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一、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肖芬,汪丁,李峥,吴琼,汪光庆[1](2021)在《基于PFIC模式下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江西地方传统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地方传统建筑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建筑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建筑普遍面临着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基于长期的实地调研,文章简要概述了江西地方传统建筑的发展现状,对其保护与活化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探讨在基于PFIC模式下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策略。其内容包括:建筑群体规划保护创建(Produce)、建筑单体分级保护创立(Found)、原住居民生活空间活化创新(Innovate)与公共空间价值活化创造(Create)。

孙幸之[2](2021)在《吉安地区渼陂古村传统建筑艺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君瑶[3](2021)在《徽派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校本课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嘉奇[4](2021)在《江西传统民居活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燕坊古村艺术家工作室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民居,作为社会结构内的一个重要群体,逐步被人类学、建筑学、美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人员所关注。而江西传统民居历史文化悠久,但因其地处相对较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相关因素影响,使得该地区的传统民居保留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固有文化特征,且在一个相对于稳定的时间内,可以良好的体现出一个区域的原真性及相应的生活状态,可为相关研究人员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提供标准。本文选取江西省吉安市燕坊古村作为研究载体,以此作为传统民居活态化改造设计的基本出发点。首先,查询该地区相关文献并深入村落展开调研,提出研究课题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圈定并整理出研究框架。其次,通关对该村落的调研,梳理出该村落的布局形式、建筑特点、地域文化以及村落现状等,作为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最后,通过对活态化改造设计理论与国内外相关宪章、案例的研究与学习,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方法和策略,作为本文的理论参考基础。在传统民居改造时,强调保留其原有内容,发展其自身的载体,从而达到活态。借助该理论的指导,结合本村落的现状,探讨出村落的发展模式、建筑改造的方式及文化传承。

李思超[5](2021)在《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文中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根基之一是采用文献来考证其学术发展脉络,即文献本是“记录一切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代称。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成为一种常态化。知识更新速度远大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随着文献数量激增,现今已经难以通过窥见全貌。亟待需要进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化总结,梳理其研究历程。首先,在文献收集1236篇学术论文和50余部着作的基础上,采用“远读”方法对其从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图景描摹:(1)论文关键词视角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宏观演进特征。(2)科学知识图谱下的陕西民居和聚落(3)比较了陕西和全国相关研究的关系(4)陕西民居研究和陕西地区建筑工作者进行的其他地区民居研究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论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早期探索(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稳步发展(改革开放——21世纪初),多元繁盛(21世纪初——至今)。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的大事件进行了解读。最后,从现有的陕西地方通史和全国民居相关着作、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着作和98篇代表性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内容的归纳,梳理出具体的8大研究主题和具体的21个研究方向。本研究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基础资料,为未来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参考样本。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发展。

潘璐冉[6](2021)在《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文中提出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对建筑高技术发展的重视,城市独有的地域文脉特性在追求先进技术创新时渐渐丢失。因此,在建筑营建过程中,应通过探寻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以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本文基于对传统建筑文脉的追溯与传承,立足于徽州地区宗祠建筑,以传统绿色营建智慧为切入点,运用实地调研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环境到建筑内部,从营建理念到营建技法,深度研究总结出徽州地区宗祠建筑中的绿色营建智慧。首先,从地域文化、规划选址、建筑特征三个方面对徽州地区宗祠建筑规划选址及地域特征进行了详细信息梳理与案例分析。总结出地方文脉的特征与要点,为后续传统绿色营建技术的选取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选取的理念与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筛选与提取:第一,基于国家标准的绿色技术理念提取。从国家标准层面总结出能成为绿色技术应满足的四点理念;第二,基于因地制宜的绿色技术评定。以徽州为例,使用Climate Consultant气象数据分析软件输出徽州地区的气象情况,归纳出8个徽州地区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评定的适应性要点;第三,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技术优化。强调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中的文脉延续。最终得出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技术所具备的5项特征,为后续选取绿色营建技术提供方法与依据。最后,通过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选取的理念与方法,从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空间、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四大方向上选取出其中符合条件的各种绿色营建技术,并根据其对建筑及环境影响程度与作用的不同逐一分析,共总结出30个营建技术。并通过Phoenics和Ecotect模拟软件对部分绿色营建技术进行模拟计算,将绿色技术量化。通过十分直观的可视化结果,输出科学的量化数据,印证该宗祠建筑的绿色营建技术是能够对建筑环境起到优化改善作用的。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对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绿色营建智慧进行了科学的梳理与分析,双重验证其绿色优化作用,为公共建筑的修缮、改造与更新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图[53]表[14]参[85]

