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伯利亚台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构造

西西伯利亚台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构造

一、西西伯利亚地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仇衍铭[1](2019)在《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文中指出石油天然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国家经济建设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巨大。近年来,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达到67%。天然气消费增量、产量和进口量均创历史新高,需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更多地利用境外油气资源。本文在导师完成的相关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以原油资源储量≥1亿吨、原气资源储量≥500亿立方米为下限值,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大油气田数据428组,包括油气田名称(中英文)、国家、洲、经度、纬度、储集岩、时代、构造背景、成矿域、含油气盆地等15个主要属性。编制了世界大型油气田分布图。2.对世界大型油气田在各大洲、国家和不同构造背景、成矿域、地质时代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大油气田的储集岩特征及圈闭类型,初步划分出波斯湾、西西伯利亚、美国西南-墨西哥湾、北海等12个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区。3.总结了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对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波斯湾、北海、马拉开波5个含油气盆地及其产出的大油气田进行了解剖分析。4.在分析世界油气资源与大油气田勘查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和认识。

杜商[2](2019)在《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文中指出全球石油需求量在不断攀升,而全球范围内的常规油气资源量有限,所以非常规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成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众多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中重油资源由于分布广泛,资源巨大,从而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前人对全球范围内的重油资源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不同研究机构和个人都用不同方法进行过资源评价与预测,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就定义而言存在分歧与矛盾,而评价方法多为简单的统计与数学模型推演,评价年限较早,评价参数参差不齐等。此次研究则通过相对全面、较新的资料、参数,运用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全球重点地区(除美洲外)重油资源进行了新一轮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总结分布特征及战略选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为重油勘探开发提出建议。本文重新拟定了重油定义指标,认为重油(或称为重质原油,英文名:heavy oil)的第一指标为API(重度)为10-25°,第二指标为粘度在100-10000cP(厘泊)之间。通过体积法衍生出两种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资源评价的新方法:网格法以及参数概率分布体积法。确定了五种开采技术及其适用界限与可采系数。分别为蒸汽驱(35-75%)、蒸汽辅助重力泄油(40-75%)、N-solv技术(40-75%)、冷采(10-20%)和蒸汽吞吐(15-25%)。蒸汽驱等高可采系数的技术对重油属性要求很高,低可采系数的冷采技术则要求相对较低,普遍适用。按照统一标准系统地提取了全球范围内(除美洲地区)47个重油盆地的资源评价参数,包括重油储层埋深、厚度、含油饱和度等,为科学合理开展全球重油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通过对全球范围内(除美洲地区)47个重油盆地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可知,全部目标盆地的重油地质资源量为3341.2×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926.7×108t。其中,中阿拉伯盆地和西阿拉伯盆地(或统称阿拉伯盆地)地质资源量最大。技术可采资源量前三位依次为西阿拉伯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中阿拉伯盆地。重油的成矿模式包括斜坡降解型、构造抬升型、古油藏破坏型、断裂疏导型。其中以断层疏导型和斜坡降解型为主导。属性上重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侏罗系-新近系埋深较浅的地层,平面上重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俄罗斯西部地区。重油分布地区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划分为五个区带,分别是阿拉伯板块区、乌拉尔山系区、欧亚狭长带、太平洋沿岸带(西岸)和非洲边缘带。评分对比后优选出了全球重油战略选区,最优选择为中东地区和中亚-俄罗斯地区。最优评价单元依次为西阿拉伯盆地白垩系评价单元、中阿拉伯盆地侏罗系评价单元、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石炭系评价单元、滨里海盆地白垩系评价单元、西阿拉伯盆地三叠系和中阿拉伯盆地白垩系评价单元。

王大鹏[3](2016)在《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已发现2512个油气田,探明和控制(2P)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储量分别为124.4×108t、48.1×1012m3和60.9×108t,折合成油当量为571.5×108t,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总储量的24.1%。本论文针对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开展研究,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最新资料为基础,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和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表征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的时空宏观分布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格架、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域性蒸发岩盖层和生储盖的有效配置。源盖控烃、近源成藏、优质储层油气富集是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区域上,已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油气分布表现为“两纵一横”的特征,“一横”大致对应于特提斯域,“两纵”主要指劳俄大陆西缘和东缘。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储层埋深上,油气储量集中分布于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盆地类型上,油气最富集的是被动陆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通过对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大油气田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了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基于主要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源位”结构的剖析,揭示了油气成藏体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统计分析,创新总结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主要源自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烃源岩,岩性以泥页岩和沥青质泥页岩为主,白云岩和生物礁是最重要的储集岩类型。封盖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和石炭系盖层,尽管致密碳酸盐则是最普遍的盖层类型,但蒸发岩封盖的油气储量最多。油气藏类型因地而异,中东地区以构造型为主,前苏联地区以复合型圈闭为主,北美地区构造与地层圈闭油气储量相当,中国以构造和复合型圈闭为主。

