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仿生助听器 - Adapto

高科技仿生助听器 - Adapto

一、高科技的仿生助听器——Adapto(论文文献综述)

郭琳珂,郭伟[1](2021)在《迪克笔下的斯芬克斯之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身份解读》文中研究表明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讲述了主人公里克·德卡德在一天之内为了高额赏金追杀几个仿生人的故事。迪克在作品中对仿生人身份的追问,展现了人工智能生命的伦理困境,促使读者严肃思考技术的伦理问题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本文探讨小说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生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仿生人在社会环境中的"他者"身份,同时也反思作为判断标准的理性与非理性,最后勾画了人机和谐共存的愿景。

秦娜[2](2021)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伦理危机与重构》文中提出

刘何雁[3](2019)在《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电影开始的,一部影视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纪录影像在内的影视艺术发展史。技术是带有双面性的,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技术使用,可以在逼真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准确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审美意象,扩展审美空间,提升审美境界,使人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如果应用得不好,则容易在逼真的外衣下制造假象,或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或技术主义的炫耀使用,则会抑制审美意象的形成,使人作茧自缚。影视技术具有逼真纪录、揭示和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优势在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道路上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与桎梏。当下,人成为主体并日益以图像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影视技术的首要功能在于纪录和揭示,然后才是基于此之上艺术想象力的放飞。本文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提出了“影像茧房”的概念。具体路径是:首先,在实践上,“影像茧房”概念的形成得益于VR纪录片创作中周围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在理论上,结合技术哲学、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层层推进和展开,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梳理中,根据唐·伊德提到的“技术蚕茧”,结合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推导出“影像茧房”的概念。在“人-影像-世界”的关系中,“影像茧房”是居间的中介技术系统,“影像茧房”作为中介体现了两个向度: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影视技术正是沿着人的延伸、具身、仿生、人性化、以人为尺度、全感官的参与、物质现实的复原等几个维度发展的。其次,本文从“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规律性”,“‘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具体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影像茧房”是“完整电影”与时俱进的技术性呈现。它既是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终端;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影像茧房”的内核和基础就是纪录片影像,它以具身的方式进行高效准确的社会认知,纪录片得以成为人类生存之镜,纪实“影像茧房”也成为人们舒适栖息的小生境。最后,本文从视听意象的审美境界入手,解析了纪录片存在的矛盾与伦理困境,批判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纪实影像能够深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影像茧房”作为人与世界双向互动的中介,消融了二元对立,呈现出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美丽景象。

姚果[4](2019)在《基于摩擦发电机的高压电吸附与传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IoTs)时代的到来,发展大规模多功能传感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这些传感器不仅分布范围广并且具有移动性,因此需要寻找分布式能源为其供能,这可以通过太阳能,热能,风能还机械振动能等来实现。王中林院士研究团队在2012年发明用于收集机械能的摩擦发电机是新时代能源的最佳选择之一,因为摩擦起电一种普遍且无处不在的现象。本论文基于摩擦发电原理,在自供能高压驱动器和柔性传感器件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要点如下:(1)静电吸附通常使用外部电源供能产生吸附力,常用在机器人和材料搬运领域。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使用增强型摩擦发电机(TENG)为静电吸盘提供电能的自供能静电吸附系统。通过引入电荷补充通道,TENG的开路电压可以显着提升10倍以上,单个TENG单元的开路电压可从230V左右增加至3300V以上,如此高压可以为静电吸盘供能并产生足够实际应用的电吸附力。电荷补充通道通过对耗散电荷的补充作用,使TENG电极维持最佳的电荷分布状态,在给定的表面电荷密度和器件配置下实现最高的开路电压。这种自供能静电吸附系统能够简单直接操控各种材料,展现出在材料搬运和机器人领域的巨大应用潜能。此外,电荷补充通道增大电压的机制同样可以拓展到其他模式的TENG,为需求高压的各种应用提供可靠的电能。(2)在人机交互中,用于机械手的触觉传感器应当如同人类皮肤一样既能探测正压力又能探测切向力。在本研究中,基于接触分离式摩擦发电机,我们制造了一种柔性仿生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正压力和剪切力。首先,通过对天鹅绒竹芋叶子表面微结构进行直接复制,避免了复杂的微纳加工过程。其次,将这种微结构同时用于发电机的两个摩擦层形成互锁结构,实现正压力和剪切力的探测。再次,在负摩擦层表面通过蒸镀和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的方法制造了聚四氟乙烯微毛,传感器的灵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后,将这种仿生传感器应用于机械手,实现了对机械手表面压力和指关节弯曲程度的感知等。