岳一然[7](2021)在《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当前鲁西南地区部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的需求和村落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多项政策,当前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良好。传统村落本身就因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人文艺术气息和历史建筑而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适合旅游发展的传统村落也需要对其人居环境进行提升,以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要求。所以对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更新对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村落产业良性发展有重要价值。鲁西南传统村落在自然禀赋、历史沿革、人居环境、旅游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共性也有特性。分析、归纳、梳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内涵,现存人居环境问题及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因素与指标。建立适用于该地区传统村落的评价体系以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人居环境更新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炼该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策略。本次研究中,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相关概念辨析;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人居环境评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其次,研究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和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由此总结提炼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架。通过对典型研究对象的调研,梳理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情况及人居环境更新情况,总结其优势与劣势。结合对鲁西南地区的走访调研和生活实践,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AHP法等统计学方法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化评价体系,得出“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走访调研情况,对筛选出的鲁西南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使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得出乡村旅游背景下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更新情况的数值化得分。最后,基于评价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在走访调研和生活实践发现的问题,以上九山村为例提出“基于评价体系的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和旅游发展提升策略。鲁西南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人居环境更新整体水平一般,旅游发展程度和人居环境更新情况呈现出正相关性。其中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有较为积极的发展,但是其人居环境更新的部分内容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本文以上九山村为例从功能分区、发展模式、文创产业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发展优化策略;从提升基础设施、维护传统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以期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状况,并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余顺利[8](2021)在《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内容,实施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其中文化艺术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源泉,在乡村景观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以艺术独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景观建设中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作为探索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新模式,成为实现乡村社会、人文、生态、风貌修复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文化精神不断缺失、乡村面临转型和复兴的背景下,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为纽带介入乡村振兴,探索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为乡村传统文化复兴和乡土空间再造提供多元化的启示,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景观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和现象的综合表现。论文从艺术介入的视角,对乡村景观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论文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为研究对象,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乡村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剖析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艺术导入型、艺术入驻型、艺术合作型等模式对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最大化变异原则选取了设计丰收项目、碧山计划、郝堂村、西河村、许村计划等不同区域、不同艺术介入方式的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对其中实践的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影响因素,提出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并通过对瑶里镇绕南村的设计实践,对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进行应用。