高金尉,何登发,童晓光,王兆明,文竹,杜鹏,李涤,刘政,马德龙[4](2014)在《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文中提出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王四海,费琪,高金川[5](2013)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地质特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伯利亚地台是俄联邦陆上最后一个油气储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的区域,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重要供油基地,是"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供气基地,亦是中国油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重要战略选区。地台内的超大坳陷是烃源岩富集与沉积的最佳场所,大型古隆起及其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古隆起与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为大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地台内,发育在古坳拉槽和裂谷盆地的里菲系、文德系黑色泥页岩和高碳泥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地台内里菲系巨厚碳酸盐岩建造、文德系和下寒武统盐下陆源碎屑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以及地台边缘前陆坳陷区发育的砂岩(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白垩系)均为重要的油气储层;中寒武统膏盐岩层厚度大、区域分布稳定,是重要的盖层。中国北方震旦系与西伯利亚地台里菲系的时代大致相同,均具有巨厚沉积特点,在含油气建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研究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地质特征,可为我国在深部找油及与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合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于明德[6](2012)在《洛伊凹陷三叠纪构造体制变迁及其油气运聚响应》文中指出洛阳-伊川凹陷(洛伊凹陷)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是在华北地块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中新生代小型山间叠合凹陷,整体呈近NW向展布的“T”字形态,东西长约120km,南北宽约20-80km,面积约5800km2;区域上处于中国中东部秦岭-大别造山带东北缘、华北板块西南缘,是中国大陆“南北划分、东西连接”的枢纽地带;正是由于洛伊凹陷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接处的北缘,为太行造山带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之间构造运动产生的多应力汇聚部位,造成其多期次构造变迁和不均衡的后期改造,且凹陷勘探目的层三叠纪沉积地层均遭受不同程度剥蚀,研究其构造演化历史难度颇大,影响了区内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本课题研究以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油气盆地分析学为理论依据,运用人机连作工作站及2DMove等先进软件与计算机技术,将地质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宏观构造与微观地质分析、石油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有机结合,以断裂-褶皱构造、剥蚀厚度与平衡剖面分析及构造运动学研究为主线,综合应用地质露头、钻探成果、二维地震等,把剥蚀厚度恢复、平衡剖面编制、古构造重塑与分析等技术充分应用于区内三叠系不同尺度构造解析和动力学分析、剖面地层缩短研究及古构造面貌分析、断裂-褶皱变动、古构造面貌演化与油气运聚响应的变化研究之中,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区内现今断裂-褶皱构造组合样式、形成期次与变形特征、发育圈闭类型与特点、构造变形力学机制、三叠系各层系剥蚀与动态平衡应变特点等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三叠纪断裂-褶皱变动在区内烃源岩分布、储集层形成与改造、各类圈闭的发育与分布、油气的生成与运聚等响应特点探讨,取得如下成果认识。