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血脂水平与降脂药物降脂幅度的关系

基线血脂水平与降脂药物降脂幅度的关系

一、基线血脂水平与调脂药调脂幅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曲文白[2](2021)在《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运动耐量是SCA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与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SCAD这一重大卫生问题,以运动耐量改善为切入点,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开展气血理论指导下芪参丹芍颗粒(原名:益气活血方)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及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目的:1.基于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取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作为阳性对照药。将纳排标准筛选后的SCAD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SCAD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芪参丹芍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1片(20mg),每日3次,三餐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代谢当量提高值。次要疗效指标为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的其他指标[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试验阳性情况、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最差ST段水平、Duke平板评分(Duke treadmill score,DTS)、最大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心绞痛相关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证候疗效、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和 SF-36 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在治疗 4 周后较基线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糖)和尿常规]、不良事件等。设置远期随访(入组后6月和12月),关注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分别对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和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er-protocol,PP),对两个数据集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主要疗效指标进行非劣效检验及多因素分析,其中非劣效检验为单侧检验。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从TCMSP数据库获取芪参丹芍颗粒9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相关实验文献补充活性化合物,通过TCMSP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活性化合物的相应靶标。使用GeneCards、NCBI、CTD和TTD数据库分别获取SCAD和运动耐量的靶标。将中药活性化合物靶标与疾病靶标取交集,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靶标。将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通过 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全链网络,即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提取PPI网络与全链网络中度值高于均值的靶标作为核心靶标。通过R 3.6.3和clusterProfiler软件包,以P<0.01对核心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及SCAD&运动耐量与核心靶标的相关文献研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干预SCAD&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并运用Pathway builder tool 2.0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1.临床试验部分①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共脱落6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对照组另有1例受试者已完成治疗,但拒绝接受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未予纳入PPS集。②基线情况: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组间在人口学资料和病史、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③组间比较:ITT分析及PP分析均提示,在主要疗效指标-代谢当量提高值方面,试验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试验组提高1.33±1.88 METs,对照组提高1.05±1.73 METs,PP 分析中试验组提高 1.39±1.90 METs,对照组提高 1.16± 1.79 METs;在中医证候疗效、乏力症状疗效等中医相关指标和SAQ总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最差ST段水平、最大心率、DTS、RPP、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试验阳性情况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胸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和SAQ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治疗满意程度评分、疾病认识程度评分、SF-36总分、躯体健康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精神健康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组内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在代谢当量、运动试验持续时间、DTS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SAQ总分、SAQ各子项评分、SF-36总分、MCS、P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敏感性分析结果:除了组间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的变化外,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均一致,脱落病例对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影响。⑥主要疗效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代谢当量呈负相关(P<0.05),如果放宽P值限制至0.2,则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CCS心绞痛分级呈负相关(P<0.2),与基线SAQ总分呈正相关(P<0.2)。⑦两组治疗期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远期随访中对照组一年期随访发生MACE 3例,试验组无MACE发生。