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新时代官兵关系

密切新时代官兵关系

一、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丹[1](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孙悦[2](2020)在《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荣桓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建立了丰功伟绩,他是我军唯一一位终生都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元帅,对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罗荣桓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理论灌输和思想启迪活动,提高官兵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他对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其他各项任务完成。他参与主持和制订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并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具体内容、组织实施机构等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规定,推动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正规化,为日后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主要围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解决什么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理论成果。他尤为善于从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并将其上升提炼到理论层面。他多次强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探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且对于指导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全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来源。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不仅受到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自身的家庭成长环境、儒家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自身的独特的革命战争经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指导原则,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来源,周恩来和邓小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导向和方法。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在长期革命生涯之中发展起来,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适应党和军队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而制订的。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提出了“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目标,切实加强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赞同毛泽东提出的“要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领导并推动了军队干部战士政治理论教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实,罗荣桓提出并践行诸多实施策略和工作导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政治教育要区别对象、联系实际进行,二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三是连队支部应当担负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五是政治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向战士进行宣传教育。罗荣桓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不同的教育任务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主张并践行不同的教育方法。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情理交融法、实践教育法、群众性自我教育法、宣传鼓动法和借用军事方法开展教育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色。这一部分是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部分。结合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炼和阐述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色。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坚决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进行教育原则,抓基层原则,发扬民主原则,结合军事、业务等其他工作一起做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军队的特色。除此之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指导思政工作、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以群众的自我经验来教育群众、推动思想教育的常态化和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第四部分主要研究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理论上促进了军队思想教育的改革创新,实践上推动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在深入梳理研究罗荣桓的思想观点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三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四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五是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朱国鹏[3](2019)在《红军时期士兵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经过文家市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彪炳青史的三湾改编,改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成立士兵委员会。当时,为了扫清旧军队的一切不良制度和习气,毛泽东深刻洞悉秋收起义部队的现状,高瞻远瞩提出在部队进行民主改革,成立士兵委员会作为实行民主的重要载体。红军时期士兵委员会历经时代变迁发展到今天,已演变为军人委员会,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人民军队的民主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士兵委员会在砸碎旧式军队管理制度以及克服农民自由散漫作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的革命斗争环境下,作为实行民主制度载体的士兵委员会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本选题充分挖掘、整理相关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梳理红军时期士兵委员会的成立背景与历史演变、民主实践以及历史作用,结合人民军队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论述士兵委员会形成的官兵一致、三大民主优良传统对人民军队建设的深远影响,阐述红军时期实施士兵委员会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事业的历史启示。

陈登铝[4](2016)在《厚植长征革命情谊 塑造新时期官兵关系》文中认为长征沉淀流传的深厚革命情谊,对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就要高擎强军目标,培植共同信仰;改进管理模式,打破心灵隔阂;打造特色文化,融洽内部氛围;强化纪律约束,敞亮政治底色。

苗斐[5](2015)在《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975-1997)》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是对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军政治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创新和发展正逐步成为新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研究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论述,对于我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政治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1975-1997年期间邓小平有关军队政治工作论述的基础上,对邓小平这一时期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以及价值和启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总结。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与来源。本章主要概述了新时期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国内外、主客观条件,并为下文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梳理了1975-1997年间,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从加强广大官兵思想政治教育、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加快干部和政工人才队伍建设、搞好军政军民与官兵关系、强化党在军队中的各项建设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与影响。通过对1975年以来邓小平有关我军政治工作的论述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主要有:原则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及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党、国家、军队和社会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第四部分,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当前的意义与启示。这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重点。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于我军政治工作实现科学、创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确保党的绝对领导,加强创新理论学习,保持政治工作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紧贴强军目标,加快创新科学发展。

