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

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

一、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潇[1](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李安山[2](2021)在《中非古代关系史研究四十年》文中认为文章从中外关系史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古代中非关系的研究进行史学史梳理。关于汉代的中非关系研究,集中在中非关系起始时间、"已程不国"和"兜勒"两处非洲地名及早期非洲移民的研究。关于唐代的中非关系研究,主要涉及唐代古籍中出现的相关地名(如摩邻、老勃萨、拨拔力、三兰等)、中非商贸往来以及被称为"昆仑奴"或"僧只"的黑人之来源问题。宋元时期,中非交往不断扩大,中国对非洲的认识得以提升,双方贸易活动频繁,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明代中非交往更进一步,学界对明代中非交通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地图上出现的非洲地名、郑和下西洋与非洲的关联以及明代中非贸易和瓷器在非洲的发现。由于处于殖民帝国入侵非洲和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社会,清代中非交往受阻,学界研究集中在清朝相关着作的内容及早期华侨社会的相关问题。基于以上研究,文章对中外关系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张恬[3](2020)在《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对非政策主要经历了从无偿援助到平等互利的转变,进入21世纪,中国与非洲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有序推进,中国与非洲在多个国际合作领域务实合作创新发展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流向非洲对外直接投资41.1亿美元,同比增长70.8%,是五大洲中增长最快的目标市场。其中,中非铁路合作作为帮助非洲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既能支持非洲主导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提升,又能通过改善属地国投资环境,使得非洲本土国家有效吸引国际投资,加速属地国技术转化及资本积累。本文聚焦中国对非政策的不同阶段下中非铁路合作行为特征差异,通过构建基于运输业分层形态的中非铁路合作分析框架,对坦赞、本格拉、蒙内、亚吉等四条不同时期的中非合作典型铁路项目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政策建议:(1)中非铁路合作需要完善顶层设计,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中非双方资源、能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互补式参与,结合属地国所处国际环境、政权结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利益垄断、土地所有制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内容,并充分考虑中国企业在设计、投资、建设及运营多环节中的参与需求,共同形成适应属地国需要的铁路建设“中国标准”,从而为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2)从运输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中非铁路合作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属地国政策、制度、环境等因素,致力于提供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的服务,并充分整合路网设施、机车车辆设备、人力信息等多项运输资源,构建运输业网络经济优势,形成产品-资源-网络经济全方位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铁路项目的运营绩效及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3)实现属地化管理是运营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属地国能否依靠本国人员实现运营以及中国铁路产业链真正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中非铁路合作需要立足于互利共赢全面战略合作指导思想,通过管理、运营、技术装备的全方位技术转移,着力推进铁路企业运营管理属地化进程。(4)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非铁路合作能有效助推中非双方发展本国经济,增进两国互信及地区稳定发展。通过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加速非洲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的实现国际间的产能合作,也能帮助中方实现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调整,达成国际分工地位平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逯慧[4](2020)在《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同非洲关系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

昝瑞语[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为南南合作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连心”,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外民间交流合作。社会组织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对外友好合作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整合社会资源、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贡献颇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通过社会组织从事对外援助,既是提高援助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成熟,其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2016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环保等交流中的辅助配合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在民间对外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中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鉴于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具有较长时间援助非洲的基本经验,通过梳理总结其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援助领域、实践模式以及面对的现实考验等问题,可以为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在中国对外民间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借鉴。论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资源,回顾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及影响,揭示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框架结构由6个章节构成。