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①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涉及中药活性化合物167个,中药-疾病交集靶标126个,核心靶标62个。②核心活性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核心化合物。③核心靶标:IL6、VEGFA、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分子功能55个、细胞组分29个和生物过程835个(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98条信号通路(P<0.01),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⑤构建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结论:1芪参丹芍颗粒能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其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TMZ,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2在试验药物改善代谢当量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规律: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RPP、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因素的情况下,基础代谢当量水平越低,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心绞痛状况越轻(CCS心绞痛分级越低,SAQ评分越高),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3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情况,其疗效与TMZ无明显差异。4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及胸闷、胸痛、乏力、气短、自汗和心慌症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及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TMZ。5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且在改善CHD相关生存质量(SAQ),特别是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方面的疗效优于TMZ。6芪参丹芍颗粒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化合物作用于IL6、VEGFA、APOB、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干预炎症、血流剪切力、脂质沉积、血管生成、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血栓形成等生物过程,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及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综合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运动耐量。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张一[5](2021)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超高危患者采用初始药物联合与单药降脂方案短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分别采用初始中等强度他汀加依折麦布联合与中等强度他汀单药降脂方案,并根据《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界定的标准,对比观察两种降脂方案对超高危ASCVD患者短期LDL-C达标率的影响,探讨行PCI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者优化的初始降脂方案。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患者共204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7.29±11.37岁。根据患者单日或双日入院将初始降脂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中等强度他汀单药组(单日入院,阿托伐他汀钙20mg或瑞舒伐他汀10mg,qd,n=106例)和中等强度他汀加依折麦布联合组(双日入院,阿托伐他汀钙20mg或瑞舒伐他汀10mg联合依折麦布10mg,qd,n=98例)。记录两组中超高危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出院时和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的LDL-C、肌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生化指标测定值。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2020 CSC专家共识定义的超高危ASCVD诊断标准及LDC-C目标值(LDL-C<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50%),比较两组中超高危ASCVD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LDL-C达标率。结果:1、PCI患者中超高危ASCVD患者总体比例:204例PCI患者中符合2020CSC专家共识所定义的超高危ASCVD患者152例,占74.51%,其中单药组72例,联合组80例;2、单药组和联合组超高危ASCVD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男性(76.4%vs.67.5%)、年龄(66.82±11.97岁vs.68.06±12.08岁)、体重指数(25.12±3.00Kg/M2 vs.25.19±2.56Kg/M2)、入院诊断慢性冠脉综合征(2.8%vs.3.8%)、不稳定性心绞痛(75.0%vs.63.1%)、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6.9%vs.12.5%)、ST抬高型心肌梗死(15.3%vs.22.5%)、高血压(80.6%vs.78.8%)、糖尿病(45.8%vs.45.0%)、陈旧性心梗(22.2%vs.26.3%)、CABG或PCI史(25.0%vs.37.5%)、吸烟史(52.8%vs.48.8%)、至入院4周前连续(>1个月)使用单一他汀药物治疗史阿托伐他汀(20.8%vs.22.5%)、匹伐他汀(5.6%vs.3.8%)、瑞舒伐他汀(8.3%vs.11.3%)、LDL-C(2.36±0.71 mmol/L vs.2.53±0.75±1.00mmol/L)、CK[77.8(57.0,125.5)U/L vs.97.6(65.4,172.8)U/L]、ALT[25.8(14.9,35.0)U/L vs.24.2(15.3,36.0)U/L]、Glu(5.42±1.26mmol/L vs.5.01±1.35mmol/L)、eGFR(86.53±16.13ml/min vs.86.35±19.09ml/min)、入院时LDL-C<1.4mmol/L比例(5.6%vs.1.3%)、入院后使用阿托伐他汀(62.5%vs.72.5%)、瑞舒伐他汀(37.5%vs.27.5%)、平均住院日(4.63±1.07天vs.4.56±1.14天)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药组和联合组超高危ASCVD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LDL-C值分别为:2.01±0.55mmol/L vs.1.87±0.49mmol/L、1.89±0.50mmol/L vs.1.60±0.47mmol/L、1.80±0.49mmol/L