赵艳秋[6](2014)在《对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尊干爱兵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官兵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在全党全军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再提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剖析当代尊干爱兵面临的挑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部队的团结稳定、强军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喻军[7](2014)在《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谭政是最早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并在建国后长期担任我军政治工作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者之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他把政治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事业,以毕生精力为之奋斗。他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财富,无论是在过去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每一重要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代我军铸就强军梦的新形势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关于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集中于对谭政代表性理论文章如《谭政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谭政军队政治工作艺术方法的研究,以及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贡献的研究,研究范围较窄,且成果欠丰富。目前,还没有系统研究谭政的政治工作全部思想内容的成果出现,这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发展、成熟和丰富进行梳理和厘清,确立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体系以及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的重要地位。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其政治工作原则、内容、特点与方法艺术,提出在当前形势下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功经验为指导,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特点、新问题,实现我军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谭政政治工作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历程,是我党军队政治工作史的一个缩影。从我党创建红军开始,我军政治工作开始萌芽。在三湾改编、井冈山的斗争中,谭政开始政治工作的初步实践和理论探索。在转战赣南时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期间,谭政创造“打收条”的工作方法和为古田会议决议准备材料是谭政政治工作的发展时期。延安时期,“万言书”和《谭政报告》的撰写以及在整风运动中的政治工作标志着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从东北战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建国后担任我军政治工作主要领导人这段时间,是谭政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拓展和丰富其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时期。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指导下,特别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政治思想影响下,逐步形成发展的,同时他也丰富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理论,为军队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在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中,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以及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方针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围绕原则的统领,政治工作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党对军队的领导机制,建强政治工作队伍,强化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政治工作放在“生命线”的高度,协调处理好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对敌斗争中的政治工作等具体内容。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反映了谭政从事政治工作的危机意识、人本意识、大局观念等鲜明特点。谭政不仅在其理论中强调政治工作方法的运用,还在实践中对于具体工作方法的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展现其在政治工作中的艺术魅力。他注重调查研究、区分对象进行教育和采用多样形式形成教育合力的工作方法,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以身示范的行为艺术、双向交流的民主艺术,是谭政军队政治工作方法的精髓。当代军队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产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方向,准确把握官兵思想的动态趋势,发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成果的指导作用,在强化军魂意识,拓展政治工作的保障功能,构建和谐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等具体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学习和借鉴谭政军对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政治工作新特点,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徐荣梅[8](2012)在《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相比之下,对于军队这一政治武装集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特殊性的关注和思考较少。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关新的时代条件下军队是否会变质这一根本问题,当前军队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共同的功能性内核,使得从政治传播视角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可能。近年来,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兴起为我们适应社会转型,从新角度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将马克思主义还原为政治信息本身,以现代政治传播理论为基本依托,不仅仅是视角的变更和理论层次的完善,事实上也在进一步探索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的途径与方式,总结遵循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开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崭新领域,提升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与深度,无疑这对拓展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视角,深化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规律的认识,保证新军事变革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需要掌握官兵并变成现实物质力量,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官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念,这一过程绝不是通俗化、具体化或普及化等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核心要素:传播内容、政治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方式之间的内在理路和传播环境变迁的外缘影响的结合上进行剖析。从横向来看,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的内在逻辑关联,成为政治传播视阈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论基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传播过程,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符合政治传播的规律。将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传播过程,对其传播体系所具备的核心要素——传播者、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渠道及其要素的主要构成情况和不同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在传播内容上,突出体现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重点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始终呈现两种具体形态,一种是理论探索成果,另一种是实践探索成果。