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籍分部农舍与摄谱仪的关系

浅析古籍分部农舍与摄谱仪的关系

一、浅析古籍目录中子部农家类与谱录类之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苏金侠[1](2020)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书目中“艺术类”类目的设置及其演变》文中提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着作中艺术类文献的变化轨迹,暗含着古代艺术内涵的演变过程。通过梳理汉至清代多部公私目录学着作中的艺术类文献,发现中国古代目录学着作中的艺术门类从产生到最终定型,大致经历了唐以前的发端期、唐至宋元的发展期、明代的变革期和清代的定型期四个阶段。目录学着作中的艺术种类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内容具有"重技艺—艺术并存—以艺为主"的特点。这些变化体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数量和稳定性的差异,也反映出古人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转变。

张远[2](2019)在《文学视域下的宋代花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古以来有着博大精深的花卉文化,在文学方面,与花卉有关的文学样式非常多,有诗词、文赋等等,花卉谱录也是其中的一种。花谱产生并兴盛于宋代,是极具特色的宋代书籍形式,其产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花谱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博物传统、天人观念和宋代花品观念,看到宋人雅致的社会生活,知晓宋人关于花卉审美的标准与审美心态,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花卉文学文化的理解。因此,本文着眼于宋代花谱,探讨花谱文本的生成发展概况,重点从文化、审美、文学等层面来发掘宋代花谱的价值,寻找宋代花谱与文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宋代花谱展开研究:第一章为宋代花谱的文本生成与文献考辨,主要介绍宋代花谱的发展概况。从花卉经济贸易、宋人的理性精神、园林的兴建三个角度探讨花谱文本生成的多重社会背景,从古代目录学角度考察其文本归属的源流发展,并对花谱文献进行一一考辨,明确宋代花谱的数量。第二章为宋代花谱中的文化内涵,主要从博物、元气和花品三个角度来发掘。首先,结合中国古代“博物君子”的传统,从博物学视角观察宋代花谱,看到其中蕴含的博物意识;其次,总结宋代花谱中的“元气”思想,探讨宋人对自然和天人关系的看法;最后,关注花谱中花卉的等级划分和外在物色之美的关系,以此来讨论宋人的花品观念。第三章为宋代花谱与两宋文人的审美风尚。以文人、审美为主要切入点,结合宋代文人“尚雅”的风气,探讨花谱中所体现的赏花、种花等花卉活动和花卉环境的雅化,另外,从花谱中反映的牡丹、梅花等花卉地位的变化探讨南北宋文人审美心态的变化。第四章为宋代花谱与谱录文学的发展。关注宋代花谱的文学价值,首先是促进了谱录类文学作品的勃兴,对宋代以及后世的其他谱录都起到借鉴作用;第二,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为首,构建了花谱的写作方式;另外,丰富了花卉文学,是花卉文学中一种全新的文类,也丰富了描写花卉的词汇语言。

连凡[3](2019)在《论《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的渊源及调整——以子部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辑录体的特殊体制决定《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体系与书籍归类具有综合众家而折衷为己意的特征。通过对其子部书目文献的分析可知,马端临《经籍考》在辑录前代书目的过程中进行的调整主要包括:分类体系中由分类项目的设置及其横向关系与纵向沿革造成的调整;书目归类中由分类者的主观视角与思想立场的差异造成的调整。通过分析历代目录与学术史,特别是与古籍目录的集大成者《四库总目提要》相对照可知,《经籍考》子部中对分类类目与具体书籍的归类的调整往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有深层的学术背景,反映了思想文化的时代变迁。马端临敏锐地抓住了学术发展的脉搏,并最终构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分类与归类体系。