论文探索研究了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为乡村风貌塑造和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路径和方法,为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及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增加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村民认同感及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熊倩[9](2021)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除了要守住最基本的脱贫成果外,持续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问题,保护好绿水青山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大多数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片面追求人工美,忽视乡村发展的本质,自然景观没有得以保护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有必要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进行审美观念的革新,为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策略。本文以美丽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层次分析、实例研究等方法,利用yaahp、ArcGIS等软件,从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两方面出发,对生态美学进行基础性研究,分析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整理乡村景观资源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乡村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美丽乡村的生态美学景观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规划要点和运用策略,从而对新宁县桂山村的美丽乡村景观进行规划实践。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研究课题背景分析以及研读文献法对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相关基础的梳理,分析出美丽乡村景观的相关生态美学特征体现在生态和谐美、生活诗意美、生产活力美和人文艺术美。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等相关政策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为下文提出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归纳演绎法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优秀乡村景观规划案例的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的34项关联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其层次排序值:生态和谐美(0.4943)>生产活力美(0.2532)>生活诗意美(0.1804)>人文艺术美(0.0721)。在此基础上,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针对每个点提出对应的生态美学运用策略,分别为维护生态原真和谐美的乡村生态景观、构建生活诗意栖居美的乡村生活景观、推动农业生产活力美的乡村生产景观、来传承人文传统艺术美的乡村人文景观,从而指导下文桂山村景观规划实践。(3)基于上文将新宁县桂山村作为实践对象,调研分析乡村现状概况及其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桂山村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中生态和谐美和生产活力美占据重要优势地位。因此,建议将生态景观资源和生产景观资源作为规划部分,同时结合桂山村其他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提高美丽乡村的生态美学表达,并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乡村生态美学优势。(4)基于上文对桂山村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并结合桂山村景观资源特色,将桂山村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两带五区多环”形式,其中,“两带”即以十里大峡谷为核心的活力体验带和以万亩樱花园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带,“五区”为自然生态景观区、诗意生活休闲区、农业生产发展区、民俗风情游赏区、综合服务管理区,“多环”为以乡域东北部阡陌田园为主的农业生产景观,结合现有田埂打造成多条乡村慢行环线。分别从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人文美四个方面入手,将研究得出的四个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策略分别应用到不同的分区规划中。(5)基于对桂山村景观资源评价的结果,将自然山水景观作为重点规划对象,通过塑造生态和谐景观空间,营造出诗意生活氛围意境。同时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提升生产活力发展,提炼人文景观资源,传承凸显桂山村艺术文化。以此对提出的表达策略加以验证,理论结合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张建荣,冯怀宇,匡晨,徐礼洁[10](2021)在《山水观念下宗祠装饰中的“理想村落图示”研究——以婺源县汪口俞氏宗祠木雕装饰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缔造者和见证者,对于中华文明发展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和乡愁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广受各界关注。在此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应秉承"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调"的理念,以自然山水为根基,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婺源作为乡愁经济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中的一颗明珠,其秀丽的自然山水、儒雅的人文氛围,是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处的典范。

二、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FIC模式下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江西地方传统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江西地方传统建筑
    1.1 江西境内中国传统村落
    1.2 江西地方传统建筑当前“保护与活化”困境
    1.3 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的研究意义
2 PFIC建筑设计策略
    2.1 建筑群体保护规划创建(Produce)
    2.2 建筑单体分级保护创立(Found)
    2.3 原住居民生活空间活化创新(Innovate)
    2.4 公共空间价值活化创造(Create)
结语

(4)江西传统民居活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燕坊古村艺术家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村落介绍
        2.选题缘由
        3.传统民居活态化改造设计
    (二)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四)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3.燕坊古村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一、江西吉安地区传统民居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2.地理地貌与水文分布
        3.气候条件
    (二)文化脉络
        1.历史沿革
        2.庐陵文化
    (三)民居概况
        1.村落类型
        2.民居特点
    (四)本章小结
二、燕坊古村概况
    (一)燕坊古村概况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3.历史沿革
        4.文化特征
    (二)燕坊古村空间肌理
        1.民居基本型
        2.燕坊古村肌理的特征
    (三)燕坊古村建筑布局分析
        1.独栋式建筑布局
        2.纵横排列式
    (四)燕坊古村道路与水系
        1.道路分析
        2.水系分析
    (五)燕坊古村的标志物
    (六)本章小节
三、燕坊古村民居研究与价值分析
