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

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

一、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袁野,汪书悦,陶于祥[1](2021)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体系构建: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文中指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2)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3)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着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赵轩[2](2021)在《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资源,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另外,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始由开发利用转为生态保护,在此阶段,如何推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国有林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管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不再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发展远景等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把研究对象界定在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层面上。本文所研究的“森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是以“两山论”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核算、实证分析、中介效应、系统仿真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充分诠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实践途径,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首先,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经济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相关评估方法对伊春国有林区各林业局2018年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总值为442.51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212.86亿元;生态效益为84.55亿元;社会效益为145.1亿元;并利用此核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二是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影响机制和效益提升驱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林业投资结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中介效应等方面内容;其次,分别以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因变量,以林龄结构、产业结构、林业各类投资、森林管护、森林旅游人数为自变量,运用变截距面板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影响效果,以及分别以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能够带动森林经济效益提升,国有林区应优先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运用利益相关理论构建驱动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机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信息披露、奖补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国有林区生态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优发展模式。三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策略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和林业发展战略,针对政府政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建议,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增值,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核算方法、影响机理、仿真驱动构建和效益提升保障体系,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彩黎干[3](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李斐然[4](2021)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屋面雨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以沣西新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城镇人口比例与城市建成区面积都有了成倍的增加,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带了巨大的隐患,城市建成区的硬化铺装导致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城市下垫面属性发生了改变,绿地湖泊等可透水面积减少,降雨时径流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提升、提前,雨季城市内极易发生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于2014年发布了海绵城市政策,并在全国各地分两批选择了30个不同地貌环境特征的城市作为建设试点,五年间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同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的本地化研究以及对建设效益评估的研究是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已有的部分研究,立足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对其中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这一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效益进行识别,以《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为基础从实际和需求出发识别选取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利用环境资源量化评估的方法对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建设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实验测定了西安地区建筑屋面的雨水径流系数为0.879,将屋面雨水径流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径流-降雨过程图结合,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收集的屋面雨水径流中累计污染浓度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2)研究分析了不弃流、前5 min径流弃流、前10 min径流弃流这三种收集方式在最终收集径流水质和水量上的差异。研究表明:弃流措施对于雨水水质和水量的影响与降雨历时相关,在90 min短期降雨情况下,弃流前10 min径流可使最终收集雨水径流各项水质指标降低3.3%~2.1%,但最终收集水量下降了4.5%。(3)模拟研究了不同屋面材质和设计对于屋面雨水径流系数的影响,发现瓦屋面相对于水泥屋面对于径流的削减作用更为明显,屋面的干燥程度对屋面径流系数有一定影响。水泥屋面的径流系数更高在0.79~0.80之间,不同坡度设计的水泥屋面对径流的影响体现在径流量和径流峰值两个方面,坡度更高的屋面径流系数更大,产生的径流也更多,而坡度更低的屋面会有更大的径流峰值。(4)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研究案例,通过人工标记的方法确定沣西新城地区屋面覆盖的比例为18%,面积约为25.74 km2,每年可产生屋面径流约118~135万吨。利用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方法,得出沣西新城雨水收集的收益为302.11~338.22万元/年。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潜在收益表现良好,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德格吉日夫[5](2020)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能源系统中,各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运行结构单一、耦合关系稀疏和能量损耗严重,凸显了我国能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加速形成了新—代能源系统的提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集成考虑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转换、能源存储和能源消费全过程的能源系统,有效促进了系统源-荷-储协同互补利用,提高了各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但是,目前针对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之间如何协同运行优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此,亟需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展开相关深入研究。