(1)据钻井、地质露头、古生物和地震解释成果,在研究区内主地层单元间识别出11个不整合面、6个主要构造层,新发现对区内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的上古生界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在初步查明三叠系纵横向分布特点基础上,将洛伊凹陷细分为“三鼻五次凹一推覆”的基本构造格局,系统分析了不同区带因压扭-走滑作用形成的控凹、控带、控源和控藏等主要断裂的展布与级序及形成机制,以及以北西-北西西向持续活动的主断裂和仅后期活动具切割或改造作用的北东东-近东西向辅助断裂等。(2)依据纵横向断裂-褶皱特点,总结了其发育的挤压构造、反转构造、逆牵引构造和走滑构造等四大类7种组合样式,分析了现今各层系构造变形的“北东分带、北西分区”特点、NNE-SSW向挤压主应力的力学形成机制和应变力学特点,以及因此形成的西南缘逆冲推覆强烈变形带、中部中等变形带和北部弱变形区带等3个构造变形带;根据发现落实的圈闭形态与成因,把区内圈闭划分为构造类圈闭、地层类圈闭、岩性类圈闭、复合类圈闭等4大类型和背斜型、断背斜型构造等10个亚类,分析了各类圈闭沿区内构造带、断裂、不整合面和地层剥蚀线等分带性分布的规律,以及在不同层系继承性、上下叠置的特点等,提出上三叠统自生自储式致密砂岩类构造-复合类型圈闭是主要的油气勘探方向。(3)根据“点-线-面”上剥蚀厚度恢复研究认为,上三叠统是区内抬升剥蚀范围和厚度最大的层系,其最大剥蚀厚度3600m左右,一般1600-2000m左右,总剥蚀趋势由周缘向凹陷中带呈明显“环带状”由大到小变化。(4)典型剖面平衡复原认为,三叠纪绝大多数断裂具同生断裂性质,晚古生代-燕山期之前地层快速缩短期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椿树腰期-谭庄期,地层挤压缩短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从西北到东南、由西南到东北主应力时空变化为典型“剪刀差式”变化;各时期平衡联合剖面的平衡应变分析认为,区内动态演化特征可分为海西晚期挤压类大型逆冲推覆与局部拉张同生阶段、印支早期快速强烈挤压-反转构造形成阶段、中三叠世弱挤压同生变形阶段、晚三叠世不均衡整体坳陷与冲断伴生阶段、燕山期强烈逆冲推覆差异隆升剥蚀与喜山期不均衡拉张裂陷等5个阶段;并以此重塑了海西晚期上古生界沉积后遭受不均衡显着抬升和剥蚀而形成的“三凸两凹”格局,刻画了早-中三叠世“凸者变低、凹者转深”变化特点,再现了晚三叠世三鲁断裂和宜伊断裂持续挤压后在其深盘所形成的椿树腰期的类前陆初期坳陷型深坳带,以及谭庄期更大级别的类前陆坳陷型沉积和随之以不同幅度出现的3个水下鼻状凸起在区内的不断变化特点。(5)据古构造面貌与断裂褶皱的关系,论述了三叠纪各时期持续性发育的断裂与水下古凸起对古沟谷与古水流的延伸与迁移的控制作用,深入分析了持续挤压环境下稳定类前陆坳陷对上三叠统巨厚浅湖-深湖相优质主力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与改造作用,提出了持续性发育的断裂-褶皱对区内发育的不同类型圈闭具控制作用,而且水下古凸起与走滑断裂的持续性发育不但控制着区内致密砂岩的有利储集层分布,也为构造-裂缝性储集层的形成与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谭庄组-椿树腰组油气运聚流体势的差异、油气运聚“分割槽”的变化和沿着小型鼻状运移梁油气的“汇聚状”运聚特点,分析了断裂对油气优势运聚“高速通道”的形成与改善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因此而形成的T1井区上三叠统“六低”型致密砂岩复合型圈闭的源内近距离运聚成藏特点。(6)在各项成果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洛伊凹陷寻村-鸦岭等继承性发育的大型构造-复合类圈闭、义马-宜阳-伊川北等各种岩性圈闭与地层型圈闭和中-下三叠统致密砂岩等3大油气勘探领域,以及三叠系的继承-再生型、改造-保存型、改造-残存型和改造-破坏型等4大类油气保存单元和近期最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寻村-鸦岭鼻状构造带等。

