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前后的许向前

黄埔军校前后的许向前

一、黄埔军校前后的徐向前(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布衣元帅”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公私分明的家规不能忘”》文中提出2021年11月8日,是徐向前元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徐向前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是黄埔军校第一批毕业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与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的巩固建立了卓越功勋。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平常,他话语不多,生活简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曾庆榴[2](2021)在《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文中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在党员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有数以千计的党员进入黄埔军校,从事了多方面的建设性、开拓性的活动,特别是在思想建校、主义建军等方面,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不容抹杀的贡献。黄埔军校从创办之日起,即有共产党员在其中学习或工作。杨其纲(1期生、中共党员、军校政治部秘书)在《本校之概况》中说:"每期学生不仅有单纯的国民党员,而且有第三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员。"

关泠[3](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陈渊[4](2020)在《鄂豫皖苏区的黄埔军校生群体研究》文中提出鄂豫皖苏区的黄埔学生群体是活跃在鄂豫皖边区的具有共同的军校背景、一致的革命信念和彼此间存在复杂关系的整体,它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路线,鄂豫皖边区拥有切合土地革命路线的客观环境,早期黄埔军校生返乡传播革命思想,后来由中共中央派遣军事人才参与鄂豫皖苏区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从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的活动轨迹来看,革命的信念始终贯穿整个过程。正是革命的目标,使黄埔军校生群体在鄂豫皖苏区的发展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使鄂豫皖苏区由分散到统一,形成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非常重要的苏区,影响到整个中国的革命形势。尽管在鄂豫皖苏区,很多黄埔军校生牺牲了,仍有未牺牲的黄埔军校生继承逝者矢志,使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文章围绕黄埔军校生在鄂豫皖苏区活动轨迹展开研究,除绪论、结语外,主体部分涵盖四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背景和在准备时期对军事人才的诉求;第二章梳理了黄埔军校生在鄂豫皖苏区形成概况及其特征;第三章阐述了黄埔军校生在鄂豫皖苏区的具体实践,从军事斗争、苏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总结了黄埔军校生在鄂豫皖苏区工作的历史贡献和现代启示。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合理的行文架构,以期对鄂豫皖苏区的黄埔军校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为当下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提供有益借鉴。

陶燕悟[5](2020)在《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漫长的革命斗争史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以及军事思想家,徐向前就是其中一位。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徐向前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为了满足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徐向前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列主义军事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着作,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徐向前率领人民军队进行了反“围剿”斗争,他结合战争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打活仗”战略战术,以及“敌进我进”、“外线出击”的积极防御战略,并且强调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人民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向前创造性地提出“人山”战略思想,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对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人民军队的训练与教育方面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徐向前军事思想,是徐向前在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将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等进行概括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徐向前军事思想依然闪耀着光芒。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对徐向前军事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从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徐向前军事思想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就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说明,为正文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概括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其主要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外国军事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徐向前参与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以及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徐向前军事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梳理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演进历程。第三部分梳理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主要围绕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阐述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本部分主要对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进行论述,为准确把握徐向前军事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并且对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概括,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阐述。

焦予玲[6](2019)在《红军第一位飞行员龙文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诞生。实际上,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有了自己的飞机和飞行员。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省新县考察调研,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他在我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照片前驻足观看,询问了"列宁"号飞机和飞行员龙文光的情况。龙文光曾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五个第一:他是我军第一位飞行员;第一位航空局长;驾驶我军第一架飞机;参加第一次对国民党军队的空战;第

李岚[7](2019)在《一则关于黄埔军校复试落第考生史料的考析》文中认为孙中山先生晚年亲手创建的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史及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黄埔军校创建及招生取录经过,随着原始史料的不断披露和学界多年的考证,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已基本明晰。然而,军校创建初期的许多细节问题,仍未能完全披露于众。2016年,笔者在台湾找到一封当年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就军校复试落第生如何处置事,致

陈予欢[8](2019)在《黄埔女兵与抗战岁月》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迅速传播。其中,被誉为"古有花木兰,今有女生队"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更是为人津津乐道。2016年3月12日,女生队最后一位学员黄静汶在北京逝世,至此,女生队群体全部作古成

张鼎[9](2017)在《关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黄埔军校一期在沪招考的若干问题》文中认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和黄埔军校顺势而建。通过毛泽东、孙镜等国共党员的合作努力,上海执行部顺利完成黄埔军校一期生在沪招考工作,在为军校提供了大量优质生源的同时,也体现出招考工作的若干特点。