连凡[4](2018)在《《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文献通考·经籍考》由于其辑录体的特殊体制决定其分类体系与书籍归类具有综合众家而折衷以己意的特征。通过对其子部书目文献的分析可知,马端临在《经籍考》中辑录前代书目的过程中进行的调整主要包括:分类体系中由分类项目的设置及其横向关系与纵向沿革造成的调整,以及书目归类中由分类者的主观视角与思想立场的差异造成的调整。通过分析历代目录与学术史,特别是与古籍目录的集大成者《四库总目提要》相对照可知,《经籍考》子部中对其分类类目与具体书籍的归类的调整往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有其深层的学术背景,反映了思想文化的时代变迁。马端临敏锐地抓住了学术发展的脉搏,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分类与归类体系。

宋世瑞[5](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唐媚媚[6](2018)在《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文中指出王世懋是我国明代的一位热爱园艺的文学家。他生于江苏太仓的名门望族,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始任南京礼部主事,曾在陕西、江西、福建等地方当官,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他好学,擅长诗文,其生平着述以文学创作居多,也有部分涉农着述。他兴趣爱好广泛,擅长书法,爱好鉴藏书画,喜欢旅游,热爱园艺。在晚年时期,他以病疾为由,辞官归隐,在家乡太仓筑建了私家园林“澹园”。他在澹园选育了各种植物,包括有花、果、蔬、瓜、豆、竹等。后来,他以澹园的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于1587年撰写了《学圃杂疏》一书,这是王世懋涉农着述的代表作。目前,学术界对《学圃杂疏》一书的看法与评价不一,若要科学地评价它的农学与园艺学价值,必须要对它所记载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经验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探索处该书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学思想,并综合判定其农学地位与其现代意义所在。《学圃杂疏》阐释了多种园艺植物,而全书的侧重点则在于阐释花卉。尽管它篇幅不长,仅有七千余字,但它内容丰富。该书中记载了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世懋的农学与园艺思想。同时,该书所蕴藏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技巧对明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作学术史回顾,探求该课题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此作为下文分析的背景。第二,扼要地介绍王世懋生平与着述,从整体上来掌握他的作品情况,为下文对其《学圃杂疏》的具体论述做好铺垫。第三,分析《学圃杂疏》的写作题材来源、版本与编写体例,以便在下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展开与论述。第四,从农学、园艺学角度分析《学圃杂疏》的内容,详细地分析该书所记载的植物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从而,揭示书中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思想。第五,结合文章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的分析,再从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其饮食习惯与闲暇生活来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最后,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综述《学圃杂疏》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回应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此外,希望能借此为园艺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提供一点启示与借鉴。