杜鹏,何登发,张光亚[7](2011)在《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是俄罗斯联邦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气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截至2007年年底,西西伯利亚盆地天然气的已发现可采储量为16.1×1012m3,其中未开发油气田中的储量占9.96×1012m3,未发现资源量为31.6×1012m3。以盆地中57个大气田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北部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认为上侏罗统巴热诺夫组及其相当的层系是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最重要的生气层,其有机碳含量超过7%;白垩系顶部的赛诺曼阶砂岩是大多数大气田(80%的天然气)的储层,平均厚度达800m。盆地内发育了大量复杂的构造—地层圈闭,已发现的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努尔明长垣、梅德韦日长垣等盆地北缘的隆起区。未来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与储量增长区仍是南喀拉—亚马尔、纳德姆—塔兹含油气省。

杜鹏[8](2011)在《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文中指出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是俄罗斯联邦面积最大、油气储量最大和产气量最高的一个含油气盆地,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开发的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以石油地质学和油气资源评价为基础,对西西伯利亚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该地区的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以盆地中105个大油气田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详细地分析了盆地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油气成藏要素。对典型大油气藏进行了解剖,大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大油田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南部。通过本次研究总结出西西伯利亚盆地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几个特点:(1)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纳德姆-塔兹、南喀拉-亚马尔含油气省。乌连戈伊、杨堡、梅德维日等大气田的气藏主要集中在上白垩统储集层内,赛诺曼阶是主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其上部土仑阶的泥岩为全区域性盖层。(2)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油田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南部,主要是中鄂毕含油气省。其石油和凝析油储量占了全盆地的59.1%。盆地内大油田主要烃源岩是上侏罗统巴热诺夫组海相泥岩,波库尔组为主要储层。(3)上侏罗统巴日诺夫组及其相当的层系是西西伯利亚盆地最重要的生油气层,其有机碳含量超过7%;白垩系顶部的赛诺曼阶砂岩是大多数大油气田的储集层,平均厚度达800m。盆地内发育了大量复杂的构造—地层圈闭,大型油气藏主要为构造型的,即广泛分布着与长垣、穹窿等大型隆起有关的油气聚集带。(4)未来石油储量增长的主要勘探目标仍是中鄂毕含油气省以及纳德姆-塔兹含油气省的尼欧克姆统和侏罗系,而天然气储量的增长仍将依靠纳德姆-塔兹含油气省和喀拉-亚马尔含油气省的波库尔组。

贾小乐[9](2011)在《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波斯湾盆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和气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我国的海外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在这一地区不但石油聚集条件优越,而且也非常有利于天然气成藏,这是什么地质条件决定的?这是国内外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以波斯湾盆地已发现的155个大油田和54个大气田的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田和大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前寒武系烃源岩、古生界志留系烃源岩、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烃源岩及新生界的烃源岩。在阿曼南部,油气主要产层为古生代碎屑岩储层;在阿曼北部,油气主要产层为中生代储层;在阿拉伯盆地中部,以中生代产层为主,在扎格罗斯次盆地,以新生代产层为主。油气主要受下三叠统Sudair组致密灰岩区域盖层、上侏罗统提塘阶Hith组硬石膏盖层、中白垩统赛诺曼阶页岩、上白垩统薄层灰岩和下—中新统下Fars组(Gachasaran组)蒸发岩系等封盖,在构造圈闭的环境下聚集成藏。分析得出,大油田发现高峰集中在1950-1990年时间段,大气田发现高峰集中在1960-1980年时间段。沙特阿拉伯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次盆地大油田最富集,伊朗境内的扎格罗斯次盆地大气田最富集。在扎格罗斯次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层系;而在中拉伯次盆地,二叠系—三叠系、古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层系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层系;在鲁卜—哈利次盆地,侏罗系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层系,其次是二叠系和白垩系层系;在阿曼次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和白垩系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层系;在维典美索不达米亚次盆地,白垩系是油气最富集的层系。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最主要的产层为中生界,主要的岩性为碳酸盐岩,主要集中3km以内埋深范围。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分布、有效储盖组合、基底隆起带和转换带、盐层、晚期构造挤压对大油气田分布的区域和聚集的层位有重要的控制因素。波斯湾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预测有利勘探区为:一是勘探成熟区的进一步的构造型圈闭勘探;二是勘探成熟区的非构造型圈闭勘探目标;三是勘探程度低的地区的勘探。

邹才能,张光亚,陶士振,胡素云,李小地,李建忠,董大忠,朱如凯,袁选俊,侯连华,瞿辉,赵霞,贾进华,高晓辉,郭秋麟,王岚,李新景[10](2010)在《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成熟探区、新地区新盆地及非常规油气藏(场)等7大领域。这些重大发现涉及油气勘探中的常规与非常规2类油气资源。常规石油地质强调在单一明确圈闭中的油气运聚和成藏规律;非常规石油地质重点研究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与非常规技术等。非常规油气藏(场)在地质特征、分类方案、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勘探阶段等方面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需要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发展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图8表7参63