姚富瑞[5](2018)在《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正在遭遇或面临一种后人类境况,使得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加之各学科的深度互渗,后人类逐渐成为理论探究的重要领域。“后人类”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和科学概念,它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世界、自我以及宇宙关系的思考方式发生范式上的变化。这反过来又在改变着文学艺术,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也造成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产生局限,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向“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重新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这种背景下,媒介的物质性问题被推向理论思考的前台,展露出当代理论的新面向。论文将媒介的物质性问题定位在文艺理论话语中,探究基于人性与物性平等、平衡、共生与共存关系的媒介生态视野中,媒介在后人类语境里是如何进入文学艺术的。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定位“媒介”,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语言与话语表达效果的物质性,接触的物质性与符码的物质性六个部分。对媒介技术、后人类与文学艺术问题的关注,引导着我们将“媒介”定位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在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海勒斯这条后人类研究谱系下,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被打破,特别是就文学批评领域而言,他们的思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文学理论引向了技术领域。这展现着后人类思潮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催生了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的出现与新变,以及揭示出媒介环境学与文艺研究的互动关系。所解答的是媒介的物质性是什么,在后人类语境中其有哪些新变,为什么要去探究它,以及它是如何体现后人类观念的,进而又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建构有哪些启示。对这些问题的集中解答启发着将媒介的物质性视角进行再语境化,也即从媒介的物质性角度去分析与探究后人类语境中的文艺问题,从而将语言论阐释范畴中的文学基本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本主义的现代性的文学理论话语谱系,引入通过媒介将它们谋和一处、联合成体的再语境化过程中,这种再语境化过程亦是一种构成性调解或中介过程。人类本身是具有混杂性的,其与非人类联结在一起。非人类作为后人文主义的潜在变体,参与了去人类中心的探究,并且参与到了重构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各个维度。拉图尔、嘉里·沃尔夫、理查德·格鲁辛、布鲁斯·克拉克、斯洛特戴克与皮特-保罗·维贝克等人所推动的非人类转向,使得主体概念也总是在人类和非人类他者关系的生成过程中被表述。从人类主体的特权内在性到对非人类现象的想象,主体开始与非人类密切纠缠在一起,成为技术中介主体,从而在一种构成主义宣言中显现着后主体状况。这种后人类主体生成体现为媒介的纠缠与人类的式微状况,具体表现在AI技术创作与文学艺术事件,以及交互小说的后印刷生产中,使得媒介的纠缠与文学的未来问题被集中关注并讨论。这些转变彰显着文艺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也即对传统人文主义理论谱系中的文艺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创作者与接受者、作家与读者等话语和存在形态的挑战与修复。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媒介技术的伦理面相以及技术与人的早期混合,是以对人与媒介/技术关系的描绘为主线的,在其中潜藏着一种历时性线索,分别表现为想象的未来、存在的形态以及旧题的变体。霍克海默、阿多诺与马尔库塞对技术辩证法和理性化进行了论述,詹姆逊与哈特和奈格里强调了技术信息化,斯蒂格勒与海德格尔则关注技术的自动生成问题,维贝克在后现象学代表人物唐·伊德的启发下,通过批判并借鉴斯洛特戴克来对物的伦理性问题进行集中关注,加之,凯文·拉格兰德对技术与人早期混合的追溯和考察,所呈现出来的是人与媒介/技术、文学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形态与问题。正是通过对后人类语境中从语言媒介转向物质媒介的一系列相关谱系与问题的廓清并阐明,推动着我们对新媒体时代文艺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进行探究。后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学方法进行了反驳,集中探索文学的本体论构成,将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状态去探究,突破了从表象层面即特定人类的诗性语言来定位并分析文学的独特性,开始主要在语言范围之外发声,最终将注意力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转向了非人类的客体性。作为身体建构的技术书写将肉身性的人类总是描述为各种组件和部分的组合,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拼凑。这些文本强调复数存在论,以及身份“互文性”向“互物性”的转变,表达着媒介作为假体的观念。自传文学中的生命书写则开始突破语言来进行媒介叙事,从而展现着与话语设定相分离的物质化。这些集中表达着文艺语言与话语传送效果的物质性,对人文主义文学理论谱系中的作品、文本、信息等话语进行着修复与超越。当前媒介景观的迅速变化,集中展现着媒介对人的审美经验的塑造,以及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还有媒介融合式叙事,电子文学的叠合性超越以及文学艺术的融媒介生产现象,这些集中彰显了媒介系统的物质性维度对语言论文论的修复与超越。

