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经》生命动静关系的辩证法

论《内经》生命动静关系的辩证法

一、浅论《内经》摄生的动静关系的辨证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博,霍介格,罗兴洪[1](2022)在《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文中提出起草说明中医膏方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作用,在中医临床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中医膏方在江苏省中医药相关机构的安全、合理使用和规范化制备,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开具膏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以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膏方》等文件的要求,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组织相关中医药专家经过多轮研讨,数易其稿,形成《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高静,李越,庞天宵,关晓宇,胡慧千,陈一鸣,庞敏[2](2021)在《庞敏“五位一体”膏方处方思路及应用要点》文中指出庞敏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辽宁省名中医,第三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庞敏教授在膏方的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膏方的开具总结出"五位一体"的处方特点,在临证中结合五运六气辨天、结合体质学说辨人、结合传统及现代医学诊断辨病、结合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体系辨证、结合发病机理辨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以方代药调节脏腑、动静结合纠正偏颇、寒温适度调和阴阳、升降同调调节气机、顾护脾胃提高疗效、祛实纠偏及补虚扶弱以平为期的处方思路,亦重视开路方的准确运用,临床疗效显着。该文通过简述膏方的源流、组成分类,对膏方调治方法进行较全面的阐述,探讨庞敏教授膏方处方特点及思路,对其膏方临床应用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参考。

周永学,杜林柯,苏同生,安军明,李彩霞,张卫华,王瑞辉,张福会[3](2021)在《长安医学针灸学说的创建与传承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安医学针灸学创建于汉唐时代,得到了历代医家的传承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皇甫谧总结前人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着《针灸甲乙经》,创立了针灸学独特的学科。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这两部巨着均有大量的针灸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了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在长安这块沃土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先后有电针、针刺麻醉、头皮针、药火针、四针、空间时相针灸法等针灸疗法涌现,特别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学的四个代表传承人之一的郭诚杰教授被评为"国医大师",这是长安医学针灸学发展兴盛的重要标志。