二、西西伯利亚地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西伯利亚地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2.1 世界油气资源概况
    2.2 世界大型油气田数据采集
    2.3 世界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第3章 世界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3.1 劳亚成矿域大型油田地质特征
    3.2 冈瓦纳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3.3 特提斯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3.4 环太平洋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第4章 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分析
    4.1 世界油气资源与大油气田勘查潜力
    4.2 油气资源战略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资源评价目标、方法的确定
    2.1 目标盆地的选取
    2.2 重油的界定
    2.3 资源评价方法的确定
    2.4 可采系数的确定
第3章 重油资源地质特征
    3.1 重油资源成矿模式
    3.2 重油资源富集盆地
    3.3 典型盆地重油地质特征
        3.3.1 中阿拉伯盆地
        3.3.2 西阿拉伯盆地
        3.3.3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3.3.4 蒂曼-伯朝拉盆地
        3.3.5 红海盆地(苏伊士湾盆地)
        3.3.6 典型盆地重油地质特征对比
第4章 全球重点地区重油资源评价
    4.1 重油资源评价综述
    4.2 典型盆地重油资源评价
        4.2.1 中阿拉伯盆地
        4.2.2 西阿拉伯盆地
        4.2.3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4.2.4 蒂曼-伯朝拉盆地
        4.2.5 红海盆地(苏伊士湾盆地)
        4.2.6 典型盆地重油资源评价对比
第5章 全球重点地区重油资源分布特征与战略选区
    5.1 全球重油资源属性分布特征
    5.2 全球重油资源平面分布特征
    5.3 全球重油资源战略选区
第6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研究
        1.3.2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研究
        1.3.3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体系结构研究
        1.3.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的地质背景
    2.1 前寒武纪
    2.2 早古生代
        2.2.1 寒武纪
        2.2.2 奥陶纪
        2.2.3 志留纪
    2.3 晚古生代
        2.3.1 泥盆纪
        2.3.2 石炭纪
        2.3.3 二叠纪
第3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时空分布特征
    3.1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概况
    3.2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域分布特征
        3.2.1 油气大区分布
        3.2.2 构造域分布
        3.2.3 盆地分布
    3.3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层系分布特征
        3.3.1 下古生界
        3.3.2 上古生界
    3.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埋深特征
第4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4.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烃源岩特征
        4.1.1 不同层系烃源岩贡献
        4.1.2 不同层系烃源岩盆地分布
        4.1.3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烃源岩类比分析
    4.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特征
        4.2.1 不同储层类型及储量
        4.2.2 白云岩储层油气分布
        4.2.3 生物礁储层油气分布
        4.2.4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储层类比分析
    4.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盖层特征
        4.3.1 不同层系盖层与油气储量关系
        4.3.2 不同岩性盖层与油气储量关系
        4.3.3 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盖层类比分析
    4.4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特征
第5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及分布特征
    5.1 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及划分
    5.2 油气成藏体系的结构分类
    5.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体系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5.3.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单源型油气成藏体系
        5.3.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多源型油气成藏体系
    5.4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移特征
第6章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6.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概述
        6.1.1 大油田油气资源概况
        6.1.2 大油田勘探发现史
    6.2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地质特征
        6.2.1 烃源岩特征
        6.2.2 储集层特征
        6.2.3 盖层特征
        6.2.4 油气藏类型特征
    6.3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分布特征
        6.3.1 区域分布特征
        6.3.2 层系分布特征
        6.3.3 盆地类型
        6.3.4 储层埋深特征
    6.4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
    6.5 对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的启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含油气盆地编号与盆地名称、盆地类型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背景
    1.1 范围
    1.2 构造单元划分
    1.3 地层特征
    1.4 形成演化
        1.4.1 三大克拉通和古大西洋的形成(太古宙—早古生代)
        1.4.2 加里东褶皱带形成(中奥陶世—早泥盆世)
        1.4.3 巨型裂谷的发育(中泥盆世—早石炭世)
        1.4.4 联合古陆形成(晚石炭世—晚三叠世)
        1.4.5 联合古陆解体、加拿大洋盆和马卡罗夫洋盆形成以及大西洋开始形成(早侏罗世—晚白垩世)
        1.4.6 北大西洋形成和欧亚海盆形成(新生代)
    1.5 北极地区盆地的分布和发育史
2 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
    2.1 烃源岩
        2.1.1 下古生界烃源岩
        2.1.2 中—上古生界烃源岩
        2.1.3 中生界烃源岩
        2.1.4 新生界烃源岩
    2.2 储层
        2.2.1 古生界储层
        2.2.2 中生界储层
        2.2.3 新生界储层
    2.3 盖层
    2.4 圈闭
    2.5 油气生成和运移
3 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
    3.1 平面分布特征
    3.2 在不同层位中的分布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5)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地质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西伯利亚地台的基本地质特征
    1.1 地台基底特征
    1.2 地台盖层特征
2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生、储、盖基本特征
    2.1 烃源岩、储层及盖层特征
    2.2 储盖组合分类
    2.3 储盖组合特点
3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地质分区
    3.1 哈坦加-维柳伊含油气省
    3.2 勒拿-通古斯含油气省
4 西伯利亚地台油气分布规律
5 西伯利亚地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6 几点认识