    (一)燕坊古村民居概述
        1.燕坊古村民居的平面部分
        2.燕坊古村民居的基础部分
        3.木构架
        4.燕坊古村民居的屋身部分
        5.燕坊古村民居的屋顶部分
    (二).燕坊古村价值分析
        1.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
        3.生态价值
        4.经济价值
        5.科学价值
    (三).本章小节
四、燕坊古村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燕坊古村现状分析
        1.燕坊古村环境保存程度分析
        2.燕坊古村建筑破损分析
        3.燕坊古村民居改造情况
    (二).燕坊古村衰退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燕坊古村的影响
        2.燕坊古村的适应性
    (三).本章小节
五、燕坊古村活态化改造设计理念
    (一)活态化改造设计的解读
    (二)案例分析
        1.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2·雷根斯堡住宅概况
        3.婺源虹关村留耕堂修复与改造
    (三)活态化改造设计原则
        1.原真性原则
        2.最低程度干预与可识别原则
        3.乡土性原则
        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四)燕坊古村活态化发展模式探索
    (五)建筑活态化改造的思考
        1.文化传承的思考
        2.功能更新的思考
        3·材料与手法的介入
        4·空间造型的思考
    (六)本章小节
六、活态化改造设计
    (一)项目背景
    (二)场地分析
    (三)原始建筑现状
    (四)设计构思与活态化植入
        1·设计构思
        2·活态化植入
    (五)吉州窑陶瓷制作流程分析
    (六)改造设计
        1.建筑活态化改造设计
        2.景观活态化改造设计
        3.室内活态化改造设计
    (七)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和资料
致谢
攻读说是研究生期间的研究生成果
附录一:设计部分展示

(5)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成果的激增使得学术研究图景日趋复杂
        1.1.2 信息化时代使得量化学术研究历程成为可能
        1.1.3 信息技术驱动下改变了传统文献的认识方式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基础理论:数字人文
    1.4 研究现状
        1.4.1 传统民居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4.2 构建传统民居研究框架、研究技术路线的研究现状
        1.4.3 相关议题其他类型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1.4.4 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定量化分析
    2.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文献数据收集
        2.1.1 数据收集
        2.1.2 获取研究对象
        2.1.3 收集结果
    2.2 文献数量变化情况
        2.2.1 研究专着
        2.2.2 学术论文
    2.3 量化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分析
        2.3.1 总体关键词词云描摹
        2.3.2 分时段关键词词云描摹
    2.4 量化研究二: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2.4.1 共现词统计和解读
        2.4.2 膨胀词分析和解读
    2.5 量化研究三:《中国传统民居文献索引》中的陕西相关研究
        2.5.1 粗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5.2 细粒度下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概况
    2.6 量化研究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陕西民居和聚落研究
        2.6.1 传统民居与聚落相关研究区位分析
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
    3.1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历程分期依据
        3.1.1 已有研究综述
        3.1.2 本研究的分期
    3.2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期(20 世纪30 年代至改革开放)
        3.2.1 民居研究先声:从龙庆忠到刘敦桢
        3.2.2 民居广泛调查:全国研究和陕西调查
        3.2.3 考古发掘研究:半坡村史前聚落考古
        3.2.4 乡村建设活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3.2.5 民居展示利用:大办地主庄园博物馆
        3.2.6 文物普查活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
    3.3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期(改革开放-21 世纪初)
        3.3.1 首部综合专着:《陕西民居》的编纂
        3.3.2 考古复原研究: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3.3.3 国际交流合作:竞赛教学和保护实践
        3.3.4 民居展示利用:阶级教育展览馆转型
        3.3.5 绿色窑居建筑:延安枣园村绿色住区
        3.3.6 文物普查活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3.4 第三阶段:多元繁盛期(21 世纪初至今)
        3.4.1 民居展示利用:民营化博物馆的兴起
        3.4.2 文物保护制度:从古村落到传统村落
        3.4.3 文物普查活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4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代表性文献内容解读
    4.1 地区建筑通史和中国民居专着中的陕西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
        4.1.1 地区建筑通史着作中的陕西民居
        4.1.2 中国民居研究专着
    4.2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代表性研究专着
        4.2.1 总体面貌解读
        4.2.2 地区民居综合着作
        4.2.3 民居专项研究着作
        4.2.4 民居个案研究着作
    4.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4.3.1 概说
        4.3.2 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图谱的绘制
        4.3.3 研究方向1:某类型民居研究
        4.3.4 研究方向2:民居和聚落个案研究
        4.3.5 研究方向3:农宅建设
        4.3.6 研究方向4:设计创作
        4.3.7 研究方向5:绿色建筑
        4.3.8 研究方向6:人文地理
        4.3.9 研究方向7:风景园林
        4.3.10 研究方向8:旅游开发
    4.4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述评
        4.4.1 与全国研究现状的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重点文献统计表
    代表性学术专着
    代表性期刊论文
附录2 陕西地区传统民居和聚落相关建筑竞赛图纸
附录3 陕西传统民居和聚落作为创作原型的建筑实践
附录 4 图录和表录
    图录
    表录
硕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

(6)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建成为关注热点,环境质量亟需提升
        1.1.2 传统技术缺乏传承,适宜技术值得挖掘
        1.1.3 徽州地域文脉显着,宗祠建筑价值斐然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