因而决定了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内容是理论形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播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形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天然的政治传播主体,同时也决定了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官兵自身内向传播的多维传播渠道,促进官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从纵向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军队持久而广泛传播的动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而中国的社会环境满足了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中实现大众化的条件。因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军队创建同步,与军队的发展同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状态存在方式的显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构成了传播内容变化的重要因变量,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在一个国家不是静止而是动态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程度决定该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内容。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依赖良好的传播环境,而传播环境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面对世情、国情、军情以及信息环境的变化给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现实制约因素,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现实关照不能满足官兵的需要、政治传播者的个体失范效应、以及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应对当代复杂环境能力不足,制约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取得。提升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之途径,需要从政治传播系统性的角度,综合考虑影响传播的挑战和制约因素,吸收借鉴最新的政治传播理论成果,在承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超越,遵循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从影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传播内容、政治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接受心理、传播环境这几个主要传播要素入手,形成整体配合的立体式的提升传播效果的路径。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传播信息本身要实现三个维度的与时俱进:内容维度注重理论创新的时代性和持续性,表达维度注重话语方式的鲜活性和大众性,实践维度注重理论转化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作为政治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军队政治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科学化、落实政策化、践行人格化以及言行传播一致化的角色使命,坚持正确解读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传播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现代传播理论中受者中心论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坚持受者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对广大官兵合理需求的满足;对官兵的不合理要求要加以教育与引导,要创造民主环境激发广大官兵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传播方式上,灵活地选择多种传播方式,通过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相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互补、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相配合、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契、经常性传播与集中传播相辅、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相补、理论说服与情感激发相融,以拓宽有效传播的途径。从创新和发展军营文化、营造和谐军营环境、加强传播技术支持、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等方面优化传播环境,形成有利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环境支持系统,提升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从政治传播视角分析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尝试,囿于知识储备和自身能力有限,文中某些问题的论证尚有不周。

任春峰[9](2012)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传家宝”。人民军队在创建后不久,就认识到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为保障这一生命线地位,人民军队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极为重视政治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任务,立足政治工作开展的客观环境,结合政治工作对象的具体实际,制定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工作内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军队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军队的党性、人民性和革命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保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彰显了重大的历史意义。本文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指导,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展开整体性探讨。在研究思路上,没有沿袭以时间为主线的传统政治工作史研究方法,而是以军队政治工作的构成要素为纲,依据历史文献,全面考察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为新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提供借鉴。有基于此,全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这是论文的引言部分,指出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章。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分析评价。第二章阐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军队政治工作的哲学根基、理论渊源、指导思想三个方面论述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前提,指明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理论根据。第三章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背景,从世情、国情、党情、军情四个方面说明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内外条件,指出当时利弊共存的双重工作环境。第四章阐释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从搞好军队内部建设,巩固统一战线,打牢群众基础和从政治上削弱敌人四个方面,论述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求得官兵一致、团结友军、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四个基本内容。第五章归纳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过程,阐述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方法。第六章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进行评析,指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效果、价值,分析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总结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第三部分,第七章结语。这部分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是力图挖掘历史对现实的宝贵启示。通过全文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全面梳理,总结指出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成功之道在于:继承优良传统,并在新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唯有如此,军队政治工作才能永保生机与活力。这同样是给予新时期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提供的宝贵启示。

陈雅婕,郭凌,陈岸然[10](2005)在《官兵关系的双重属性及其调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官兵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人际关系构成了官兵关系的双重属性。官兵角色关系是官兵关系的主导属性,规定着我军官兵关系的发展方向。官兵人际关系在官兵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它对官兵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新形势下官兵关系的改进,要强化角色意识,密切与我军性质职能相协调的官兵关系;要净化人际环境,营造促进部队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关于罗荣桓的文本研究
        1.关于罗荣桓的传记、回忆录等着作研究
        2.关于罗荣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文本研究
        (二) 关于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1. 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关于罗荣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关联性研究
        3. 关于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主要思路及创新尝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 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来源