(6)洛伊凹陷三叠纪构造体制变迁及其油气运聚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进展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点
    五、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六、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1章 豫西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第1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物理场特征
    第2节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对华北板块南缘的作用
第2章 沉积地层与构造层的划分
    第1节 地层与沉积特征
    第2节 主要地层单元间的不整合界面
    第3节 主要构造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3章 凹陷中的断裂与构造变形特点
    第1节 三叠系构造单元划分
    第2节 主要断裂及其与褶皱的组合样式
    第3节 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第4节 洛伊地区主要圈闭发育特征
第4章 地层剥蚀研究与古构造面貌恢复
    第1节 三叠系剥蚀厚度恢复及剥蚀特点
    第2节 平衡剖面的编制与各区块平衡缩短分析
    第3节 区内断裂-构造平衡应变的运动学特点
    第4节 洛伊凹陷三叠纪古构造面貌的重塑与分析
第5章 断裂-构造变迁对三叠系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第1节 对区内烃源岩分布与有效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
    第2节 对区内不同类型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
    第3节 构造演化对区内油气运聚与保存的控制
    第4节 油气勘探领域与有利区带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地层系统
        1.2.1 侏罗系
        1.2.2 白垩系
    1.3 盆地北部构造—沉积演化
2 北部大气田形成条件
    2.1 烃源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
    2.2 储盖组合类型
        2.2.1 储集层系及储集类型
        2.2.2 盖层及储盖组合
    2.3 主要圈闭类型
    2.4 主要大气田特征
        2.4.1 乌连戈伊气田
        2.4.2 博瓦涅科夫气田
3 北部大气田分布规律
    3.1 已发现天然气储量的平面分布
    3.2 天然气原始资源量分布层位
    3.3 大型天然气田的主控因素
4 结论

(8)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第2章 西西伯利亚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2.1 区域概况
    2.2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2.3 盆地构造演化
    2.4 盆地沉积体系演化
    2.5 盆地地质结构与构造单元
第3章 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3.1 纳德姆-塔兹含油气省概况
    3.2 南喀拉-亚马尔含油气省概况
    3.3 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
    3.4 典型大气田解剖
    3.5 大气田分布规律
第4章 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油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4.1 中鄂毕含油气省概况
    4.2 凯梅索维-瓦休甘含油气省
    4.3 乌拉尔-费罗洛夫含油气省
    4.4 典型大油田解剖
    4.5 大油田的形成条件
    4.6 大油田形成主控因素
    4.7 大油田分布规律
第5章 西西伯利亚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潜力
    5.1 西西伯利亚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5.2 西西伯利亚盆地油气勘探的远景区和远景层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 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数据表
    附表2 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油田数据表
附录