第一、基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现行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围绕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协同优化模型和效益评价模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综合能源系统概念、特征和发展过程三个方面梳理了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综合能源系统实施现状,并进行了经验总结;最后,对比分析了电-热、电-热-冷和电-热-冷-气三种协同优化模式,论证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协同条件。第二、基于综合能源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的强耦合性,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联合预测模型。首先,深入剖析了电、热、冷、气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借助多任务学习理论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多元负荷联合需求预测模型,识别了联合预测模型输入变量,设计了联合预测模型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算例分析,预测了系统中的电、热、冷、气负荷需求,从预测精度和训练时间两个方面,验证了多元联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第三、基于单一能源系统各能源之间无法相互转化利用,针对多种能源转换设备参与系统运行建立了源-源协同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 CCHP联供机组、P2G设备和其他能源转换设备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源-源运行结构;其次,以系统净收益最大化和可再生能源弃能率最小化为目标,以多元负荷联合需求预测的负荷数据为基本参数,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目标协同优化求解算法;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四种不同情景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多能源转换设备参与系统源-源协同运行,有助于提高各能源的综合利用率。第四、基于风电和光伏出力、以及负荷的不确定性对运行系统带来的风险,建立了源-荷协同双层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风电、光伏、负荷不确定特性,以及设计了源-荷协同运行结构;其次,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最高为目标,构建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双层优化模型;然后,计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出力、以及负荷不确定性,引入鲁棒优化理论和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分别建立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优化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建模;再次,提出了建立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双层规划优化模型的萤火虫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基地进行实例分析和多情景对比,有效提升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降低系统综合运行成本。第五、基于需求响应策略可以有效引导用户改变用能习惯和负荷曲线,建立了考虑多元负荷需求响应策略下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型。首先,深入分析了需求响应负荷特性,包括可中断负荷、可转移负荷和可调节负荷特性,设计了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运行结构;其次,根据系统各机组出力交换功率和机组出力需求响应调整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两阶段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求解算法和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和多情景对比讨论,验证了需求响应策略参与系统源-荷-储协同运行,可以有效增加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第六、基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参与协同优化项目,建立了考虑多维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效益评价模型。首先,从相关政策、外部市场和终端用户三个方面,分析了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影响关系;其次,从外部、经济、环保和社会四个维度,设计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全过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考虑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解决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方面展现的优势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设置了四种协同优化模式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凸显了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式的优势。

徐红[6](2020)在《城市建设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监管难题:施工现场的监管复杂度增加,施工管理和监督力量明显不足,绿色建筑意识较弱。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一种信息化的监管工具加以辅助,逐渐实现向差异化、精细化监督管理转型。这时市场上出现了用于工地建设监管的智慧监管系统,本文主要研究此类工地监管系统的效益,有助于促进相关项目决策科学化,并为以后类似的系统评价提供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从而促进企业的投资建设和规模化发展。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监管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提出问题并探索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运营企业、施工方以及社会的角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适用于工地建设监管的效益评价模型,建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接下来,对工地建设监管项目用案例进行具体的效益评价,并针对监管系统运营企业制定改进措施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构建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模型时,首先借助绩效三棱镜方法,从各利益相关者(政府监督机构、监管系统运营企业、施工方企业、居民)的角度寻找用来效益评价的指标。并使用分析法将监管平台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划分为产品、财务、管理、环境和战略等5个层面和20个了指标。最后,为了使得指标体系既能保证评价质量又保持体系精简,即采用粗糙集对智慧监管系统进行属性约简,将20个子指标约减到17个。在进行效益评价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得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效果。结合郑州市的城市建设监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效益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还给出了提高城市建设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效益的建议:打造模块化产品结构,重视绿色监管模块的价值,将数据势能转换为数据动能,逐步实现从“智慧监管”到“智慧工地”的过渡。

刘诗雅[7](2019)在《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生态系统渐趋退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及协调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湖南省境内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效益进行量化,采用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分别对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进行估算,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估算。基于功能价值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估算出2005年、2010年、2015年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分别为3526.15亿元、3560.75亿元、3808.25亿元。基于当量因子法,采用修正的因子,估算出2005年、2010年、2015年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分别为426.35亿元、596.34亿元、512.46亿元。(2)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方法对比。从方法原理、分类、数据要求与计算过程及结果来比较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由于当量因子法主观性较强,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缺乏代表性,计算结果缺乏地域性,未考虑水生态系统功能在不同状况下效益的差异,因此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以功能价值法为标准进行评估与分析。(3)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分析。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各单元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总体变化、时空变化、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中,生态效益占比达到79%90%;2005-2015年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增长了282.10亿元,其中,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加,生态效益降低。在时间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对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及各市效益差异进行分析。在服务效益分析中,美学景观增长幅度最大;在8市效益分析中,株洲市水生态系统效益增长幅度最大,岳阳市的水生态系统效益增长幅度最小。在空间上,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效益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与水面面积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005-2015年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为协同关系,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显着相关均为正相关,但在2005、2010、2015三个年份之间水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显着相关具有差异。

