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新思维(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

图书馆学新思维(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

一、图书馆学的新思考(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曾凡菊[1](2020)在《1945年《图书馆学报》的创刊及其学术影响》文中指出1945年创刊的《图书馆学报》,是依托新成立的中国图书馆学社发行的一份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以汪长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希冀通过此刊的发行,来改善抗战全面爆发以来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沉闷状况,开创图书馆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虽然该刊仅出版创刊号之后就停刊了,但从所刊发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努力追逐世界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前沿,并在图书馆如何积极推进社会教育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展现出20世纪4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较高水准。

吴梦瑶[2](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及学风校风研究(1978-2019)》文中认为社会流行的文化思潮、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校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一系列因素造就了一所大学的校园阅读状态与校风学风。本文拟通过四个部分来梳理改革开放至今的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阅读活动研究综述”“南京大学的校史源流及学风积淀”“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变迁”“学风、校风建设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并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的特点,试找出当前校园阅读中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文章在引言部分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做出本研究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同时指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具体所用的研究内容及方式方法。第2章“南京大学的校史源流及学风积淀”,着重探究校风、学风在校园阅读中的影响,分为校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校友回忆录、校友访谈、校史记录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不同时期南京大学校风、校貌的不同特点,并对大学校园阅读氛围构建过程中,学校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总结。第3章“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变迁”,则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探究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的发展史。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通过对不同时期阅读特点的探究,总结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热点与途径的变迁。第4章“学风、校风建设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系统探究了目前南京大学学风、校风建设在校园阅读中的具体内容,列举了南京大学校内举办的各类校园阅读活动,由图书馆举办的如“图书借阅排行榜”“南京大学读书节”;由教务处主持的“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由学生组织的如各类读书会、读书社团、读书拓展等活动。第5章总揽全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的三个基本特点,指出目前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推进的不足之处:阅读推广各方力量分散,阅读推广中学校特色不足、专业性欠缺,以及阅读活动考核监督难以落实等问题。文章最后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如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校园阅读;健全阅读考核机制,倡导同学间互评;最后,呼吁南京大学在阅读推广中发掘学校特点,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校园阅读文化。

易凌,龚蛟腾,傅秀兰[3](2020)在《图书馆学视阈下的知识价值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价值论是图书馆学研究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知识价值的实现问题。通过审视与比对哲学、经济学、知识学等领域的知识研究主旨,发现图书馆学视阈下的知识价值论亟待深入探索。就其核心视点而言,"内容"是知识本体,"文献"是知识载体,"图书馆"是知识环境,"读者"是知识主体;就其逻辑理路来说,知识核心价值是逻辑起点,知识整序与服务是逻辑线索,价值实现与共享是逻辑目标。图书馆学知识价值论研究,具有接续传统与现代学理脉络、促进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贯通既往与未来学科内核的理论意义。