第1章为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这一章首先对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然后阐述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即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转型、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最后,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第3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国际合作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援助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例如参与式发展理论、西方现代慈善理论、第三部门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工作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为参考借鉴。第4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人道主义类援助、医疗卫生类援助、教育类援助与能力培养类援助等4种主要援助类型和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程虽然不长,但对非洲的援助涉及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着成绩,这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影响。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主要有4种,即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与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独立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等。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深化了中非间合作、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了被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第6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组织在援助非洲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自身问题,主要是公信力整体不高和海外行动能力不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也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即对外援助相关法律政策缺失,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被援助国家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差等。对此,必须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资助网络,加强对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综上所述,论文的学术观点创新是:(1)论文强调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转型发展、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2)论文强调人道主义援助、医疗卫生援助、教育援助、能力培养,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与中国政府合作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模式、与海外中资企业合作模式、独立运作模式,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模式;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助非洲的能力、深化了中非间的合作内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了受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3)论文强调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海外行动能力不强,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还存在着国内外环境的约束,即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舆论环境不佳、资金渠道有限、受援助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的法律法规,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资助网络,加强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从而,从整体上做到了学术观点的创新。

李明诚(Uzodinma Gerlof)[6](2020)在《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的形象塑造问题,并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公共外交作为一国外交中的重要方面,是一国政府与外国公众沟通的途径,旨在向外国公众解释本国的思想和观点、制度和文化,以及国家的目标和政策。近年来,公共外交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尽管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但中国与非洲的关系长期稳定。在多年来中非友好的基础上,很多非洲国家成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参与国,中国与非洲多个国家的经贸、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正在迈向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同,非洲各国对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在162个国家建立的541所孔子学院以及1170个孔子课堂(2020年2月数据)中,非洲只有46个国家设立了 61所孔子学院及48个孔子课堂,数量只占全世界的11.2%。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的同时,发挥了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客观上成为中国开展对外公共外交的一种方式。受孔子学院数量、所在国家的国情数量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孔子学院在非洲开展公共外交的功能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考虑到了不同非洲国家的国情、政治制度、教育体制、语言文化背景、经济情况等因素,选取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孔子学院、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与加纳大学孔子学院等四所孔子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并且进一步征求教师的意见,对非洲国家孔子学院开展中国公共外交功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一是对非洲与其他地区的孔子学院所发挥的公共外交作用进行比较;二是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对华合作关系等方面对非洲四国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非洲的孔子学院确实发挥了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不过由于数量、规模和国情等方面的因素,这种公共外交在非洲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非洲不同国家的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情况虽在传播内容、国家经济情况、与中国关系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共同性,但是在教育体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方面也有差异。