vs.1.47±0.42mmol/L,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药组和联合组超高危ASCVD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LDL-C较基线降低幅度分别为:22.08%vs.33.33%、25.89%vs.41.97%、29.09%vs.46.21%,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药组和联合组超高危ASCVD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LDL-C达标率分别为:1.4%vs.8.8%、6.9%vs.25.0%、13.9%vs.36.3%,出院后第4周、第8周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单药组和联合组超高危ASCVD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第4周、8周时其他指标比较(U/L):CK{[78.0(60.4,107.9)vs.78.0(54.0,109.0)];[71.5(56.0,113.3)vs.78.1(57.3,105.3)];[85.2(60.3,114.5)vs.83.2(57.5,123.1)]}、ALT{[25.9(17.0,37.5)vs.23(16.1,34.5)];[24.2(15.0,35.3)vs.23.0(14.6,34.6)];[23.4(15.2,32.3)vs.20.9(15.0,3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出院后第8周内出现胃肠道反应(5.6%vs.6.3%)、新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1.4%vs.2.5%)、肌痛(1.4%vs.1.3%)、中度以上疲乏现象(4.2%vs.2.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PCI患者中符合2020 CSC专家共识定义的超高危患者比例高,占74.51%。2、超高危患者院前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比例低,仅为36.18%。3、超高危患者入院时LDL-C平均水平为2.45±0.74mmol/L,LDL-C<1.4mmol/L仅占3.29%。4、初始联合降脂方案较单一药物降脂方案可以明显提高PCI术后第4周、第8周时LDL-C双达标率且未见副作用增加5、即使采用初始联合降脂方案,仍然有75%和63.75%超高危ASCVD患者LDL-C在出院后第4周、第8周时未达标,对于这一部分患者应考虑包括PCSK9抑制剂在内的进一步优化方案。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钟诗诗[7](2020)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PCI术后LDL-C未达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已应用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仍未达标的患者,比较分析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与强化阿托伐他汀两种调脂方案的降脂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连续入选在我院就诊的80例PCI术后LDL-C未达标(≥1.8mmol/L)患者,且所有患者入选前均已服用20mg阿托伐他汀超过4周。随机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mg/d)和联合组(阿托伐他汀20mg/d联合依折麦布10mg/d)。在基线、4周和12周分别检测相关血脂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creatinine,Cr),肌酶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并记录治疗期间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调整方案治疗第12周随访,LDL-C、TC、TG、non-HDL-C均较基线水平显着下降,HDL-C显着升高(P<0.05);2.两组调整方案治疗第4周、第12周随访,联合组LDL-C、TC、non-HDL-C的下降幅度均较强化组更明显(LDL-C:4周23.2%vs 6.4%,12周28.2%vs 9.1%,均P<0.05;TC:4周15.0%vs 5.6%,12周19.2%vs 6.3%,均P<0.05;non-HDL-C:4周23.1%vs 8.0%,12周28.6%vs 11.6%,均P<0.05);3.两组调整方案治疗第4周、第12周随访,联合组较强化组LDL-C的达标率更高(<1.80mmol/L时4周57.6%vs 27.8%,12周69.7%vs 30.6%,均P<0.05;<1.40mmol/L时4周18.2%vs 0.0%,12周21.2%vs 0.0%,均P<0.05);4.两组治疗后较基线Lp(a)水平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5.两组均无严重不耐受药物副作用,且轻微药物不良反应(强化组3例、联合组3例)两组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针对已应用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但LDL-C仍未能达标的PCI术后患者,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和强化阿托伐他汀两方案均能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且均较安全,其中联合治疗组有更强的降脂疗效。

舒珍[8](2020)在《调脂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评价调脂颗粒对于痰瘀互结证型的血脂异常症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痰瘀互结证型的血脂异常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A、研究组B、研究组C,对照组予以饮食加运动治疗,研究组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A给予血脂康胶囊,研究组B给予调脂颗粒,研究组C给予血脂康胶囊联合调脂颗粒,规律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情况,TC、TG、LDL-C、HDL-C、Apo B、Apo A1观察指标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所得数据均以SPA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1)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各组和对照组比治疗前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优于研究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组和研究组B比较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C、TG、LDL-C、HDL-C、Apo A1、Apo B比较: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TC、TG、LDL-C、Apo B均较治疗前下降,HDL-C、Apo A1水平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研究组B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与研究组B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血常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痰瘀互结证型血脂异常症患者使用饮食加运动治疗、血脂康胶囊治疗、调脂颗粒治疗、血脂康胶囊联合调脂颗粒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2.调脂颗粒组、血脂康组及血脂康联合调脂颗粒组优于单纯饮食加运动治疗组,血脂康胶囊联合调脂颗粒组在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的水平上疗效最优。3.调脂颗粒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上与血脂康联合调脂颗粒相当;在改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的水平上与血脂康相当。4.调脂颗粒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张磊[9](2019)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他汀药物调脂治疗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浆中胆固醇水平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疗效因人种、剂量及基因背景而异。