    一、 军队政治工作巨匠——罗荣桓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 历史背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
        2.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
        3. 主观因素:个人独特的教育经历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轨迹
    三、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重要作用
        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战斗力为主要任务
        3.士兵的文化水平是现代军队体系的前提
        (二) 基本来源: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1. 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科学界定为罗荣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 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罗荣桓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3. 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罗荣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三) 重要影响:周恩来、邓小平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1. 周恩来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罗荣桓影响
        2. 邓小平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罗荣桓影响
第二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导向和方法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 建设铁的模范党军
        (二) 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提高广大官兵政治理论水平
        1. 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是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重要保证
        2. 在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建设时期,继续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导向
        (一) 政治思想教育一定要区别对象,联系实际
        1. 政治思想教育要区别对象
        2. 连队政治教育要“有充实的现实内容”
        (二) 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必须继承与发扬的
        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 人民军队宗旨
        3. 发扬光大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
        4. 贯彻统一集中的纪律
        (三) 连队支部应担负贯彻全部政治工作的责任
        1. 连队党支部要建成打不垮、拖不烂的战斗堡垒
        2.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思想建设
        3. 连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和普通战士的积极主动性
        (四)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施
        1. 政治机关制度
        2. 干部政治教育制度
        3. 士兵政治教育制度
        (五) 连队政治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向战士进行宣传教育
        1. 政治指导员要面向连队,面向战士
        2. 政治工作干部的威信,要靠自己的模范行动、模范的工作取得
        3. 政治指导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三、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 情理交融法
        1. 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
        2. 以情感人,与广大官兵“交心谈心”
        3. 以境育人,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
        (二) 实践教育法
        1. 调查研究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前提基础
        2. 鼓励广大官兵深入到实践锻炼
        3. 政治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 群众自我教育方法
        1. 讨论法
        2. 思想互助法
        3. 自主学习
        (四) 宣传鼓动法
        1. 革命军人要唱英勇杀敌的曲子
        2. 抓典型示范人物
        3. 倡导报纸、杂志的大众化
        (五) 借用军事方法开展教育
        1. 打歼灭战的办法
        2. 积极自主的进攻作战
        3.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方法
第三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色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 坚决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进行教育原则
        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党和军队的中心工作
        2. 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二) 抓基层原则
        1. 重视基层连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做好连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
        3. 加强连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做法
        (三) 发扬民主原则
        1. 一切生活、工作、制度都要有民主精神
        2. 政治教育也要实行群众路线
        (四) 结合军事、业务等其它工作一起做原则
        1. 结合军事、业务等其它工作一起做原则的依据
        2. 结合军事工作、业务工作等其他一起做原则具体要求
        3.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它工作一起做原则的具体做法
        (五) 以人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
        2. 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
        3. 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的具体做法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一) 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指导思政工作
        1.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次兼顾
        2. 善于抓重点典型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继承与发扬我军政治教育传统
        1. 继承我军政治教育的传统,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
        2.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三) 以群众自己的经验来教育群众
        1. 善于将官兵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
        2. 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四) 推动思想教育常态化
        1. 经常性思想教育的特点
        2. 经常性思想教育的具体做法
        (五) 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具体要求
        2. 具体做法
第四章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
    一、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贡献
        (一) 理论贡献: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二) 实践贡献:促进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二、 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二)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1.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2. 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学习其它学科知识
        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自身学科建设
        (四)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1.罗荣桓从不同角度认识革命斗争精神
        2.弘扬罗荣桓所提倡的斗争精神
        (五) 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殊性
        2.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3)红军时期士兵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史料基础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士兵委员会成立背景及其演变
    第一节 士兵委员会的成立背景
        一、秋收起义前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
        二、秋收起义部队人员构成的复杂性
        三、秋收起义失利后部队的现实状况
    第二节 士兵委员会的历史演变
        一、国民革命时期士兵委员会的萌芽
        二、三湾改编时期士兵委员会的成立
        三、士兵委员会在各地红军中的推广
        四、中央苏区时期士兵委员会的取消
第二章 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实践