谢三影[6](2018)在《精准对接 科技创新 凝智聚力 打造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服务平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以来,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配合产业政策落地,助力产业发展,由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主办,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市民政局协办的2018年中国(北京)国际康复辅助器具博览会(下称国际康博会)于2018年6月9日在北京圆满落幕。国际康博会不仅是集产品展示、学术交流、政策解读、招商引资、贸易洽谈于一体的国际性盛会,更是民政系统倾力支持打造的产业交流服务平台。本届国际康博会亮点纷呈,尤其在精准对接、科技创新、凝智聚力等方面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本刊特对国际康博会的特色与亮点进行盘点,以飨读者。

赵春红,刘玉和[7](2018)在《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诊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成人语后聋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对于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后聋患者来说人工耳蜗植入是最佳选择。本文从成人语后聋的病因、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和禁忌证、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相关因素、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的残余听力保护及康复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更多的成人语后聋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朱图陵[8](2017)在《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讨论康复工程、辅助技术、辅助器具、辅助技术服务及无障碍环境等5个基本术语的概念及特性,介绍国际标准ISO 9999残疾人辅助产品—分类和术语(第6版),展望辅助技术的未来趋势。未来辅助技术与康复工程将归一为辅助健康技术并开展全球合作(GATE),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50种重点辅助器具清单制定辅助器具政策和计划,辅助技术服务规范化,辅助技术不断创新,辅助技术与治疗学整合,以及辅助技术与康复医学整合等。

李斌[9](2017)在《数字助听器中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助听器能够有效地改善听力残弱者的听觉效果,是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对当前数字助听器中采用的一些算法作了分析和研究,着重研究了其中的语音增强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语音信号的发声机理、听觉机理以及语音信号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并研究了数字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关键技术,比如:语音增强、声源定位、响度补偿和回声消除,分析了一些数字助听器中常用的算法。(2)深入研究了小波阈值去噪语音增强算法。传统阈值函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硬阈值法和软阈值法,针对硬阈值法在阈值处不连续和软阈值法重构系数与原始系数之间存在恒定偏差的问题,将这两种算法结合,提出新的阈值函数形式。同时对传统的阈值门限准则进行了改进,对不同层的阈值门限进行加权,分别计算,可以兼顾不同层的噪声分布。测试表明,新算法在语音增强中获得了更好的效果。(3)重点研究了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在广义旁瓣相消器结构中,如果目标信号入射角度无法得到准确的估计,部分目标语音就会通过阻塞矩阵,在后期多输入抵消器模块中与参考信号相抵消,造成目标语音信号的缺失。本文针对广义旁瓣抵消器因目标信号入射角度估计误差而导致语音泄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优化算法。先对经过时延补偿的信号进行频谱调整,再利用泄露语音和参考语音信号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特点,对目标语音的方向参数进行自适应调整,使其更接近于真实目标语音方向,以减少阻塞矩阵中语音的泄漏。