此外,孔子学院发挥中国公共外交功能在非洲以及其他地区也具有共同性与差异,共同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方面,主要差异体现在国家政治制度、教学体系、中外关系影响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孔子学院在非洲与其他地区开展公共外交功能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并从孔子学院规模发展、拓展方向等方面对非洲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共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了文化外交、公共外交、软实力、国家形象的概念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章为中非关系现状与非洲孔子学院现状分析,介绍了中非关系、非洲孔子学院概况与发展历程、四所案例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第四章为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调查研究,介绍了研究设计与目的,通过访谈对象提出了研究发现,并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结论。第五章为非洲与其他地区孔子学院发挥中国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比较了非洲四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喀麦隆与加纳)与其他地区(澳大利亚与德国)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提出论文研究和探索的相关收获,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内容。

张仕凡[7](2020)在《英译汉政治类文本中的冗余平衡 ——《多极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1至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报告基于《多极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1至3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而撰写。原文本为政治类文本,主要从欧盟的视角对欧盟-中国-非洲三边关系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的发展走向进行分析。政治类文本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具有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特点,给译者汉译带来了挑战。译者既应保证译文的准确度,亦应再现原文的可读性,即通过增删冗余信息以实现冗余平衡。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焦点就是如何在翻译中实现冗余平衡。根据香农信息论,信息从信息发出者出发,经过编码成为信号,再经由信道传输,之后解码为新信息,最后由信息接受者接收。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噪声、传输负载、信道容量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因此,只有凭借适当的手段降低噪声干扰、平衡信息负载与信道容量,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从冗余不足与冗余过度两个层面探讨了冗余平衡的方法,包括增译、省译、转换、引申等,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冗余信息翻译的认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够对今后翻译类似文本的译者提供一定借鉴。

廖高祥[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通过对国家内部政策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在对国际外交合作机制的不断优化,我国顶层设计者们打造了一个对“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经贸稳定高效发展、政治平等互信、文化交流互通的新型国际战略合作平台。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毋庸置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了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非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探讨合作模式的转型升级,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范式转换具有必要性。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非教育合作时代特征,综合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综合国内外对中非教育合作现有成果的综述,整合学术界研究现存项目的特点和相关研究趋势,进而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及中非合作论坛最新实践成果对合作中的模式和特征进行分类归纳,研究深化这一合作领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思考当前中非教育合作在深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现存困境以及潜在挑战,最后,提出相应可行的转型途径以及政策建议。首先,以中非教育合作的国内外战略背景分析入手,理清中非教育合作的纵向历程,并剖析不同合作时期的时代特点并总结合作项目的发展趋势,认为在中非教育合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深厚的中非民族情谊背景下,不仅是双边民心的众望所归,也是助力经贸产能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剖析“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时代背景,深入查阅分析我国最新政策文件以及教育部对外交流合作司统计的数据和报道,结合教育“走出去”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实践成果,综合分析“五通”政策下中非教育行动的政策导向和战略布局然而,中非教育合作在逐步国际化、规范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非洲教育系统的资源分配不均、依赖性强和本土化差等,中方对非洲文化认知相对不足、对接劳动市场能力弱、合作领域不均以及缺乏监督和评估等,这些都成为中非教育合作发展的桎梏。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转型中,必须优化教育倡议的政策导向,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必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体系,鼓励校企合作多变交互;必须完善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机制,提升教育成果转化能力;必须重视教育合作国际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

