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馨的三种病害

康乃馨的三种病害

一、香石竹的三种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柏秋月[1](2021)在《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为兰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我国天麻主产于陕南、四川、云贵高原、西藏等地区。近年来,天麻人工栽培技术日渐成熟,天麻由野生变为家种,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天麻常发生病害,而微生物组在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对植物内微生物种群的分析可揭示其在植物病害发生中的作用,迄今为止还未见天麻病害与其内部微生物组关系的研究。因此,研究天麻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对预防天麻病害,实现天麻绿色栽培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陕西省镇巴县白河村的红杆天麻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两种方法分析健株天麻和病株天麻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筛选出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防治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时期天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了解天麻腐烂病的发病规律,为天麻病原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结合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两种方法分析病株天麻和健株天麻中的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法分离的天麻真菌共涵盖3门14属,健株与病株天麻内真菌群落的结构与组成存在显着差异,病株天麻的真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株天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1107个OTUs,涵盖了14门,39纲,49属。在门水平上,两组天麻的真菌主要类群基本一致,但不同组内各类群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健株与病株天麻真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别很大,其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等菌属可能是引起天麻病害的致病菌群。2.利用传统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株天麻和健株天麻中的内细菌的多样性、结构和组成。培养法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分别为为健株天麻和病株天麻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健株天麻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病株天麻的优势菌属为莱略特菌属(Lelliottia sp.)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6612个OTUs,涵盖了26门,65纲,511属;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两组天麻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两组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拉恩菌属(Rahnella sp.)、链丝霉菌属(Streptomyces sp.)等五个属可能是引起天麻发病的关键菌群。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发现健株与病株天麻内细菌群落的结构与组成存在显着差异,病株天麻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株天麻。3.为明确天麻腐烂病病因,筛选合适的防治药剂。本实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了天麻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测定病原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通过对天麻进行有伤接种发现共有15株真菌和9株细菌具有致病性,其中分别回接ZB2、ZB6和ZB35这3株病原真菌以及ZB117和ZB166这2株病原细菌时天麻会发生较强且具代表性的病害。经鉴定,致病真菌属于枝孢属、镰刀菌属和链格孢属,致病细菌属于考克氏菌属和莱略特菌属。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80%乙蒜素对天麻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病菌ZB2、ZB6、ZB35的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22.044μg/m L、2.199μg/m L、13.059μg/m L;多菌灵对天麻病原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ZB117、ZB166的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0.66μg/m L、1.992μg/m L。结果表明,天麻发生病害是由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复合侵染而导致的,但通过喷洒适量的杀菌剂可抑制天麻病原菌的生长,这将为控制天麻病害和提出针对性的防腐手段提供借鉴和思路。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间段天麻组织及其根际土壤内的微生物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天麻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将天麻组织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比较分析发现,天麻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基本囊括天麻组织中全部的微生物,天麻大部分病原菌来自于其根际土壤,因此,天麻腐烂病属于土传病害。而随时间的增长天麻组织中的大部分致病真菌丰度值先上升后下降,9月份多数致病真菌属丰度最高;天麻组织中大部分致病细菌丰度值先下降再上升,8月份时多数致病细菌属丰度最高。结果表明,天麻组织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是随着天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而变化的,可在8月份和9月份时应喷洒适当的杀菌剂对致病菌进行抑制,从而提高天麻产量。

杨永利[2](2016)在《芒果露水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侵染特点、PCR检测体系及防治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芒果是全世界广泛栽培的第五大水果。海南因其独特的热带气候和优越的地势极适宜芒果的开花和生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区。从1973年世界上芒果病害近30种,1988年国内约有20种,到2015年我国芒果病害达88种。可见,芒果病害的种类在我国呈现增长趋势。芒果露水斑病(Cladosporium claadosporioides,Csphaerospermum.是2010到2015年国内新报道的芒果病害之一。2007年,在海南省昌江县芒果园内该病首次被发现。近几年,该病害已经遍及海南三亚、乐东、昌江和东方等芒果主产区,但关于该病害的道研究极少。本试验对该病害的病原菌测定了生物学特性、调查了寄生部位、建立了 PCR快速检测体系、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并初步研究了其侵染特点、筛选了化学药剂、生防微生物和叶面肥,目的是为该病害的早期诊断、预测预报及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菌丝在芒果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生长温度20℃,最适pH值7~8,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菌丝对有机碳源乳糖和有机氮源氨基乙酸利用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min;产孢量以25℃、pH值6、光暗交替、麦芽糖为碳源、L-胱氨酸为氮源时最大;分生孢子萌发以25℃、pH值7、液态水、有机碳源阿拉伯糖、有机氮源L-天冬氨酸为最适条件,分生孢子致死温度 50℃、1Omin。2.寄生部位:通过对采自不同种植区、不同植物、芒果不同品种及各器官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初步确定芒果露水斑病菌寄生部位有芒果树叶、枝干、花、果及果园杂草,可侵染贵妃芒、金煌芒、台农芒、鸡蛋芒和金惠芒。3.PCR快速检测体系:通过比对分析芒果上不同病害病原菌rDNA-ITS的差异序列设计了 8对引物,经过大量筛选获得两对特异性强的引物ML-SF9/SR5和ML-SF10/SR10,可分别扩增出408bp和424bp特异性条带。将ITS1/ITS4作为外侧引物,ML-SF9/SR5或ML-SF10/SR10分别做内侧引物,组成两组巢式PCR引物对,均可以实现对田间芒果露水斑病菌的检测,检测灵敏度可达35.5x10-10ng/μL。4.芒果露水斑病菌GFP标记:将她和hygB基因插入定点突变后ITS序列中,成功构建了 pITGH质粒,采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得在菌丝、分生孢子、萌发的分生孢子中稳定发出绿色荧光的转化子。该转化子与野生菌的菌落形态、颜色及致病力无差异,生长速度略慢于野生菌。用该GFP标记菌株观察侵染过程,发现芒果露水斑病菌可以在芒果果皮上侵染和扩展,但不能在果肉中扩展。5.药剂、生防菌和叶面肥筛选:单剂抑菌效果较好的是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B、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酰胺、苯甲丙环唑(爱苗)、溴菌腈,EC50介于0.17~0.59μg/mL;其次是氟硅唑、丙环唑,EC50介于0.73~0.80μg/mL;较差的是肟菌·戊唑醇和戊唑醇,EC50接近于2μg/mL。从斜率值来看,病原菌对多菌灵、澳菌腈、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强。复配的33个组合198个配比中,毒力比率大于1.0的配比有64个,大于1.2的配比有26个;其中,吡唑醚菌酯丙环唑以1:4,咪酰胺:多抗霉素B以2:3的毒力比率约为2.0,增效最明显。供试的14株生防菌中,仅芽孢杆菌5a-7、6c-5和酵母菌M2对芒果露水斑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为79.80%、82.70%、46.00%。供试的17种叶面肥中,尿素对芒果露水斑病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72.5%,其次是硼酸、植物动力2003+、壳聚糖、绿风95、硫酸铵、硝酸铵,抑菌率在43.0%~20.7%之间。12种叶面肥与生防菌的组合中,生防芽孢杆菌5a-7、6c-5分别与尿素或硼酸组合,生防酵母菌M2与尿素组合,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46%~82%。