(9)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波斯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1 大地构造位置
        2.1.1 地理背景
        2.1.2 地质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2.1 阿拉伯地盾的克拉通化特征
        2.2.2 冈瓦纳大陆阿拉伯边缘的古生代演化特征
        2.2.3 中—新生代演化特征
    2.3 构造单元特征
        2.3.1 阿拉伯地盾特征
        2.3.2 稳定大陆架特征
        2.3.3 扎格罗斯—阿曼山褶皱区特征
    2.4 地层沉积特征
        2.4.1 主要地层单元
        2.4.2 沉积演化史
第3章 油气地质特征
    3.1 波斯湾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3.1.1 烃源岩
        3.1.2 储集层
        3.1.3 盖层
        3.1.4 圈闭
    3.2 重点含油气次盆地
        3.2.1 扎格罗斯次盆地
        3.2.2 中阿拉伯次盆地
        3.2.3 鲁卜哈利次盆地
        3.2.4 阿曼次盆地
        3.2.5 维典美索不达美亚次盆地
    3.3 小结
第4章 大油气田形成机制
    4.1 大油气田
    4.2 典型大气田形成机制
        4.2.1 北方—南帕斯(North-South Pars)气田
        4.2.2 Awali 气田
        4.2.3 Sajaa 气田
    4.3 典型大油田形成机制
        4.3.1 加瓦尔(Ghawar)油田
        4.3.2 大布尔干(Greater Burgan)油田
    4.4 大油气田形成机制小结
第5章 大油气田分布规律
    5.1 分布特征
        5.1.1 按发现年代的分布特征
        5.1.2 按油气属性的分布特征
        5.1.3 按储层地质时代的分布特征
        5.1.4 按岩性的分布特征
        5.1.5 按埋深的分布特征
        5.1.6 按圈闭类型的分布特征
        5.1.7 按最终可采储量的分布特征
    5.2 分布规律
        5.2.1 构造背景对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
        5.2.2 有效烃源岩分布对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
        5.2.3 有效储盖组合对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
        5.2.4 基底隆起带和转换带对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
        5.2.5 盐层对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
        5.2.6 晚期构造挤压对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
第6章 油气资源与勘探前景
    6.1 油气资源现状
        6.1.1 储量特征
        6.1.2 产量特征
        6.1.3 储采比特征
        6.1.4 油气资源评价
    6.2 勘探前景
        6.2.1 勘探潜力分析
        6.2.2 勘探目标的预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及奖励

(10)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规律
    1.1 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
        1.1.1 特提斯构造域
        1.1.2 被动大陆边缘
        1.1.3 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
        1.1.4 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
    1.2 非常规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分布
        1.2.1 前渊坳陷与斜坡
        1.2.2 盆地 (坳陷) 中心与斜坡
        1.2.3 克拉通向斜与斜坡部位
        1.2.4 高寒地带、高纬度区等冻土带
2 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与启示
    2.1 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2.2 岩性-地层油气藏
    2.3 前陆冲断带构造油气藏
    2.4 碳酸盐岩油气藏
    2.5 成熟探区
    2.6 被动陆缘深水地区
    2.7 新地区新盆地
    2.8 非常规油气藏 (场)
3 中国油气勘探领域进展
    3.1 岩性-地层油气藏、冲断带构造油气藏等领域是发现大油气田和增储的主体
    3.2 新地区新盆地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
    3.3 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 (场) 是未来勘探重要类型
4 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的必要性
    4.1 常规石油地质
    4.2 非常规石油地质
        4.2.1 非常规石油地质基本内涵
        4.2.2 非常规油气藏 (场) 分类
        4.2.3 非常规油气藏 (场) 地质特征
        4.2.4 非常规油气藏 (场) 研究内容
        4.2.5 非常规油气藏 (场) 资源分布预测技术
        4.2.6 非常规油气藏 (场) 评价方法
        4.2.7 非常规油气藏 (场) 勘探潜力与发展战略
    4.3 找油启示
5 结论

四、西西伯利亚地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D]. 仇衍铭.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2]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D]. 杜商. 吉林大学, 2019(11)
  • [3]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王大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4]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J]. 高金尉,何登发,童晓光,王兆明,文竹,杜鹏,李涤,刘政,马德龙. 中国石油勘探, 2014(01)
  • [5]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油气资源地质特征探析[J]. 王四海,费琪,高金川.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6)
  • [6]洛伊凹陷三叠纪构造体制变迁及其油气运聚响应[D]. 于明德. 吉林大学, 2012(09)
  • [7]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J]. 杜鹏,何登发,张光亚. 中国石油勘探, 2011(03)
  • [8]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D]. 杜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6)
  • [9]波斯湾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D]. 贾小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6)
  • [10]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J]. 邹才能,张光亚,陶士振,胡素云,李小地,李建忠,董大忠,朱如凯,袁选俊,侯连华,瞿辉,赵霞,贾进华,高晓辉,郭秋麟,王岚,李新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02)

标签:;  ;  ;  ;  

西西伯利亚台地东南部古生界油气田成因与构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