    第一节 政治民主
        一、倡导官兵平等
        二、保障政治权利
    第二节 经济民主
        一、实行经济公开
        二、参与管理伙食
    第三节 军事民主
        一、充分吸收士兵合理建议
        二、充分讨论研究部队纪律
第三章 士兵委员会的历史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节 士兵委员会的历史作用
        一、砸碎旧军队管理制度
        二、确立官兵一致好传统
        三、协助党组织开展工作
        四、加强发动群众的工作
    第二节 士兵委员会确立的优良传统对人民军队建设的深远影响
        一、官兵一致优良传统增强部队向心力
        二、三大民主优良传统在基层落地生根
第四章 士兵委员会对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事业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加强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
        二、加强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
        三、加强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
    第二节 一以贯之落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第三节 坚定不移继承发展军队的民主传统
        一、与时俱进创新三大民主的形式
        二、持之以恒发挥军人委员会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厚植长征革命情谊 塑造新时期官兵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擎强军目标, 培植共同信仰
二、改进管理模式, 打破心灵隔阂
三、打造特色文化, 融洽内部氛围
四、强化纪律约束, 敞亮政治底色

(5)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975-199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与来源
    一、时代背景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动态
        (二)国内社会形势的新发展
        (三)世界军事领域的新变革
    二、形成过程
        (一)提出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三、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
        (二)列宁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
        (三)毛泽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
第二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广大官兵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军队政治合格
        (一)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我军性质宗旨教育
        (二)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三)保证我军政治合格,必须加强党的基本政策教育
    二、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保持军队过硬作风
        (一)要恢复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三)要大力弘扬我军革命精神
    三、加快干部和政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军队综合素质
        (一)政治工作要大力培养“四有”革命军人
        (二)政治工作要加快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三)政治工作要注重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四、搞好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促进军队和谐发展
        (一)要研究我军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变化
        (二)要从干部入手,进一步抓好我军官兵关系
        (三)要从新情况入手,进一步搞好军政军民团结
    五、强化党在军队中的各项建设,巩固党的地位作用
        (一)加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
        (二)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三)坚持党在军队中的民主制度
第三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一、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特点
        (一)原则性
        (二)时代性
        (三)科学性
        (四)实践性
        (五)创新性
    二、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影响
        (一)扞卫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支援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三)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发展
        (四)促进了军民共建和谐社会
第四章 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一、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意义
        (一)成为了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构成
        (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
        (三)推动了我军在新时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官兵头脑
        (三)始终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根本作风和方法
        (五)始终坚持围绕强军目标开展政治工作
        (六)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对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尊干爱兵传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官兵关系上的根本体现
    (二)弘扬尊干爱兵传统是巩固和发展新形势下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的推动力
    (三)弘扬尊干爱兵传统是提升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实现新时期强军目标的力量源泉
二、当前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面临的挑战
    (一)长期和平环境使官兵之情淡化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使庸俗关系滋生
    (三)士兵成分和交际观的变化使官兵关系趋于复杂
    (四)带兵人当模范作表率意识淡薄,使官兵关系“上梁不正下梁歪”
三、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一)端正对士兵的根本态度,奠定官兵团结的思想基石
    (二)努力满足士兵的合理需求,系紧官兵间的情感纽带
    (三)切实维护士兵的合法权益,营造官兵间民主平等的团结氛围
    (四)提高干部带兵艺术,建立规范和谐的官兵关系

(7)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0.2 研究综述与评析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 写作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与实践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军事思想对谭政的影响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性质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1.4 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性质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2 党的老一辈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谭政的影响
        1.2.1 毛泽东及其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对谭政的影响
        1.2.2 罗荣桓及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谭政的影响
2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2.1 “士兵中没有思想工作,就要乱套了”——谭政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芽
        2.1.1 结识毛泽东罗荣桓开启对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1.2 从事宣传工作初步积累政治工作实践经验
        2.1.3 担任前委秘书开始政治工作的理论思考
    2.2 “战斗详报”与“万言书”——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2.1 “处理俘虏工作”、“打收条”与“调查研究”:转战赣南闽西的政治工作
        2.2.2 “战斗详报”与“政治工作报告”:反“围剿”与长征中的政治工作
        2.2.3 “万言书”:对政治工作理论的全面论述
    2.3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成熟
        2.3.1 “指示”:八路军东进抗日和新四军政治工作“纠偏”的理论贡献
        2.3.2 “训令”:整风运动中围绕“纯洁队伍”、“加强对敌工作”的理论贡献
        2.3.3 “谭政报告”: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里程碑
    2.4 “我们必须保持革命的步伐,勇往直前,决不能在中途停顿下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
        2.4.1 “诉苦运动”与“五整一查”:东北根据地因时而变的政治工作
        2.4.2 “政治动员”与“入城纪律”辽沈、平津战役中因情而变的政治工作
        2.4.3 围绕中心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不断丰富建军新阶段的政治工作理论
3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人民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1.1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工作原则之理论缘由