孙杰[8](2019)在《干旱区流域水文过程分析及水资源管理》文中指出水资源是维持干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受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发生了显着变化,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水文模拟与预报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复杂过程。由于受降水的随机性、政策的主观性、社会经济的波动性等因素影响,水资源系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如何表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高水文模拟与预报的精度,制定可靠的水资源管理方案,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在系统辨识水文过程以及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础上,开展了干旱区流域水文过程分析,揭示了影响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报的主要因素;开发了一套基于随机分析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体系,制定了稳健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了开都河流域SLURP(Semi-distributed land-use based runoff process)水文模型,设计了 24 种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分辨率和子流域划分水平的组合,量化了流域空间分辨率对径流模拟的影响,揭示了 DEM分辨率和子流域划分水平的交互性与径流变化的关系,优化了模型的输入。结果发现子流域划分水平对径流的影响程度比DEM的影响大,200m DEM和183个子流域数目组合下的流域径流模拟效果最好。(2)开发了耦合多气候情景的逐步聚类-SLURP模型,分析了多种气候模型(GCM,global climate model)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开都河流域温度、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该模型不仅能反映气候变化情景的不确定性对径流的影响,提出的逐步聚类降尺度方法还能够有效处理气候尺度下延时预报因子和预报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和离散性特征,避免了函数假设关系。结果发现开都河流域春季和冬季的温度上升幅度大,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增加,春季径流先增加后减少,而且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3)集成了 GCM、随机天气发生器、SLURP水文模型和区间多阶段随机规划方法,构建了模拟-优化集合模型,探究了气候变化对开孔河流域中游人类活动用水和下游生态用水的影响。该模型系统不仅能充分反映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还能有效表征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以及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随机性、动态性和区间不确定性。通过求解模型能够得到不同气候变化模式和生态调水计划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开孔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以及降低缺水带来的风险提供了决策支持。(4)依托可能性模糊规划、弹性模糊规划和机会约束规划,提出了模糊机会约束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处理农业系统中参数表征为可能性分布、概率分布和弹性约束的多重不确定性信息,帮助决策者有效权衡系统收益以及系统违约风险。以阿姆河下游农业灌区为例,构建了农业水-土地资源联合管理模型,设置了 1080种情景,探究了不同农业灌溉效率对水-土地资源关联系统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农业种植结构,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发现灌溉效率为0.61时能够有效适应水资源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并适合阿姆河下游灌区农业发展。(5)基于模糊可信度规划、机会约束规划和分式规划,建立了模糊随机分式规划方法,用于处理水资源-粮食-能源关联系统中的随机和模糊不确定性,同时反映系统中的多目标性;以开孔河流域为例,构建了基于随机模糊分式规划的水资源-粮食-能源关联模型,探究了来水量、需水量以及污染物和CO2减排的不确定性对水资源分配、农业种植和电力生产的影响,发现水资源供需的波动对火电生产和蔬菜种植的影响最大,结果为保障水资源、粮食和能源安全提供了最优的管理模式。总之,本文探究了流域空间分辨率和气候变化对开都河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揭示了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提高了模型模拟与预报的精度。提出了一套基于随机分析的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平衡了气候变化、有限水资源量、粮食和能源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了干旱区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农业种植结构和电力生产模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了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短缺带来的风险。

辛禾[9](2019)在《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传统能源结构及利用方式难以为继,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比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战略布局,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多能协同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电、气、热、冷等不同类型能源间的称合互动和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系统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如何打破各能源系统之间的壁垒,构建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协调优化多种资源出力,成为能源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集中式能源开发已难以满足传输损耗、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等方面要求,具备近用户、高能效等优势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主体。《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光伏装机要达到150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并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未来,我国能源开发模式将呈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局面。因此,本文围绕着能源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两种模式,构造考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协同调度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类型主体效益动态均衡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多能互补和清洁能源协同利用的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首先,从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作用机理,协调调度,利益均衡四方面总结了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多能互补的基本含义和相关政策。然后,明晰了多能互补的运行模式,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其中,集中式包括风光水火储大型能源基地协同运行和电热冷气综合能源系统,而分布式包括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和微能源站运营优化模型。最后,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2)提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围绕风-光-抽水蓄能协同运行问题,建立了系统输出功率模型及常规调度优化模型;为了解决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借助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造了随机调度优化模型;进而,针对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运行优化问题,介绍了耦合系统的基本构成,以最大化运营收益、最小化弃能成本和最小化出力波动为目标函数,构造了多目标调度模型及求解算法。