标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
    4.1 以Holder模型为基础的数值优化方案
    4.2 以R&S模型为基础的数值优化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已有模型的参数优化方法
    5.1 简化处理化学反应方案
        5.1.1 后级催化器模型优化
        5.1.2 整体催化器模型优化
    5.2 基于简化模型建立的动态模型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内燃机尾气高原排放特征相关研究
        1.3.2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及方法相关研究
        1.3.3 内燃机故障诊断专家知识库系统相关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2 试验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简介
        2.1.1 高原及其环境的基本特征
        2.1.2 内燃机排放及其危害性
        2.1.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知识管理理论
第三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信息的试验调查设计
    3.1 排放信息获取试验调查设计
        3.1.1 试验方案设计
        3.1.2 试验设备和仪器清单
        3.1.3 试验地点和工况情况
    3.2 排放数据采集
        3.2.1 正常状态数据收集
        3.2.2 故障状态数据收集
    3.3 排放信息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3.3.1 排放信息预处理
        3.3.2 排放信息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信息特征统计分析
    4.1 不同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4.1.1 正常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4.1.2 故障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4.2 不同状态下颗粒物排放统计分析
        4.2.1 正常状态下颗粒物统计分析
        4.2.2 故障状态下颗粒物统计分析
    4.3 海拔因素对内燃机高原排放的影响分析
        4.3.1 海拔因素对正常状态下排放的影响分析
        4.3.2 海拔因素对故障状态下排放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可变模糊评价研究
    5.1 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5.1.3 评价指标维度构成及等级标准
    5.2 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5.2.1 可变模糊集模型原理
        5.2.2 可变模糊集模型的权重优化
        5.2.3 基于组合权重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5.3 内燃机排放质量可变模糊评价
        5.3.1 组合权重的确定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排放信息的内燃机故障诊断及知识库设计研究
    6.1 基于排放信息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机理
        6.1.1 气体污染物判断故障的机理
        6.1.2 固体颗粒物判断故障的机理
    6.2 超参数优化的内燃机故障诊断RVM模型
        6.2.1 相关向量机模型原理
        6.2.2 相关向量机模型的参数寻优
        6.2.3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构建
    6.3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
        6.3.1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6.3.2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
        6.3.3 多种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6.4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设计
        6.4.1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需求分析
        6.4.2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总体设计
        6.4.3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详细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防爆式水冷三元催化器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冷催化器工作机理及防爆改造和载体选择
    1.1 工作机理
    1.2 催化器的选型
    1.3 催化器的防爆设计
2 三元催化器的试验方案
3 台架试验
    3.1 试验设备和试验原理
    3.2 动力性试验
    3.3 表面温度试验
4 车辆道路试验
5 结语

(4)内燃机余热回收温差发电装置与排气系统集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上的研究
        1.1.2 国内的研究
    1.2 温差发电器与排气系统部件集成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温差发电器、催化器和消声器的理论基础
    2.1 温差发电理论
        2.1.1 塞贝克效应
        2.1.2 帕尔贴效应
        2.1.3 汤姆逊效应
        2.1.4 焦耳效应
        2.1.5 傅里叶效应
    2.2 三元催化器理论
        2.2.1 三元催化器的结构
        2.2.2 催化反应过程
        2.2.3 三元催化器的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2.3 消声器的理论基础
        2.3.1 消声器的结构及分类
        2.3.2 声学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差发电器与三元催化器集成模型
    3.1 计算流体力学与Fluent简介
    3.2 仿真模型介绍
        3.2.1 计算区域的确定
        3.2.2 边界条件
        3.2.3 求解器设置
    3.3 控制方程
        3.3.1 热电模块的控制方程
        3.3.2 废热通道内流动控制方程
    3.4 载体内的流动模型
    3.5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3.6 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差发电器与三元催化器集成设计
    4.1 催化器载体位置的影响
    4.2 模块数量的影响
    4.3 导流体高度的影响
    4.4 集成设计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净化消声型温差发电器结构探索
    5.1 净化消声型温差发电器结构
    5.2 三维时域脉冲法
        5.2.1 三维时域脉冲法介绍
        5.2.2 求解器与边界条件
        5.2.3 时域信号的转换
    5.3 膨胀腔消声器声学计算
    5.4 原导流体式换热器声学性能
    5.5 隔板式换热器研究
        5.5.1 隔板位置
        5.5.2 隔板高度
        5.5.3 隔板数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零部件焊接的研究现状
        1.2.2 焊接机器人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焊接机器人安全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机器人系统总体设计
    2.1 汽车三元催化器概述
    2.2 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系统
        2.2.1 焊接机器人
        2.2.2 焊接变位机
        2.2.3 焊接电源系统