刘昊[10](2015)在《基于人性化语义视角的残疾人辅具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工业设计”的历史背景下,以工业设计的发展促进民生事业,促进残疾人事业的进步,着眼于残疾人辅具产品设计研究是符合历史时宜的选择。残疾人辅具产品语义化可以促进产品与残疾人的交流,提高残疾人辅具的适配质量,激发残疾人潜在的活动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辅具人性化。从学科角度而言,产品语义学的产生拓展了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体系,它将设计因素深入到人的心理及精神层面,产品设计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全面的人性化观念。本文以产品语义学为主要理论支撑,辅之以美学、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展开对残疾人辅具设计的分析、研究及设计实践。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为文献综述,主要论述了国内外残疾人比例上升的趋势和辅具发展的滞后现状,引出残疾人对辅具的人性化需求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对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进行属性界定。就残疾人辅具和人性化语义的相关定义、作用、分类、发展与特征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举例分析人性化语义在一般产品和残疾人辅具设计中的应用;第三、四部分举例分析辅具设计的色彩、形态与材料三大要素的感知特征和各产品要素外延、内涵性语义,用以指导残疾人辅具要素的选择和塑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性化语义辅具设计的方法与原则并以助行杖的设计实践加以论证。最后,对助行杖的设计和全文观点进行总结,展望人性化语义视角下的辅具设计未来趋势。与过多依赖科学技术的产品创新思路不同,以艺术手段创新为主的人性化语义产品创新可使未来产品中的人性化具有更加全面立体的内涵,文章以残疾人辅具这一具体的产品门类论证说明,为将这种思路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留下后续研究的可能。

二、高科技的仿生助听器——Adap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科技的仿生助听器——Adapto(论文提纲范文)

(3)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的概念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文献综述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一、镜头:电影眼睛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三、危险与拯救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基于摩擦发电机的高压电吸附与传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高压静电吸附
    2.1 引言
    2.2 静电吸附的理论模型
    2.3 静电吸盘制作工艺
    2.4 静电吸盘的性能
    2.5 发电机输出性能
    2.6 电荷补充法增大电压
    2.7 发电机与吸盘集成
    2.8 应用
    2.9 本章小结
3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仿生传感器
    3.1 引言
    3.2 仿生传感器总体结构
    3.3 制作工艺
    3.4 传感器性能
    3.5 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5)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定位“媒介”
    第一节 后人类思潮如何影响文学艺术
        一、从传统自由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
        二、后人类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关键思想
        三、文学艺术被引向技术领域
    第二节 媒介物质性研究的新变
        一、语言媒介的范式危机
        二、媒介研究的“物质转向”
        三、媒介的质料基础性与不透明性
        四、媒介的构成性
    第三节 媒介环境学与文艺研究的互动
        一、作为感知、符号和社会环境的媒介
        二、语词的技术化
        三、雅各布森六要素说中的媒介生态视野
第二章 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
    第一节 非人类转向
        一、人类的混杂性与非人类
        二、非人类和非现代
        三、非人类和崇高
        四、非人后人类
    第二节 后人类主体生成
        一、从人类主体的特权内在性到对非人类现象的想象
        二、中介主体
        三、构成主义
    第三节 媒介与人类的式微
        一、AI技术创作与文学艺术事件
        二、交互小说的后印刷生产
        三、媒介的纠缠与文学的未来
第三章 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
    第一节 想象的未来: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
        一、从技术辩证法、理性化到信息化
        二、超越数字辩证法
        三、技术的自动生成
    第二节 存在的形态:媒介技术的伦理面相
        一、物的伦理性关注
        二、物的伦理主体间性关联
        三、人—技意向性的伦理体验
    第三节 旧题的变体:技术与人的早期混合
        一、人与机器两类范畴明确混合的追溯
        二、系统理论中人与技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形成
    第四节 从语言媒介转向物质媒介
        一、从medium到集体单数media
        二、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
        三、媒介作为构成性的调解
第四章 语言与话语传送效果的物质性
    第一节 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转向非人类客体性
        一、文学作为感觉客体的一种工具
        二、人类情感的非人类生成
        三、感觉的物质性
    第二节 媒介作为假体:作为身体建构的技术书写
        一、肉体与物质转向
        二、复数存在论
        三、身份互物性
    第三节 媒介和语言:后人类自传
        一、记忆颗粒对主体的书写
        二、突破语言的媒介叙事
        三、写作的药理以及词语之后
第五章 接触的物质性
    第一节 后人类语境中媒介景观的变化
        一、时空向微时空的转变
        二、媒介的去物质化
        三、传播的物质性
    第二节 媒介对人的审美经验的塑造
        一、媒介的物质化与唯物主义
        二、审美经验的物质性转向
        三、身体媒介调解下的活态经验
    第三节 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
        一、媒介对人的重构
        二、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
        三、技术的药性
第六章 符码的物质性
    第一节 媒介融合式叙事
        一、图形治疗
        二、作为方法的聚合
        三、在关系中生成
    第二节 电子文学的叠合性超越
        一、电子文学对文学独特性的超越
        二、电子文学的数字代码空间
        三、电子文本所引发的阅读革命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融媒介生产
        一、多媒介、全媒介与融媒介
        二、数字媒介时代的叠合性
        三、文学与技术幽灵的密切关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概念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精准对接 科技创新 凝智聚力 打造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服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精准对接: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风向
凝智聚力:洞悉产业新趋势