席崇程[4](2021)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基本框架和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其肾命学说对现代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以知识图谱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古籍进行研究,望能为现代文献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将知识图谱与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于孙一奎、赵献可和张介宾三人的研究,构建其肾命学说知识图谱。对于知识图谱的分析,以节点度、BC度量和人工判定确定肾命学说核心组成,并在可视化展示的基础上,引入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的方式。最后从哲学、医学两方面出发探讨三者肾命学说,以及其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对名老中医治疗腰痛的医案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腰痛的辨治特色,探讨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的应用。各个板块所涉及的主要数据挖掘算法详细如下。孙一奎:改进后关联规则、K-Means聚类、PCA降维赵献可:改进后关联规则、XGBoost张介宾:神经网络、贝叶斯信念网络名老中医:改进后关联规则结果1孙一奎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元气、命门、原气、三焦、真气、动气、肾。原气与动气同类,是人体之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原气与谷气共同构成元气,并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临床辨证多从元气入手,认为劳逸过度、疾病损耗、脾胃不足、人欲过度、滥用苦寒和邪气侵袭是导致元气不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从营卫不足、脏腑失养、经络异常、躯体异常、神志异常和三焦异常六方面论述元气不足导致的病症。治疗方面,除了戒除奢欲和日常调养保养元气,孙一奎还通过方药以复元气之不足。关于孙一奎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孙一奎补元气方剂108个,最常用剂型为汤剂;孙一奎补元气常用药物19味,常用药对18个,以温热药物和甘味药物为主。药物剂量方面,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等核心药物用量之差较大,但是总体用量偏小。2赵献可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命门之水、命门之火、真阴、真水、元精、三焦、相火、真火、真阳、元气、肾阴、肾阳、肾。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其性属火,为真君太极。命门以三焦为通道,主宰后天脏腑。命门水火作为先天之水火,位于两肾之中,二者互根互用,互相制约。相火与真阴为命门水火下一级的先天水火,相火为命门之火寄运于三焦的产物,并由命门之火主管;真阴为命门之水所化生,并由命门之水主管。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赵献可认为导致命门水火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奢之欲望,分而论述命门水火不足的表现与治法。关于命门火衰的表现,赵献可从元气不足、命门之火不归元、水液不化、冲任异常、脾胃阳虚、神光化生不足和真水偏盛七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关于命门水亏的表现,赵献可从冲任异常、后天失养、肾阴不足和相火离位四方面进行论述,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关于赵献可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相关方剂77个,赵献可补命门的主要治法体现在对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加减应用。附子、熟地、芍药、肉桂、陈皮、人参对于赵献可补命门水火方剂贡献较大。3张介宾肾命学说的核心组成包括命门、元气、元精、元阳、命门之水、真阴、真气、命门之火、元阴、肾、真水、真阳、真精。命门之水火蕴藏于命门之中,属于先天精气的范畴。命门在人体为子户,兼备水火二性,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向上抽象出形而上的真阴,向下形成命门水火。真阴藏于命门,决定命门功能的发挥,嗜欲过度、气血失调、邪气侵扰和不合理治法可以导致真阴异常;命门在两肾之间,其气与肾相通,因此既可通过调节命门水火调补肾阴肾阳,又可补益肾阴肾阳恢复命门水火。张介宾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以真阴与命门水火为中心,而真阴的相关内容可以归入命门水火。张介宾认为嗜欲过度、外邪侵袭、不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肾阴不足会影响命门之水,先天不足、外感邪气、命门水盛、后天失养可以影响命门之火。治之之法,张介宾不仅通过戒除奢欲、艾灸等治法恢复命门水火,还自创新方,培补真阴命门。关于张介宾的处方用药经验,本研究一共纳入补命门之水方剂95个,补命门之火方剂152个,补益真阴方剂29个;张介宾补命门常用药物24个,形成补命门之水马尔科夫毯21条,补命门之火马尔科夫毯22条。张介宾补命门之水以平性药和甘味药为主,补命门之火以温热药和辛温药为主。4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方剂一共纳入284份,涉及7位名老中医的腰痛诊治病例,治疗18个西医疾病,共涉及常用药物39味,以温性药和甘味药为主。常用药对49个,以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编码形成亚类别5个,类别2个。结论1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对知识图谱包含的专业知识进行推理,可以获取与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相似的结论。而在症状、方药节点的处理上,以数据挖掘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节点进行分析,其信度和效度都十分可观。因此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中医古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切实可行。2孙一奎吸收“气一元论”的思想,借由《黄帝内经》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相关内容定义命门,并借“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命门以三焦为通道,发挥对后天的管控,构建起命门-三焦主水道系统和命门-三焦气化系统。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孙一奎构建起元气-原气(动气)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孙一奎以《黄帝内经》和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病因病机,确定治法和指导养生,其处方思路大致可以分为温脾健运、补中兼温、补中兼升、脾肾双补和营卫同调五方面。3赵献可从《黄帝内经》、道家、《易经》等角度定义命门,并旁参阴阳学说为指导定义命门水火、真阴相火的相关内容。赵献可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津液代谢系统、命门之火-三焦阳气运行系统和命门之水-三焦神水运行系统。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于命门火衰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八味丸进行加减,温补命门、补肾生脾、脾肾双补以益命门之火;对于命门水亏导致的病症,赵献可治之以六味丸进行加减,滋补命门、引火归原、滋阴降火、肝肾同调、脾肾同调以壮命门之水。4张介宾借无极定义真阴,以《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和哲学的相关概念定义命门,并以太极为指导,构建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同时张介宾借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并以太极、理气、精气和道器等相关概念定义命门与命门水火、真阴与命门之间的关系。在肾命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张介宾以理学和《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指导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治则治法的确立。张介宾将“补法”作为其调理命门之核心,视真阴亏损之程度,而分别采用补益真阴和峻补真阴的治法;补命门水火处方以药物阴阳属性为依据,调节真阴之动静而达到化生命门水火的作用。同时张介宾以精气学说作为切入点,补精以复命门之水,佐以补气“阳中求阴”;补气以复命门之火,佐以补精“阴中求阳”。5明代温补学派继承《黄帝内经》精气阴阳学说,进而构建肾命学说的组成以及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继承《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以命门与肾的关系突出命门之重要地位,以三焦和相火为媒介将命门与后天联系起来;继承《黄帝内经》的温补思想,使其与肾命学说相佐为用;继承《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理论,指导辨证与处方。6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最常用的治法为补肾、补脾、清湿热、除寒湿和活血。明代温补学派的肾命学说中以六味八味作为补肾基础方,脾肾双补等思想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腰痛的治疗效果显着。

Zhang De Hua[5](2021)在《有关《黄帝内经》和佛法相结合的情志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一种全新的以调心为主的医禅情志疗法的创立》文中研究说明

张宁[6](2021)在《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亚佩[7](2021)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代总结提炼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被深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知者甚少。现如今,新时代健身气功事业蒸蒸日上,其未来发展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活化工作提上日程,但养生典籍浩如烟海,养生功法不计其数,盲目地开展活化工作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也不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动作系统融入健身气功功法之中。基于此,如何将历代着名养生典籍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以分解、分类的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是现在亟需攻克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中,主要选取历代着名养生典籍、文字记载频次较多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技术动作及健身气功功法基础、近现代养生功法技术等内容,从技术分解、分类的两个角度,总结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表述,开展活化工作并拍摄具有代表性功法的技术动作的图片,统一规范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划分标准,扩展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库,深入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及理论。首先,以分解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拆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拆分”后的基本技术大多属于健身气功“三调合一”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技术的一项。其一,从健身气功基本调身技术的研究发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百般变化、姿势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技术动作始终围绕着功法元素、功法轨迹、功法姿势,在不同书籍功法技术的文字记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所以本研究不仅探析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的历史发展,还以图片拍摄的形式将技术动作的数据留存。其二,从健身气功基本调息技术的研究发现,为了更好的辨析“气”的运行状态,需要参阅大量研究文献,辨析百家之谈的原理,本研究是以反观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呼吸的名称差异化及呼吸方式和运行原理为突破点,将调息基本技术分为摄气、行气、固气、吐气四个运行步骤,高度提炼人体呼吸方式的共性,着重阐释各调息阶段的要求,目前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情况也说明了呼吸对人体生存的重要性。其三,在健身气功基本调心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整合了不同的调心技术的练习方式,分为技术状态、技术形式两大类。调心是“三调合一”的主导,也是练习健身气功的难点,尤其是对于初练者来说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因此为了避免习练者进入玄妙、迷信的歧途中,本研究仅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可行性较大的调心技术加以表述。其次,以分类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记载“划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划分”后的技术动作及要点主要包括健身气功的练习形式、练习方式、练习功用三方面。其一,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是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其二,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可分为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和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其三,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可分为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合理综述五脏、躯干、人体系统常见症状的治疗依据和锻炼方式,满足青少年、中老年、职业群体与残疾人群的健康需求。最后,本研究以分解、分类的角度共同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创新性探索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方向。