葛小寒[7](2018)在《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表现在商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性之上。作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明代农业生产的扩大支撑着当时社会的调整与转型,与此同步的则是明代农书数量的喷发,并由此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学知识体系。那么,对于明代农书的研究便是必要的:一方面,明代农书所蕴含的农学知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明代农书更是深深浸润在当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诚然,前辈学者已经对于这一问题有了相当的讨论。但是,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基础的“文献考辨”之上对当时农书所记载的“科学技术”进行评介,抑或是利用农书中透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去考察当时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由此可见,前人对于明代农书本身的讨论仍是缺乏的,尤其缺少在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之上,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从“文本”与“知识”的角度考察明代农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明人的观念中究竟是如何认识作为概念的“农书”。借助于当时士人留下的“文集”、“书目”与“农书”进行分析,明人对于“农书”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为多元且伴随着参与性程度的不同发展出异样的农书观。为了研究方便而对于这种多元的“农书”认识作一概括的话,可以总结为:明代的农书便是当时的农事书、农艺书与农政书。明晰了这一范畴之后,梳理现存与佚失的明代文献,不难得出有明一代大约诞生了 502种农书的结论。但是数量的巨大不能掩盖当时农书存在着大量抄袭、翻刻的情况。因此,单纯从农学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代的有价值的农书数量将下降到300种以下。不过,无论明代究竟有多少种农书,对于它们的文献考证活动自然是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农书的作者、版本与诞生时代在之前的农书目录里面有误,还有一些农书是前人未见的,另有一些已经侠失的农书也可以辑佚。如果说“文本”研究专注于文献本身,那么“知识史”视角下的农书研究则侧重于考察农书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明代农书与宋代农书的比较可以揭示传统社会的不同时代农学知识关注的变化。主要通过内容、作者与时空分布的对比,宋、明农书的连续性与差异性一目了然:相较于宋代,明代的农书更加注重“统合”,其中负载的农学知识则进一步下移,作为农书生产的动力也不再受政治权力的制约。另从“空间”角度来说,明代农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花谱”,除了在知识性上超越宋代以外,还更多承担了专业知识记载之外的交往功能。简言之,在明代的社会空间中,以“花谱”为代表的农书参与了当时士人社交网络的建构。此外,“知识史”的视角除了较为宏观的考察之外,更加关注一种知识或书籍的生产、传播、阅读以及社会影响。从《树艺篇》与《汝南圃史》之间的关系与发展来看,明代农书的生产过程漫长而富有弹性。在“稿本”农书到“刻本”农书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农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一些农学知识被删去、另一些农学知识被加入的过程。农书诞生以后的传播活动,官府在其中起到了较为显着的作用。因此考察明代官刻农书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可以作为个案了解当时农学知识的传播面向以及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当然,传播是农书生产方或者农书刊刻方的行为,农书中承载的农学知识能否真正为时人认同或接受,还得考察当时农书的阅读问题。对此,由于诞生时间颇早,且在明代流传较广的《救荒本草》与《野菜谱》便是探讨农书阅读活动的重要个案。基于农书内容、序跋以及阅读者的书目、批语,乃至翻刻过程中的改造活动,明代农书阅读的多元面向可以被充分挖掘。例如以上两种野菜书的阅读活动,便呈现出早期阅读与晚期阅读的极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晚明士人对于农书的阅读往往偏离了作者原有的意图。最后,农书与地方社会关系往往不被前人研究所重视,这固然是因为地方性农书不宜保存流传。然而,《亳州牡丹史》却能填补这种研究方向的空白。该书不仅是亳州牡丹的知识性介绍,更是亳州士人与一般百姓从事花事交往活动的记录。通过这一文本,晚明亳州的地方社会显得更加饱满,而《亳州牡丹史》本身也离不开这一社会的制约,尤其是其中所凸显的对于“阶层”变动的敏感。综上所述,明代农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旧有农业文献的整理与考察,更是对于其中所记录的农学知识的分析。这种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过多的侧重在“科学技术”的介绍,而忽略了知识以及其载体(农书)的概念、时空变迁、生产过程、传播活动、阅读与接受等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才是后人进一步理解当时农学实况的钥匙。

朱明友[8](2018)在《唐代农书“稀见”问题及农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唐代农业南移等大背景,唐代农业、农书等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唐代农书无论是就其思想内容、风格数量抑或是就其着录方式等而言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是基于以上情况,对于有唐一代的农书及其关涉领域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价值。近些年来,唐代农书等研究领域也确实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然而,笔者通过梳理有关学术成果发现有关唐代农书及其所牵涉出来的唐代农书作者群体、唐代农业心态等领域研究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大体可归纳为:一、对唐代农书中所蕴涵的文化学和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史料和思想未能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二、对唐代鄙农与重农、专业化与诗话等矛盾的农业文化心态及唐代农书“稀见”等关涉问题未能形成统一的见解或足够有说服力的说法;三、对唐代农书及农书作者缺乏整合和立体全方面的考察。本文正是基于唐代农书所蕴涵的重要思想价值和唐代农书等研究领域所显现的不足等情况而进行的研究。本文中,笔者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和考证对唐代农书及其所牵涉的如唐代农书着录的历史倾向问题、唐代农书“稀见说”问题以及唐代农书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等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探讨。本文共分为三章对唐代农书及其所牵涉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中,笔者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地梳理,对形成唐代农书“稀见说”的三种背景和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和剖析并得出自己的看法。另外,此部分中笔者还整合了《新旧唐志》、《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联合目录》、《新唐书·艺文志补》等古今书目对唐代农书的存佚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和考证。本文第二章是对唐代农书“稀见说”的具体阐述。笔者依据唐代至清代的数十种官私目录对唐代农书着录的扩大化倾向、宋代农书着录的混乱化和细化倾向、明清农书着录的专业化和版本化倾向等情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本部分中,笔者还对唐代农书的小型化、另类化以及古今分类标准不同等情况进行了大致地阐述。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唐代农书“稀见说”的具体背景原因。本文最后一章是对唐代农书中所包含的可持续和治病养生思想的具体分析与论述。此部分中,本文首先对唐代农书中所展现的防患灾患、节俭有余等可持续思想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另外,在以上基础上,此部分中,文章还对唐代农书中的中医治疗体系、食育与食忌行为的特征以及深受道家道教影响的养生思想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具体地阐述。