智彬[3](2015)在《几种花卉常见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技术》文中提出一、白粉病病菌主要侵染嫩芽、嫩叶、嫩梢、花蕾和花梗等处。刚染病时,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日渐扩大,以后逐渐变成白色粉斑,受害叶和茎梢生长畸形并向上卷曲萎缩,整株花卉生长衰弱,开花小而少或花有畸形。发病后期,白色粉斑逐渐变成大小不等的褐色或黑色斑点,叶片变黄、卷曲而最终脱落。这类病菌随气流传播,如环境湿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通风透气不良则更易蔓延。白粉病在花卉中较常见,以气温较高的

王红艳[4](2013)在《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及其病虫害调查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及其病虫害的调查分析,采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昌吉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应用频次、地理分布,分析景观效果优劣。掌握园林植物的特征属性,以及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作用与贡献。调查昌吉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种类及防治办法,作为研究园林植物养护、病虫害防治的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昌吉市栽植的主要园林植物有141种,隶属53科。其中乔木67种,灌木36种,藤本3种,草本类35种。植物习性多喜光,适应昌吉地区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力强。园林应用主要是行道树、庭荫树、植物造景、公园、公共场地绿化、环境美化,抗污染、防风固沙等。2.昌吉市园林植物的虫害主要有21种,病害主要有14种,防治方法主要是综合治理,根据具体症状采取具体防治措施,用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防治技术把植物病虫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内。在治理植物病虫害的时候考虑到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3.昌吉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植物应用已趋于成熟,园林建设独具匠心,园林绿化独具特色。绿地的结构基本合理,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比较科学,强调垂直绿化、空间绿化、立体绿化、景观绿化,视觉效果佳,观赏效果好,基本构成景观效果突出,生态环境平衡的城市园林植物格局。

陈刚,梁巧兰,徐秉良,徐琼,彭志云[5](2013)在《康乃馨锈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鉴定发现引起甘肃省康乃馨锈病的病原为石竹单胞柄锈菌(Uromyces dianthi Niessl.);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田间喷雾法、灌根法对防治康乃馨锈病的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等7种药剂对康乃馨锈病夏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均超过50%;对筛选出的7种药剂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采用喷雾法时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种药剂的防效高于其他几种药剂,分别达70.2%、68.3%和65.0%,而灌根法对康乃馨锈病的防效并不理想,最高防效仅为8.1%。

汪正鑫[6](2013)在《湖南省自育烤烟品系联合株系鉴定及品质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是结合湖南地区的生态条件,以湖南省自育的10个烤烟品系(以K326为对照)为材料,在湖南的永州、郴州、浏阳和湖南农业大学四个点进行区域试验,结合各品系的苗期、大田期及烤后烟叶的各项指标对各品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初步筛选出适应湖南生态区的烤烟新品系,为湖南省选育优良烤烟品种提供材料,真正实现湖南地区烟叶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苗期各品系(种)转换酶活性以V2最强,V1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以V4最强,V18最低;根系活力以V2最高,V1最低;丙二醛含量以V7最高,V4最低;叶绿素含量以V6最高,对照V17最低;整株干重以V2最高,对照V17最低。2.大田期各品系(种)的抗逆性以V2、V18表现最强,V1、V6较差;碳代谢以V8表现最强,其次是V8、V6,最差的为V1;氮代谢以V2、V3、V8、V17和V18表现较好,V4、V5、V9表现较差;叶绿素含量,在移栽后35天时,以V6最高,其次是V4,最低为对照V17,在移栽后50天时,以V8最高,V1最低,在移栽后80天,以V5最高,其次为V4,V1最低。3.大田期各品系(种)干物质,在移栽后35天,各参试品系(种)烤烟植株积累的干物质较少,干重在7.78-11.22g/株,其中以V6最高,V7最低;在移栽后35-50天期间,各参试品系(种)干物质积累量急速上升,干重在88.00-130.21g/株,以V8最高,其次是V2,V1最低;在移栽后50-65天范围内,各参试品系(种)干物质积累量仍然急速上升,此时干重在182.17-263.00g/株范围内。以V18最高,V1最低。4.各品系(种)抗病害性评价:在湖南地区,品系V7最易感染花叶病,V6最易感染黑胫病,V2对3种病害的抗性都较强。其余各品系对三种病害的抗性与对照V17相差不大。5.各品系(种)综合经济性状评价:在湖南地区,综合经济性状以V2表现最好,V18次之,表现最差为V6。在整个湖南地区综合经济性状以V18表现最好,V2、V7次之,V1表现最差。6.各品系(种)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在湖南地区,上中部叶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均较好的品系有V2、V8、V9,表现较差的有V1、V3、V4,v17、v18表现中等,且V17、V18表现为上部叶评价较差,中部叶评价较好。7.各品系(种)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在湖南地区,各品系丰产性表现最好的是V18,其次是V2、V7、V8,最差为V1,稳定性表现最好的是V18,其次是V17、V8,最差的为V6。

杨子祥,范静华,孔宝华,陈海如,杨泮川[7](2009)在《香石竹立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筛选》文中指出香石竹立枯病是在香石竹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对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櫣hn)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所供试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病原菌在545℃,pH2.59.0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5;12 h光照12 h黑暗有利于该菌营养体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是一类对营养需求不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病原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灭菌星和广枯灵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对该菌的菌丝生长也具有抑制作用。

缪卫国[8](2009)在《转hpa1Xoo基因棉花抗病虫防卫反应与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及棉花角斑病菌hpaXm基因的功能》文中指出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来源。在许多植棉国家,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是危害棉花的两大病害。从1993年以来,黄萎病在我国严重发生,发病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50%左右,每年损失皮棉约10万吨。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控制该类病害的危害。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可以把优良抗性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对植物进行定向改造,从而培育新的优良抗病品种,为棉花黄、枯萎病的有效防治开辟了新的防治途径。已经证明harpin是一类蛋白激发子,具有无毒、无公害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先前研究表明喷施harpin能增强植物抗病、抗虫性,而内源表达harpin显示转基因植物(水稻、烟草、梨等)能抗多种病害。由此,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harpin编码基因hrp导入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中,是否会使棉花获得各种抗性及其它有益表型呢?此外,harpin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和作用位点还不是很清楚,尤其在无胁迫下内源表达的harpin对植物的防卫、生长发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研究将来自水稻白叶枯病菌的hpa1xoo基因转入棉花,使harpin的多种功能在棉花中得以表达,获得抗棉花黄、枯萎病等多种有益表型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并力图解析harpin对植物的作用机理;与此同时,我们还从棉花角斑病菌(X. citri subsp. malvacearum)基因组中克隆了编码harpin的hpaXm基因。现将结果分述如下:利用含有农杆菌T-DNA区的重组质粒,结合花粉管通道技术,将hpa1xoo基因分别转化陆地棉品种中棉35(Z35)、海岛棉品种新海21等棉花品种,通过苗期的卡那霉素或除草剂筛选并结合室内和病圃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单株筛选,获得了30份转基因材料。在卡那抗性植株筛选基础上,大部分转基因植株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即后代存在3:1或者1:3的分离。部分转基因株系到T6代就具有100%的纯合株系(如T-34部分单株株系后代)。同时采用农杆菌茎尖介导法,也获得携带有hpa1xoo基因的转基因植株。