张蒙[8](2021)在《中医“益智”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中医理论中的“益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源流考证入手,阐释中医“益智”理论体系,以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智”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有:“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代文献对“智”五个方面的释义:聪明、才智、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明辨是非曲直以及做事讲究谋略。可将我国古代“智”的定义可总结为:有聪明的头脑,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并有正确的是非观。第二部分,本文研究了中医学“智”的内涵。在中医学认识中,与“智”的定义有交叉、包含或关联关系的有:五神、精、脑等。“智”的生成与五脏及气血津液息息相关。神为人之主宰,魂可助神做出较快的意识反应活动,魄主人体四肢与五官的感觉活动,意为人之记忆、意念,志为坚定的决心。智既是五神的综合体现,又是五神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记忆;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主决断;脾为在志为思,主思维;肺藏魄,主感知;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创造。而智的内涵包括:记忆能力、决断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人体的基础感知能力,智的功能来源于五脏。第三部分,是对于生理性智力减弱的因素分析和两种常见的智力减弱疾病的症状及诊疗举隅。生理性智力减弱的因素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可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摄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智力。以智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健忘和痴呆,主要治法为补益肝肾、益气活血等。第四部分,是“益智”的源流探讨。首先对“益”字进行考证,《说文解字》:“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其在古代文献中常用含义为增加或者是更加。在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初步建立了“益智”理论基础,在此时期的着作中可散见一些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家注重养心开窍;到了隋唐时期,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益智专方,此时期的治疗以补益心肾为主;两宋时期,医家则重于补益心脾并养血;金元时期,疫病流行,医家开始关注外邪对神志的影响,在隋唐时期补益心肾的基础上,主张运用疏风清热之法。明清时期,医家集历代的益智理论与实践之大成,认为益智需交通心肾,并对心肾之交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五部分,是对“益智”理论的研究。益智与五脏及气血津液的关系密切。一是通过补心之气血,疏肝气、补肝血,运脾升清、补脾统血,补足肺气,补肾填精、补肾纳气,调节气机、补血行血、补充津液之法达到益智的效果。二是通过调节情志而达到益智目的。第六部分,关于“益智”方法的研究。“益智”方法包括方药、针灸、养生等措施。在方药益智治疗方面,从脏腑及气血津液的调节入手,分别列出对应方与药。在针灸益智治疗方面,通过对针灸名着中的益智作用穴位的所在的经络进行统计,发现近半数的穴位在心经、心包经、任脉和督脉上。说明针灸益智的经络以此四条为主。在中医养生益智方面,使用调节睡眠、饮食、运动、情志等日常生活的状态来益智。睡眠的养生方法主要在于:根据四季变化,规律起卧时间;调整睡眠卧向,东西朝向为佳;矫正睡眠姿势,侧卧为佳。我国有悠久的食疗历史,汉代《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标有“益智”、“强志”、“增慧智”、“聪察”、“不忘”、“填髓脑”等功效的药物达43味。如龙胆“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木香“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有关食疗的食物要列上,而不是列出药物!)魏晋时期《名医别录》中记载的粳米、狗肉有益智填精、强志补中之效。到唐代《千金要方》中首次出现食疗专篇。《千金翼方》中有记载益智功效之药物69味,具有益智功能的药物有 种。(要把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列出来,不是药手)如赤石脂“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中第九十六卷和九十七卷是食治篇,其中药膳食疗法丰富,如鸡头实粥可“益精气。强志意。聪利耳目”。元代的《饮膳正要》中的神仙服食篇记载了大量的益智延年轻身的药食。还有一些着作中记载了偏食可能会导致智力的下降。常人都会产生各种情绪,正常的情志活动于身心并无损害。喜、怒、忧、思、悲、恐、惊,若是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危害智力,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言:“喜怒过多,神不归室。”喜怒太过则扰动神气,致使神气浮散不藏。朱震亨指出,“忧思过度可损及心胸,导致神识不清,进而喜忘”。认为忧虑过度可引起记忆力的减退。所以要养生益智,则需防止七情过极,修身养性,节制欲望。五禽戏和八段锦都是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二者皆为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可形神皆养,有益智作用。《养性延命录》及《养生导引法》皆有华佗之弟子吴普,行五禽戏从而延年益寿的记录:“广陵吴普,行五禽戏,年逾九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五禽戏中的猿戏属火,坚持练习猿戏,可养心补脑,生髓益智。第七部分,是“益智”理论对于现代的指导意义,包括智力的维持、恢复和提升三个层次。本研究对中医“益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以整体观念为基石,全面地将智与五神、精、脑、五脏及气血津液联系起来,形成对中医“益智”理论的认识。