涂明辉[9](2020)在《公共产品视角下中国对非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在非洲地区形势尤为严峻并且成为制约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背景下,全球性经济衰退深层化发展,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其中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金砖机制”最为瞩目。“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对接使得中非关系,这一“南南合作”的典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中国对非公共产品供给对内存在供给主体与供给内容不明确,对外受到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挤压等问题。在当前中美竞合态势趋于复杂的情况下,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的急转直下,中国需要在多边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开放上有所突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便是在此背景下应然召开。中国以主场外交为切入点,针对中国对非公共产品供给当前存在的供给主体与供给内容的模糊、供给方向以经济因素为主、供给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等缺点,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中就实现稳定供给的关于援助、安全保障、贸易与金融等多方面的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盟2063年议程》的对接。通过对公共产品理论的梳理以及对现有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解读,从避免公共产品“私物化”以及减少“搭便车”行为作为切入点,区域公共产品遵循成本收益共享以及“受益人支付原则”以区域内成员自发提供为主。针对非洲地区的地区化进程,以地区主义学说为主要框架,在非洲地区受到经济外溢效应实现地区化的同时,由于负外部性对域外国利益的影响,引入域外国作为区域公共产品的承担者,根据区域内成员的需求来实现差异化公共产品供给。在稳定供给方面,本文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对机制作用的解释,通过机制建设来实现公共产品的稳定供给。“一带一路”倡议为公共产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通过分析中非跨区域合作现状与特点,结合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内容,即:“一带一路”作为公共产品应包括援助机制、安全保障机制、货币金融与自由贸易机制建设。并就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所达成的成果,探讨北京峰会下中非合作制度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此外,文章在对区域公共产品机制建设探讨的过程就其制约因素包括域内国家因素、“一带一路”倡议自身局限性因素、负外部性以及霸权机制下全球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等进行梳理分析,就关于中非合作在机制建设层面的可行性与复杂性作以总结并加以展望。

苏陶然[10](2020)在《新世纪以来央视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非间合作论坛的成立,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间交往密切加深。政治交往的深入,影响着中非间影视交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中国有关非洲题材的纪录片为非洲形象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制作或播出的国内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形象学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寻其形象书写的方式及建构背后的社会动力机制线等。通过文本分析,本文认为新世纪之后央视纪录片中非洲形象通过去魅化的“词汇”,围绕发展与共赢、古老与新兴,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这一时期大众想象中正面的非洲形象,为中非双方突破封闭界限了解对方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影片中构建的非洲形象符号正是中国在场意识形态的反射。纪录片中对于中非间合作的高度肯定,可以被看作是为塑造中国负责任有国际意识的大国形象进行宣传;建构发展、开放交流的非洲人形象,可以被看作是为强调中非合作模式的成功。央视纪录片通过强烈的认同性处理自我与非洲关系,从而进一步形成中非间趋向协作的“等级关系”和共识取代冲突的“故事情节”。最后笔者在更大视野下,通过对比不同创作主体间对非洲形象塑造的差异,阐释同一形象在不同主体下如何进行书写。通过以上研究,笔者总结在纪录片他者形象呈现中,出于对自我文化的实现与改造,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往往伴随着误读。但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会因为误读而中断,对他者的形象构建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发生转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探究各种形象建构背后的策略,把握形象建构的真实目的。如今为树立和充盈中国文化自信,对于非洲形象的塑造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呈现新特点。一方面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应积极参与到文化建构中,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从自身来看,新时代在塑造中非发展形象时,也应正视自身发展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避免过重的宣传色彩,关注中非文化的互动认知,寻求中非间认同中介,注重他者与自我间的互视,通过多视角来构建丰富多样的非洲形象。

二、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2)中非古代关系史研究四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的中非关系
二、唐代的中非关系
三、宋元时代的中非关系
四、明代的中非关系
五、清代的中非关系及古代中非关系论着
六、余论

(3)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1.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3.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3.2 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内涵界定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资料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资料数据来源
    1.5 本文结构和创新点
2 非洲铁路发展史与中非铁路合作沿革
    2.1 非洲铁路发展沿革及现状
        2.1.1 非洲自然、人文地理概况
        2.1.2 非洲历史概况
        2.1.3 非洲铁路发展的主要特点及现状
    2.2 中非铁路合作发展沿革
        2.2.1 中国对非洲政策演变
        2.2.2 中非铁路合作历史沿革
3 文献综述
    3.1 中非铁路合作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3.2 中国对非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3.3 “一带一路”经济学解释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3.4 中非合作标志性项目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3.5 中非合作中技术转移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3.6 文献述评和研究空间
4 基于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的中非铁路合作分析框架构建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铁路合作的政治文化思考
    4.2 中非铁路合作的政治经济有效性
    4.3 运输经济学视角下的中非合作铁路分析
        4.3.1 产品-资源-网络经济视角下的中非合作铁路分析
        4.3.2 运输业网络形态分层分析框架