张傲[9](2018)在《《四库全书总目》魏晋子书提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问世至今两百余年,大量专着、文章均对《总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客观来说,子部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对于子部中魏晋着述的研究更是不足,甚至至今没有相关专题研究的着作。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总目》魏晋子书提要阙误之处进行辨证及归纳整理,总结出馆臣对于魏晋时期学术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并进一步评价其价值和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总目》魏晋子书的研究现状。这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对于此专题研究的文献基础做一整理。第一章,《总目》魏晋子书概观。《总目》对于魏晋子书的评价首先是建立在其对于子部整体认识之上,而具体到魏晋子书,则会发现其有别于其他时期书籍的特殊性。第二章,《总目》魏晋子书提要辨证。《总目·子部》共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着述66部,笔者发现其中47部着述提要出现不同程度的阙误,涉及作者小传、书籍版本、文献引用等多个方面。第三章,《总目》魏晋子书提要之学术思想探微。《总目》提要中隐藏着四库馆臣对于魏晋子书的收录标准和评价,其中既有官学约束,也有学术追求,它们影响着馆臣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价值判断。第四章,《总目》魏晋子书来源相关问题考论。这一章主要是探讨《总目》对于魏晋子书的辑佚之功,以及书籍来源记载不匹配的问题。

张娟娜[10](2017)在《《四库全书》中宋代谱录类文献研究》文中指出“谱录”作为古籍分类的一个类目,最早出现于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中,而后立于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各家所借鉴。实际上,早在《遂初堂书目》之前,“谱录”类文献早已出现,但由于其无类可归并数量有限,因此只能依附于别录之后。到了宋代,随着谱录类文献的大量出现,原有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故尤袤在《遂初堂书目》中首创“谱录”,收有62种谱录类文献。《四库全书》中共着录谱录类文献55部,附录1部,其中宋代文献为37部,附录1部,可以看出宋代是谱录类文献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谱录类文献,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以《四库全书》所着录的宋代谱录类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学术回顾、研究方法及意义,提出基本观点,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讲宋代谱录类文献的成书背景及特点,从宋代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治国政策、理学思想的影响及士人自身出发,使得对宋代谱录类文献的形成有大致了解。第三部分为各谱录类文献的叙录,叙录基本涵括了书名、作者、卷数、成书年代、思想内容、版本流传等情况,志在根据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谱录类文献,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研究与阐述。第四部分是探究其学术价值,谱录类文献中收有大量已佚文献,对于保存文献资料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因其涉及范围极广,也是研究区域史、民族史的重要材料。

二、浅析古籍目录中子部农家类与谱录类之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古籍目录中子部农家类与谱录类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目录学书目中“艺术类”类目的设置及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录学着作中“艺术”相关门类
2 目录学着作中“艺术”类目所含内容的变化过程
    2.1 唐以前——艺术门类的发端期
    2.2 唐至宋元——艺术门类的发展期
    2.3 明——艺术门类的变革期
    2.4 清——艺术门类的定型期
3 中国古代艺术门类的演变特点
4 结语