纪鑫毓[9](2021)在《“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诊疗思维贯穿于中医诊治疾病过程的始终,是医者对疾病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转化的隐性思考过程。“象”“气”“神”相关范畴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注重三者相关理念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中医的学术流派和诊疗方法派系繁多,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辨证模式。多种辨证模式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但其深层次的诊疗思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并且学术的百花齐放使得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流派分歧、选择倾向等问题。所以,进一步探寻不同辨证模式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医临床的诊疗思维模式的核心。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假说。本文通过对“象”“气”“神”概念的界定,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联关系,诠释“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突破即有的“象”“气”“神”分而论之的认识,将三者有机整合并形成理论模型。阐述“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在历代医家中的潜在应用,揭示“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彰显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及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提供新思路。目的本研究欲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界定本研究中“象”“气”“神”的内涵,诠释“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分析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整体观的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第二,通过分析代表性的医家着作,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潜在的表达方式及运用方式,揭示“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在不同辨证中的不同体现,以揭示诊疗思维的客观化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搜集、挖掘和整理历代文献中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选取代表性的着作,对“象”“气”“神”的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采用发生学的方法,反映和揭示“象”“气”“神”概念的发生、演化。采用诠释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理解和解释,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后续研究夯实基础。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对“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在历代医家中的潜在应用进行分析。以真实世界冠心病的回顾性研究为例,分析“象”“气”“神”三者在现代临床中的关联,建立临床数据库,根据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换算成五运六气、节气等信息内容。使用R软件(4.6)对回顾性研究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对一般研究性指标进行频数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组内检验的统计方法采用多组独立样本比较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运气时段患病百分比的差异。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挖掘,界定“象”“气”“神”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整体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规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象”“气”“神”的哲学内涵均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而形成的,保留了体验和概括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统一的特点。“象”存在于周易的卦象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老子的“大象无形”“道中有象”、儒家的“象以比德”、庄子的“象以筑镜”等方面都是援引“象”来阐述学术理念,是古人对于世界探知的方法;不同的时代对“气”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仍存在着相同之处。如“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具有物质性和不断运动的功能属性,能够沟通天地万物,决人生死。道家以“气”来论道,老子援引“气”诠释道、无、朴的内涵。庄子援引“气”论述不受客观事物所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神”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神秘现象的观察以及鬼神的思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神”有不同的内涵,如原始社会的灵魂和鬼神的观念,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动物神的崇拜,以及父系社会时期对“祖先神”的崇拜。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逐渐加深,“神”渐渐褪去了自然和动物的形态,而向附有人性的“神”过度。2.界定“象”“气”“神”在本研究中的概念内涵。本文研究的“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具有“物象”和“意象”两个层面。“物象”是指事物所展现的表象,医者通过对“物象”的思考抽提凝练为“意象”,展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时间节段相对静止的状态,具有物我合一的属性;“气”主要指气机,即自然万物与人体之气的运行机制和功能活动,涉及升降出入等活动状态;“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角度,“神”是自然万物运动的玄妙和变化规律,这种变化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狭义角度指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绪,情感等。3.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本文认为“象”是“气”“神”的外在表现和相对静止的状态;“气”的运动是“象”“神”变化的动力;“神”是“象”“气”的主宰,但也同时以“象”“气”为物质基础。“象”“气”“神”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诊病时注重“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通过局部的舌象、脉象、面象、形态等能够探知人体内部“气”的运动和“神”(精神、意识、情绪)的状态变化;人体之气和天地自然之气的运动能够导致人体之“象”和“神”的状态变化;人的“神”(精神、意识、情绪)能够影响“象”的改变和人体之“气”的运动。从狭义角度来讲,医者通过人体所呈现的“物象”经过思考形成“意象”,以判断人体“气”与“神”的状态,从真义角度来讲,“象—气—神”包含“形气神”和“精气神”的内涵。4.“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中,医者通过对患者的“物象”的观察,经过思维的分析加工形成“意象”,“象”包括“物象”与“意象”,通过相对静止的“象”来认识人体中变化的“气”“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人体“气”“神”之偏颇,从而达到恢复人体之“象”的正常状态。在诊疗思维过程中,“象”“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中医诊疗过程中是把“象”“气”“神”三者结合起来,从而完整揭示疾病本身存在的客观的本质,更客观有效地诊治疾病。通过对历代医家的论着进行分析,探索“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潜在应用,发现不同的医家着作对“象—气—神”的诊疗思维模式不尽相同。5.以冠心病的回顾性研究为例,分析天地之气对人体之“象”和“神”的影响,探索性分析三者在现代临床中的关联,根据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换算成五运六气、节气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冠心病在客气为厥阴风木时发病人数最多(485人),在客运为土运时发病人数最多(595人);冠心病的兼证如睡眠欠佳会随着客气以及客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关联规则发现所有症状均与两目少神,面色晄白存在关联关系。6.“象—气—神”三位—体诊疗思维模式虽然源自古代医家,但是与信息时代和概念时代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能把中医诊疗思维模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互融合,使得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将会使中医诊疗思维模式更加清晰化、客观化、技术化。结论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挖掘和分析,从哲学和中医的角度发现“象”“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从而构建了“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探索性分析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整体观的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系统探讨了该模式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医家着作中的“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潜在应用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揭示“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规律。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挖掘“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象”是“气”“神”状态的展现,“气”是“象”“神”的变化的动力,“神”是“象”“气”的运动主宰。其次“象”“气”“神”三者是一体的,三者一起共同展现人体的状态,“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包含了“形气神”与“精气神”的内涵。2.揭示了“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结构和内涵,其内涵是中医诊疗体系中,不仅时刻关注诊察主体的“象”,更注重象所反映出来的气运动的功能和“神”(意识、精神、情绪)的情况,不仅关注人的疾病,也将人置身于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整体把握诊察时的功能状态。其结构具有动态时空性、普遍性、稳定结构性、可演化性、注重体悟性等特点。3.系统挖掘并分析了部分中医名家的代表着作,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潜在的表达和运用方式。发现各个时期的医家着作对于“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运用不尽相同,“象”“气”“神”三者在古代临床中应用广泛,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4.探索性分析了在真实世界临床中,“象”“气”“神”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五运六气、节气)能够影响人体之“象”(疾病的症状)的变化,人体的神(精神状态)与人体之象(疾病的症状)存在一定相关趋势。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角度,验证“象”“气”“神”三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张瀚月,张思超[10](2021)在《从《济生方》探讨严用和脏腑辨证中重视肾脏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济生方》为南宋医家严用和毕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严用和辨治杂病善于从肾论治,通过补肾、固肾、温肾、滋肾等治法及特殊的药物炮制法以治肾,治理肾脏以调和脏腑,以使疾病向愈。本文从肾脏的生理特性、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用药规律等方面探讨严氏"重视肾脏"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为:治虚贵在补肾,摄生贵在固肾,暖脾贵在温肾,清心重在滋肾,炮制重在入肾,临证慎辨虚实,治肾精于配伍等七个方面。深刻领悟严用和临证思考,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医严用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二、浅论《内经》摄生的动静关系的辨证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内经》摄生的动静关系的辨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论文提纲范文)