(3)构造了考虑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冷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逐层设计了电热互联系统、电气互联系统、冷热电气互联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了能源设备的功能特性。然后,针对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利用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方法,逐步构造电热耦合调度模型、电气互联多目标调度模型以及冷热电气互联协调调度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上述相关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4)创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针对能源分布式开发方式,讨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聚合利用问题。一方面,讨论风、光、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聚合虚拟电厂,构造了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及低碳调度优化模型。另一方面,介绍了电热耦合微能源站、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的系统结构;然后,建立了不同类型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功率模型,进而构造电热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和电热气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并线性化处理模型中的非线性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5)设计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效益均衡模型。首先,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建立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云模糊的综合评价方法,形成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清洁能源系统项目评价选择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撑。在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能源系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多类型能源耦合系统中参与方的角色关系,沿能量传递链明晰了不同类型参与方的效益关系,对清洁能源系统效益最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效益优化分析模型;最后,基于典型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清洁能源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利用核心法和夏普利值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唐润成[10](2019)在《乳源县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价值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于现代化的农业进一步拓宽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的农业当前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对贫困地区进行简单经济资助的这种扶贫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不仅效果不佳,而且难以兼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本文参照国际通用的CICES生态服务分类标准,以广东省国家贫困县乳源县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含有8项指标的价值分析模型,探讨了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价值的核算方法,并且将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与传统单稻作系统两者综合效益进行了比对,还对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效益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乳源县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价值为231681279376元/公顷,从价值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到,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各项价值之间的差距较大,其中供给价值和温度调节的价值远远大于其他各项价值。此外,稻渔综合种养系统较单稻作系统而言,直接经济效益每公顷增加24910元,增长约101%,间接的生态效益增加20941元,约13.8%,在贫困区域优化农作系统、推广稻渔系统技术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生态扶贫的目的。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通过货币化的价值呈现方法展现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价值,能够体现出传统生态农业在现代社会的活力,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作为一项具有较高的收益的农业无形资产,管理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提高资产转化效率,该项系统价值分析的结论也为传统农业系统技术的传承和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政策制定者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推动区域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与研究基础。

二、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体系构建: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1.1.1 关键核心技术
        1.1.2 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1.2 技术创新能力测度
    1.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体系构建
    2.2 通用指标备选集确定
    2.3 特定指标补充
    2.4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
        2.4.1 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2.4.2 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创新主体维度。
        (2)创新环境维度。
        (3)系统效益维度。
3 实证检验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测度方法
        3.2.1 变异系数法
        3.2.2 改进的TOPSIS模型
        (1)计算矩阵H每行指标与相应权重系数的乘积,确定加权规范化矩阵,H={Wj×Yij}m×n。
        (2)确定正理想解H+和负理想解H-。
        (3)计算正负理想解之间的欧氏距离O+、O-。
        (4)计算相对贴近度Bj。
    3.3 结果分析
        3.3.1 测度结果分析
        3.3.2 准则层测度结果
        3.3.2.1 各准则层指标贴近度
        3.3.2.2 准则层各指标权重分布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理论贡献
    4.3 对策建议
    4.4 不足与展望

(2)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综述
        1.2.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系统
        2.1.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2.1.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与价值评估
        2.1.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估与效益提升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价值论
        2.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伊春国有林区现状分析
    3.1 伊春国有林区概况
    3.2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1 森林面积及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造林管护概况
    3.3 伊春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3.3.2 林业投资概况
        3.3.3 从业人员概况
        3.3.4 森林旅游概况
    3.4 伊春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
    4.1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核算
        4.1.1 经济效益核算对象
        4.1.2 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4.1.3 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
        4.1.4 经济效益核算
        4.1.5 经济效益核算结果
    4.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4.2.1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4.2.2 生态效益实物量核算
        4.2.3 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
        4.2.4 生态效益核算结果
    4.3 森林生态系统社会效益核算
        4.3.1 森林游憩价值
        4.3.2 森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价值核算