选择部分转基因植株进行加代选育,在棉花黄、枯萎病病圃进行了抗病性、农艺性状评价,以及采用生测法评价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供试转基因材料中,针对棉花黄萎病,获得了抗病材料(系)8个,耐病材料(系)8个,病指范围在13.75%-38.49%,转基因材料病指均低于出发品种(Z35),Z35病指为45.34%。与Z35相比,转基因棉黄萎病平均发病率减少42.9%,病指减少7.35%-26.22%;枯萎病病指减少52.46%-59.02%;立枯病病指减少58.70%-59.24%。在抗虫性调查的初步结果中,部分转基因材料(如T-3、T-34)对棉铃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饲喂T-34棉叶的棉铃虫发育明显迟缓,直至死亡,5天后棉铃虫死亡率为90.95%,而饲喂Z35棉叶的棉铃虫死亡率为12.20%。这些结果表明harpinxoo的表达赋予转hpa1xoo基因棉花抗病虫性。转基因抗病材料的棉铃有大、有小。生长前期,转基因植株的株高一般低于出发品种,但开花以后至成熟,转基因材料的生长逐渐与出发品种接近,与出发品种无显着性差异。转基因棉花生育期为120-121天,长于Z35(116天)。部分转基因材料在农艺性状方面优于Z35,如转基因株系T-33,在棉花吐絮期(2007),与Z35相比,无效枝数低了0.12个,有效桃数多了0.1个;转基因株系T-34果枝数比对照Z35多了0.1个。部分转基因材料田间吐絮较畅,纤维品质有所改善。2006年通过农业部棉花纤维检测中心检测,转基因材料T-33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9.0mm,对照Z35的纤维长度为28.8mm;纤维整齐度方面,所有转基因材料(85%)都高于出发品种(83%);马克隆值方面,所有的转基因材料为B级,对照Z35为C级。转基因株系T-34纤维伸长率为5.8%,而对照(Z35)的纤维伸长率为5.5%。因此,综合诸多性状,我们选择转基因植株T-34(或T-33)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从PCR扩增到目的基因(hpalxoo)的阳性植株中选择了T-34和T-33,作进一步的分子鉴定。PCR Southern blot和基因组Southern blot确定了hpalxoo已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且具有至少3个拷贝,提取PCR检测均为阳性的植株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分析,在PCR阳性植株中可检测到harpinxoo蛋白的表达。RT-PCR结果同样证实了hpa1xoo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采用免疫胶体金定位技术,观察到harpinxoo免疫金颗粒主要分布在植物的细胞壁上,胶体金颗粒在转基因植物细胞壁上呈10-20粒簇状特异性分布,在叶绿体或线粒体上则未见到特异性吸附,这个结果说明harpinxoo在转基因棉花中作用位点是细胞壁。同时,采用PCR和Bt蛋白检测试纸条方法检测转基因材料中是否含有Bt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结果表明供检测的转hpa1xoo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是由于取食表达harpinxoo 6勺植株引起的,而与Bt基因无关。表达harpinxoo转基因棉花材料T-34在田间和室内均对棉花黄萎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因此,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验证T-34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机理。通过T-34悬浮细胞与棉花黄萎病菌分生孢子共培养,转基因棉花T-34的悬浮细胞的生存能力显着高于其出发品种Z35。在无病原菌侵染时,T-34叶片的H202积累高于Z35,但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氧爆发(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ROI)现象,说明T-34较Z35更易处于一种引发状态(Priming state),一旦遭到病原菌侵染,T-34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受到抑制,在T-34叶组织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氧爆发和微过敏(Micro HR)现象,H202含量也有较高的积累,并呈现病原菌与植物非亲和互作的双峰典型特征,而在Z35叶组织中没有观察到氧爆发和微过敏。与这种现象一致,通过Real Time-PCR检测,氧爆发和微过敏的标志基因ghAOXl、hsr203J及hinl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显着高于出发品种。这些结果证明了,由于harpinxoo在转基因植物体中的表达,激活了植株对病原菌攻击的防卫反应,harpinxoo是植物与病原菌非亲合互作中必要的激发子。Harpin赋予转基因棉花多种抗性和多个有益的农艺性状表型,但是在无胁迫下harpin影响植株的分子模式还不清楚。为此我们使用棉花12K cDNA芯片,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分析了harpinxoo转基因棉花(T-34)与其出发品种(Z35)的全基因组转录谱,从而使我们能够广泛理解harpinxoo是如何在转基因棉花中调控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与Z35相比,在T-34叶片中存在530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很多基因涉及过敏性细胞死亡(hypersensitive cell death, HC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生长素(auxin)、脱落酸(abscisic acid)和乙烯(ethylene, ET)等基本防卫反应途径。在转基因棉花中,Harpinxoo作为内源激发子,与受体作用或者直接作用于一些蛋白激酶,造成编码NADPH氧化酶、NAD泛素氧化还原酶、离子通道蛋白(如CLC-C)钙结合蛋白、苯丙氨酸裂解酶(PAL2)、植保素合成酶(如CHS)、MAPK激酶等蛋白酶的基因上调表达,并通过乙烯或生长素转录因子(如ERF、ARF)等进一步激活下游防卫和生长发育有关的反应。Harpinxoo在转基因棉花中调控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符合生长素信号途径;同时,在LRR-PRKs途径中多个激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LRR-PRKs在harpinxoo诱导的信号传导中也担任重要角色。通过对芯片上9个防卫相关基因采用定量或半定量PCR验证,显示芯片数据具有88.98%的可信度。经Realtime PCR检测,病原菌侵染后,6个防卫相关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超表达。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在无胁迫下harpinxoo的表达赋予转基因棉防卫水平高于其受体,并保持着基本的防卫水平,但在遭受病原菌胁迫下,harpinxoo的表达具有增强转hpalxoo基因棉防卫水平的能力。同时,差异表达基因中的共性上调和下调表达以及涉及能量产生和消耗途径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这些结果意味着在无胁迫下转基因植物体中维持着一种能量平衡,仅仅当病原菌侵染时才在植物体中产生高能量的需求。用转hpa1xoo基因棉花新鲜叶片饲喂棉铃虫,造成棉铃虫发育明显迟缓。为了更好地解析这一现象,将转基因棉花T-34和出发品种Z35叶片分别饲喂棉铃虫,提取棉铃虫幼虫RNA,利用和棉铃虫同属鳞翅目的家蚕的23K寡核苷酸(Oligo)探针,通过生物芯片技术,制作了其Oligo表达谱芯片。芯片结果显示检测到了2927个基因,T-34对Z35在转录水平上存在有8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atio值大于2.0的上调表达基因有328个,Ratio值小于0.5的下调表达基因有544个。87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13种生物功能,96个通路(pathway)。棉铃虫取食表达Harpinxoo的棉花叶片后,激发棉铃虫体内编码蛋白水解酶、细胞色素P450等的基因超表达,打破了离子调节体系和渗透压平衡体系,消耗棉铃虫的大量ATP,从而影响棉铃虫蛋白酶分解和合成、ATP合成等多个生物途径的正常代谢,造成棉铃虫不能很好取食。因此,采用芯片技术,通过异源家蚕oligo芯片信息的比对,初步解析了转hpalxoo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机理,可能与棉铃虫取食后正常代谢受到干扰,影响发育有关。本研究结果为hpa1xoo,作为新的基因资源用于抗棉铃虫育种提供了初步证据,并为抗棉铃虫机理研究展示了新的途径。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E.F. Smith) Dye (Xcm)是引起棉花角斑病的病原。2006年该病菌学名更名为X. citri subsp. malvacearum nov. comb. nov. nom. nov. (Xcm)。在Xanthomonas中一些编码harpin的基因已经被克隆,但在Xcm中尚未有该基因克隆的报道。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编码harpin like protein的hpaXm基因。用PCR技术从Xcm基因组中扩增了hpaXm基因。该基因具有402bp,其编码的蛋白为HpaXm,含有133个氨基酸,大小为13.3kD,GC含量为60.70%,富含甘氨酸,含量为21.80%,缺乏半胱氨酸。HpaXm的GST融合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是IPTG0.05mM、37℃3h。纯化的HpaXm具有热稳定性,煮沸或未煮沸处理的HpaXm都能在烟草上激发HR.HpaXm能够增强烟草对TMV的抗病性,也能激发nprl、hsr203Jpr-la、pr-1b等防卫基因的表达。在Xcm基因组中,采用TAIL-PCR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方法,在hpaXm左翼扩增到了与X. oryzae pv. oryzae中hrcC基因具有93%同源性的1826bp序列,命名为hrcCXm,但在hrcCXm与hpaXm之间有704bp的间隔序列;在hpaXm右翼,扩增得到了与X. oryzae pv. oryzae中hpa2基因具有89%同源性的630bp序列,命名为助a2Xm。在HpaXm蛋白序列中存在有两个Alpha helix区域。HpaXm可能拥有Coiled coil区域及亮氨酸拉链。通过完整地氨基酸序列及N端a-helix中13个保守的残基(H2N-SEKQLDQLLTQLI-COOH)进化树分析,HpaXm与HpaGXac、HpaXac进化关系要比与Hpa1Xoo和Hpa1Xoc更近。我们对HpaXm N端α-helix区域中含有两个heptad的多肽(39-LDQLLTQ-LIMALLQ-52)进行合成,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其能在烟草上诱导HR;改变相应残基的该多肽衍生物HpaXmAT44C和HpaXmAM48Q,显示出HR活性减弱的表型。通过信号肽软件预测和GST检测实验,在HpaXm的N端可能具有潜在的信号肽,可能以sec-dependent pathway必出胞外。

