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际娱乐语言”的解释原则——跨文化交际观

论“交际娱乐语言”的解释原则——跨文化交际观

一、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论文文献综述)

薛旻[1](2014)在《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它采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及交流信息的目的。口译作为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口译作用的日益突显大大增加了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口译研究的发展。本论文由五个章节构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影响俄汉汉俄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研究。第一、二章作为理论研究部分对口译发展史、中外口译研究现状及口译的类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口译的特点、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及口译研究的视角对口译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第三、四章作为实践研究部分以理论为指导,对实践中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结合丰富的实例介绍了口译实践中的实用技巧和应对方法,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其中,第三章对影响口译质量因素的分析从来自语言本身的因素和来自译者自身的因素两方面进行。在探讨来自语言本身的因素时,对俄汉语在词汇、句法和文化上的特点进行对比;在分析来自译者自身的因素时,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进行,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第四章则针对第三章归纳出的影响因素,从平时的口译训练和现场应对两个角度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策略,并结合笔者亲身经历的情况进行实例分析。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了全文的思路,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至今为止,西方口译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理论成果有Gerver (Гервер)提出的全过程口译信息处理范式,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Seleskovitch (Селескович)为代表的释意派理论和以Gile(Жиль)为代表的跨学科实证研究。相比而言,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较晚,尤其对俄汉汉俄口译的研究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本论文可以从实践的角度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俄语学习者及译员在实践中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同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俄汉汉俄口译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丰富的实例资料。

朱德梅[2](2013)在《论汉译日中的不等效现象》文中研究说明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恰如其分地转达给读者,在此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势必产生翻译的不等效现象。本文分析了汉译日中的不等效现象,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张凯[3](2011)在《口译的基本原则新议与口译中的语言形式不对称研究》文中指出口译实际上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口译应遵循"达意"原则和"人文原则"。对蕴涵文化意义的语言的灵活使用是口译的关键、语用的对等是口译的最终目的。为达到这个目标,译员须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领悟礼貌准则等。同时,在口译中,适当使用"不对等"以达成口译的最终目标,并完成口译的基本功能。本文对在口译中为完成其语用功能可能会出现的翻译不对等模型进行了阐释,并期待帮助驱逐译员的"对等"意识,从而成功地完成口译任务。

郑友阶[4](2007)在《口译中语义模糊与功能归结论》文中提出口译是一种即时传媒性质的翻译,其功能是即时传递语际信息。结合现代传媒学,作者用模糊理论来归结口译动态过程产生众多问题的原因,提出用功能翻译理论来解决口译中各种问题,达到口译的最终交际目的。本文用模糊理论来推导口译问题的存在根源,用功能理论来处理各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口译理论的建构。论文第一部分简述口译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口译的概念,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大类。同时阐述了口译动态的四种特征:控制权的转移、在场与不在场、当下性和语境化。结合现代传媒学理论和翻译学定义,指出口译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翻译传播形式。第二章作者主要论述了韩礼德的语法功能理论和纽马克的功能理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探讨各种翻译理论及其理论基础。翻译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语际交流。第三章阐述了模糊理论的定义、模糊理论的普遍性及模糊语言学中的语言歧义和模糊语言两大类。分析了模糊现象在口译中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从模糊理论的视角指出,翻译动态过程涉及到原语、目的语说话者,口译者的听觉理解,口译的内容和环境等方面因素,口译中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由某些因素或环节引起了模糊而产生了问题。这些环节或因素从微观视角透视包括语篇,听觉,语义和语法等;从宏观视角透视涵盖指称、对等、话语和范畴、修辞手法等。第四章主要阐述了目前应用的四种口译原则或理论:原语效应,文化翻译,推理策略和心理认知规则,特别的阐述了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一心理认知学在口译中的应用如吉尔与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和安德逊的三阶段模式。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这些模式聚焦口译员,认为只要口译员提高个人素质,具备相应的语言理论就能达到语际交际的目的。实际上从口译的动态过程和特征来考察,仅仅把口译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是不全面的,也不可能解决口译中的所有问题,因为人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口译理论应该包括整个口译活动的全部参与者、涉及的语言及口译的目的。第五章,笔者在考察前人对口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研究尚缺乏应用功能理论做为口译的理论支撑。指出口译功能理论关键在于功能理论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口译中的各种模糊现象,实现语际交际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功能主义为基点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篇、听觉、指称、对等、话语和范畴、修辞手法和谚语等方面来探讨消除口译模糊,从口译动态过程及相关要素,而不仅是口译者来解释口译的各种问题。文章最后慨括本文主要探讨的两点:一是用模糊理论来归结口译中的各种问题;二是用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来最大限度的消除模糊,达到口译语际交际目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描述性的口译理论基础。

虞秋玲[5](2001)在《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文中指出英语phaticcommunion有“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等译名 ,即所言所语并非为了提供某种重要信息 ,而意在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酬语”的文化共性是指任何民族文化缺之不可 ;“应酬语”的文化差异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我们认为 :汉语“应酬语”的口译原则 ,在现阶段仍应以照顾“老外”的情感为好 ,即要跨越其字面“语言意义”而译出其“情感意义”。