起草说明
1 起草背景
2 起草过程
1 范围
2 概述
    2.1 膏方定义
    2.2 膏方分类
        2.2.1 按添加成分分类
        2.2.2 按加工方式分类
    2.3 历史沿革
        2.3.1 萌芽阶段
        2.3.2 完善阶段
        2.3.3 成熟阶段
    2.4 地域特点
        2.4.1 文献记载丰厚,膏方品种繁多
        2.4.2 立法醇正和缓,用药平淡轻灵
        2.4.3 传承历史精华,创新苏派特色
    2.5 临床功效
        2.5.1 扶正补虚
        2.5.2 调理体质
        2.5.3 抗衰健体
        2.5.4 防病治病
3 共识建议
    3.1 处方规范建议
        3.1.1 辨证立法原则
        3.1.2 组方配伍原则。
        3.1.3 选方用药原则
    3.2 临床应用建议
        3.2.1 原料组成
        3.2.2 服用人群
        (1)适宜人群
        (2)不宜人群
        3.2.3 用法用量
        (1)服用时间
        (2)服用方法
        (3)服用剂量
        3.2.4 用药忌口
        3.2.5 膏前调治
        3.2.6 医案书写
        3.2.7 医师资质
    3.3 制备储存建议
        3.3.1 制备前处理
        3.3.2 制备工艺
        3.3.3 配方颗粒制膏
        3.3.4 质量标准
4 安全性
    4.1 不良反应
    4.2 注意事项
        4.2.1 仔细询问病史
        4.2.2 注意配伍禁忌
        4.2.3 注意妊娠禁忌
        4.2.4 避免药物毒性
附录 研究基础(资料性附录)
    1 文献研究
    2 膏方常用补益类基础方药
        2.1 补气类
        2.2 养血类
        2.3 滋阴类
        2.4 温阳类
        2.5 复法复方
    3 膏方常用祛邪类基础方药
        3.1 理气类
        3.2 理血类
        3.3 清热类
        3.4 祛湿类
        3.5 化痰类
        3.6 消症类
        3.7 消食类

(2)庞敏“五位一体”膏方处方思路及应用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膏方的源流
2 膏方的分类与组成
    2.1 膏方的分类
    2.2 膏方的组成
3 膏方的处方特点与思路
    3.1 处方特点
        3.1.1 以“方”代“药”
        3.1.2 动静结合
        3.1.3 温凉适度
        3.1.4 升降同调
        3.1.5 顾护脾胃
        3.1.6 祛实纠偏
        3.1.7 补虚扶弱
    3.2 处方思路
        3.2.1 “五位一体”
        3.2.2 开路方的使用
4 结语