迟文娟[9](2009)在《东北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及东北春麦区的重要小麦病害。小麦白粉病的经济有效防控办法就是首先使用抗病品种,再结合建立在准确预测预报基础上的适时药剂防治。本文围绕这个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原理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研究了2007~2008年东北春麦区及山东、河南、湖北冬麦区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种群动态并分析了小麦生产品种(系)的抗白粉病性(基因)。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上述地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对病菌毒性多态性进行了聚类分析,比较了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毒性多态性和地域之间的关系,试图为以前报道的“东北春麦区白粉病初菌源来自山东等南部冬麦区”的结论提供DNA分子证据。针对小麦白粉病的ITS区域,应用常规PCR,DAN Dot-blot和Real-time PCR三种方法分别研究了小麦白粉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试图为小麦白粉病的流行测报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此外,还研究了针对另三种重要小麦病害(纹枯病、散黑穗病和赤霉病)的PCR检测技术。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进展:1.开展了小麦白粉病菌种群动态与品种抗性(基因)分析。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从223个菌株中鉴定出61个生理小种。其中在东北春麦区,2007年的的优势小种为17号小种,其出现频率为10.2%;2008年则41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20.9%;11号、415号、611号和631号小种出现频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8年在山东、河南、湖北冬麦区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6.4%。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b,V2+6,V4+8,V12,V13,V16,V18,V20,V21,V22和V23的毒性频率在0.0%~29.9%之间,其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6,Pm4+8,Pm12,Pm13,Pm16,Pm18,Pm20,Pm21,Pm22和Pm23的抗性较强,可作为有效的抗病基因加以利用。白粉病菌的联合毒性测定结果表明,147个白粉病菌单孢子堆分离物中含有9个毒性基因组合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15.64%,V1,V3c,V5,V6,V7,V8,V17等毒性基因组合频率也较高,说明病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联合致病。小麦品种抗性(基因)测定结果表明,302份小麦品种中85%的品种为感病,对其中抗性较好的10份材料进行了抗性基因推导分析,表明小麦品种‘保丰104’含抗性基因Pm2+6,品种‘Sunwon85’和‘WF08-182’均含抗性基因Pm5+Pm8,‘京冬8号’和‘西峰20’含抗性基因Pm2+Pm8,‘南大2419’和‘川育55871’含有Pm24+Pm8,‘兰天18’含有与Era相同的抗性基因,‘兰天17’和‘绵阳28’含有未知的抗性较强的基因。2.利用筛选的18条ISSR引物对来自东北春麦区的12个白粉菌株和山东冬麦区的14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26个小麦白粉病菌的遗传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条带相似系数在0.56~0.82,并在相似系数0.61处可聚为四类,一类包括13个菌株,分别为辽宁的11号、17号、7号、411号小种,山东的11号、411号小种,河南的35号、11号、711号、331号小种,湖北的11号、31号、21号小种。二类包括2个菌株,分别为山东的611号小种和辽宁的311号小种。三类包括10个菌株,分别为辽宁的431号、55号小种、611号、631号、731号和77号小种,山东的431号、731号小种,湖北的631号、731号小种。四类包括1个菌株,为辽宁的23号小种。26个菌株的病菌毒性分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条带相似系数在0.52~1.00,在相似系数0.70处可聚为三类,一类包括3个菌株,分别为辽宁的17号小种、辽宁的55号小种和辽宁的77号小种。二类包括2个菌株,为辽宁的7号小种和23号小种,其它的21个菌株归为第三类。以上结果表明了东北与山东两地的小麦白粉病菌间有较高的DNA亲缘关系。3.应用常规PCR、DNA斑点杂交和实时荧光PCR三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设计和筛选的常规PCR引物XBFF/R均能得到全部8个小麦白粉病不同小种的PCR产物,其片段长度同为352bp,而9种供试参考病原菌(黄瓜白粉病菌、小麦条锈病菌、小麦叶锈病菌、小麦秆锈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散黑穗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及玉米丝黑穗病菌)及对照均未扩增出条带。设计和筛选的DAN斑点杂交探针检测8个白粉小种均表现为阳性,而9种参考病原菌均呈现为阴性反应。设计和筛选的实时荧光PCR引物XBFTF/R及TaqMan探针XBFTP,检测8个小麦白粉病菌小种也均采集到强的荧光信号,dRn值为0.35~0.45,Ct值为15.92~18.53,表现为强阳性扩增,9种参考病原菌及对照均无荧光信号增加,表现为阴性。说明三种方法中设计与筛选的引物及探针对小麦白粉病菌均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作为一种小麦白粉病菌的特异性检测与诊断的手段。(2)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的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常规PCR引物XBFF/R检测到的最低DNA模板浓度为10pg,DNA斑点杂交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pg,实时荧光PCR最低检测限为1fg。(3)用常规PCR和实时荧光PCR两种方法对温室接种的小麦白粉病进行了检测,并在时间上与自然显症的观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在接种后第5d时开始出现小麦白粉病病斑,而利用常规PCR引物XBFF/R可在接种第3d检测到小麦白粉病菌,比自然显症观察能够提前了2d检测到白粉病菌;实时荧光PCR法可在接种后1d即能检测到小麦白粉病菌,比自然显症观察能够提前了4d检测到白粉病菌,这可为白粉菌的预测或预警检测提供依据,更可为白粉病在流行前制定防治决策赢得宝贵时间。4.本文还通过对小麦纹枯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ITS序列的分析,分别设计和筛选出了三种病原菌的PCR引物,并对三种病害进行了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引物XWKF/R对所有供试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只有小麦纹枯病菌扩增出大小为467bp的条带,9种参比病原菌全部均未扩增出条带;小麦散黑穗病菌引物XSHF/R仅能扩增出小麦散黑穗病菌的大小为533bp的条带,所有9种参比病原菌全未扩增出条带。同样,小麦赤霉病菌引物XCMF/R只对小麦赤霉病菌能扩增出大小为401bp的条带而参比病菌全未有条带产生。说明筛选的三对引物对三种病害都各具有特异性。引物灵敏性检测结果表明,引物XWKF/R,XCMF/R分别能够检测出浓度为10pg的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而引物XSHF/R对小麦散黑穗病菌的检测限为1pg。以上结果说明用筛选的三种病原菌的特异性引物可以作为三种病害的检测手段加以利用。

邹东霞[10](2008)在《转基因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测定》文中认为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diathi)侵染所致的土传病害,在全世界所有香石竹生产区均有分布。此病在我国各香石竹种植区普遍发生,危害较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香石竹优质高产的一大障碍因子。目前,已有研究者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将双价抗病基因GAFP-NPI转入香石竹的植株中,获得转基因植株,研究表明转基因香石竹对绿色木霉具有抑菌活性。本研究将分离到的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的病原菌采用不同的抗性鉴定方法,对转基因香石竹抗镰刀菌枯萎病抗性进行测定,得出的结果如下:1.通过组培苗接菌实验表明:转基因香石竹品种与未转基因香石竹品种相比更耐病,表现在转基因香石竹枯死所需的时间较未转基因香石竹长。2.通过离体苗接菌实验发现:转基因香石竹与未转基因香石竹相比抗性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在病斑扩展的长度比未转基因香石竹短。3.确定了尖孢镰刀菌最佳的产毒条件,采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香石竹离体苗,发现50%浓度的毒素鉴定效果最好。用50%浓度毒素滤液处理转基因香石竹和未转基因香石竹,结果显示转基因香石竹的抗性有了明显提高。4.建立了香石竹悬浮细胞系。用尖孢镰刀菌毒素滤液处理转基因和未转基因香石竹悬浮细胞,得出如下结论:互作后转基因香石竹细胞死亡率总体低于未转基因香石竹;互作后细胞死亡状态相比较,转基因和未转基因香石竹差别不大;测定互作后细胞膜的相对透性,发现转基因香石竹细胞膜相对透性变化低于未转基因香石竹。

二、香石竹的三种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石竹的三种病害(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天麻研究进展
        1.1.1 天麻
        1.1.2 天麻的主要病害类别
    1.2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研究概况
        1.2.1 病原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1.2.2 常见病原真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1.2.3 常见病原细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1.2.4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研究方法
    1.3 植物微生物组与植物病害之间的关联
        1.3.1 植物微生物组
        1.3.2 植物微生物组与植物病害之间的关系
        1.3.3 植物微生物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1.3.4 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 章 天麻病害发生与其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天麻样品可培养分析
        2.2.2 天麻样品高通量测序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可培养结果分析
        2.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3 章 天麻病害发生与其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天麻样品可培养分析