    4.4 中非铁路合作分析框架构建
5 从“无”到“形”阶段的中非铁路合作案例分析
    5.1 坦赞铁路概况
        5.1.1 坦赞铁路发展概况
        5.1.2 坦赞铁路客货运输情况
    5.2 坦赞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5.2.1 资本(融资情况)
        5.2.2 技术与人力资本
    5.3 坦赞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5.3.1 无法提供完整运输产品
        5.3.2 没有形成自身交通运输资源体系
        5.3.3 没有形成运输业网络经济
    5.4 坦赞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5.4.1 政策及体制层
        5.4.2 线网及设施层
        5.4.3 企业及组织层
        5.4.4 设备及服务层
    5.5 坦赞铁路对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 以实质合作为主阶段的中非合作铁路案例分析
    6.1 本格拉铁路
        6.1.1 本格拉铁路概况
        6.1.2 本格拉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6.1.3 本格拉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6.1.4 本格拉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6.1.5 本格拉铁路对中非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2 蒙内铁路
        6.2.1 蒙内铁路概况
        6.2.2 蒙内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6.2.3 蒙内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6.2.4 蒙内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6.2.5 蒙内铁路对中非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3 亚吉铁路
        6.3.1 亚吉铁路概况
        6.3.2 亚吉铁路项目实施过程的要素参与情况
        6.3.3 亚吉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6.3.4 亚吉铁路运输业网络分层形态分析
        6.3.5 亚吉铁路对中非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7 中非铁路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典型铁路现状总结及原因分析
    7.2 中非铁路合作不可持续潜在影响分析
    7.3 对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预期及政策建议
        7.3.1 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前景预期
        7.3.2 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对外援助
    2.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客观背景
        2.2.1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2.2.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2.2.3 中国对外援助发展转型
        2.2.4 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
        2.2.5 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历程
        2.3.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起步阶段
        2.3.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发展阶段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国际合作理论
        3.1.2 社会共同体理论
        3.1.3 经济全球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对外援助理论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3.2.3 公益慈善理论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参与式发展理论
        3.3.2 西方现代慈善理论
        3.3.3 第三部门理论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
    4.1 人道主义救援
        4.1.1 紧急救援
        4.1.2 日常援助
    4.2 医疗卫生援助
        4.2.1 基建与物资援助
        4.2.2 义诊活动
        4.2.3 防艾宣传和抗击疫病
        4.2.4 医疗技能培训
    4.3 教育援助
        4.3.1 援助教育基础设施
        4.3.2 学龄儿童营养改善
    4.4 能力培养
        4.4.1 社会组织能力培养
        4.4.2 个人发展能力培养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与影响
    5.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
        5.1.1 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
        5.1.2 参与国际机构对非援助模式
        5.1.3 与中资企业合作援非模式
        5.1.4 独立运作援非模式
    5.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影响
        5.2.1 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
        5.2.2 深化了中非合作内容
        5.2.3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5.2.4 改善了受援地区教育和医疗状况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中国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6.1.1 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
        6.1.2 中国社会组织海外行动能力不强
    6.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国内外环境约束
        6.2.1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
        6.2.2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
        6.2.3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
        6.2.4 受援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
    6.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对策建议
        6.3.1 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
        6.3.2 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
        6.3.3 完善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法规
        6.3.4 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舆论环境