    2.3 焊接机器人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2.3.1 安全防护系统任务要求
        2.3.2 安全工作区域的设置
        2.3.3 安全防护装置的选择
        2.3.4 安全防护系统搭建
        2.3.5 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
    2.4 小结
第3章 焊接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分析
    3.1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3.1.1 机器人D-H参数描述
        3.1.2 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3.1.3 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
    3.2 双轴变位机运动学分析
        3.2.1 变位机D-H参数描述
        3.2.2 变位机正运动学分析
        3.2.3 变位机逆运动学分析
    3.3 焊接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3.4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验证
    3.5 焊接机器人误差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焊接机器人系统协调焊接算法与仿真研究
    4.1 焊接机器人系统基坐标系标定
        4.1.1 标定原理与步骤
        4.1.2 坐标系变换求解
        4.1.3 标定实验及结果
    4.2 焊接机器人与变位机协调焊接算法
        4.2.1 焊接机器人与变位机耦合分析
        4.2.2 焊接机器人与变位机解耦分析
    4.3 焊缝离散化
        4.3.1 直线焊缝离散化
        4.3.2 曲线焊缝离散化
    4.4 焊枪工作位姿的确定
    4.5 最佳焊位约束
        4.5.1 焊缝最佳焊位的确定
        4.5.2 船型焊焊位约束
    4.6 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仿真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焊接机器人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5.2 焊接机器人系统故障树分析
        5.2.1 焊接机器人系统故障树的建立
        5.2.2 焊接机器人系统故障定性分析
        5.2.3 焊接机器人系统故障定量分析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6)汽车三元催化器信息化回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三元催化器
        1.1.2 回收系统
        1.1.3 本文研究对象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回收装置的研究现状
        1.2.2 智能终端的研究现状
        1.2.3 回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汽车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相关技术设计
    2.1 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需求分析
    2.2 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功能定义
    2.3 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实现技术
        2.3.1 基于含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回收装置
        2.3.2 回收管理信息系统
    2.4 三元催化器回收系统集成实现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设计
    3.1 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总体设计
    3.2 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载物板设计
        3.2.1 机械结构设计
        3.2.2 传动方式
        3.2.3 设计参数
        3.2.4 螺栓组受力分析
    3.3 三元催化器回收控制装置设计
        3.3.1 控制电路设计
        3.3.2 单片机程序设计
    3.4 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嵌入式系统设计
        3.4.1 嵌入式系统交互框架
        3.4.2 嵌入式系统交互流程
        3.4.3 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
    3.5 本章小结
4 汽车三元催化器回收管理信息平台开发
    4.1 三元催化器回收管理信息平台功能设计
        4.1.1 详细功能设计
        4.1.2 E-R模型设计
        4.1.3 业务功能流程
    4.2 三元催化器回收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库设计
    4.3 三元催化器回收管理信息平台代码开发
        4.3.1 开发工具
        4.3.2 SSM框架搭建
        4.3.3 代码编写
    4.4 本章小结
5 汽车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实现与测试
    5.1 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样机制作
        5.1.1 回收装置物料清单
        5.1.2 回收装置样机制作流程
        5.1.3 回收装置样机实现
    5.2 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嵌入式系统实现
        5.2.1 登录
        5.2.2 存件
        5.2.3 封箱
        5.2.4 取件
    5.3 三元催化器回收管理信息平台实现
        5.3.1 个人中心
        5.3.2 资源池管理
        5.3.3 封装管理
        5.3.4 运输记录
        5.3.5 运输实况信息
    5.4 三元催化器回收装置集成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8)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污染物的生成
        1.2.1 CO的生成
        1.2.2 HC的生成
        1.2.3 NO_x的生成
    1.3 排放法规介绍
    1.4 车用催化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老化试验情况
        1.4.2 老化循环
    1.5 课题背景及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来源与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用催化器的结构原理及性能评价
    2.1 催化器的结构
        2.1.1 载体
        2.1.2 催化剂
        2.1.3 衬垫
        2.1.4 壳体
        2.1.5 催化器的工作原理
    2.2 催化器的性能评价指标
        2.2.1 转化效率
        2.2.2 起燃特性
        2.2.3 空燃比特性
        2.2.4 空速特性
        2.2.5 流动特性
        2.2.6 耐久性
    2.3 车用催化器的评价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元催化转化器快速老化试验系统
    3.1 三元催化器老化机理
        3.1.1 高温失活
        3.1.2 化学中毒
        3.1.3 机械损伤
        3.1.4 结焦堵塞
    3.2 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3.2.1 发动机的选取
        3.2.2 测功机的选取
        3.2.3 二次空气喷射系统
        3.2.4 冷却系统
        3.2.5 玻璃纤维保温棉
        3.2.6 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
        3.2.7 温度传感器
        3.2.8 氧传感器