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和他汀药物调脂疗效的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且无大规模中国人群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国人群他汀药物调脂疗效和APOE基因多态性及生活习惯的关系。方法:共纳入了1002名ASCVD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其中311名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itus,T2DM)。阿托伐他汀10mg/d或瑞舒伐他汀5 mg/d治疗至少4周,分别在用药前后检测血脂水平,即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e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非高密度脂蛋白(no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以降脂率来衡量疗效,降脂率=(血脂基线水平-用药后血脂水平)/血脂基线水平*100%。Sanger测序法对1002例样本进行APOE基因分型,同时建立一种竞争性等位基因PCR的方法用于对APOE基因分型。应用了SPSS22.0及MDR 3.0.2软件分析APOE各基因亚型与血脂基线水平及调脂疗效的关系。应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R语言)进行前瞻性多因素分析。结果:E2亚型(e2/e2型2例,e2/e3型162例),E3亚型(e3/e3型633例,e2/e4型14例),E4亚型(e 3/e4型177例,e4/e4型14例)。E2亚型LDL-C基线水平显着低于E3和E4亚型组(P=0.003),但TG基线水平最高(P=0.031);他汀药物治疗后,E2亚型组的non-HDL-C血脂水平显着低于E3和E4(P<0.001);在降脂率上,不论是在TG,TC,LDL-C还是non-HDL-C,E2亚型组都是显着高于其他两个亚型(P=0.021,0.012,0.042,0.011)。吸烟/饮酒的受试者无论是基线血脂水平还是用药后血脂水平,都显着性高于无此习惯的患者的TC水平(P=0.005,<0.001),且有着更低的HDL-C水平(P<0.001,<0.001)和HDL-C升高比率(P=0.02);T2DM患者,用药前后都有着更高的TG水平(P<0.001,0.01),和更低的HDL-C水平(P=0.017,0.007)。在1002例样本中,以LDL-C降低比率≥25%为达标率时,APOE各基因亚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76);他汀治疗超过12周的433名患者中,分别以LDL-C<1.8 mmol/L和non-HDL-C<2.6 mmol/L为调脂达标标准时,达标率在APOE各亚型间仍有显着性差异(P=0.0495,0.0121)。吸烟、饮酒、T2DM和rs7412位点的"T/C"杂合突变都会显着降低他汀药物的调脂疗效,吸烟/饮酒甚至抵消APOE基因E2亚型在调脂治中的疗优势,不同靶标时,APOE基因型对调脂疗效的影响不同。结论:我们建立了一种KASP的APOE基因分型新方法,APOE基因E2亚型有调脂治疗的优势,吸烟/饮酒习惯会削弱APOE基因多态性在调脂治疗中的差异性,应加强E4亚型患者生活习惯管理。

封欣妤[10](2019)在《PCI术后患者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绞痛的症状,但患者血脂紊乱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调脂稳斑治疗对于PCI术后的患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胆固醇治疗试验(CTT)荟萃分析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1%,主要冠脉事件风险降低24%,主要卒中风险降低24%,因此,LDL-C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指南均推荐将LDL-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2018年AHA美国胆固醇指南再一次推荐极高危人群使用高强度他汀,PROVE-IT研究表明ACS患者PCI术后高强度他汀早期即显示出心血管事件的获益,但是高强度他汀降脂幅度难以突破6%原则,随之带来不良反应增多,新增糖尿病风险增加。2015年发表的IMPROVE-IT研究显示依折麦布联合中强度他汀能更显着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得到临床获益。由于种族、遗传背景、基因多态性、以及对药物代谢的差异,中国人群血脂基线偏低,他汀敏感性强,中等强度他汀足以达到预期目标值及良好获益,所以中国指南推荐将中等强度他汀作为中国血脂异常人群的常用药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血脂达标不理想的问题,中国血脂异常调查研究(DYSIS-China)显示极高危人群中只有23.9%的达标率。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ACS患者PCI术后如何选择起始降脂方案使血脂迅速、有效、安全达标。方法本研究选择10mg瑞舒伐他汀为中等强度他汀,20mg瑞舒伐他汀为高强度他汀,探讨ACS患者PCI术后快速、有效、安全的血脂达标策略。研究设计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的试验,选择2018年1月-2018年7月,西京医院心内科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且成功接受PCI治疗,术后靶病变残余狭窄<20%,血流TIMIⅢ级,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10mg瑞舒伐他汀组35例,20mg瑞舒伐他汀组35例,联合用药组(10mg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34例。三组均接受指南推荐常规抗凝、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随访6个月。患者资料收集包括术前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肝肾功、心脏彩超等)、血脂(LDL-C,HDL-C,TC、TG)、内皮微颗粒(EM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等,术中手术相关资料,术后其它详细用药资料,术后1月、3月、6月分别随访血脂(LDL-C,HDL-C,TC、TG)、肝肾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术后6月复查Ox-LDL-C、EMP。主要观察终点:LDL-C达标(达标定义:1.LDL-C<70mg/d L(1.8mmol/L);2.LDLC基线值较高难以降到70mg/d L,至少降低原基础值的50%。3.LDL-C基线值在目标值以内,再降低原基础值的30%)。次要观察终点:术后6月MACE事件,包括心梗、卒中、因不稳定心绞痛再次住院、30天后冠脉血运重建、心血管死亡。其它观察指标:1.其它血脂指标:TC、TG、HDL-C、非-HDL-C;2.LDL-C的氧化水平Ox-LDL-C及Ox-LDL-C分别与TC、LDL-C、HDL-C的比值;3.内皮损伤指标:内皮微颗粒;4.药物不良反应:肌痛、乏力、肝肾功损害、肌酸肌酶升高。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显示,三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基本生命体征、既往病史、辅助检查资料均衡可比,手术资料统计了靶病变数量和位置,以及置入支架数量,三组间无差异,各组随访期间运用药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TC、LDL-C、非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20mg瑞舒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有效升高HDL-C(均P<0.05),但10mg瑞舒伐他汀升高HDL无统计差异(P=0.078)。3.术后1月3月6月瑞舒伐他汀10mg组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46%(16/35)、60%(21/35)、60%(21/35),瑞舒伐他汀20mg组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54%(19/35)、60%(21/35)、63%(22/35),联合用药组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68%(23/34)、79%(27/34)、85%(29/34)。