        1.5.1 研究范围
        1.5.2 相关概念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徽州地区宗族文化研究
        2.1.2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研究
        2.1.3 徽州地区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2.1.4 其他地区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传统建筑营建相关研究
        2.2.2 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规划选址及特征研究
    3.1 徽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研究
        3.1.1 徽州地域文化与地理风貌
        3.1.2 徽州地域文化与中原移民
        3.1.3 徽州地域文化与徽商崛起
        3.1.4 徽州地域文化与忠孝礼教
        3.1.5 徽州地域文化与风水理论
    3.2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规划选址研究
        3.2.1 “中轴核心”的规划选址
        3.2.2 “负阴抱阳”的规划选址
        3.2.3 “阴阳相悖”的规划选址
        3.2.4 “正寝之东”的规划选址
    3.3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特征研究
        3.3.1 以对称递进为主的空间特征
        3.3.2 以混合结构为主的结构特征
        3.3.3 以地域木石为主的材料特征
        3.3.4 以徽雕彩绘为主的装饰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的理念与方法
    4.1 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技术评价理念
        4.1.1 基于国家标准的绿色技术理念
        4.1.2 基于因地制宜的绿色技术评定
        4.1.3 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技术优化
    4.2 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技术选取路径
        4.2.1 基于文献调研取证
        4.2.2 基于实测研究确定
        4.2.3 基于软件模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
    5.1 宗祠建筑外部环境绿色营建技术
        5.1.1 通风降温的深巷尺度
        5.1.2 置换空气的绿墙花窗
        5.1.3 多尺度调和的水系环境
        5.1.4 公共集散的门坦营造
    5.2 宗祠建筑空间绿色营建技术
        5.2.1 借景穿透的前院空间
        5.2.2 多功能改善环境的天井空间
        5.2.3 视线优化的寝堂空间
        5.2.4 氛围营造的景观节点空间
    5.3 宗祠建筑构造绿色营建技术
        5.3.1 以开洞镂空为主的空气流通技术
        5.3.2 以八字门楼为主的通气聚风技术
        5.3.3 以扩大采光为主的天然引光技术
        5.3.4 以隔层夹层为主的保温隔热技术
        5.3.5 以恒温气流为主的调温空调技术
        5.3.6 以建筑四防为主的特殊构造技术
    5.4 宗祠建筑材料绿色营建技术
        5.4.1 以耐候性材料为主的耐久防腐技术
        5.4.2 以地域性材料为主的通风调湿技术
        5.4.3 以环保性材料为主的装饰节能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1.1.2 旅游产业发展激发新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1.1.3 山东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基本概念诠释
        1.4.1 乡村旅游
        1.4.2 传统村落
        1.4.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
        1.4.4 指标评价体系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6.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6.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分析
    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2 乡村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的方法建构
    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特征研究
        2.1.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内涵
        2.1.2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独特性
        2.1.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构成
    2.2 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关联性研究
        2.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相关理论
        2.2.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关联性
        2.2.3 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更新内容与作用途径
    2.3 指标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架
        2.3.1 评价体系逻辑框架
        2.3.2 评价体系理论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3.1 鲁西南典型传统村落调研对象选取
        3.1.1 典型调研对象选取
        3.1.2 典型村落区位特征及历史概况
    3.2 旅游发展程度较低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3.2.1 旅游发展现状
        3.2.2 人居环境更新现状
    3.3 旅游发展程度较高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3.3.1 旅游发展现状
        3.3.2 人居环境更新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流程
    4.2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指标选取和层级构建
        4.2.3 指标释义
    4.3 指标权重设置
        4.3.1 权重计算原则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4 评价标准导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评价结果的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5.1 基于评价体系的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结果分析
        5.1.1 评价结果概况
        5.1.2 评价结果分析
    5.2 优化研究案例对象选取
    5.3 基于评价结果的上九山村现状问题分析
        5.3.1 导向性问题
        5.3.2 实施性问题
    5.4 基于问题分析的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
        5.4.1 优化原则和优化路径
        5.4.2 导向性优化策略
        5.4.3 实施性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评价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二: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汇总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