杨英[10](2014)在《合成型文人控制:一项对亨廷顿军—政关系理论的挑战》文中提出本研究在检验分析亨廷顿理想主义军-政关系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新概念框架。本研究认为亨廷顿理论问题的症结在于移除了“国家形成过程”,以至于不能解释计入国家形成时期考虑后的军队案例。在加入了“国家形成”变量后,亨廷顿所设计的客观文人控制各内容,均与实际不符。基于计入“国家形成”考虑,本研究提出了合成型文人控制概念框架。与亨廷顿客观文人控制求控制于军队最小权力点不同,合成型文人控制任军队权力提升或降低均可以形成控制,也能避免客观文人控制中的政治文人相对能力过剩的危险。这种控制通过提供军官团体对政治文人的从属关系、军官团体的合成技能所获得的职业质量等条件与武力集中契合并形成和积累有效军事能力,挑战了亨廷顿只能形成军事实力却不能保证有效军事能力的军事职业特性最大化模式。本研究使用社会-结构分析法、过程追踪法、因果作用机制发生法、非对称比较法等方法对新概念框架进行了案例检验,检验过程显示,新概念框架在德国、日本、美国案例的粗略检验中、在中国军队案例的精细检验中,均获得了通过。

二、黄埔军校前后的徐向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埔军校前后的徐向前(论文提纲范文)

(1)“布衣元帅”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公私分明的家规不能忘”(论文提纲范文)

深厚的“黄埔情结”
任务重于生命
一生光明正大,从不为己诉曲
铭记家风传承
深入研究军史,唤回“红军精神”

(2)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论文提纲范文)

共产党人在黄埔建校、建军中的作用
黄埔军校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3)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鄂豫皖苏区的黄埔军校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鄂豫皖苏区的创建与人才招纳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的创建背景
        一、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
        二、鄂豫皖边区基本情况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人才招纳和黄埔军校生群体形成
        一、启蒙革命意识需要先进人才
        二、发动群众参与革命需要领导人才
        三、武装起义和政权建立需要军事人才
        四、鄂豫皖边区的人才诉求促使黄埔军校生群体形成
第二章 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群体的群体特征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的群体概况及走向
        一、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群体概况分析
        二、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群体走向分析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的群体特征
        一、在校期间的先进教育
        二、卓越的军事素质
        三、优良的战斗作风
        四、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 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群体的革命实践
    第一节 黄埔军校生群体对红军作战经验的丰富
    第二节 黄埔军校生群体对苏区党政军工作的参与
    第三节 黄埔军校生群体对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的支持
    第四节 黄埔军校生群体对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拓展
第四章 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群体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黄埔军校生对鄂豫皖苏区创建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黄埔军校生群体是创建鄂豫皖苏区红军的重要骨干
        二、为鄂豫皖苏区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和成长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为保卫和建设鄂豫皖苏区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干部人才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黄埔军校生群体形成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事业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
        二、事业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
        三、事业发展离不开群众路线
        四、强国大业需要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背景
    2.2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
        2.2.2 外国军事理论
        2.2.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2.3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参与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
        2.3.2 参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实践
    2.4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2.4.1 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
        2.4.2 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4.3 具有远大的志向
    2.5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演进历程
        2.5.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1924-1937)
        2.5.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1937-1949)
        2.5.3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完善时期(1949-1990)
3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3.1.1 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党的正确而坚强的领导”
        3.1.2 “平时只有严练苦练勤练”才能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
        3.1.3 人民军队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
    3.2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3.2.1 平原地区的“人山”战略
        3.2.2 “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游击战略
        3.2.3 “打活仗”的运动战略
        3.2.4 “敌进我进”、“外线出击”的积极防御战略战术
        3.2.5 “收紧阵地”、“待机举行反攻”的战略战术
    3.3 国防建设思想
        3.3.1 “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3.2 国防现代化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
        3.3.3 国防“战略上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方针”
        3.3.4 “军事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
4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4.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
        4.1.1 人民性
        4.1.2 实践性
        4.1.3 发展性
    4.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
        4.2.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
        4.2.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红军第一位飞行员龙文光(论文提纲范文)