王彦祥[4](2020)在《论索引学科的独立性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检索和分析GB/T 1374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及《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后指出,"索引学科"至今在国家级学科目录中没有位置,因此努力将其列入学科目录将是索引人目前要完成的迫切任务。代表知识分类体系的《中图法》则是轻索引重目录,辩证分析将"索引学"归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范畴,加快编制《索引学科分类表》,与"目录学"并驾齐驱将是索引学科发展的一个必须要走的近期发展策略。至于远期发展定位,经推导论证,建议将"索引学科"纳入"横断学科",进行独立性的学科建设,这更有利于我国索引学科和索引事业做大做强。最后,依据索引学的知识体系特征编制出《索引学大类分类表》,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王彦祥[5](2019)在《论索引学科的独立性建设》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检索和分析GB/T 1374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及《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后指出,"索引学科"至今在国家级学科目录中没有位置,因此努力将其列入学科目录将是索引人目前要完成的迫切任务。代表知识分类体系的《中图法》则是轻索引重目录,但辩证分析将"索引学"归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范畴,加快编制《索引学分类表》,与"目录学"并驾齐驱将是索引学科发展的一个必须要走的近期发展策略。至于远期发展定位,经推导论证建议将"索引学科"纳入"横断学科",进行独立性的学科建设,这更有利于我国索引学科和索引事业做大做强。最后,依据索引学的知识体系特征编制出《索引学大类分类表》,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夏宇新[6](2019)在《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下,图书馆传统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服务职能侧重于资源的推广、较宽泛的文检课教育,服务对象主要为高校学生;现在的教学服务要求和高校的用户、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无所不在的环境,服务于广大师生,是一种更为全面、深入的教学服务,更为强调教学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普遍认识到服务教学职能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探索图书馆为教学服务的新模式,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应运而生。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调研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站,了解整个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现状;通过访谈昆明地区10所高校图书馆教学服务的负责人等手段收集师生对嵌入式教学服务的需求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研究挖掘图书馆在提供嵌入教学服务上的共性和特性,取其精华,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分层嵌入、时空嵌入、情境嵌入三个维度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三维模式。最后,从九个方面提出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保障措施,为嵌入式教学服务保驾护航。在绪论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在第二部分,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研究,提出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含义、价值及核心理念。在实践调研部分,采用网络调查42所“双一流”高校和访谈云南地区10所高校相关负责人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网络调研结果和深入访谈结果的分析,再结合对国内外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特点、难点和亮点。第四部分提出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多维服务模式,分别为分层嵌入模式、时空嵌入模式、情境嵌入模式,分层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分别从《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入馆教育、定制培训三方面阐述;时空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阐述;情境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从毕业论文写作情境、毕业求职情境、项目情境、参赛情境四个方面阐述。最后一部分从建立嵌入式教学服务团队、形成多形式的合作机制、建立服务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利用技术平台、强化嵌入式服务管理、丰富教参资源、做好嵌入式教学营销、建立嵌入式教学服务档案、加强理论研究和最佳案例推广九个方面为嵌入式教学服务提供保障。

王成玥[7](2018)在《基于“分众理论”的高校阅读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崛起的小众力量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众时代悄然来到。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读者群体产生自然分化,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读者的分众现象和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大众阅读推广方式,读者对大众化服务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将越来越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单一化、短暂化、浅表化等问题将日益显着。文章通过对“分众理论”和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研究,旨在提出系统的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理论与模式,为国内高校今后开展分众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首先梳理了“分众”和“分众传播理论”,根据“分众理论”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理论基础,定义了高校分众阅读推广,阐述了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产生前提、目的和实施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分众阅读教育项目、高校图书馆专题导读服务、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内刊内报实践,文章选取了六个调研指标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出高校分众阅读推广实践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给读者以启发。最后,文章根据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构建原则和主要形式,设计了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模式,分别从组织层、资源层、活动层、参与机制、反馈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策略,即: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培育新型“阅读推广人”;建设分众导读资源库;搭建一站式官方活动平台;开展分众阅读教育活动;开展层次鲜明的读书节活动;编印图书馆阅读推广内刊内报;巧用互动宣传模式;引入内容众包模式;重视读者的需求表达和信息反馈等。最终通过精准的“分众化”实施策略,实现“大众化”的阅读推广目标。高校开展分众阅读推广活动,是在传统大众阅读推广活动上的革新,需要准确把握分众群体的阅读需求、本校的资源服务现状和推出分众阅读推广服务的时机。根据本文的研究基础,可以进一步探索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分众读者类型、分众阅读推广活动等研究方向。