        1.1.2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兴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艺术
        2.1.2 艺术介入
        2.1.3 景观
        2.1.4 乡村景观
    2.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2.1 艺术介入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区域景观规划理论
        2.2.4 内生式发展理论
        2.2.5 乡村旅游学理论
    2.3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特征
        2.3.1 乡村景观的构成
        2.3.2 乡村景观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与分析
    3.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历程
        3.1.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兴起
        3.1.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
    3.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模式及实践分析
        3.2.1 艺术导入型
        3.2.2 艺术入驻型
        3.2.3 艺术合作型
    3.3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实践的作用与成效
        3.3.1 乡村文化景观得到保护与传承
        3.3.2 乡村人文资源得到转化
        3.3.3 重塑乡土文化与乡村公共生活
        3.3.4 激活乡村活力
        3.3.5 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3.3.6 提升村民审美意识与美化乡村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案例调研分析
    4.1 调研对象确定及调研过程
        4.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4.1.2 实地调研内容
    4.2 调研案例与分析
        4.2.1 农业景观的艺术化与产业拓展案例——设计丰收项目
        4.2.2 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案例——碧山计划
        4.2.3 村貌美化与基础设施改善案例—郝堂村
        4.2.4 建筑改造与功能拓展——西河村
        4.2.5 艺术节庆的引入案例——许村计划
    4.3 问卷调查与分析
        4.3.1 村民问卷调查及分析
        4.3.2 专家问卷调查分析
    4.4 乡村景观存在问题及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经验借鉴
        4.4.1 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问题
        4.4.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经验借鉴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分析
    5.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基因形态构成
        5.1.1 乡村自然景观
        5.1.2 乡村农业生产景观
        5.1.3 乡村聚落景观
        5.1.4 乡村文化景观
    5.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艺术家具有的乡土知识因素
        5.2.2 乡村历史文化因素
        5.2.3 乡村场所特征因素
        5.2.4 乡村自然景观要素
        5.2.5 村民参与度因素
        5.2.6 “人群”需求因素
    5.3 艺术形式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
        5.3.1 绘画艺术
        5.3.2 雕塑艺术
        5.3.3 大地艺术
        5.3.4 装置艺术
        5.3.5 多媒体艺术
    5.4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
        5.4.1 人—艺术激发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5.4.2 文—艺术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5.4.3 地—艺术表达地方美学
        5.4.4 产—艺术发展乡村核心产业
        5.4.5 景—艺术创造并激活乡村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
    6.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原则
        6.1.1 在地性原则
        6.1.2 生态保护性原则
        6.1.3 参与互动性原则
        6.1.4 文化乡土性原则
        6.1.5 新旧共生性原则
    6.2 乡村自然景观的艺术介入
        6.2.1 乡村大地艺术景观表达
        6.2.2 乡村水系景观感知
        6.2.3 乡村植物景观展现
        6.2.4 乡村夜晚景观打造
    6.3 农业生产景观的艺术引入
        6.3.1 农田艺术景观的呈现
        6.3.2 农作物创意景观小品搭建
        6.3.3 农用器具乡土氛围营造
    6.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再造与延伸
        6.4.1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规划
        6.4.2 乡村建筑空间景观的再造
        6.4.3 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构建
        6.4.4 乡村绿道空间景观改造
        6.4.5 乡土小品景观的艺术介入
    6.5 乡村文化景观的修复与创新
        6.5.1 乡土文化记忆的挖掘与修复
        6.5.2 乡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辐射
        6.5.3 乡土文化的艺术化活态展示
    6.6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机制创新
        6.6.1 加强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管理
        6.6.2 强化村民的主体性及乡村景观保护意识
        6.6.3 促进艺术家、乡村及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
        6.6.4 制定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细则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践探索
    7.1 瑶里镇绕南村概况
    7.2 绕南村前期调研
        7.2.1 乡土资源调研分析
        7.2.2 村民调研访谈分析
    7.3 瑶里镇绕南村现存问题分析
        7.3.1 民俗文化的流失
        7.3.2 建筑的年久失修
        7.3.3 景观的缺失
    7.4 艺术介入绕南村景观建设具体策略分析
        7.4.1 自然景观的艺术介入
        7.4.2 聚落景观的艺术介入
        7.4.3 文化景观的艺术介入
        7.4.4 机制创新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 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绕南村民访谈提纲

(9)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相关规划战略的支持
        1.1.2 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问题
        1.1.3 人们对特色乡村景观发展的向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生态美学相关研究进展