        4.3.3 社会效益核算结果
    4.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4.4.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
        4.4.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因素
        5.1.2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内部性因素
        5.1.3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5.2.2 变量与数据
        5.2.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5.2.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5.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中介效应分析
        5.3.1 中介效应
        5.3.2 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3.3 森林经济效益的中介效应
        5.3.4 森林社会效益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思想
        6.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6.2 演化博弈仿真及策略分析
        6.2.1 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动态演化
        6.2.2 不同因素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影响
    6.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分析
        6.3.2 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提升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增加扶持政策供给
        7.1.2 保证林业投资的合理有效
        7.1.3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7.1.4 优化交易市场结构
        7.1.5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监管制度
        7.1.6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2 集团层面
        7.2.1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认识
        7.2.2 注重企业科学技术研发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态经济理论
        1.6.2 系统理论
        1.6.3 外部性理论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工草地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2.2.1 重大工程项目
        2.2.2 主要政策措施
        2.2.3 主要法规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2 研究方法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社会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3.4.4 综合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调研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框架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2.1 模型说明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4.3.1 基准情景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5.3.2 畜种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4)海绵城市视角下屋面雨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以沣西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及进展
        1.2.1 城市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1.2.2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1.2.3 海绵城市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1.2.4 屋面径流收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案例概况
    2.1 沣西新城概况
        2.1.1 地理背景
        2.1.2 水文条件
        2.1.3 气象情况
    2.2 海绵城市建设
        2.2.1 建设规划
        2.2.2 建设成果
    2.3 本章小结
3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建设效益量化评价
    3.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雨水回用系统
        3.1.1 海绵城市战略的建设目标及内涵解析
        3.1.2 雨水径流
        3.1.3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
    3.2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效益识别
    3.3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
        3.3.1 效益量化评估方法
        3.3.2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屋面径流与污染负荷耦合研究
    4.1 西咸新区屋面雨水径流系数
    4.2 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研究
    4.3 屋面雨水径流量与污染负荷的耦合研究
        4.3.1 雨水径流水质研究
        4.3.2 屋面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耦合结果
        4.3.3 不同弃流方式对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的影响
        4.3.4 雨水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屋面材质和设计方式对屋面径流系数影响的研究
    5.1 屋面设计相关研究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对沣西新城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应用潜力的研究
    6.1 沣西新城的屋面面积
    6.2 沣西新城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录
    B 表录

(5)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研究现状
        1.2.2 综合能源系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1.2.4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相关理论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
        2.1.1 综合能源系统概念
        2.1.2 综合能源系统特征
        2.1.3 综合能源系统发展过程
    2.2 典型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分析
        2.2.1 国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
        2.2.2 国内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
        2.2.3 综合能源系统实施经验总结
    2.3 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模式
        2.3.1 电-热协同优化模式
        2.3.2 电-热-冷协同优化模式
        2.3.3 电-热-冷-气协同优化模式
        2.3.4 各种协同优化模式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联合预测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综合能源各子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3.2.1 电能子系统
        3.2.2 热能子系统
        3.2.3 冷能子系统
        3.2.4 气能子系统
    3.3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联合预测模型
        3.3.1 MTL-LS-SVM理论
        3.3.2 联合预测模型构建
    3.4 算例分析
        3.4.1 基础数据描述
        3.4.2 预测结果分析
        3.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转换利用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多能转换设备特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4.2.1 多能源转换设备特性
        4.2.2 源-源协同运行结构
    4.3 综合能源系统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
        4.3.1 协同元件数学模型
        4.3.2 协同优化目标函数
        4.3.3 协同优化约束条件
    4.4 源-源协同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4.4.1 求解算法描述
        4.4.2 求解算法计算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描述
        4.5.2 优化结果分析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双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5.2.1 源-荷不确定特性
        5.2.2 源-荷协同运行结构