        3.1.2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工作原则之实现途径
    3.2 “我们的军队是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人民军队的性质
        3.2.1 人民军队的性质要求必须有革命的政治工作
        3.2.2 军民鱼水关系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3.2.3 民主建军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
    3.3 “军队的方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军队政治工作的摆位
        3.3.1 军队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3.3.2 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
    3.4 “从敌军内部扩大官兵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瓦解敌军的工作
4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特点
    4.1 危机意识——军队政治工作的动力源泉
        4.1.1 准确把握军队构成,改造官兵非无产阶级思想
        4.1.2 及时把握事态发展,坚持军队建设基本原则
        4.1.3 科学预见发展前景,提升军队文化教育水平
    4.2 人本思想——军队政治工作的立足基点
        4.2.1 官兵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4.2.2 群众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4.2.3 对敌斗争中的人本思想
    4.3 大局观念——军队政治工作的准确定位
        4.3.1 军队政治工作服从党的中心工作
        4.3.2 局部战争中的政治工作服从战略全局
5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方法
    5.1 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
        5.1.1 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调查研究
        5.1.2 政治工作理论总结提升中的调查研究
        5.1.3 政治工作理论回归现实的调查研究
    5.2 区分不同对象,遵循教育规律
        5.2.1 军队教育以无产阶级理论教育为中心
        5.2.2 群众教育以拥军教育为重点
        5.2.3 对敌工作以瓦解敌军、改造俘虏为目标
    5.3 采取多样形式,形成教育合力
        5.3.1 以整风运动为抓手,纠正军队错误偏向
        5.3.2 以战前教育为契机,提高军队战斗力量
        5.3.3 以战后教育为总结,考评政治工作实效
6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艺术
    6.1 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
        6.1.1 生情构境,以情动人
        6.1.2 提出问题,适时启发
        6.1.3 正反相合,强调主旨
    6.2 以身示范的行为艺术
        6.2.1 身先士卒,学习理论
        6.2.2 以身作则、廉洁奉公
    6.3 双向交流的民主艺术
7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
    7.1 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丰富
        7.1.1 谭政报告对“生命线”理论确立的贡献
        7.1.2 谭政对军队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理论的丰富
    7.2 对人民军队性质及相关理论内涵的丰富
        7.2.1 谭政对人民军队性质内涵的丰富
        7.2.2 谭政对党指挥枪理论的丰富
        7.2.3 谭政对军民关系理论的丰富
    7.3 关于对敌政治工作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7.3.1 区别工作对象,采取不同措施
        7.3.2 根据战争形势,适时开展对敌工作
        7.3.3 改造俘虏,人尽其用
8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8.1 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8.1.1 关注环境条件新变化,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8.1.2 关注政治工作新内容,明确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向
        8.1.3 关注教育对象新特点,准确把握官兵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
    8.2 坚持科学发展,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内涵
        8.2.1 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军魂意识
        8.2.2 强化生命线意识,拓展政治工作保证功能
        8.2.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官兵关系
        8.2.4 大力推进双拥工作,发展新型军民关系
        8.2.5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8.3 坚持开拓创新,探索军队政治工作新方法
        8.3.1 优化政工队伍,建强施教主体
        8.3.2 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8.3.3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教育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三、政治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四、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五、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内涵与关联:政治传播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政治传播的基本理论
        一、政治传播的概念及内涵
        二、政治传播的功能
        三、政治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学术界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
        一、西方学者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
        二、我国学者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之相关性分析
        一、什么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的内在逻辑关联
        三、政治传播对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第二章 动因与理念: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基点
    第一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动因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质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民族精神源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推动力
        四、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持久生命力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理念
        一、政治性理念: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官兵的思想
        二、实践性理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官兵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
        三、主体性理念:发挥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
        四、实效性理念:注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用
        一、对军队整体的作用
        二、对军人个体的作用
第三章 构成与要素: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
    第一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
        一、党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基本构成
        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职能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一、组织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人际传播
        四、人内传播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受众
        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的构成
        二、新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之基本特点
        三、传播受众的角色意志和角色行为
    第四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
        一、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二、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第四章 脉络与经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史及其经验概括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脉络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二、抗日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三、解放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经验
        一、在不断实现与中国国情军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二、在克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过程中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促进官兵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内化