(2)文学视域下的宋代花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花谱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宋代花谱的文本生成与文献考辨
    第一节 多重社会背景下花谱文本的生成
        一、宋代花卉经济与花卉贸易的繁盛
        二、宋代文人的理性精神
        三、宋代园林的兴建
    第二节 宋代花谱文本的目录学考察
        一、归属农家、食货、小说、杂艺类
        二、归属谱录类
    第三节 宋代花谱文献考辨
        一、牡丹谱
        二、芍药谱
        三、海棠谱
        四、菊谱
        五、梅谱
        六、兰谱
        七、玉蕊谱
        八、花卉综合谱
第二章 博物·元气·花品——宋代花谱中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博物君子与宋代花谱中的博物传统
        一、中国古代的“博物君子”传统
        二、宋代花谱中的博物意识
    第二节 元气思想与宋代花谱中的天人关系
        一、宋代花谱中的元气思想
        二、宋代花谱中的天人关系
    第三节 花卉等级与宋代花谱中的花品观念
        一、花谱中的等级划分
        二、花卉等级标准中的花品观念
第三章 宋代花谱与两宋文人的审美风尚
    第一节 尚雅之风与宋代文人的花卉活动
        一、赏花
        二、种花
        三、花卉环境的雅化
    第二节 花卉地位变迁与两宋文人的审美心态
        一、花谱中反映的两宋花卉地位变迁
        二、北宋:自信乐观,张扬外露
        三、南宋:清高孤傲,内敛含蓄
第四章 宋代花谱与谱录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了谱录类文学作品的勃兴
        一、宋代花谱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宋代花谱对后世花谱的影响
        三、宋代花谱对其他谱录的影响
    第二节 花谱书写方式的构建——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为首
        一、文章结构与命名方式
        二、文章内容
    第三节 宋代花谱与花卉文学
        一、丰富了花卉文学的体裁类型
        二、丰富了描写花卉的词汇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宋代花谱一览表
致谢

(3)论《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的渊源及调整——以子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籍考》子部的分类与归类渊源
二、《经籍考》子部分类与归类调整
    (一) 儒家
    (二) 道家
    (三) 法家
    (四) 名家
    (五) 墨家
    (六) 纵横家
    (七) 杂家
    (八) 小说家
    (九) 农家
    (十) 天文
    (十一) 历算
    (十二) 五行
    (十三) 占筮
    (十四) 形法
    (十五) 兵书
    (十六) 医家
    (十七) 神仙
    (十八) 释氏
    (十九) 类书
    (二十) 杂艺术

(4)《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籍考》子部的分类与归类渊源
二、《经籍考》子部分类与归类调整的具体分析
    (一) 儒家
    (二) 道家
    (三) 法家
    (四) 名家
    (五) 墨家
    (六) 纵横家
    (七) 杂家
    (八) 小说家
    (九) 农家
    (十) 天文
    (十一) 历算
    (十二) 五行
    (十三) 占筮
        (十六) 医家
    (十四) 形法
    (十五) 兵书
    (十七) 神仙
    (十八) 释氏
    (十九) 类书
    (二十) 杂艺术
三、结语

(5)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6)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学界对王世懋的研究
        1.2.2 学界对《学圃杂疏》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王世懋生平及着述考略
    2.1 王世懋生平述略
    2.2 王世懋着述述要
        2.2.1 王世懋着述概况
        2.2.2 王世懋涉农着述
3 《学圃杂疏》写作特色
    3.1 《学圃杂疏》写作题材来源
    3.2 《学圃杂疏》的版本与体例
4 《学圃杂疏》内容分析
    4.1 《学圃杂疏》记载之栽培技术
        4.1.1 高效栽培技艺调控生长发育
        4.1.2 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4.1.3 施肥和浇水的技巧必不可少
        4.1.4 做好防寒措施以安全越冬
        4.1.5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壤
    4.2 《学圃杂疏》记载之园艺观赏
        4.2.1 以形态为佳的园艺植物
        4.2.2 以色彩为美的园艺植物
        4.2.3 以香味为上的园艺植物
        4.2.4 以花期为胜的园艺植物
    4.3 《学圃杂疏》记载之食用功效
        4.3.1 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
        4.3.2 具有养生功效的植物
        4.3.3 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
    4.4 《学圃杂疏》的农学与园艺思想
5 从王世懋及《学圃杂疏》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
    5.1 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
    5.2 王世懋养成的饮食习惯
    5.3 王世懋追求的闲暇生活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学位论文相关成果
    附录 B相关图片
    附录 C江苏省太仓市实地调查之访谈记录