(7)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成人语后聋的病因
2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禁忌证
3 影响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相关因素
4 影响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相关疾病
    4.1 先天性耳蜗畸形语后聋患者与人工耳蜗植入
    4.2 听神经病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
    4.3 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
5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的残余听力保护
6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及康复

(8)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术语
    1.1 康复工程
    1.2 辅助技术
        1.2.1 定义
        1.2.2 分类
        1.2.3 辅助技术在现代康复中的作用
        1.2.3. 1 补偿功能──增强型辅助技术
        1.2.3. 2 代偿功能──替代型辅助技术
        1.2.3. 3 适应功能──适应型辅助技术
        1.2.3. 4 重建功能──重建型辅助技术
        1.2.4 双刃剑──慎重评估
    1.3 辅助器具
        1.3.1 定义
        1.3.2 范围
        1.3.3 分类
        1.3.4 特点
    1.4 辅助技术服务
    1.5 无障碍环境
        1.5.1 术语
        1.5.2 特性[10]
        1.5.3 分类[15]
        1.5.4 人造环境的作用[10]
        1.5.5 无障碍环境与辅助器具[16]
    1.6 小结
2 展望──6个未来趋势
    2.1 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归一为辅助健康技术并逐步完善辅助技术的全球性国际合作 (GATE)
    2.2 参照WHO提出的50种重点辅助器具清单来制订辅助器具政策和计划
    2.3 辅助技术服务规范化
    2.4 辅助技术不断创新
    2.5 辅助技术与治疗学整合
    2.6 辅助技术与康复医学整合
        2.6.1 听觉重建型辅助技术
        2.6.2 视觉重建型辅助技术
        2.6.3 言语重建型辅助技术
        2.6.4 运动功能重建型辅助技术
        2.6.5 器官重建型辅助技术