        3.2.2 天麻样品高通量测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可培养结果分析
        3.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3.4 讨论
第4 章 汉中地区天麻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天麻病原菌的分离
        4.2.2 接种菌株的制备
        4.2.3 菌株接种方式及其致病性测定
        4.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4.2.5病原菌分子鉴定
        4.2.6 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天麻生长过程中的发病症状
        4.3.2 菌株致病性测定
        4.3.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4.3.4 病原菌分子鉴定
        4.3.5 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4.4 讨论
第5 章 汉中地区天麻腐烂病的发生规律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天麻组织及其根际土壤内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5.2.2 PCR扩增
        5.2.3 原始数据处理
        5.2.4 原始数据处理和OTU聚类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天麻组织与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似度分析
        5.3.2 天麻及其根际土壤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5.3.3 天麻及其根际土壤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芒果露水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侵染特点、PCR检测体系及防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我国芒果产业的经济重要性
        1.1 种植区和种植面积
        1.2 主栽种概况
        1.3 海南芒果上主要的病害
    2 芒果露水斑病研究进展
        2.1 分布与为害
        2.2 症状特点
        2.3 病原菌
        2.3.1 发病规律
        2.3.2 防治技术
    3 枝孢属(Cladosporium)的研究概况
        3.1 枝孢属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2 化学防治枝孢属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4 PCR检测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4.1 检测植物病原菌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4.2 PCR技术在芒果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5 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研究方法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6.1 目的意义
        6.2 研究内容
    7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试剂
        1.3 供试质粒
        1.4 供试菌株
        1.5 供试培养基
        1.6 供试杀菌剂
        1.7 供试外源营养
        1.8 供试生防菌
    2 方法
        2.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2.1.1 不同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2.1.2 不同的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1.3 不同的pH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1.4 不同的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1.5 不同的碳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1.6 不同的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1.7 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2.2 芒果露水斑病菌寄生部位确定
        2.2.1 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鉴定
        2.2.2 真菌rDNA-ITS鉴定
        2.2.3 不同部位芒果露水斑病菌ITS序列聚类分析
        2.3 芒果露水斑病菌的快速检测PCR体系建立
        2.3.1 引物设计与筛选
        2.3.2 引物灵敏度测定
        2.3.3 芒果样品检测
        2.4 GFP标记芒果露水斑病菌及其侵染观察
        2.4.1 芒果露水斑病菌GFP标记载体构建
        2.4.2 转化芒果露水斑病菌
        2.4.3 GFP转化子在芒果果面上的致病性及侵染观察
        2.5 芒果露水斑病药剂、生防菌和外源营养筛选
        2.5.1 芒果露水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复配剂筛选
        2.5.2 生防菌对芒果露水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2.5.3 外源营养对芒果露水斑病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2.5.4 生防菌与外源营养组合对芒果露水斑病菌抑制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3.1.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3.1.2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3 不同pH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4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5 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6 不同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1.7 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3.2 芒果露水斑病菌寄生部位确定
        3.2.1 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鉴定
        3.2.2 真菌rDNA-ITS鉴定
        3.2.3 不同部位芒果露水斑病菌ITS序列聚类分析
        3.3 芒果露水斑病菌快速检测PCR体系建立
        3.3.1 引物设计与筛选
        3.3.2 引物灵敏度测定
        3.3.3 芒果样品的检测
        3.4 GFP标记芒果露水斑病菌及其侵染过程观察
        3.4.1 芒果露水斑病菌GFP标记载体构建
        3.4.2 转化芒果露水斑病菌
        3.4.3 GFP转化子在芒果果面上的致病性测定及侵染过程观察
        3.5 芒果露水斑病药剂、生防菌和外源营养筛选
        3.5.1 芒果露水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及复配剂筛选
        3.5.2 生防菌对芒果露水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3.5.3 外源营养对芒果露水斑病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5.4 生防菌与外源营养组合对芒果露水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芒果露水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4.1.2 芒果露水斑病菌寄生部位确定
        4.1.3 露水斑病菌快速检测PCR体系建立
        4.1.4 GFP标记芒果露水斑病及其侵染过程观察
        4.1.5 芒果露水斑病药剂、生防菌和外源营养筛选
        4.2 主要结论
        4.2.1 明确了芒果露水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4.2.2 明确了芒果露水斑病菌寄生部位
        4.2.3 建立了芒果露水斑病菌快速检测PCR体系
        4.2.4 GFP标记芒果露水斑病及其侵染过程观察
        4.2.5 芒果露水斑病药剂、生防菌和外源营养筛选
本研究创新点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一 部分试验结果图片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几种花卉常见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粉病
二、斑点病
三、锈病
四、煤污病
五、立枯病
六、根瘤病

(4)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及其病虫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昌吉市自然概况及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昌吉市的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自然资源状况
        2.1.5 旅游资源
    2.2 研究内容
        2.2.1 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
        2.2.2 昌吉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与危害
    2.3 研究方法
        2.3.1 实地调查方法
        2.3.2 室内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
        3.1.1 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
        3.1.2 昌吉市主要园林树木
        3.1.3 昌吉市主要草坪与地被植物
        3.1.4 昌吉市园林植物的应用
        3.1.5 昌吉市园林绿化的特色与问题分析
    3.2 昌吉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种类与防治
        3.2.1 昌吉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种类
        3.2.2 昌吉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1.1 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及应用