从黄埔学生到国民党空军上尉
从红军战俘到“列宁”号驾驶员
从我军第一个航空局长到参加第一次空战
从隐藏保护“列宁”号到英勇就义

(9)关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黄埔军校一期在沪招考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招考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毛泽东与孙镜
二、“借校考试, 两定去取”:复试过程还原和地点考证
     (一) 关于复试的全过程。
     (二) 关于举行考试的地点。
三、招考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 执行部内国共两党共同参与, 多部门协调联动。
     (二) 政治倾向明显, 根本上以国民党为主导。
     (三) 招生突出地域色彩, 兼有政治考量。
     (四) 招考条件和过程相当严格, 尤其重视考生的政治素养。

(10)合成型文人控制:一项对亨廷顿军—政关系理论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创新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亨廷顿军-政关系理论回顾及分析
    
(一) 预设
    
(二) 推论
    二、对亨廷顿军-政关系理论的各种挑战和批评
    
(一) 对军事职业特性预设和推论的挑战
    
(二) 对军队与政治文人隔离的挑战
    
(三) 对主观文人控制预设和推论的挑战
    
(四) 对军-政关系与军事效能关系及对军事职业自治的挑战
    三、中国案例的军-政关系研究综述 第二章 检验分析、国家形成与新概念框架的提出
第一节 对亨廷顿军-政关系概念框架的检验分析
    一、对预设的检验分析
    二、对推论的检验分析
    三、亨廷顿军-政关系问题的症结
第二节 国家形成及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军-政关系形变
    一、国家形成:国家缝隙、中央垄断化武力、分散的社会
    二、国家形成中的现代军队
第三节 新概念框架的提出
    一、从属合成文人控制
    二、合成文人控制的谱系
    三、德国、日本、美国案例的检验 第三章 中国国家形成及其过程中的三种军-政关系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成
    一、国家缝隙形成与武力散失
    二、中央垄断化武力形成与武力集中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成中的三种军-政关系
    一、军阀军队的军-政关系
    二、国民党军队的军-政关系
    三、共产党军队的军-政关系 第四章 从属结构、政治技能与武力集中
第一节 军阀军队的合成控制与武力集中
    一、军阀军队合成型军人控制与内部武力集中
    二、军阀军队的军人从属合成控制与内部武力集中
    三、军阀军队的军人从属合成控制与外部武力集中
第二节 国民党军的隔离控制与武力集中
    一、政党政治化的隔离控制与内部武力集中
    二、“去政治化”的隔离控制模式与外部武力集中
    三、军事职业隔离控制模式与武力集中
第三节 共产党军的文人合成控制与武力集中
    一、从属合成文人控制与内部武力集中
    二、政治技能专业最大化与内部武力集中
    三、从属合成文人控制与外部武力集中 第五章 军事职业的地理、社会技能与武力集中
第一节 地理-社会:军阀军官团体的军事职业质量与武力集中
    一、军阀军队的国家缝隙利用与武力集中
    二、军阀军官团体军事职业的社会、经济技能与武力集中
第二节 地理-社会:国民党军官团体的军事职业质量与武力集中
    一、北伐时期国家缝隙与社会的置换
    二、抗战时期纯军事职业的发展与武力集中
    三、抗战后军官团体军事职业的社会、地理质量与武力集中
第三节 地理-社会:中共军队的军事职业质量与武力集中
    一、中共军队的“国家缝隙”利用与武力集中的契合性
    二、军事职业的地理-社会质量与武力集中
    三、军事体系与武力集中
    四、军事职业技能扩张、军事职业技能专业化与武力集中 第六章 总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黄埔军校前后的徐向前(论文参考文献)

  • [1]“布衣元帅”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公私分明的家规不能忘”[J]. 刘畅. 黄埔, 2021(06)
  • [2]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J]. 曾庆榴. 黄埔, 2021(04)
  • [3]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4]鄂豫皖苏区的黄埔军校生群体研究[D]. 陈渊.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5]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D]. 陶燕悟. 西华大学, 2020(01)
  • [6]红军第一位飞行员龙文光[J]. 焦予玲. 百年潮, 2019(12)
  • [7]一则关于黄埔军校复试落第考生史料的考析[J]. 李岚. 岭南文史, 2019(02)
  • [8]黄埔女兵与抗战岁月[J]. 陈予欢. 黄埔, 2019(01)
  • [9]关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黄埔军校一期在沪招考的若干问题[J]. 张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07)
  • [10]合成型文人控制:一项对亨廷顿军—政关系理论的挑战[D]. 杨英. 复旦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黄埔军校前后的许向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