    5.3 包含分布式能源并网的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5.3.1 源-荷协同互动关系
        5.3.2 上层协同优化模型
        5.3.3 下层协同优化模型
        5.3.4 综合协同优化模型
    5.4 考虑源-荷双重不确定性的综合能源系统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5.4.1 问题描述
        5.4.2 目标函数
        5.4.3 约束条件
        5.4.4 求解方法
    5.5 算例分析
        5.5.1 基础数据描述
        5.5.2 优化结果分析
        5.5.3 不确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及运行结构
        6.2.1 需求响应负荷特性
        6.2.2 源-荷-储运行结构
    6.3 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两阶段优化模型
        6.3.1 第一阶段日前协同优化模型
        6.3.2 第二阶段时前协同优化模型
    6.4 源-荷-储两阶段协同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6.4.1 求解算法描述
        6.4.2 求解算法计算流程
    6.5 算例分析
        6.5.1 基础数据描述
        6.5.2 优化结果分析
        6.5.3 结果对比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源-荷-储全过程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引言
    7.2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2.1 选择评价指标原则
        7.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7.2.3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7.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1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2 云模型
        7.3.3 构建模型计算流程
    7.4 算例分析
        7.4.1 基础数据描述
        7.4.2 效益评价过程
        7.4.3 评价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城市建设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2.1 建设工地监管内容研究综述
    2.2 智慧监管系统效果评价研究综述
    2.3 效益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2.3.1 绩效三棱镜模型
        2.3.2 分析法
        2.3.3 评价指标约简方法
        2.3.4 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方法
第三章 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3.1 国内建设工地监管模式
    3.2 智慧监管系统介绍
        3.2.1 智慧监管系统组成
        3.2.2 智慧监管系统功能
    3.3 智慧监管系统利益相关者指标识别
        3.3.1 各利益相关者的流程分析
        3.3.2 利益相关者关联评价指标矩阵
    3.4 智慧监管系统评价指标分层分析
第四章 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过程
    4.1 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思路
    4.2 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4.2.1 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形成监管系统效益评价框架
    4.3 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约简
        4.3.1 粗糙集属性约简步骤
        4.3.2 粗糙集属性约简过程
    4.4 基于AHP方法确定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权重
    4.5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系统效益综合评价
        4.5.1 模糊综合效益评价步骤
        4.5.2 系统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4.5.3 效益评价指标计算评定表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效益评价指标测算
    5.3 基于AHP方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评价过程
        5.4.1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5.4.2 确定评价对象的权重向量
        5.4.3 模糊综合计算
        5.4.4 项目效益等级的确定
    5.5 改善工地监管系统效益的建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河流水系
    2.3 气候水文
    2.4 地形地貌
    2.5 动植物资源
    2.6 社会经济概况
3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
    3.1 基于功能价值法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效益评估
        3.1.1 流域水生态系统效益分类
        3.1.2 流域水生态系统效益计算方法
        3.1.3 计算结果
    3.2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效益评估
        3.2.1 当量因子法
        3.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2.3 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4.1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确定
    4.2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4.2.1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总体变化
        4.2.2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时间变化
        4.2.3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空间分析
        4.2.4 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权衡与协同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干旱区流域水文过程分析及水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域水文过程分析
        2.1.1 DEM分辨率对水文过程影响
        2.1.2 子流域划分水平对水文过程影响
        2.1.3 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
    2.2 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研究
        2.2.1 不确定性条件下水资源优化配置
        2.2.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影响
        2.2.3 耦合粮食和能源的水资源综合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都河流域水文过程分析
    3.1 DEM分辨率和子流域划分水平对径流模拟影响
        3.1.1 SLURP水文模型
        3.1.2 开都河流域概况
        3.1.3 模型率定与验证
        3.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5 主要结论
    3.2 耦合多气候情景的逐步聚类-SLURP模型分析开都河流域水文过程
        3.2.1 SCA-SLURP模型体系
        3.2.2 问题阐述
        3.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4 主要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分析用于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
    4.1 区间多阶段随机分析用于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以开孔河流域为例
        4.1.1 ISAMS方法体系
        4.1.2 开孔河流域概述
        4.1.3 模型建立
        4.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5 主要结论
    4.2 模糊机会约束规划用于农业水-土地资源联合管理—以阿姆河流域为例
        4.2.1 PFCP方法
        4.2.2 阿姆河流域概述
        4.2.3 PFCP-WLN模型建立
        4.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5 主要结论
        4.2.6 符号列表
    4.3 随机模糊分式规划用于水资源-粮食-能源关联系统管理—以开孔河流域为例
        4.3.1 SFFP方法
        4.3.2 问题阐述
        4.3.3 SFFP-WFE模型构建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5 主要结论
        4.3.6 符号列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
        1.2.2 多能互补作用机理方面研究
        1.2.3 多能互补协调调度方面研究
        1.2.4 多能互补效益协调均衡方面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运行模式与实践现状
    2.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与政策
        2.1.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
        2.1.2 多能互补相关政策
    2.2 多能互补运行模式研究
        2.2.1 集中式协同运行模式
        2.2.2 分布式协同运行模式
    2.3 多能互补的实践现状与经验启示