        4.1.2 昌吉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种类与防治
    4.2 昌吉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2.1 昌吉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4.2.2 昌吉市园林绿化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康乃馨锈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康乃馨锈病病原鉴定
    1.2 康乃馨锈病室内药剂筛选
    1.3 几种药剂对康乃馨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乃馨锈病病原鉴定
    2.2 康乃馨锈病室内药剂筛选
    2.3 药剂不同处理方法对康乃馨锈病田间防效
        2.3.1 喷雾处理对康乃馨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3.2 灌根处理对康乃馨锈病的田间防效
        2.3.3 几种药剂对康乃馨的安全性
3 结论与讨论

(6)湖南省自育烤烟品系联合株系鉴定及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烤烟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情况
        1.2.2 生态条件对烤烟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参试品种
        2.1.2 试验地点及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测定项目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种)烤烟烟苗成苗期生理指标的差异
    3.2 不同品系(种)烤烟烟苗成苗期生物学性状间的差异
    3.3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差异
        3.3.1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差异
        3.3.2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蔗糖转换酶活性的变化及差异
        3.3.3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及差异
        3.3.4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差异
        3.3.5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及差异
    3.4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干物质在根、茎、叶中的分配规律及差异
    3.5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综合表现分析
        3.5.1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农艺性状比较
        3.5.2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抗病害性比较
        3.5.3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原烟外观质量比较
        3.5.4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经济性状比较
    3.6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3.6.1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氮含量差异分析
        3.6.2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烟碱含量差异分析
        3.6.3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钾含量差异分析
        3.6.4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氯含量差异分析
        3.6.5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总糖含量差异分析
        3.6.6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还原糖含量差异分析
        3.6.7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氮碱比差异分析
        3.6.8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钾氯比差异分析
        3.6.9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糖碱比差异分析
        3.6.10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化学成分的综合评价
    3.7 不同品系(种)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3.7.1 不同品系(种)亩产量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3.7.2 不同品系(种)亩产值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3.7.3 不同品系(种)上等烟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3.7.4 不同品系(种)中上等烟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品系(种)苗期生理指标
    4.2 不同品系(种)大田期表现
        4.2.1 不同品系(种)碳氮代谢差异
        4.2.2 不同品系(种)烤烟大田期干物质在根、茎、叶中的分配规律及差异
    4.3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抗病害性能力
    4.4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综合经济性状
    4.5 不同品系(种)烤烟在湖南省各参试点的化学成分综合评价
    4.6 不同品系(种)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香石竹立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和病原菌的生长试验
    1.3 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4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5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6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7 致死温度的测定
    1.8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抑菌效果的测定
        1.8.1 供试药剂
        1.8.2 不同药剂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的生长的影响
    2.2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6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7 致死温度
    2.8 不同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转hpa1Xoo基因棉花抗病虫防卫反应与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及棉花角斑病菌hpaXm基因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其英(拉)汉对照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棉花抗黄、枯萎病品种(材料)研究现状
        1 棉花及其主要病害
        1.1 棉花
        1.2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危害损失
        2 棉花黄、枯萎病病原及症状识别
        2.1 棉花黄萎病
        2.2 棉花枯萎病
        2.3 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
        3 棉花黄、枯萎病致病机制
        3.1 棉花枯萎病致病机制
        3.2 棉花黄萎病致病机制
        4 棉花黄、枯萎病抗病育种进展
        5 棉花黄、枯萎病抗病性鉴定
        5.1 国内外现有的抗性鉴定方法
        5.2 病害诱发环境
        5.3 棉花黄、枯萎病分级标准
        5.4 棉花品种(材料)抗黄、枯萎病鉴定标准
        5.5 抗性鉴定相关数值的计算与校正
        6 棉花黄、枯萎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HRP基因及其编码的HARPIN蛋白
        1 植物病原细菌的hrp基因编码的harpin蛋白
        2 Harpin引发的防卫机制
        3 Harpin泌出系统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位点
        4 Xanthomonas中的harpin
        5 Harpin蛋白结构
        6 信号肽
    第三章 转基因棉花
        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应用
        2 转基因棉花研究进展
        2.1 转基因棉花受体的选择
        2.2 转基因棉花研究概况
        3 遗传转化方法
        3.1 农杆菌介导法
        3.2 花粉管通道法
        3.3 基因枪转化法
        4 Harpin在转基因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四章 基因芯片技术
        1 生物芯片
        2 芯片实验设计规则
        3 生物芯片的应用
        3.1 生物芯片在植物学方面的应用
        3.2 生物芯片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3 生物芯片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应用
        4 生物芯片常用的生物信息软件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五章 转HPA1_(Xoo)基因棉花选育及其抗病虫防卫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载体
        1.3 供试菌株和昆虫
        1.4 主要培养基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见附录4)
        1.7 主要缓冲液