        四、根据传播环境的变化调整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五、保持传播渠道通畅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第五章 挑战与制约: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的变迁
        一、传播环境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二、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
    第二节 环境变迁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一、世情变化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二、国情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三、军情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四、信息环境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当前制约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现实的关照不能满足官兵的需要
        二、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失范效应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应对当代复杂传播环境能力不足
第六章 承继与超越:提升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之途径
    第一节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作为政治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一、内容维度——注重理论创新的时代性和持续性
        二、表达维度——注重话语方式的鲜活性和大众性
        三、实践维度——注重理论转化的现实性和应用性
    第二节 坚持正确解读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政治传播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一、传播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二、军队政治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肩负的角色使命
        三、提升政治传播者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引领和主导作用的途径
    第三节 坚持“受者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一、现代传播理论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二、创造民主环境:保证广大官兵对传播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反馈
        三、实施活化教育:激发广大官兵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积极性
    第四节 多种传播方式并举——拓宽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一、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相济
        二、传统媒体传播与新媒体传播互补
        三、双向传播与单向传播相配
        四、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契
        五、经常性传播与集中传播相辅
        六、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相补
        七、理论说服与情感激发相融
    第五节 优化传播环境——构建有利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支持系统
        一、创新和发展军营文化
        二、营造和谐军营环境
        三、加强传播技术支持
        四、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理论解读
    第一节 哲学基础: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开展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论
        二、 历史唯物主义是政治工作规律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理论渊源: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工作的思想
        二、 列宁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思想
        三、 斯大林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思想
    第三节 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观点
        二、 关于人民军队思想
        三、 关于人民战争思想
        四、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世情:国际力量对日侵华支持与否的双面态度
    第二节 国情:民族矛盾迅速加剧与阶级矛盾的相对缓和
    第三节 党情:中国共产党历经磨练迈向成熟
    第四节 军情:人民军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壮大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内容诠释
    第一节 搞好军队内部建设:强化组织,坚持教育
        一、 加强军队党的工作,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
        二、 强化军队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军队组织基础
        三、 坚持政治教育,确保军队政治方向
        四、 改善官兵关系,巩固军队内部团结
    第二节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妥善处理友军关系
        一、 团结友军——统一战线的中心工作
        二、 感情上联络友军,广交朋友
        三、 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第三节 打牢群众基础:宣传组织群众,发动人民战争
        一、 加强军队群众纪律教育,开展拥政爱民运动
        二、 宣传教育群众,启发群众觉悟
        三、 发动组织群众,创建敌后根据地
        四、 武装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五、 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政治上削弱敌人:瓦解敌军伪军
        一、 异族敌人——对敌工作的新情况
        二、 展开政治宣传,激发敌兵厌战情绪
        三、 坚持人道主义,贯彻俘虏政策
        四、 灌输民族大义,争取伪军反正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路径阐述
    第一节 主要方式:历史传统与新的创造灵活结合
        一、 言语传递
        二、 文字宣传
        三、 报刊推动
        四、 文艺娱乐
        五、 革命竞赛
    第二节 基本方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二、 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
        三、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四、 以情感人、情感交流
        五、 耐心说服、循循善诱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总体评析
    第一节 价值实现:政治工作取得显着效果
        一、 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彰显人民军队政治本色
        二、 官兵互敬互爱,凝成和谐军内氛围
        三、 军队素质显着提高,统一战线空前巩固
        四、 军民互助互爱,造就全民皆兵局面
        五、 激发敌兵厌战情绪,政治上成功瓦解敌军
    第二节 基本特点:政治工作彰显阶段性特征
        一、 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统一
        二、 先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三节 经验总结:政治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一、 确保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政治工作的核心
        二、 改造思想提高觉悟是调节军内外关系的重点
        三、 建立完善组织形式和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证
第七章 结束语: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官兵关系的双重属性及其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四、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2]罗荣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孙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红军时期士兵委员会研究[D]. 朱国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厚植长征革命情谊 塑造新时期官兵关系[J]. 陈登铝.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6(06)
  • [5]邓小平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研究(1975-1997)[D]. 苗斐.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5)
  • [6]对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的再思考[J]. 赵艳秋. 党史文苑, 2014(14)
  • [7]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D]. 喻军. 中南大学, 2014(12)
  • [8]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徐荣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4)
  • [9]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研究[D]. 任春峰. 南开大学, 2012(06)
  • [10]官兵关系的双重属性及其调适[J]. 陈雅婕,郭凌,陈岸然.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5(04)

标签:;  ;  ;  ;  ;  

密切新时代官兵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