(3)长安医学针灸学说的创建与传承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扁鹊砭针治病救人
2 《黄帝内经》奠定了针灸学理论与临床的基础
3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4 针灸学家甄权与甄立言
5 孙思邈对针灸贡献
6 王焘与《外台秘要》
7 朱龙玉与电针疗法
8 针刺麻醉
9 方云鹏与方氏头针
10 李明彦与李氏药火针
11 国医大师郭诚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
12 殷克敬《急症针灸治疗学》
13 周志杰与“四针疗法”

(4)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明代温补学派概述
        2 肾命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小结
    综述二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3 小结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应用问题及解决建议
        4 小结
    综述四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扎根理论在中医应用现状
        2 扎根理论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存在问题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第一节 知识图谱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抽样方法
        3 本体构建
        4 知识抽取
        5 消歧技术
        6 知识补充
        7 剂量换算
        8 核心组成确定
        9 图数据库构建
        10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图
    第二节 知识图谱分析
        1 可视化展示
        2 扎根理论编码
        3 数据挖掘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元气不足内容展示
        5 补元气用药特点
    第二节 以藏象和儒道相关概念定义命门
        1 借太极阐释命门特征
        2 以气一元论定义命门所指
        3 以藏象理论、道教和《易经》确定命门位置
    第三节 基于精气学说构建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命门-肾主呼吸系统
        3 命门-肾主后天系统
    第四节 基于三焦的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命门-三焦-膀胱主水道系统
        2 命门-三焦气化系统
    第五节 基于“气一元论”和“理一分殊”的元气-原气思想
        1 元气真气所指为一
        2 元气原气所指不同
        3 原气动气所指相同
    第六节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相关理论指导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1 以《黄帝内经》“劳伤”与理学“人欲”构建病因病机
        2 以《黄帝内经》治则和理学“革尽人欲”构建治法
        3 以《黄帝内经》与哲学、道教“真气”指导养生
    第七节 基于元气理论的辨治思路
        1 温脾健运
        2 补中兼温
        3 补中兼升
        4 脾肾双补
        5 重营卫气血
    第八节 孙一奎肾命学说总结
        1 孙一奎肾命学说框架
        2 孙一奎以元气为纲的辨治特色
第三章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经验
    第二节 以精气、藏象和哲学定义命门
        1 以精气学说将命门与肾相连
        2 以真君真主、太极定义命门人身之主
        3 以“中道”“坎卦”和“小心”确定命门位置
        4 以命门指导养生
    第三节 以阴阳为指导阐释先天水火
        1 医哲范畴下的阴阳
        2 以阴阳理论构建先天水火
        3 以阴阳理论阐述先天水火关系
        4 以阴阳理论指导先天水火的临床应用
        5 以阴阳理论形成“重阳”特色
    第四节 基于“理气”与藏象阐释命门-命门水火-肾系统
        1 基于理气关系构建命门与命门水火的关系
        2 从藏象理论阐释先天水火-肾内容
    第五节 借三焦构建命门-三焦先后天系统
        1 三焦概念
        2 命门-三焦-膀胱的津液代谢系统
        3 命门之火-三焦-相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4 命门之火-相火-君火的阳气运行系统
        5 命门之水-三焦-神水的神水运行途径
    第六节 肾命学说下的命门水火应用
        1 八味丸处方思路
        2 六味丸处方思路
    第七节 赵献可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赵献可肾命学说框架
        2 赵献可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四章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
    第一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结果
        1 知识图谱结果概述
        2 肾命学说内容展示
        3 肾命学说核心内容展示
        4 命门水火异常内容展示
        5 补命门水火用药特点
    第二节 借无极定义真阴
        1 真阴类似无极
        2 真阴之象在形体
    第三节 以藏象和太极定义命门
        1 以藏象定义命门形而下内容
        2 以哲学构建命门形而上的内容
    第四节 以太极定义命门-命门水火-阴阳系统
        1 以太极定义命门主宰后天
        2 以太极定义命门水火为阴阳之根
    第五节 以藏象理论构建真阴-命门-肾先后天系统
        1 真阴藏于肾与命门
        2 命门主肾
    第六节 借“道器”、太极动静定义先天关系
        1 命门与命门水火关系
        2 真阴与命门关系
    第七节 以理气阴阳阐释命门水火之关系
        1 以理气为框架阐释命门与命门水火
        2 以阴阳精气阐释命门水火之联系
        3 以重阳思想定义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第八节 以理学和《内经》指导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1 以“过用”指导认识病因病机
        2 将“灭人欲”作为真阴命门异常基本治则
    第九节 肾命学说下的真阴、命门应用
        1 真阴之治分缓急
        2 命门水火重精气动静
    第十节 张介宾肾命学说研究总结
        1 张介宾肾命学说框架
        2 张介宾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五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研究内容讨论
    第一节 医哲互参构建基本框架
        1 哲学思想为划分先后天之依据
        2 医学思想是肾命学说成形之保证
        3 医哲相合服务肾命学说临床应用
    第二节 以阴阳学说作为基础,辅以精气
        1 以阴阳学说决定肾命学说的组成
        2 以精气学说对肾命学说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重阳思想与肾命学说互补互用
        1 重阳思想贯穿于肾命学说
        2 肾命学说为重阳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节 重视命门与脏腑的相关性
        1 肾与命门理论相关
        2 补肾以复命门之不足
        3 温脾以助补肾
    第五节 三者肾命学说特色
        1 三者肾命学说框架比较
        2 孙一奎肾命学说重元气
        3 赵献可肾命学说重水火
        4 张介宾肾命学说重水火精气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发扬
    第一节 对《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学说的继承发扬
        1 天人相应理论
        2 精气学说
        3 阴阳学说
    第二节 对《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与肾
        2 脾与肾
        3 三焦与相火
    第三节 对《黄帝内经》温补思想的继承发扬
        1 温补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
        2 处方思路来源于《黄帝内经》
    第四节 对《黄帝内经》病机治法的继承发扬
        1 命门之不足源于“过用”
        2 保命门之关键在于防止过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举隅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流程
        1 数据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结果
        1 数据基本情况
        2 jaccard相关系数结果
        3 定量研究结果
        4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第三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腰痛辨治思路
        1 扶正以治本
        2 驱邪以治标
        3 现代名老中医与明代温补学派诊治相似之处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7)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体育基本技术研究
        1.2.3 武术基本技术研究
        1.2.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技术释义
    2.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依据
    2.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原则
        2.3.1 原真性原则
        2.3.2 时代性原则
        2.3.3 全面性原则
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解阐释