刘伟[8](2016)在《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是军事医学研究的信息支撑,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军事医学的发展。军事医学属高度交叉学科,资源界域模糊、数量巨大,准确搜集军事医学的核心和特色资源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加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不断提高军事医学核心高质量资源比例,提升馆藏的用户需求满足率和效费比,保证军事医学馆藏能够满足军事医学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为6章,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门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搜集军事医学核心资源的方法,为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建立了规范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构建了基于资源需求度、质量、使用成本的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提出了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基于文献情报挖掘的辅助决策支持。第一章是现状和问题研究,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采购经费严重不足、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特色资源有待突出、优化流程有待规范等问题;调研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现有措施;探讨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第二章是理论和方法研究,论述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梳理了信息资源优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信息资源优化理论和方法中适用于军事医学领域的部分;借鉴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通过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关键词拓展检索,利用语义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搜集了军事医学科研机构,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专门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三章系统分析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要素及要素关系,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知识演化;从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个角度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探析了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等系统环境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包括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第四章是策略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将其分解为环境目标、政策性目标、技术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提出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经济性原则;借鉴已有的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评价模型、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企业产品战略决策模型,选择适用于军事医学资源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制定了从信息资源评价到优化效果评估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第五章是实证研究,以外文期刊及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选择Web of Science作为来源数据库,按照制定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选用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验证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的实用性以及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的科学性。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主要研究结论:一是研究了适用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二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三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二是建立了基于量化分析的资源优化流程,三是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四是构建了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尚待解决的问题:资源评价和遴选模型有待实践检验和完善,欲新订资源遴选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资源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细化。

刘君[9](2013)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整体上并不存在"后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本质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受意识形态和制度权力制约的把某种特定理论观点作为"中心话语"去贯彻的"本质化"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批判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存在"本质主义"思维的学者,其实是把图书馆学理论受时代和文化制约的"可变性"的历史状况,与人们借用"意识形态"、"权力"等对某种理论观点的"真理化"、"本质化"的超稳定干预相混淆了。而后现代主义学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误判,除了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研究者对后现代理论的机械套用有关之外,也与本质主义同意识形态具有诸多内在的一致性有关。可以认为,源于人文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尽管它的某些观点可能对图书馆学研究有所启发,但由于它不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也不适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因而不能作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应然指向"。

袁曦临[10](2011)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及知识转型分不开的。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学为政本”的理念,晚清及民国学人借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对中国传统知识系统按照西方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重组。在现代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冲击之下,辅之以弱势文化的自我心理认同,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移植现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不可能以理性的态度、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去检验引进的西方知识体系。1949年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使得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脱离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谱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割断了联系;1978年后人文社会科学虽得以重建,但相对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依然缺乏必要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土壤,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也陷入长期的模糊不清。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制度,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的“学科分类制度”。近年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建设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学科基金资助、重点学科点设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术评价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缺乏国际影响等等,追根溯源均可归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期,亟需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国情和历史深度,指导中国现实发展,并具有世界学术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思维与独立研究。因此,重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本土化,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而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构无疑是出发点和先决条件。本文采用语境分析方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变迁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剖析,从“民国学制改革”和“近代文献分类法演化”2个途径对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谱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并试图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这3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语境中是如何产生以及被混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国外主要的学科分类体系的设置情况,提出重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发点应由政府、政治导向转变为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同时建立起开放的、多元化的学科准入模式,重建中国古典学术体系。本文所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应用性软科学这三大领域,并设计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把上述三大学科领域,在学科交叉或跨学科层面重新聚合起来,使之既保持与国外主流学科体系如CIP、ISCED、JACS基本一致,又兼顾到与台湾的学科分类体系以及文献分类法的衔接,以期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后,从微观的角度,选择图书馆学、情报学这一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具体学科进行个案研究,以期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本文的研究路径可以概括为:(1)在西方语境中去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及话语体系。(2)在中国语境中对西方学术体系进行剖析和反思,而后提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问题;(3)通过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与西方学术对应交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相比于20世纪初的激烈的学术转型,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虽已不再有救亡图存的危险,但寻求发展和创新的紧迫感,以及世界的多元变化较之20世纪初更为剧烈。在新的环境下,对历史的梳理正是反思的前提,也是理论得以重新建构的先决条件。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对于学科体系整体性的陈述却比较欠缺,而整体性陈述恰恰是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历史和现实的框架性工具。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本文提出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应用性软科学三分法,而后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层面聚合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通用框架。在理论层面,为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知识谱系,洞悉其构成,明晰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其研究范围,并预测学科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引领和指导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术评价和文献分类,乃至学术出版和学术知识的传播,具有现实参考价值。其次,从“学术史”的角度,深入探究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及其内在理路;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了将学术史与社会史割裂开来的作法,而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问题同经济、政治、社会背景相关联,从而能更清楚的认识学术发展的脉络,获得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