        6.3.5 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资助网络
        6.3.6 强化受援国国情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
        1.3.2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与孔子学院的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文化外交
        2.1.2 公共外交
        2.1.3 软实力
        2.1.4 国家形象
    2.2 有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2.2.1 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
        2.2.2 国家形象与软实力
        2.2.3 公共外交、文化外交、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第3章 中非关系现状与非洲孔子学院现状分析
    3.1 中非关系及中国对非公共外交现状分析
        3.1.1 中非关系
        3.1.2 中尼关系
        3.1.3 中马关系
        3.1.4 中加关系
        3.1.5 中喀关系
    3.2 非洲孔子学院现状分析
        3.2.1 非洲孔子学院概况与发展历程
        3.2.2 非洲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和软硬件资源
        3.2.3 四所案例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设计及目的
    4.2 研究发现
        4.2.1 学习者的基本信息
        4.2.2 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
        4.2.3 孔子学院的情况
        4.2.4 对中国和自己国家关系的看法
    4.3 问题讨论及结论
        4.3.1 学习汉语的动力
        4.3.2 当地孔子学院的情况
        4.3.3 对孔子学院成立的看法
        4.3.4 对中国和学习者国家两国之间关系的看法
第5章 孔子学院开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区域比较
    5.1 中外关系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2 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3 不同国家教育政策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4 孔子学院组织结构对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5 孔子学院传播内容与方法对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与思考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访谈提纲中文版“非洲四个孔子学院开展中国公共外交功能的现状与笔者研究”
附件2: 访谈提纲(英文版)
附件3: 访谈提纲(法文版)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英译汉政治类文本中的冗余平衡 ——《多极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1至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2.1.2 翻译工具的选择
        2.1.3 理论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3.1 初译
        2.3.2 改译
    2.4 译后事项
        2.4.1 自我审校
        2.4.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冗余不足
        3.1.1 增补
        3.1.2 引申与转化
    3.2 冗余过度
        3.2.1 省略
        3.2.2 删除
    3.3 小结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经验总结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8)“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思路和重难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重难点
    1.5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非教育合作发展现状述评
    2.1 中非教育合作战略背景
        2.1.1 南南合作的深入
        2.1.2 中非经贸的扩大
        2.1.3 国际减贫的使命
        2.1.4 世界文化的交融
    2.2 中非教育合作发展历程
        2.2.1 中非教育合作萌芽伊始期(1949-1966)
        2.2.2 中非教育合作曲折探索期(1967-1977)
        2.2.3 中非教育合作承前启后发展期(1978-1999)
        2.2.4 中非教育合作繁荣稳定期(2000至今)
第3章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导下的中非教育合作
    3.1 “一带一路”战略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3.1.1 “一带一路”与中非战略需求解读
        3.1.2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解读
        3.1.3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3.2 中非教育合作的桥梁
        3.2.1 政策沟通:顶层设计与统筹引导结合
        3.2.2 设施联通:教师培训与教学资源并重
        3.2.3 贸易畅通:文化教育产业助力经贸
        3.2.4 资金融通: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共筹
        3.2.5 民心相通:互信互知,互帮互助,互学互鉴
    3.3 中非教育合作的原则
        3.3.1 育人为本,人文先行
        3.3.2 政府引导,民间主体
        3.3.3 共商共建,开放合作
        3.3.4 和谐包容,互利共赢
    3.4 中非教育合作的模式
        3.4.1 国际战略型教育合作
        3.4.2 政府服务型教育合作
        3.4.3 人才资源型教育合作
        3.4.4 联动发展型教育合作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的困境分析
    4.1 非洲对接合作困境
        4.1.1 基础教学资源与结构失衡
        4.1.2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深刻
        4.1.3 教育资本化加剧非洲教育分配不平等
        4.1.4 课程改革对西方依赖严重
        4.1.5 现有在非合作项目缺乏对本土文化适应性
    4.2 中方深入合作挑战
        4.2.1 文化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
        4.2.2 劳动需求与技能培训不匹配
        4.2.3 合作领域发展参差不齐
        4.2.4 合作成效监督和评估不足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转型的途径
    5.1 优化政策导向:由传统援助转向有机互动
        5.1.1 增进政策理解,树优国家形象
        5.1.2 优化政策导向,完善反馈机制
    5.2 鼓励多元协同:由二元对话转向多元联动
        5.2.1 深化“五通”对话,鼓励多边交互
        5.2.2 明细权责关系,政府主导治理
        5.2.3 发展校企合作,转型合作模式
    5.3 创新培养模式:由应试培养到施教因材
        5.3.1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理念
        5.3.2 创新课程特色,塑造人才品牌