    3.1 调身基本技术分析
        3.1.1 调身技术的动作元素
        3.1.2 调身技术的动作轨迹
        3.1.3 调身技术的动作姿势
    3.2 调息基本技术分析
        3.2.1 调息技术的摄气练习
        3.2.2 调息技术的行气练习
        3.2.3 调息技术的固气练习
        3.2.4 调息技术的吐气练习
    3.3 调心基本技术分析
        3.3.1 调心技术的主要状态
        3.3.2 调心技术的主要形式
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类阐释
    4.1 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
        4.1.1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
        4.1.2 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
    4.2 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
        4.2.1 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
        4.2.2 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
    4.3 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
        4.3.1 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
        4.3.2 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
        4.3.3 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中医“益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益智”现代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前言
1 “智”的概念
    1.1 “智”的含义
    1.2 现代医学对智力的认识
2 中医对“智”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对“智”的认识
    2.2 “智”与五脏
    2.3 “智”与五神
    2.4 “智”与精、气血津液
    2.5 “智”与脑
3 “智”的减弱
    3.1 “智”的生理性减弱表现
    3.2 “智”的生理性减弱因素
    3.3 “智”的病理性减弱表现
    3.4 “智”的病理性减弱因素
4 “益智”理论源流
    4.1 “益”字源流考证
    4.2 “益智”源流考
5 “益智”理论研究
    5.1 调节脏腑以“益智”
    5.2 调节气血津液以“益智”
6 “益智”的干预方法研究
    6.1 方药益智法研究
    6.2 针灸益智法研究
    6.3 养生益智法研究
7 益智理论对现代的指导意义
    7.1 维持智力正常状态
    7.2 恢复减弱的智力
    7.3 提升智力至理想水平
结论
正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医诊疗思维研究进展
        1.1 传统文化对中医诊疗思维的影响
        1.2 基于古籍的中医诊疗思维研究
        1.3 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研究
        1.4 中医诊疗模式的革新研究
        1.5 中医诊疗思维方法的研究
        1.6 研究评述
        1.7 展望
    2 中医“象”范畴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象”的内涵研究
        2.2 中医“象”的特点研究
        2.3 中医象思维的研究
        2.4 “象”与象思维在中医诊疗中的运用研究
    3 中医“气”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气”的内涵研究
        3.2 中医“气”的特点研究
    4 中医“神”内涵的研究进展
        4.1 中医“神”的内涵研究
        4.2 中医“神”的特点研究
    5 “象”“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5.1 “象”与“气”的相关性
        5.2 “气”与“神”的相关性
        5.3 “象”与“神”的相关性
        5.4 “象”“气”“神”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6 小结
前言
第一部分 “象”“气”“神”概念的界定
    1 “象”概念的界定
        1.1 “象”概念的发生
        1.2 “象”的哲学内涵
        1.2.1 符号之象——象征万物的起源
        1.2.2 象以比德——从意象上升至德行圭臬
        1.2.3 随物赋形——主观与客观的天道象征
        1.3 “象”的中医内涵
        1.3.1 天地自然之“象”
        1.3.2 人体之“藏象”
        1.3.3 诊疗活动中的“象”
        1.4 小结
    2 “气”概念的界定
        2.1 “气”概念的发生
        2.2 “气”的哲学内涵
        2.2.1 冲气为和—《老子》以“气”释道
        2.2.2 气是宇宙的本源—《列子》论“气”
        2.2.3 气聚而有生—《庄子》论“气”
        2.2.4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淮南子》论“气”
        2.2.5 太虚即气—张载论“气”
        2.3 “气”的中医内涵
        2.3.1 天地自然之“气”
        2.3.2 人体之“气”
        2.3.3 诊疗活动中的“气”
        2.4 小结
    3 “神”概念的界定
        3.1 “神”概念的产生
        3.2 “神”的哲学内涵
        3.2.1 天神
        3.2.2 变幻莫测
        3.2.3 万物的内在规律
        3.2.4 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
        3.3 “神”的中医内涵
        3.3.1 阴阳不测—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
        3.3.2 精神内守—人体生命活动之“神”
        3.3.3 诊疗活动中的“神”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1 “象”“气”“神”相互关联
        1.1 “象”是“气”“神”的状态体现
        1.1.1 藏象—藏于内,象见于外
        1.1.2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1.2 “气”是“象”“神”的本质与动力
        1.2.1 人体之气的运动导致人体之象、神的变化
        1.2.2 天地自然之气导致人体之象、神的变化
        1.3 “神”是“象”“气”的主宰
    2 “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2.1 “象—气—神”的广义内涵
        2.2 “象—气—神”的狭义内涵
        2.3 “象—气—神”的真义内涵
        2.3.1 “象气神”与“精气神”发微
        2.3.2 “象气神”与“形气神”发微
第三部分 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理论研究
    1 临床诊疗思维模式的含义
        1.1 诊疗的基本含义
        1.2 思维模式的含义
        1.3 中医诊疗思维的特点
    2 “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
        2.1 象的不同的层次
        2.2 司外揣内
        2.3 知常达变
        2.4 见微知着
    3 中医“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特点
        3.1 变化溟蒙含时空
        3.2 荡摇浮世生万象
        3.3 相生相融亦相变
        3.4 心悟者上达之机
第四部分 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临床运用研究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 葛洪《肘后备急方》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5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6 张从正《儒门事亲》
    7 李东垣《脾胃论》
    8 张景岳《景岳全书》和《类经》
    9 吴鞠通《温病条辨》
    10 小结
第五部分 以冠心病为例在真实世界中探讨“象—气—神”三位一体的临床关联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库的建立
        2.2 入院日期的转化
        2.2.1 五运主运、客运的时间转化
        2.2.2 六气主气、客气的时间转化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单一运气时段、节气与冠心病罹患的关系研究
        3.2 基于五运六气研究运气与冠心病相关症状的关系
        3.3 基于五运六气分析患者症状与情绪的关系
    4 研究结果
        4.1 冠心病患者情况分析
        4.1.1 一般资料
        4.1.2 合并症的频次
        4.2 五运六气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分析
        4.2.1 主气、客气与疾病发病情况
        4.2.2 主运、客运与疾病发病情况
        4.2.3 二十四节气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4.3 冠心病患者在不同客气情况下症状与情绪状态的研究结果
        4.3.1 不同客气的症状情况
        4.3.2 客运与症状情绪的关联
        4.4 冠心病症状的相互关联关系
    5 讨论
第六部分 从“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角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思考
    1 “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是复杂的巨系统
    2 从表象到意象—状态与知识的转化
    3 从“气”的运动状态到中西医的交叉融合
    4 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