        1.3.2 乡村景观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1 生态美学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1.1 生态美学相关概念
        2.1.2 生态美学内涵
        2.1.3 生态美学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方式
        2.1.4 生态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2.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2.1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界定
        2.2.2 乡村景观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2.2.3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2.3 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关联性分析
        2.3.1 生态美学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契合
        2.3.2 乡村景观资源与生态美学的契合
        2.3.3 美丽乡村景观中生态美学特征
        2.3.4 生态美学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可行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2 景观美学理论
        2.4.3 乡村美学理论
        2.4.4 乡村景观规划AVC理论
        2.4.5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日本里山乡村: 维护生态自然和谐
        3.1.1 案例概况
        3.1.2 规划思路
        3.1.3 经验借鉴
    3.2 广东省莲塘村: 整治诗意乡村环境
        3.2.1 案例概况
        3.2.2 规划思路
        3.2.3 经验借鉴
    3.3 台湾台东县池上乡: 激活多感官参与体验
        3.3.1 案例概况
        3.3.2 规划思路
        3.3.3 经验借鉴
    3.4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 传承特色民俗风情
        3.4.1 案例概况
        3.4.2 规划思路
        3.4.3 经验借鉴
    3.5 浙江桐庐县环溪古村: 整体规划村落生态环境
        3.5.1 案例概况
        3.5.2 规划思路
        3.5.3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4.1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研究
        4.1.1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内容
        4.1.2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体系构建
        4.1.3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结果分析
    4.2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要点
        4.2.1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要点
        4.2.2 乡村生活景观规划要点
        4.2.3 乡村生产景观规划要点
        4.2.4 乡村人文景观规划要点
    4.3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4.3.1 审美性原则
        4.3.2 生态性原则
        4.3.3 功能性原则
        4.3.4 可持续性原则
    4.4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美学运用策略
        4.4.1 维护生态原真和谐美的乡村生态景观
        4.4.2 构建生活诗意栖居美的乡村生活景观
        4.4.3 推动农业生产活力美的乡村生产景观
        4.4.4 传承人文传统艺术美的乡村人文景观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案例实践
    5.1 新宁县桂山村概况调研分析
        5.1.1 新宁县桂山村规划背景
        5.1.2 规划依据
        5.1.3 区位交通分析
        5.1.4 现状用地分析
        5.1.5 景观资源分析
        5.1.6 建设现状分析
        5.1.7 SWOT分析
    5.2 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与分析
        5.2.1 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数据采集
        5.2.2 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结果及分析
        5.2.3 基于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的规划建议
    5.3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
        5.3.1 规划性质
        5.3.2 规划目标与定位
        5.3.3 规划策略
        5.3.4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总体规划
        5.3.5 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中生态美学的分区运用表达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宁县桂山村美丽乡村景观生态美学特征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10)山水观念下宗祠装饰中的“理想村落图示”研究——以婺源县汪口俞氏宗祠木雕装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村落与山水观念
二、山水观念下木雕中的理想村落
三、理想村落图示的发展传承
四、结语

四、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FIC模式下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江西地方传统建筑为例[J]. 肖芬,汪丁,李峥,吴琼,汪光庆. 建筑与文化, 2021(11)
  • [2]吉安地区渼陂古村传统建筑艺术特征研究[D]. 孙幸之.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徽派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校本课程实践[D]. 张君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江西传统民居活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燕坊古村艺术家工作室为例[D]. 郭嘉奇.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5]基于文献的陕西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历程探析(1934-2019)[D]. 李思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D]. 潘璐冉.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7]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D]. 岳一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D]. 余顺利.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9]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D]. 熊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10]山水观念下宗祠装饰中的“理想村落图示”研究——以婺源县汪口俞氏宗祠木雕装饰为例[J]. 张建荣,冯怀宇,匡晨,徐礼洁. 南方文物, 2021(02)

标签:;  ;  ;  ;  ;  

婺源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