        1.8 质粒提取
        1.9 改良的农杆菌介导法
        1.10 棉花基因组DNA提取
        1.11 目的基因PCR扩增及验证
        1.12 PCR Southern Blot和Genomic Southern blot
        1.13 Western Blot
        1.14 RNA提取、反转录及RT-PCR
        1.15 免疫胶体金定位
        1.16 转基因棉抗病性评价方法
        1.17 转基因棉花抗虫性评价方法
        1.18 转基因棉农艺性状调查
        1.19 悬浮细胞培养及其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测定
        1.20 微过敏检测
        1.21 转基因叶片H_2O_2的测定
        1.22 转基因叶片叶绿素测定
        1.23 防卫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的测定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
        2.2 改良的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
        2.3 转基因棉花的选育过程
        2.4 转基因棉花的抗病性评价
        2.5 转基因棉花的抗虫性评价
        2.6 Harpin_(Xoo)激发了转hpa1_(Xoo)基因株系抗虫性
        2.7 转基因棉花的主要农艺性状
        2.8 转基因棉花染色体中hpa1_(Xoo)基因以多拷贝存在
        2.9 转基因棉花中Harpin_(Xoo)蛋白表达
        2.10 转基因棉花中hpa1_(Xoo)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
        2.11 Harpin_(Xoo)在转基因棉花中的细胞定位
        2.12 Harpin_(Xoo)表达激发了转基因棉花在生物胁迫下产生氧爆发
        2.13 Harpin_(Xoo)表达激发了转基因棉花在生物胁迫下产生微过敏反应
        2.14 Harpin_(Xoo)表达增强了转基因棉花植保素编码基因dHG-OMT超表达
        2.15 Harpin_(Xoo)表达增强了与棉花黄萎病菌共培养中转基因植物细胞生存能力
        2.16 Harpin_(Xoo)提高了转基因棉T-34叶绿素含量
        2.17 转基因植株与受体植株的EF-1α序列存在异同
        3 讨论
        3.1 转基因棉花后代的遗传分离
        3.2 转基因棉花具有多拷贝
        3.3 Harpin能影响植物的主要农艺性状
        3.4 Harpin能赋予植物多抗性
        3.5 不同的harpin在植物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
        3.6 Harpin可能使植物处于一种引发态并能激发植物防卫反应
        3.7 不同harpin对植物体中防卫基因的调控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4 结论
    第六章 转基因棉花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植物组织RNA的提取
        1.3 对样品RNA进行荧光标记
        1.4 杂交与清洗
        1.5 芯片扫描
        1.6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1.7 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1.8 病原菌接种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设计
        2.2 在叶部和根部分别获得了差异表达的530个cDNA和109个cDNA,涉及162个生化代谢途径
        2.3 T-34对Z35在细胞功能方面的基因表达
        2.4 Harpin_(Xoo)激发了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2.5 生长素和乙烯相关基因的表达
        2.6 包含PRKs的LRR诱导
        2.7 Harpin_(Xoo)影响了ABA(abscisic acid)相关基因的表达
        2.8 转基因棉花植株中活性氧基因网络
        3 结论
    第七章 转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全基因组转录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供试棉铃虫
        1.2 饲喂转基因棉花叶片棉铃虫样的制备
        1.3 棉铃虫RNA的提取
        1.4 微阵列过程和数据处理
        1.5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 结果
        2.1 芯片实验设计
        2.2 获得了872个差异表达基因
        2.3 差异表达基因涉及13种生物功能
        2.4 872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到96个通路(pathway)
        2.5 激活蛋白质水解相关基因和抑制合成相关基因
        2.6 铁离子可能参与破坏靶昆虫体内离子平衡
        2.7 编码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的cDNA差异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第八章 棉花角斑病菌HPAXM基因克隆及其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细菌菌株、植物和培养条件
        1.2 载体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
        1.5 缓冲液
        1.6 主要仪器(见附件4)
        1.7 DNA提取和hpaXm克隆
        1.8 HpaXm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1.9 GST-hpaXm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因素
        1.10 HpaXm蛋白的制备
        1.11 HpaXm蛋白对TMV侵染的控制效果测定
        1.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防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1.13 使用TAIL-PCR进行hpaXm在Xcm基因组DNA上的定位
        1.14 HpaXm蛋白二级结构、信号肽及其转膜域预测
        1.15 HpaXm蛋白信号肽(signalP)的诱捕
        1.16 HpaXm全长和其部分片段以及这些片段定点突变后的多肽的生物活性测定
        2 结果
        2.1 HpaXm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特性
        2.2 HpaXm在X. citri subsp.malvacearum基因组DNA中的定位
        2.3 HpaXm蛋白二级结构
        2.4 Coiled-coil及亮氨酸拉链预测
        2.5 HpaXm全长及其部分片段以及该片段定点突变后的多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2.6 HpaXm可能具有潜在的信号肽
        2.7 HpaXm密码子的偏倚
        2.8 HpaXm能增强烟草对TMV抗病性和诱导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3.1 Xanthomonas harpin蛋白的进化关系
        3.2 HpaXm泌出涉及sec-dependent pathway
        3.3 HpaXm是一个跨膜蛋白
        3.4 两个heptads具有调控HR的能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论文涉及质粒的图谱及特性
    附录2 主要参考网站
    附录3 登陆NCBI的序列
    附录4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5 转基因棉T-33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组织块和细胞RNA的提取
        1.3 对样品RNA进行荧光标记
        1.4 杂交与清洗
        1.5 芯片扫描
        1.6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1.7 实时荧光PCR(Real Time PCR)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设计
        2.2 在叶部和根部分别获得了454个差异表达的cDNA和15个cDNA
        2.3 T-33与T-34在转录谱上的差异
    附录6 不同转编码HARPIN蛋白基因植物中防卫基因表达比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东北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白粉病生理分化及抗性基因分析研究进展
        1.1 小麦白粉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1.2 小麦生产、后备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菌抗性鉴定及抗性基因分析
    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展
        2.1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2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2.3 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 植物病害DNA分子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3.1 植物病害DNA分子检测技术及原理
        3.2 植物病害DNA分子快速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3.3 PCR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3.4 构建基因芯片
第二章 小麦白粉病菌种群变异动态分析及生产品种(系)抗性基因推导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子囊孢子形成
        3.2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分析
        3.3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分析
        3.4 小麦生产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抗性鉴定及抗性基因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DNA提取结果
        3.2 分光光度计检测基因组DNA浓度及纯度分析结果
        3.3 ISSR引物扩增结果