(10)从《济生方》探讨严用和脏腑辨证中重视肾脏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治虚贵在补肾
2 摄生贵在固肾
3 暖脾贵在温肾
4 清心重在滋肾
5 炮制重在入肾
    5.1 炒制以增温补之功
    5.2 酒浸、焙以助入肾
6 临证慎辨虚实
7 治肾精于配伍
    7.1 刚柔相济
    7.2 阴阳相须
    7.3 动静结合
    7.4 使药配伍盐汤、盐酒送服
8 结语

四、浅论《内经》摄生的动静关系的辨证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J]. 黄亚博,霍介格,罗兴洪. 江苏中医药, 2022
  • [2]庞敏“五位一体”膏方处方思路及应用要点[J]. 高静,李越,庞天宵,关晓宇,胡慧千,陈一鸣,庞敏. 辽宁中医杂志, 2021(11)
  • [3]长安医学针灸学说的创建与传承发展[J]. 周永学,杜林柯,苏同生,安军明,李彩霞,张卫华,王瑞辉,张福会.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5)
  • [4]明代温补学派肾命学说及其对《黄帝内经》继承发扬的研究[D]. 席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有关《黄帝内经》和佛法相结合的情志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一种全新的以调心为主的医禅情志疗法的创立[D]. Zhang De Hu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孙思邈养生十三法的整理研究[D]. 张宁.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7]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D]. 宋亚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8]中医“益智”理论研究[D]. 张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9]“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D]. 纪鑫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10]从《济生方》探讨严用和脏腑辨证中重视肾脏学术思想[J]. 张瀚月,张思超. 环球中医药, 2021(06)

标签:;  ;  ;  ;  ;  

论《内经》生命动静关系的辩证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