术后1月、3月三组LDL-C达标率统计无差异,术后6月三组达标率有差异,但术后6月瑞舒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比较,血脂达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500);联合用药组血脂达标率显着高于瑞舒伐他汀10mg组和20mg组(分别χ2=5.530,P=0.018;χ2=4.503,P=0.031)。4.术后1月3月6月瑞舒伐他汀10mg组LDL-C的降幅分别为9%、21%、25%,瑞舒伐他汀20mg组LDL-C的降幅分别为11%、23%、27%,联合用药组LDL-C的降幅分别为18%、30%、36%。1月随访时,联合用药组LDL-C的降幅均已高于其它两组(均P<0.05),3月、6月亦观察到同样趋势。用logistic二元回归对年龄、性别、目前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做多因素分析,未发现有因素显着影响LDLC变化,因此联合用药组的达标率及降幅显着高于其它两组。5.联合用药组TC、非-HDL-C降幅均高于其它两组(均P<0.05),20mg瑞舒伐他汀组与10mg瑞舒伐他汀组降低TC和非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g瑞舒伐他汀组升高HDL-C水平的趋势大于10mg瑞舒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治疗6月后Ox-LDL-C、Ox-LDL-C/TC、Ox-LDL-C/LDL-C、Ox-LDL-C/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联合用药组Ox-LDL-C及其比值的降幅均高于其它两组(均P<0.05),其它两组间降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Ox-LDLC水平变化独立于TC、HDL、LDL(均P>0.05)。7.三组治疗6月后内皮微颗粒数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下降69%、71%、7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8.三组治疗6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467)。9.三组治疗6月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8,P=0.661)。结论1.联合用药组降低LDL-C的幅度及速度明显高于10mg或20mg瑞舒伐他汀组,达标率高。2.联合用药组降低TC、非HDL-C、Ox-LDL-C及其比值的幅度及速度明显高于10mg或20mg瑞舒伐他汀组。3.联合用药组与10mg或20mg瑞舒伐他汀组比较,6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好。4.联合用药组与10mg或20mg瑞舒伐他汀组比较,降低ACS患者PCI术后6月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二、基线血脂水平与调脂药调脂幅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线血脂水平与调脂药调脂幅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心脏康复与运动耐量
        2 运动耐量的检测方法
        3 影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因素
        4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1 冠心病运动耐量的相关古籍论述
        2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情况
        3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研究
        4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设计
        3.1 设计类型
        3.2 对照
        3.3 样本量估算
        3.4 随机序列生成及分配隐藏
        3.5 盲法
        3.6 试验流程图
        3.7 研究对象
        3.8 治疗方案
        3.9 观察指标及评价
        3.10 数据记录、核查及管理
        3.11 统计分析
        3.12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3.13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3.14 知情同意
        3.15 资料保存
        3.16 经费资助
    4 研究结果
        4.1 试验完成情况
        4.2 基线分析
        4.3 疗效指标
        4.4 安全性分析
        4.5 远期预后-MACE发生情况
        4.6 合并用药情况
        4.7 服药依从性
    5 讨论
        5.1 研究设计
        5.2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
        5.3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5.4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与主要症状
        5.5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
        5.6 芪参丹芍颗粒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预后
        5.7 芪参丹芍颗粒用于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优势
        5.8 对于曲美他嗪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疗效的思考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超高危患者采用初始药物联合与单药降脂方案短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超高危ASCVD患者降脂治疗标准及降脂方案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PCI术后LDL-C未达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及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给药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终止指标
        2.2.5 统计方法
        2.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基线数据比较
    3.2 强化组与联合组治疗后与基线血脂参数比较
    3.3 强化组与联合组治疗后血脂参数变化幅度比较
    3.4 强化组与联合组治疗后LDL-C达标率比较
    3.5 强化组与联合组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关系
    4.2 降脂药物调脂作用
        4.2.1 他汀类药物调脂
        4.2.2 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调脂
    4.3 安全性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降脂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调脂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字母缩略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一般治疗
        4.2 对照组
        4.3 实验组
        4.4 疗程和观察
        4.5 药品来源
    5 临床观察指标
        5.1 疗效观察指标
        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6.1 中医证候计积分标准
        6.2 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判定标准