        2.3.1 国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2.3.2 国内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2.3.3 现存问题与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3.1 引言
    3.2 风-光-火-抽水蓄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3.2.1 电源输出功率模型
        3.2.2 常规调度调度优化模型
        3.2.3 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3.2.4 算例分析
    3.3 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3.3.1 耦合系统构成介绍
        3.3.2 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3.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3.3.4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综合能源系统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电热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2.1 电热互联系统构成
        4.2.2 电热耦合调度优化模型
        4.2.3 算例分析
    4.3 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3.1 电气互联系统构成
        4.3.2 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4.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4.3.4 算例分析
    4.4 电热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4.1 电热气网络规划模型
        4.4.2 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5.2.1 虚拟电厂构成介绍
        5.2.2 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5.2.3 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5.2.4 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5.2.5 算例分析
    5.3 考虑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5.3.1 电-碳流耦合分析
        5.3.2 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5.3.3 模型求解算法
        5.3.4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电热耦合微能源站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6.2.1 微能源站结构介绍
        6.2.2 微能源站出力模型
        6.2.3 微能源站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6.2.4 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
        6.2.5 算例分析
    6.3 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6.3.1 电热气互联系统构成
        6.3.2 微能源站设备模型
        6.3.3 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
        6.3.4 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均衡研究
    7.1 引言
    7.2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7.2.1 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2.2 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7.3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均衡模型
        7.3.1 系统参与方效益关系分析
        7.3.2 系统综合效益优化分析
        7.3.3 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7.4 算例分析
        7.4.1 基础数据
        7.4.2 效益评价分析
        7.2.3 效益均衡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乳源县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价值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
        1.2.2 稻渔系统
        1.2.3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1.2.4 生态扶贫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1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生态资本理论
    2.2 生态价值的相关理论
        2.2.1 生态价值的内涵
        2.2.2 生态价值的分类标准
        2.2.3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依据
第3章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与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稻渔系统价值的内涵与价值分析的目的
        3.1.1 稻渔系统价值的内涵
        3.1.2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的目的
    3.2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框架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3.2.1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框架构建的原则
        3.2.2 稻渔系统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依据
    3.3 研究的逻辑框架与相关模型构建
        3.3.1 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
        3.3.2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框架的构建
        3.3.3 稻渔系统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3.4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的方法
        3.4.1 稻渔系统评价方法的简介
        3.4.2 初级产品的供给价值
        3.4.3 气体调节价值
        3.4.4 水调节价值
        3.4.5 土壤形成和保持价值
        3.4.6 环境净化价值
        3.4.7 环境改善价值
        3.4.8 旅游文化的价值
        3.4.9 温度调节的价值
    3.5 稻渔系统效益评价的方法
        3.5.1 初级产品供给的效益评价
        3.5.2 气体调节的效益评价
        3.5.3 水调节的效益评价
        3.5.4 旅游文化价值的效益评价
第4章 乳源县稻渔系统的价值分析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的概况
        4.1.1 研究区域的自然状况
        4.1.2 研究区域的发展状况
        4.1.3 研究数据的概况
    4.2 乳源县稻渔系统各项价值的估算
        4.2.1 稻渔系统初级产品的供应价值
        4.2.2 气体调节价值
        4.2.3 水调节价值
        4.2.4 土壤形成和保持功能价值
        4.2.5 空气净化价值
        4.2.6 改善环境价值
        4.2.7 旅游文化价值
        4.2.8 温度调节价值
    4.3 稻渔系统价值分析结果
    4.4 稻渔系统效益分析
        4.4.1 稻渔系统间接生态效益的计算
        4.4.2 稻渔系统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体系构建: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J]. 袁野,汪书悦,陶于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 [2]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D]. 赵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海绵城市视角下屋面雨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以沣西新城为例[D]. 李斐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源荷储协同优化及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 德格吉日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6]城市建设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效益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D]. 徐红.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湘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及分析[D]. 刘诗雅.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干旱区流域水文过程分析及水资源管理[D]. 孙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9]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D]. 辛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乳源县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价值分析研究[D]. 唐润成.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