虞秋玲[6](2001)在《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文中研究说明英语phatic communion有“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等译名,即所言所语并非为了提供某种重要信息,而意在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酬语”的文化共性是指任何民族文化缺之不可;“应酬语”的文化差异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我们认为:汉语“应酬语”的口译原则,在现阶段仍应以照顾“老外”的情感为好,即要跨越其字面“语言意义”而译出其“情感意义”。

二、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引言
第一章 口译研究概述
    1.1 口译的发展史
    1.2 口译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西方口译研究现状
        1.2.2 中国口译研究现状
        1.2.3 俄罗斯口译研究现状
    1.3 口译的类型
        1.3.1 按照工作形式划分
        1.3.2 按照口译的传译方向划分
        1.3.3 按照口译的内容及交际环境划分
    1.4 口译研究的方法和学科视角
        1.4.1 翻译学视角
        1.4.2 心理学及语言学视角
        1.4.3 社会文化视角
第二章 口译的特点及其质量评估
    2.1 口译的主要特点
        2.1.1 口译的即席性
        2.1.2 口译的现场性
        2.1.3 口译的独立性
        2.1.4 口译对译员的综合性要求
        2.1.5 口译信息的广泛性
        2.1.6 口译的思维特点
    2.2 口译质量评估
        2.2.1 口译的原则
        2.2.2 口译质量的标准
        2.2.3 口语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口译的影响
        2.2.4 口译质量的测量与评估
        2.2.5 口译行业的国家标准及资格认证
第三章 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
    3.1 来自语言本身的客观影响因素
        3.1.1 俄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
        3.1.2 俄汉语的文化差异
    3.2 来自口译译者自身的主观因素
        3.2.1 智力因素
        3.2.2 非智力因素
第四章 应对影响口译质量因素的策略
    4.1 译前充分准备
        4.1.1 语言知识的储备
        4.1.2 语言外知识的储备
    4.2 笔记法
        4.2.1 口译笔记法的原则
        4.2.2 口译笔记法的格式及注意事项
        4.2.3 俄语笔记符号体系
    4.3 心理调控
    4.4 推理方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2)论汉译日中的不等效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汉译日中的不等效现象
    (一) 词汇翻译的不等效现象
    (二) 句子翻译的不等效现象
    (三) 寒暄语和会话翻译的不等效现象
    (四) 文学作品翻译的不等效现象
三、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四、结语

(4)口译中语义模糊与功能归结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erpretation, a special communicative form of translation
    1.1 The meaning of interpretation
    1.2 Two forms of interpretation
        1.2.1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2.2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1.3 Basic features
        1.3.1 Shift of manipulative power
        1.3.2 Presence and absence
        1.3.3 Instantaneity
        1.3.4 Contextualization
    1.4 Communication
Chapter 2 Linguistic function approaches and translation
    2.1 Halliday's 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and translation
        2.1.1 Halliday's 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2.1.2 Application of Halliday's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2.1.2.1 Discourse analysis
        2.1.2.2 Register analysis
        2.1.2.3 Semantic analysis
        2.1.2.4 Grammatical analysis
    2.2 Newmark's Functionalism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2.2.1 Newmark's Functional Approach
        2.2.2 Newmark'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2.2.1 Semantic translation
        2.2.2.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s
Chapter 3 Semantic fuzziness in interpretation
    3.1 Semantic fuzziness
    3.2 Semantic fuzziness in interpreting
    3.3 Ambiguity
        3.3.1 Discourse ambiguity
        3.3.2 Comprehension ambiguity in auditory
        3.3.3 Lexical ambiguity
        3.3.4 Grammar ambiguity
    3.4 Vagueness
        3.4.1 Reference vagueness
        3.4.2 Equivalence vagueness
        3.4.2.1 Parole and categorization
        3.4.2.2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idioms
Chapter 4 Theory reference to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reduce ambiguity in interpretation
    4.1 SL effect
    4.2 Cultural translation countermeasure
    4.3 Inference strategy
    4.4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gulation
        4.4.1 Gile's model and Xiamen University model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4.4.2 Anderson's three-stage model
Chapter 5 To reduce ambiguity in interpretation by applying functional approach
    5.1 To explain semantic fuzziness by applying the cognitive approach
    5.2 To reduce ambiguity by adopting functional approach in interpretation
        5.2.1 To use functional approach in interpretation
        5.2.2 To reduce fuzziness by the functional theory
    5.3 To adopt function translation approach in interpret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5)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 “应酬语”的定义
二 “应酬语”的语用分布
三 “应酬语”的文化差异
四 追求“交际效果”——“应酬语”的口译原则
五 结语

四、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D]. 薛旻.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2]论汉译日中的不等效现象[J]. 朱德梅.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3)
  • [3]口译的基本原则新议与口译中的语言形式不对称研究[J]. 张凯. 品牌(理论月刊), 2011(06)
  • [4]口译中语义模糊与功能归结论[D]. 郑友阶.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5]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J]. 虞秋玲.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 [6]论“交际性应酬语”的口译原则——跨文化交际观[A]. 虞秋玲.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 2001

标签:;  ;  ;  ;  

论“交际娱乐语言”的解释原则——跨文化交际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