        3.2.9 排放气体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及相关性分析
    4.1 快速老化的原理
    4.2 GMAC-875循环与SBC循环的对比
    4.3 试验数据分析
        4.3.1 三元催化器样件老化前一致性检查
        4.3.2 三元催化器快速老化后的试验分析
        4.3.3 GMAC-875老化循环与SBC老化循环对比结论
    4.4 装车试验对比
        4.4.1 工况法排放试验简介
        4.4.2 工况法排放试验要求
        4.4.3 试验结果分析
    4.5 三元催化器实车老化试验分析
        4.5.1 装车试验数据分析
        4.5.2 台架快速老化与实车老化的对比分析
        4.5.3 台架快速老化与实车老化对比结论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期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三元催化器的性能分析与故障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三元催化器的结构与工作机理
3三元催化器的性能分析
    (1)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
        ①空燃比特性
        ②起燃温度特性
        ③空速特性
        ④燃油品质
        ⑤发动机润滑油品质
    (2) 三元催化器的失效原因
        ①发动机管理系统控制异常
        ②高温失活
        ③化学中毒
        ④表面积碳、堵塞
        ⑤氧传感器失效
        ⑥机械损伤
4三元催化器的故障检修
    (1) 故障案例
    (2) 解决方案
5三元催化器的维护保养
    (1) 正确选用汽油和润滑油
    (2) 避免未燃烧的混合气进入催化器
    (3) 避免碰撞和“托底”
    (4) 熄火前应进入怠速状态
    (5) 不要涉水行驶
    (6) 定期保养车辆
6结语

(10)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
    1.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1.3.1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1.3.2 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1.3.3 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1.4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现有能量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匹配及建模
    2.1 引言
    2.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
    2.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匹配
        2.3.1 优化目标
        2.3.2 优化参数的选择
        2.3.3 约束条件
        2.3.4 优化算法
        2.3.5 优化匹配结果及分析
    2.4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建模
        2.4.1 发动机模型
        2.4.2 电机模型
        2.4.3 动力电池模型
        2.4.4 变速器模型
        2.4.5 驾驶员模型
        2.4.6 整车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计及三元催化器温度效应的能量管理策略
    3.1 引言
    3.2 计及三元催化器温度效应的控制策略
        3.2.1 极小值原理理论基础
        3.2.2 控制策略的目标函数
        3.2.3 Hamilton函数的建立与求解
        3.2.4 计及三元催化器温度效应的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计及驾驶室制冷/供暖功率需求的能量管理策略
    4.1 引言
    4.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供暖系统结构
    4.3 驾驶室热模型
    4.4 计及驾驶室制冷功率需求的能量管理策略
    4.5 计及驾驶室供暖功率需求的能量管理策略
        4.5.1 计及驾驶室供暖功率需求的控制策略
        4.5.2 计及驾驶室供暖功率需求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分析
        4.5.3 计及驾驶室供暖功率需求的控制策略的能量流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5.1 引言
    5.2 基于近似极小值原理的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5.2.1 Hamilton函数
        5.2.2 发动机瞬时油耗拟合模型
        5.2.3 电池瞬时等效油耗拟合模型
        5.2.4 控制变量的求解
        5.2.5 仿真结果分析
    5.3 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5.3.1 计及温度效应的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Hamilton函数
        5.3.2 计及温度效应的实时优化控制策略的求解流程
        5.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滤波时间优化
        5.3.4 计及温度效应的实时优化控制策略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台架试验
        6.2.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台架试验系统构成
        6.2.2 台架试验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
        6.2.3 台架试验系统的软件开发
        6.2.4 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台架试验及结果分析
    6.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道路试验
        6.3.1 整车控制软件开发
        6.3.2 整车道路试验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7.2.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2.2 继续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三元催化器结构原理与性能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T-POWER的三元催化器的建模与仿真[D]. 吴鑫.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D]. 杨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3]防爆式水冷三元催化器的设计及应用[J]. 王晓. 煤矿安全, 2019(05)
  • [4]内燃机余热回收温差发电装置与排气系统集成设计[D]. 杨浩奇. 天津大学, 2018(06)
  • [5]汽车三元催化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孙牧原.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6]汽车三元催化器信息化回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荣利. 重庆大学, 2017(06)
  • [7]三元催化器的性能分析与故障检修[J]. 刘双源.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6(08)
  • [8]车用催化器的老化试验研究[D]. 曾恩山.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0)
  • [9]三元催化器的性能分析与故障检修[J]. 刘双源. 汽车工业研究, 2016(01)
  • [10]计及温度效应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优化控制策略[D]. 曾育平. 重庆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三元催化器的结构原理及性能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