二、图书馆学的新思考(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学的新思考(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1945年《图书馆学报》的创刊及其学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汪长炳与中国图书馆学社的创立
2《图书馆学报》的创刊宗旨
3《图书馆学报》创刊号刊文情况与办刊风格
4《图书馆学报》创刊号的学术影响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及学风校风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阅读活动研究综述
        1.2.1 校园阅读中的校风学风研究
        1.2.2 校园阅读中的高校图书馆研究
        1.2.3 高校阅读的特点与状况研究
        1.2.4 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过程及方法
第2章 南京大学的校史源流及学风积淀
    2.1 改革开放以前的校风、学风及校园学习环境
        2.1.1 校史概述
        2.1.2 校风的嬗变与学风的积淀
        2.1.3 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读者服务
        2.1.3.1 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2.1.3.2 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
        2.1.4 校园学习环境、设施与大学生阅读活动
    2.2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风、校风建设
        2.2.1 重拾学习传统,弘扬中华文化(1978-1988年)
        2.2.2 重视专业学习,勤奋务实求新(1988-1997年)
        2.2.3 参与信息世界,文化哺育人才(1997年以来)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变迁
    3.1 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阅读热点(1978-1992年)
        3.1.1 “文革结束”带来的文史读物热
        3.1.2 美学兴起引发的美学读物热
        3.1.3 中西交流带来的思想读物热
        3.1.3.1 现代西方哲学热
        3.1.3.2 “批判与反思”文学热
        3.1.4 市场经济造成的“读书无用”热
    3.2 市场经济时期大学生阅读热点(1992年以来)
        3.2.1 经济读物热
        3.2.2 技能读物热
        3.2.3 休闲读物热
    3.3 与时俱进并引领时尚的大学生阅读方式变化
        3.3.1 图书借还蔚然成风(1978-1990年)
        3.3.2 囊中羞涩,盗版横行(1990-2000年)
        3.3.3 新兴阅读方式渐成主流(2000年以来)
第4章 学风、校风建设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
    4.1 南京大学图书馆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
        4.1.1 南大图书馆的“借阅率”与“借阅排行榜”
        4.1.1.1 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率的下降
        4.1.1.2 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
        4.1.2 南大图书馆主办的“读书节”
        4.1.3 “读书节”活动的显着成效
        4.1.3.1 全面树立和宣传图书馆新形象
        4.1.3.2 提升图书馆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
        4.1.3.3 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与阅读风气形成
    4.2 南大教务处打造的“悦读经典计划”
        4.2.1 通识教育背景上的“悦读经典计划”
        4.2.2 “悦读经典计划”的书目遴选
    4.3 南大学子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
        4.3.1 读书社、读书会
        4.3.1.1 紫藤学社
        4.3.1.2 凝眸文学社
        4.3.1.3 重唱诗社与林下诗社
        4.3.1.4 新传读书会
        4.3.1.5 阅读与出版协会
        4.3.1.6 百草园书社
        4.3.1.7 悦读书社
        4.3.1.8 雅南读书会
        4.3.2 其他校园阅读活动
    4.4 学风、校风建设对学生校园阅读的影响
        4.4.1 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参与广度分析
        4.4.2 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参与深度分析
        4.4.3 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满意度分析
第5章 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特点与建议
    5.1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呈现的特点
        5.1.1 校园阅读行为由零星发起到系统规模
        5.1.2 校园阅读活动层次不同、丰富多彩
        5.1.3 校园文化精神对学生影响深远
    5.2 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的缺憾与不足
        5.2.1 校园阅读推广力量分散
        5.2.2 阅读活动考核监督难以落实
        5.2.3 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不强
    5.3 基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的三个建议
        5.3.1 引领各方力量,共建校园阅读
        5.3.1.1 建立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5.3.1.2 联合各方推广校园阅读
        5.3.2 重视阅读成效,落实推广工作
        5.3.2.1 重视评价学生阅读成果
        5.3.2.2 总结各项活动收获
        5.3.3 重视校园特色,打造校园文化
        5.3.3.1 创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5.3.3.2 打造学校特色的阅读活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大学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评价反馈
致谢