        3.4 26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的ISSR聚类分析
        3.5 26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毒性多态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小麦白粉病菌DNA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 ITS引物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3.3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引物设计
        3.4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3.5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引物灵敏性检测
        4 小结
    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菌DNA DOT-BLOT杂交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Dot-blot探针的设计结果
        3.2 小麦白粉病菌Dot-blot探针的特异性检测
        3.3 小麦白粉病菌Dot-blot探针灵敏性检测
        4 小结
    第三节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结果
        3.2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探针浓度的优化
        3.3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引物及探针特异性检测
        3.4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引物及探针灵敏性检测
        4 小结
    第四节 温室人工接种小麦白粉病菌的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温室条件下培养调查结果
        3.2 常规PCR引物对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叶片的检测结果
        3.3 小麦叶片中小麦白粉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
        4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五章 小麦三种病害病原菌分子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病害病原菌PCR引物设计结果
        3.2 三种病菌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三种病菌PCR引物灵敏性检测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转基因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香石竹的概况
    2 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的基础研究
    3 植物真菌病害抗病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3.1 植物真菌病病害抗病机制
        3.2 植物抗病育种
        3.2.1 导入抗性基因
        3.2.2 导入植物防卫反应基因
        3.2.3 导入降解或抑制病原致病因子
        3.3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3.3.1 田间鉴定
        3.3.2 室内鉴定
        3.3.3 离体鉴定
        3.3.4 生理生化鉴定
        3.3.5 核酸鉴定
        3.4 问题与展望
    4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4.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概述
        4.2 毒素的产生和提取
        4.2.1 毒素的产生
        4.2.2 毒素的提取
        4.3 真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4.3.1 完整植株
        4.3.2 植株部分器官
        4.3.3 植物细胞或细胞器
第二章 转基因香石竹组培苗抗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苗木
        1.1.2 供试菌株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尖孢镰刀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1.2.2 菌株活化
        1.2.3 组培苗的培养
        1.2.4 组培苗接菌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石竹枯萎病病原分离及鉴定
        2.2 接种尖孢镰刀菌后各香石竹的发病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香石竹离体苗抗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苗木
        1.1.2 供试菌株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组培苗培养
        1.2.2 菌株活化
        1.2.3 离体苗接菌
        1.2.4 病情记录及抗性划分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香石竹离体苗接种尖孢镰刀菌后的发病状况
        2.2 转基因香石竹苗与未转基因香石竹苗接种后发病情况的比较
        2.2.1 发病时间的比较
        2.2.2 接种10d后抗病能力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毒素滤液对各转基因香石竹植株抗性进行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菌
        1.1.2 无菌苗
        1.2 方法
        1.2.1 毒素滤液的制备
        1.2.2 产毒条件的筛选
        1.3 不同毒素处理浓度下转基因香石竹抗病性测定
        1.3.1 不同毒素处理浓度处理转基因香石竹
        1.3.2 抗性划分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条件对病原菌产毒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3 培养时间对病原菌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4 培养方式对病原茵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5 pH对病原菌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6 光照对病菌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7 毒素滤液热稳定性的测定
        2.8 不同浓度的毒素滤液对幼苗的致萎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转基因香石竹细胞水平上抗病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苗木
        1.1.2 供试菌株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愈伤组织诱导
        1.2.2 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1.2.3 悬浮细胞生长的测定
        1.2.4 毒素滤液的制备
        1.2.5 悬浮细胞与尖孢镰刀菌毒素滤液的互作
        1.2.6 细胞死亡分析
        1.2.7 细胞膜相对透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
        2.2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2.3 悬浮细胞生长标准曲线
        2.4 不同滤液浓度下细胞死亡分析
        2.5 光学显微镜观察
        2.6 细胞膜相对透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全文小结
        1.1 组培苗接菌抗性鉴定
        1.2 离体苗接菌抗性鉴定
        1.3 利用尖孢镰刀菌毒素滤液进行抗性鉴定
        1.4 细胞水平的抗性鉴定
        1.5 鉴定方法及鉴定结果的比较
    2 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香石竹的三种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病害发生与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D]. 柏秋月.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芒果露水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侵染特点、PCR检测体系及防治初步研究[D]. 杨永利. 海南大学, 2016(01)
  • [3]几种花卉常见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技术[J]. 智彬. 现代农业, 2015(02)
  • [4]昌吉市园林植物种类及其病虫害调查分析[D]. 王红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5]康乃馨锈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J]. 陈刚,梁巧兰,徐秉良,徐琼,彭志云. 植物保护, 2013(03)
  • [6]湖南省自育烤烟品系联合株系鉴定及品质分析[D]. 汪正鑫.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7]香石竹立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筛选[J]. 杨子祥,范静华,孔宝华,陈海如,杨泮川.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8]转hpa1Xoo基因棉花抗病虫防卫反应与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及棉花角斑病菌hpaXm基因的功能[D]. 缪卫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东北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迟文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10]转基因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测定[D]. 邹东霞.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康乃馨的三种病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