(9)数字助听器中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数字助听器
        1.2.1 助听器的研究现状
        1.2.2 数字助听器工作原理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语音信号理论基础
    2.1 语音信号发声机理和特性
        2.1.1 语音的发声机理
        2.1.2 语音的基本特征
    2.2 人耳的听觉机理
        2.2.1 听觉器官
        2.2.2 语音信号听觉特性
    2.3 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学模型
        2.3.1 激励模型
        2.3.2 声道模型
        2.3.3 辐射模型
    2.4 语音质量评价方法
        2.4.1 语音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
        2.4.2 语音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助听器中的核心算法
    3.1 数字助听器中的语音增强算法
        3.1.1 单麦克风语音增强方法
        3.1.2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
    3.2 数字助听器中的其他关键技术
        3.2.1 声源定位算法
        3.2.2 响度补偿算法
        3.2.3 回声消除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语音增强算法
    4.1 小波分析简介
    4.2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
        4.2.1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基本原理
        4.2.2 小波基的选择以及阈值的选取
    4.3 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算法
        4.3.1 阈值门限准则
        4.3.2 阈值函数
        4.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
    5.1 麦克风阵列基础知识
        5.1.1 阵列拓扑结构
        5.1.2 声场模型
        5.1.3 房间混响模型
        5.1.4 阵列方向图
    5.2 波束形成算法
        5.2.1 固定波束形成算法
        5.2.2 广义旁瓣抵消器结构的波束形成算法
        5.2.3 CCAF-NCAF结构的波束形成算法
    5.3 改进的语音增强算法
        5.3.1 传统GSC算法的缺陷
        5.3.2 改进算法原理
        5.3.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基于人性化语义视角的残疾人辅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残疾人辅具产品设计及研究现状
        1.1.2 残疾人辅具的人性化需求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残疾人辅具设计和人性化语义概述
    2.1 残疾人辅助器具概述
        2.1.1 残疾人辅具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2.1.2 基于产品语义学和人机工程学的辅具研究现状
        2.1.3 残疾人辅具设计的人性化趋势、特征与重要性
    2.2 人性化语义概述
        2.2.1 产品语义学的产生、概念和发展
        2.2.2 产品语义外延与内涵
        2.2.3 人性化语义的概念与特征
        2.2.4 人性化语义在一般产品和辅具设计中的应用
3 残疾人辅具设计要素的人性化语义解析
    3.1 残疾人辅具设计的色彩语义
        3.1.1 色彩的感知特征与意义
        3.1.2 色彩要素的语义
        3.1.3 残疾人辅具的色彩应用
    3.2 残疾人辅具设计的形态语义
        3.2.1 形态的感知特征与意义
        3.2.2 形态要素语义的外延与内涵
        3.2.3 残疾人辅具的形态塑造
    3.3 残疾人辅具设计的材料语义
        3.3.1 材料的感知特征与语义
        3.3.2 残疾人辅具材质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性化语义的残疾人辅具设计方法与原则
    4.1 基于人性化语义的残疾人辅具设计方法
        4.1.1 确立设计对象
        4.1.2 权重人性化语义词汇
        4.1.3 建立词汇与设计要素的对应关系
        4.1.4 分析优势样本
        4.1.5 整合意象设计方案
    4.2 基于人性化语义的残疾人辅具设计原则
        4.2.1 精量化原则
        4.2.2 协调性原则
    4.3 本章小结
5 人性化语义的辅具设计实践——以助行杖改良为例
    5.1 设计调查和定位
        5.1.1 助行杖及使用人群介绍
        5.1.2 现有助行杖的缺点及改良目标
    5.2 确定设计方案
        5.2.1 整合现有助行杖
        5.2.2 意象草图及分析
    5.3 方案选择与评价
        5.3.1 方案选择
        5.3.2 方案评价和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人性化语义的残疾人辅具设计趋势探讨
    6.3 后续研究的可能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高科技的仿生助听器——Adapto(论文参考文献)

  • [1]迪克笔下的斯芬克斯之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身份解读[J]. 郭琳珂,郭伟. 探索与批评, 2021(02)
  • [2]《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人机伦理危机与重构[D]. 秦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D]. 刘何雁.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基于摩擦发电机的高压电吸附与传感[D]. 姚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D]. 姚富瑞. 兰州大学, 2018(06)
  • [6]精准对接 科技创新 凝智聚力 打造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服务平台[J]. 谢三影. 社会福利, 2018(06)
  • [7]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诊疗进展[J]. 赵春红,刘玉和.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8(01)
  • [8]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展望[J]. 朱图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11)
  • [9]数字助听器中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D]. 李斌.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10]基于人性化语义视角的残疾人辅具设计研究[D]. 刘昊.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高科技仿生助听器 - Adapt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