(3)图书馆学视阈下的知识价值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学科视阈下知识价值论的研究主旨
    1.1 哲学视角的知识价值研究
    1.2 经济学视角的知识价值研究
    1.3 知识学视角的知识价值研究
    1.4 图书馆学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
2 图书馆学聚焦知识价值论的核心视点
    2.1 作为知识本体的“内容”
    2.2 作为知识载体的“文献”
    2.3 作为知识环境的“图书馆”
    2.4 作为知识主体的“读者”
3 图书馆学探索知识价值论的逻辑理路
    3.1 知识核心价值是逻辑起点
    3.2 知识整序与服务是逻辑线索
    3.3 价值实现与共享是逻辑目标
4 图书馆学秉持知识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4.1 接续传统与现代学理的脉络
    4.2 促进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4.3 贯通既往与未来学科的内核
5 结语

(4)论索引学科的独立性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索引学的学科位置在哪里?
    1. 索引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尚无位置
    2. 编辑出版学知识体系中不见索引学的踪影
    3. 索引学的知识体系被归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范畴
三、索引学学科归属的新认识
    1. 索引学发展带来的学科归属变化
    2.“索引学”知识体系现阶段应与目录学并列来共同发展
    3.“索引学”远期纳入“横断学科”的新思考
四、索引学科是独立发展还是联合推进?
    1. 索引学目前的任务是寻找学科位置并纳入学科目录
    2. 索引学应该走“近期联合,远期独立”的学科发展建设之路
五、索引学知识体系的分类构想
六、结论

(5)论索引学科的独立性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索引学的学科位置在哪里?
    1. 索引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尚无位置
    2. 编辑出版学知识体系中不见索引学的踪影
    3. 索引学的知识体系被归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范畴
二、索引学学科归属的新认识
    1.索引学发展带来的学科归属变化
    2.“索引学”知识体系现阶段应与目录学并列来共同发展
    3.“索引学”远期纳入“横断学科”的新思考
三、索引学科是独立发展还是联合推进?
    1. 索引学目前的任务是寻找学科位置并纳入学科目录
    2. 索引学应该走“近期联合,远期独立”的学科发展建设之路
四、索引学知识体系的分类构想
五、结论