    7 统计分析
    8 临床研究结果
        8.1 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8.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8.3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血脂的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治疗
    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1 病名、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辨证论治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西医治疗的理论依据
        3.2 血脂异常和痰瘀互结证的关系
    4 调脂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调脂颗粒的组方原则
        4.2 中药功效溯源
        4.3 现代药理研究
    5.结果探讨
        5.1 一般资料的探讨
        5.2 评价调脂颗粒的临床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他汀药物调脂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APOE基因分型的KASP方法学建立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数据库及软件
        2.1.1 试剂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数据库及软件
        2.1.4 试剂的配制
        2.2 APOE基因的KASP分型实验
        2.2.1 SDS裂解法从全血中提取DNA
        2.2.2 设计引物
        2.3 APOE基因型单克隆质粒的构建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2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热激法)
        2.3.3 挑选单克隆菌落PCR测序
        2.4 KASP实验条件的优化
        2.5 APOE基因分型的测序验证
        2.6 KASP技术和Sanger测序结果比较
    3 研究结果
        3.1 APOE基因的KASP分型结果
        3.2 APOE基因的测序验证结果
        3.3 APOE基因分型的KASP方法与Sanger测序分型方法的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APOE基因KASP分型方法准确高效
        4.2 APOE基因KASP分型方法应用广泛
    5 结论
第二部分 APOE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试剂、设备仪器、数据库及软件
        2.1.1 试剂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数据库
        2.1.4 分析软件
        2.2 研究人群纳入、排除标准
        2.3 血液标本的采集
        2.4 血脂检测
        2.5 血脂水平与APOE基因分型
        2.5.1 APOE基因的SNPs
        2.5.2 基因组DNA提取
        2.5.3 基因组DNA浓度及纯度测定
        2.5.4 APOE基因分型(Sanger测序)
        2.6 统计分析
        2.7 基因-药效相互作用
    3 结果
        3.1 人群特征
        3.2 APOE等位基因及各基因型频率
        3.3 APOE基因型与血脂水平的总体概况
        3.4 性别、T2DM与血脂水平及他汀调脂疗效
        3.5 吸烟/饮酒与血脂水平及他汀调脂疗效关系
        3.6 APOE基因型与血脂水平及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关系
        3.7 吸烟/饮酒对他汀调脂疗效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3.8 MDR分析他汀药物调脂疗效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APOE基因型与血脂及调脂疗效密切相关
        4.2 生活习惯影响血脂水平及他汀调脂疗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调脂治疗影响因素的机器学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软件和数据包
        2.2 资料来源
        2.3 数据集处理
        2.4 分析原理
        2.4.1 corrplot数据包检查特征间的相关性
        2.4.2 correlation martix分析变量相互关系
        2.4.3 决策树预测模型的建立
        2.4.4 rminer数据包对变量重要程度排序
        2.5 机器学习(基于R)分析
    3 结果
        3.1 以TCP为靶标的机器学习分析
        3.2 以TGP为靶标的机器学习分析
        3.3 以LDLP为靶标的机器学习分析
    4 讨论
        4.1 机器学习的数据集预处理应符合理论及实际
        4.2 年龄和APOE基因多态性共同影响TC降脂率
        4.3 年龄是影响TG降脂率的主要因素
        4.4 APOE基因多态性是影响LDL降脂率的主要因素
    5. 结论
        5.1 机器学习全面分析纳入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5.2 靶标不同,机器学习的结果具有差异性
        5.3 监督式机器学习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5.4 监督学习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PCI术后患者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不同降脂方案调脂疗效比较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不同降脂方案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其与其它血脂比值的影响
    1 材料
    2.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不同降脂方案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方法
    3 结果
第四部分 :不同降脂方案安全性及临床预后评价
    1.方法
    2.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线血脂水平与调脂药调脂幅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曲文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超高危患者采用初始药物联合与单药降脂方案短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的对比研究[D]. 张一.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PCI术后LDL-C未达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D]. 钟诗诗.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调脂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舒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他汀药物调脂治疗的影响[D]. 张磊. 武汉大学, 2019(01)
  • [10]PCI术后患者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观察[D]. 封欣妤.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线血脂水平与降脂药物降脂幅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