(7)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的多元农书观
    第一节 一般性观察:文集中的“农书”
    第二节 分类性观察:目录中的“农书”
    第三节 专门性观察:农书的自我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农书数量考辨
    第一节 明代农书数量初考: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中心
    第二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一:增加
    第三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二:删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农书汇考
    第一节 《中国农学书录》所录明代农书补正
    第二节 明代稀见农书考述
    第三节 明代已佚农书辑考
    第四节 《农说》撰者马一龙新考
    第五节 《树艺篇》新考
    第六节 再论《沈氏农书》与《乌青志》
第四章 明代农书的内容、作者与时空:与宋代比较
    第一节 明代“狭义”农书考述
    第二节 宋明农书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宋明农书作者的比较
    第四节 宋明农书时空分布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农书的撰写特点:以花谱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花谱述略
    第二节 作为交往工具的花谱
    第三节 作为自然知识的花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农书的生产:从《树艺篇》到《汝南圃史》
    第一节 《树艺篇》与农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树艺篇》与《花史》:农学知识的两次加工
    第三节 《汝南圃史》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代农书的传播:以官刻农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官刻农书考述
    第二节 明代农书的官刻过程
    第三节 农学知识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明代农书的阅读:《救荒本草》与《野菜谱》
    第一节 从私密阅读到开放阅读
    第二节 开放阅读与“荒政取向”的延续
    第三节 从开放阅读到多元阅读
    第四节 讨论:写作、刊刻与阅读
第九章 明代农书与地方社会:以《亳州牡丹史》为例
    第一节 亳州牡丹与《亳州牡丹史》
    第二节 《亳州牡丹史》所录亲友小考
    第三节 《亳州牡丹史》所见明代亳州花事活动
    第四节 《亳州牡丹史》中的阶层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唐代农书“稀见”问题及农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唐代农书的研究现状
        (三) 综述结论
    三、研究思路、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和目标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概念阐述
        (一) 农书定义
        (二) 农家定义
第一章 唐代农书“稀见”问题述评
    一、唐代“农书稀见”说
        (一) 视角不同导致的“稀见说”
        (二) 社会背景导致的“稀见”说
        (三) 流传缺失导致的“稀见”说
    二、唐代农书的数量与存本
第二章 唐代农书“稀见”说释疑
    一、基于农书着录观念及实践的考量
        (一) 唐代农书着录地扩大化倾向
        (二) 宋代官私目录农书着录的混乱和细化倾向
        (三) 明清官私书目农书着录的专业化和版本化
        (四)笔者的结论
    二、基于唐代农书特殊性现象的考量
第三章 唐代农书中的思想
    一、农书中的可持续思想
        (一) 防范灾患
        (二) 节俭有余
    二、农书中的治病养生观念
        (一) 全面的治疗体系
        (二) 深刻的道家道教养生印迹
        (三) 食育与食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四库全书总目》魏晋子书提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绪论
    一、《总目》魏晋子书的研究现状
    二、具体研究
第一章 《总目》魏晋子书概观
    第一节 《总目》对于子部之认识
        1、百氏皆杂学
        2、释道末位,兵家第二
        3、法家独立,名墨入杂
        4、实用书籍地位提升
    第二节 《总目》类目的科学化
        1、《总目》类目设置
        2、魏晋子书入类之变化
    第三节 魏晋子书的特殊性
第二章 《总目》魏晋子书提要辨证
    第一节 卷九十一——卷一百十一
    第二节 卷一百十二——卷一百三十九
    第三节 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七
第三章 《总目》魏晋子书提要之学术思想探微
    第一节 《总目》官学约束下的学术判断
        1、羽翼儒教
        2、补益经史
        3、崇尚雅正
    第二节 官学与学术的双重影响——以《元包》提要为例
        1、官学与学术的博弈
        2、象数之学的学术原则
        3、忠君爱国的儒家道统
第四章 《总目》魏晋子书来源相关问题考论
    第一节 《永乐大典》本之辑佚
        1、世无传本,全部辑佚自《永乐大典》
        2、全部辑佚自《永乐大典》且内容多于存世典籍
        3、《永乐大典》辑佚本与存世典籍互补
        4、误认典籍亡而辑佚《永乐大典》
    第二节 书籍来源异同考论
结语
附表一 史志目录子部类目变化
附表二 书籍入类变化
附表三 《大典》本辑佚前之存佚
附表四 书籍来源对比
参考文献
    一、原典文献
    二、研究专着
    三、研究论文