(6)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
        1.2.2 国内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网络调研法
        1.3.3 访谈法
        1.3.4 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内涵及其价值
    2.1 相关概念
        2.1.1 嵌入式馆员
        2.1.2 嵌入式教学服务
    2.2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核心理念
    2.3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价值
3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实践调研
    3.1 “双一流”现状调研
        3.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3.1.2 调研过程
        3.1.3 调研结果分析
    3.2 昆明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现状认知与需求调研
        3.2.1 调研范围及调研方式
        3.2.2 调研结果
    3.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典型案例研究
        3.3.1 国外
        3.3.2 国内
    3.4 调研总结分析
        3.4.1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特点
        3.4.2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难点
        3.4.3 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亮点
4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多维服务模式
    4.1 分层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
        4.1.1 信息检索课程分层
        4.1.2 新生入馆教育分层
        4.1.3 定制培训分层
    4.2 高校图书馆时空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
        4.2.1 教学服务的空间嵌入
        4.2.2 教学服务的时间嵌入
    4.3 高校图书馆情境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
        4.3.1 毕业论文写作情境
        4.3.2 毕业求职情境
        4.3.3 项目情境
        4.3.4 参赛情境
5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保障
    5.1 建设嵌入式教学服务团队
    5.2 多形式合作机制
    5.3 建立服务效果评价反馈机制
    5.4 充分利用技术平台
    5.5 强化嵌入式服务管理
    5.6 丰富教参资源
    5.7 做好嵌入式教学营销
    5.8 建立嵌入式教学服务档案
    5.9 加强理论研究及最佳案例推广
6 结语
附录
    附录1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访谈提纲
    附录2 受访记录表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分众理论”的高校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需求
        1.1.2 各级《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关切校园阅读推广
        1.1.3 “分众理论”在多领域的有效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分众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2 关于读者与读物分化的研究
    2.3 基于“分众理论”的阅读推广研究
3 “分众理论”与高校分众阅读推广
    3.1 “分众理论”的相关概念
        3.1.1 分众
        3.1.2 分众传播理论
    3.2 “分众理论”应用于高校阅读推广的理论基础
        3.2.1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与戈曼图书馆学新五定律
        3.2.2 图书馆2.0
        3.2.3 内容众包理论
    3.3 基于“分众理论”的高校分众阅读推广
        3.3.1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产生的前提
        3.3.2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含义与目的
        3.3.4 开展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4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实践的个案研究
    4.1 调研个案的选择及调研指标的设计
    4.2 调研个案分析
        4.2.1 分众阅读教育活动
        4.2.2 图书馆专题导读服务
        4.2.3 图书馆阅读推广内刊内报
    4.3 调研结果分析
        4.3.1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实践的进展
        4.3.2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实践存在的问题
5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模式的构建
    5.1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构建原则
    5.2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主要形式
    5.3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模式设计
    5.4 高校分众阅读推广的建设策略
        5.4.1 组织层构建
        5.4.2 资源层构建
        5.4.3 活动层构建
        5.4.4 参与机制构建
        5.4.5 反馈机制构建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
    0.4 技术路线
    0.5 研究方法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优化需求分析
    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1 国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1.2 国内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 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1.2.2 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
        1.2.3 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突出
        1.2.4 信息资源组织和揭示有待深化
        1.2.5 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有待加强
    1.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传统措施
        1.3.1 用户调研
        1.3.2 共建共享
        1.3.3 资源评价
        1.3.4 出版信息调研
        1.3.5 存在的问题
    1.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
        1.4.1 顺应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1.4.2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1.5 小结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2.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2.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2.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2.2 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2.3 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2.3.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2.3.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2.3.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2.4 信息资源优化的方法
        2.4.1 基于读者的优化方法
        2.4.2 基于资源的优化方法
        2.4.3 基于网络使用的优化方法
        2.4.4 其他资源优化方法
    2.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2.5.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难点
        2.5.2 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军事医学适用性
        2.5.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2.5.4 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优化方法
    2.6 小结
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分析
    3.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要素分析
        3.1.1 系统要素分析
        3.1.2 基于三个世界理论的要素关系分析
        3.1.3 系统知识的演化分析
    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分析
        3.2.1 霍尔和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借鉴
        3.2.2 时间维
        3.2.3 知识维
        3.2.4 逻辑维
    3.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分析
        3.3.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3.3.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3.3.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3.3.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3.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分析
        3.4.1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3.4.2 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3.4.3 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
    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特征分析
        3.5.1 整体性
        3.5.2 层次性
        3.5.3 动态性
        3.5.4 开放性
    3.6 小结
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
    4.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
        4.1.1 目标分类
        4.1.2 目标分解
    4.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主要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针对性原则
        4.2.4 经济性原则
    4.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
        4.3.1 已有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借鉴
        4.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步骤
        4.3.3 军事医学期刊评价模型的构建
        4.3.4 军事医学数据库评价模型的构建
        4.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实证验证
    4.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流程制定
        4.4.1 信息资源评价
        4.4.2 优化方案制定
        4.4.3 优化实施及效果评估
    4.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优势
        4.5.1 优化策略的整体优势
        4.5.2 馆藏评价的优势
        4.5.3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优势
    4.6 小结
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来源数据库的选择
        5.1.1 研究对象选择
        5.1.2 来源数据库选择
    5.2 资源保障及使用分析
        5.2.1 馆藏资源概况分析
        5.2.2 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5.2.3 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5.3 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
        5.3.1 馆藏评价的实证研究
        5.3.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实证研究
        5.3.3 资源综合分析的实证研究
    5.4 优化方案制定的实证研究
        5.4.1 数据库优化方案
        5.4.2 期刊优化方案
        5.4.3 综合优化方案
    5.5 与传统资源优化的对比
        5.5.1 馆藏评价的对比
        5.5.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对比
    5.6 小结
6 研究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9)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中国图书馆学的反本质主义批判及提出的问题
2 中国图书馆学是否存在“后现代”意义上的“本质主义”?
3 后现代学者批判的“本质主义”是何种性质的“本质主义”?
4 后现代主义是否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应然走向”?
5 结语