        5.3.3 孵化教育成果,吸引全球投资
    5.4 重视适应能力:由单一话语到面向国际
        5.4.1 适应本土环境,保护多元文化
        5.4.2 回应国际需求,面向未来教育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公共产品视角下中国对非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中非跨区域合作与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1.3.1 国内外中非跨区域合作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区域公共产品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中非合作与区域产品供给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层次分析法
    1.5 创新点
        1.6.1 地区主义理论
        1.6.2 新功能主义外溢理论
        1.6.3 公共产品理论
        1.6.4 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界定与总结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的界定
        2.1.2 非洲地区
        2.1.3 “一带一路”
        2.1.4 公共产品跨区域供给
    2.2 小结
第三章 对非公共产品跨区域供给机制建设
    3.1 中国对非援助机制建设
        3.1.1 对非援助理论性基础
        3.1.2 对非援助进程与现状
        3.1.3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非援助机制建设
    3.2 中非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3.2.1 维和与中非警务防务合作建设
        3.2.2 “吉布提保障基地”建设
        3.2.3 “协作式”安全合作体系
    3.3 中非自由贸易与货币体制建设
        3.3.1 跨区域连结与贸易自由化
        3.3.2 “八大行动”举措与人民币国际化建设
        3.3.3 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第四章 中非跨区域合作现状及公共产品作用机制
    4.1 新时期下中非跨区域合作
        4.1.1 中非跨区域合作进程
        4.1.2 中非跨区域合作特点
        4.1.3 中非跨区域合作水平
    4.2 中非跨区域公共产品作用机制
        4.2.1 跨区域公共产品主体作用对象
        4.2.2 跨区域公共产品机制作用的形式
        4.2.3 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性缺陷
第五章 中国对非公共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的不利因素
    5.1 非洲一体化中的国家因素
        5.1.1 非洲次区域内国家发展不均
        5.1.2 非洲域内自然资源不均
        5.1.3 非洲一体化进程缓慢
    5.2 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具有私物化特征
        5.2.1 跨区域公共产品取决于域内供需结构
        5.2.2 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差异性
    5.3 非洲一体化过程负外部因素
        5.3.1 非洲经济负外部性
        5.3.2 区域环境污染与治理
        5.3.3 区域政治国际化的负外部性
    5.4 中国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具有被替代性
        5.4.1 域外大国与非洲合作
        5.4.2 域外大国与中国的竞争
        5.4.3 霸权稳定论视角下中国海外制度建设阻力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世纪以来央视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外文文献研究
        (三)有关“非洲纪录片”的文献研究
        (四)有关“纪录片国家形象建构”的文献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性
    五、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概述
        (一)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二)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外部与内部研究
第一章 央视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谱系
    第一节 初识非洲:政治主导下的非洲幻像(1958-1999 年)
        一、患难与共的兄弟形象
        二、独具魅力的异域形象
    第二节 再识非洲:多元非洲形象呈现(2000 年-至今)
        一、历史悠久与丰富多彩的非洲文化形象
        二、与时俱进与开放交流的非洲人形象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央视纪录片中非洲形象的书写方式
    第一节 去魅化的“词汇”
        一、发展与共赢
        二、古老与新兴
    第二节 趋向协作的“等级关系”
        一、友善与互惠的朋友
        二、对话与共谋的伙伴
    第三节 殊途同归:共识取代冲突的“故事情节”
        一、接纳——交融
        二、携手——共进
第三章 央视与不同创作主体纪录片中非洲形象的对比
    第一节 BBC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
        一、非洲发掘的非在场性
        二、非洲书写的扁平化
    第二节 中国民间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
        一、猎奇化的非洲呈现
        二、个体性话语的补充
第四章 央视纪录片的非洲形象建构意义追寻
    第一节 中非文化的互动认知
        一、正视当前非洲现实问题
        二、寻求中非间认同中介
    第二节 多视角的非洲形象塑造
        一、民间视角参与塑造非洲形象
        二、他者视点与自我观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中非古代关系史研究四十年[J]. 李安山. 社会科学战线, 2021(02)
  • [3]中非铁路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张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同非洲关系研究(1949-1976)[D]. 逯慧. 天津大学, 2020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D]. 昝瑞语. 吉林大学, 2020(08)
  • [6]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研究[D]. 李明诚(Uzodinma Gerlof). 山东大学, 2020(12)
  • [7]英译汉政治类文本中的冗余平衡 ——《多极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1至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仕凡.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研究[D]. 廖高祥. 南华大学, 2020(01)
  • [9]公共产品视角下中国对非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 涂明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新世纪以来央视纪录片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 苏陶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世纪之交的中非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