(10)《四库全书》中宋代谱录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谱录”在目录着录中的演变
        (二)专题史文献有所涉及
        (三)对“谱录”的专门研究
    三、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宋代谱录类文献概说
    (一) 宋代谱录类文献成书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
        2.重文国策下士人的心态
        3.理学思想对士人的影响
        4.着书者自身素养
    (二) 宋代谱录类文献特点
        1.题材新
        2.地域性
        3.篇幅小
二、宋代谱录类文献叙录
    凡例
    (一)器物之属
        1.[宋]王 俅:《啸堂集古录》
        2.[宋]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
        3.[宋]王黼等:《重修宣和博古图录》
        4.[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5.[宋]米 芾:《砚史》
        6.[宋]唐 积:《歙州砚谱》
        7.[宋]佚名氏:《歙砚说》《辨歙石说》
        8.[宋]佚名氏:《端溪砚谱》
        9.[宋]佚名氏:《砚谱》
        10.[宋]高似孙:《砚笺》
        11.[宋]李孝美:《墨谱法式》
        12.[宋]晁贯之:《墨经》
        13.[宋]洪 刍:《香谱》
        14.[宋]陈 敬:《陈氏香谱》
        15.附录:[宋]杜 绾:《云林石谱》
    (二)饮馔之属
        16.[宋]蔡 襄:《茶录》
        17.[宋]黄 儒:《品茶要录》
        18.[宋]熊 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19.[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20.[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21.[宋]朱翼中:《北山酒经》
        22.[宋]窦 苹:《酒谱》
        23.[宋]王 灼:《糖霜谱》
    (三)草木禽鱼之属
        24.[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5.[宋]王 观:《扬州芍药谱》
        26.[宋]刘 蒙:《刘氏菊谱》
        27.[宋]史正志:《史氏菊谱》
        28.[宋]范成大:《范村梅谱》
        29.[宋]范成大:《范村菊谱》
        30.[宋]史 铸:《百菊集谱》
        31.[宋]赵时庚:《金漳兰谱》
        32.[宋]陈 思:《海棠谱》
        33.[宋]蔡 襄:《荔枝谱》
        34.[宋]韩彦直:《橘录》
        35.[宋]释赞宁:《笋谱》
        36.[宋]陈仁玉:《菌谱》
        37.[宋]傅 肱:《蟹谱》
        38.[宋]高似孙:《蟹略》
三、宋代谱录类文献价值
    (一)文献学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史学价值
    (四)其他价值
四、结 语
五、附录二种
    附录一:《四库》宋代谱录文献分类一览表
    附录二:《四库》宋代谱录文献序跋原文辑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析古籍目录中子部农家类与谱录类之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目录学书目中“艺术类”类目的设置及其演变[J]. 苏金侠.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05)
  • [2]文学视域下的宋代花谱研究[D]. 张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论《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的渊源及调整——以子部为中心[J]. 连凡. 天中学刊, 2019(01)
  • [4]《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J]. 连凡.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5]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6]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D]. 唐媚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D]. 葛小寒.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唐代农书“稀见”问题及农书思想研究[D]. 朱明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四库全书总目》魏晋子书提要研究[D]. 张傲.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1)
  • [10]《四库全书》中宋代谱录类文献研究[D]. 张娟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浅析古籍分部农舍与摄谱仪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