(10)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领域的选择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构想
        1.5.1 分析视角
        1.5.2 研究路径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根据
    2.1 “学科”本质的涵义解析
    2.2 学科分类的相关理论
    2.3 人文学科的形成与特性
    2.4 社会科学的制度化过程
    2.5 “学科”的知识权力结构
第三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3.1 以“七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学术体系
    3.2 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3.3 西方主流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
    3.4 西方主流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
    3.5 其他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
    3.6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趋势
第四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初建
    4.1 中国传统学术的体系结构
        4.1.1 六艺分科
        4.1.2 四部分类
    4.2 中国传统学术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4.2.1 佛教的传入
        4.2.2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
    4.3 近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
        4.3.1 壬寅学制
        4.3.2 癸卯学制
        4.3.3 壬子癸丑学制
        4.3.4 壬戌学制
    4.4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出现
    4.5 20世纪80年代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建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语境分析
第五章 中国文献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经验启示
    5.1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化
        5.1.1 对于经部的处理
        5.1.2 对于史部的处理
        5.1.3 对于子部与集部的处理
    5.2 现行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
        5.2.1 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
        5.2.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5.2.3 《社会科学检索词表》
        5.2.4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
    5.3 我国文献分类学研究成果及其经验启示
        5.3.1 知识组织理论研究成果
        5.3.2 文献分类学提供的可借鉴经验
第六章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重构
    6.1 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6.1.1 现行主要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标准
        6.1.2 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出发点
        6.2.1 由政府主导转向学科主导
        6.2.2 多元发展的学科准入模式
        6.2.3 重建中国古典文明学术体系
    6.3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原则
        6.3.1 基层化原则
        6.3.2 形式逻辑原则
        6.3.3 变化发展原则
        6.3.4 本土化原则与国际化原则
        6.3.5 实用性原则
        6.3.6 历史性原则
    6.4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框架
        6.4.1 人文学科群
        6.4.2 社会科学学科群
        6.4.3 应用软科学群
        6.4.4 交叉/跨学科
        6.4.5 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当代形态
    6.5 实例分析:LIS学科体系的重构
        6.5.1 国外对LIS学科的认识与观点
        6.5.2 国内对于LIS学科体系的研究
        6.5.3 LIS学科体系结构分析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实现与应用展望
    7.1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现的制度保障
        7.1.1 不成文制度的建设
        7.1.2 成文制度的建设
    7.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应用展望
        7.2.1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育的影响
        7.2.2 学科分类与文献分类的映射与连接
        7.2.3 基于学科分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与不足
文后引文及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图书馆学的新思考(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1945年《图书馆学报》的创刊及其学术影响[J]. 曾凡菊.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05)
  •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及学风校风研究(1978-2019)[D]. 吴梦瑶. 南京大学, 2020(02)
  • [3]图书馆学视阈下的知识价值论研究[J]. 易凌,龚蛟腾,傅秀兰. 图书馆学研究, 2020(10)
  • [4]论索引学科的独立性建设[J]. 王彦祥. 中国索引, 2020(01)
  • [5]论索引学科的独立性建设[A]. 王彦祥. 2019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6]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研究[D]. 夏宇新. 云南大学, 2019(03)
  • [7]基于“分众理论”的高校阅读推广研究[D]. 王成玥. 南京大学, 2018(01)
  • [8]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D]. 刘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9]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J]. 刘君.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05)
  • [10]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 袁曦临. 南京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图书馆学新思维(二)——图书馆学与生命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