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厌倦了白色条纹

中关村:厌倦了白色条纹

一、中关村:白条之累(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宇[1](2021)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探析 ——以90后为例》文中认为本文的核心观点即:未来在日益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尤其是研究和适应以90后为主体的未来五至十年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客群,通过内部改革,推动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下沉,抢占新生代客群,扩大客群对象,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本文除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简介外,从以下几方面层层递进展开:第三章对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作了深入分析。在分别分析了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得出: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在内部环境却呈现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同时对本文探讨的商业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三大参与主体之一,其与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系统论述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以及服务下沉的必要性。本章在分析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内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服务下沉,深入分析研判90后这一重要的长尾客群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竞争主体相比,商业银行对90后群体的了解程度、提供消费金融产品对90后的适用程度一定程度上都弱于其他主体。笔者通过两个假说,用计量分析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这个结论。为解决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对90后群体不够有效这一痛点,笔者在第五章用问卷调查法对90后群体调查分析并形成行为画像,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银行针对90后群体的审批困境。第六章则结合第五章,以90后客群为例,提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对策:一是精准定位需求,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健全90后群体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强化风险管理研究和风控策略优化;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机制建设。本文总的认为,消费金融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而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各参与主体不得不重视的群体,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要供给方之一,应主动创新,根据90后客群特点适时调整创新,推动服务下沉,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庆军[2](2020)在《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文中认为惯用语虽属于固定短语,却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学界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对于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使用的范围、扩展形式的种类和扩展的规律迄今尚无充分的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考察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成分的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语感判断,按可插入成分类型在动宾式惯用语中所作的句法成分归成三类,助词、动词的补语和宾语的定语。助词有“了、过、着、的”四个;动词的补语有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结果补语、表程度义补语和可能补语五种;宾语的定语有数量定语、涉指示词语、性状义定语、格关系定语、“什么”和其他定语六种。第二部分对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中插入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了”能够插入具有“实现过程”的动宾式惯用语中;“过”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要求所搭配的动宾式惯用语能够重复进行,有明确的“终结点”;能插入“着”的动宾式惯用语必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能插入“的”,动宾式惯用语本身必有“开始、持续、结束”等时间界限的特征。第三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五种情况。趋向补语作为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时,表示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所以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应该具有某种与之相配的语义特征。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一些表示状态的动宾式惯用语不能插入此类。动宾式惯用语的动作行为可以持续或可以终结,可以插入结果补语“完”;当同时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和“获得”之类的积极价值意义,可插入结果补语“好”。表程度义的补语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在范围、数量上有程度意义。插入可能补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不能是结果已经确定或者是对事件发生后的评价。第四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六种情况。一部分动宾式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者名词可以被量化,则可以插入数量定语。从语感上动宾式惯用语均可以插入涉指示词语限制宾语范围,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性状义定语时,若动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部分是修饰语和名词构成,则插入的可能性较小。能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要兼有[+多向][+损益]两个语义特征。插入“什么”有两种,一种表示实义的疑问,存在限制条件;一种表示虚义,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其他定语时,其组成成分主要有“非格关系的名词”“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和主谓短语,扩展使用频率较低。本文详尽地考察了289条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包括动宾式惯用语扩展的范围,每一个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以及扩展形式的限制条件,分析表达的语义以及内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参考意义。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孙雨露[4](2020)在《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以京东数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致其融资成本高、收益与风险不对等,以及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劣势。一些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信用水平较低,甚至部分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厂房设备,缺乏有效抵押资产,同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的金融科技渗入到金融领域,将新技术融于传统金融业务中,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重塑,并以新的业务平台开展,带动了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引发整个产业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电商平台通过组建金融公司或者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打造民营企业快速融资平台,致力于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迎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浪潮,我国涌现出许多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及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商平台。京东数科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整整六年的时间,凭借强大的竞争力脱颖而出,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发挥着模范作用,其发展模式值得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比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模式,总结经验和不足,通过全面分析电商供应链金融融资特点和发展历程,从而引出互联网背景下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及优势。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京东供应链金融为例,分析了京东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效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京东数科业务领域及发展历程并指明其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原因;其次详细分析了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融资特点,介绍了京东数科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得出京东供应链金融具有融资成本低、效率高,能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等结论,证明了电商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最后针对京东数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让京东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电商平台有所借鉴。

汤声洪[5](2020)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以X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发展持续处于低迷阶段,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尽快实现恢复性增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贸易环境日趋恶化。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渐式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并逐渐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伴随着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千禧一代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一个巨大的消费信贷市场正逐渐孕育和形成。互联网技术在消费信贷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商业银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巨头、互联网公司等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蕴藏着巨大商机,纷纷推出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自2010年开始试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以来,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爆炸式发展态势。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平台间恶性竞争、欺诈风险不断累积、盲目过度消费逐渐增多、精细化风险控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断累积。如何防控风险成为当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X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设计了智能信贷平台风控方案,并对智能信贷平台的核心功能和业务决策流程进行深入阐释,试图为其他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风控方案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概述,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参考;其次,在深入分析X公司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基础上,从决策过程、核心功能模块等方面对设计及成功部署的智能信贷平台进行系统阐释;最后,利用X公司的运营数据,对智能信贷平台部署在风控方面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进而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上得出相应启示。

杜可风[6](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谢世江[7](2019)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全社会接受,流通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性产业,但当前流通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问题:降低流通成本的任务依然存在,流通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龙头企业规模依然差距较大等。与此同时,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但在近年经济下行的特殊背景下,金融业本身出现了“脱实向虚”等问题,金融功能的发挥与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金融业对实体企业输血造血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商贸流通业中也比较普遍,金融支持不足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现代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国家的现实选择,中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比如“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分”等。特别是2019年2月,中央明确提出“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些最新的国家政策导向,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利用好金融资源实现快速变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目前学界对金融与商贸流通业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量化分析非常稀少,对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更少。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商贸流通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开展研究。在系统梳理商贸流通业与金融关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历程和金融支持状况进行了论述,结合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对其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功能视角就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进行论述,对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以及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从产融结合模式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主要产融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商贸流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行业特征来看,商贸流通业具有轻资产模式、低利润增长、规模经济的竞争方式、以中小企业为主等四方面特点;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经历了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阶段;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的外资竞争还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均需要大量金融支持。这些情况决定了商贸流通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持供给规模不足、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二、从金融深化的角度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方面。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以及信息揭示四个方面。不过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作用机理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风险分散以及信息揭示方面,而间接金融的作用机理突出体现在资本形成以及激励约束方面。三、我国金融发展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不过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融规模的作用较大,这说明我国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并不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金融业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对商贸流通业的资金供给规模;金融结构对商贸流通业也有显着正向冲击作用,但是作用程度小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作用相对最小。因此,改进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可以把重点放在扩大金融支持规模和提高直接金融占比上,而金融效率则可作为一个长期的方向。此外,国家财政支出也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启示我们合理利用政府财税收支政策来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四、从金融支持方式的作用程度来看,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对商贸流通业的推动作用存在显着差异。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总市值系数为0.55,这意味着当总市值增加1%时,企业总资产将增加0.55%,表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上市商贸企业发展产生较大推动效应。间接金融支持方面,回归结果显示应付利息系数为0.02,以信贷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对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支持程度明显小于直接金融。五、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方面,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子不一样,具体表现如下:(1)销售净利率对直接金融影响较大,影响系数达到2.69。但是销售净利率对间接金融的影响较小,且呈现负相关关系。(2)流动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成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支持为负相关关系。(3)存货周转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但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4)固定资产周转率对直接金融支持影响为负,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阶段,固定资产周转率虽然提高,但是对整个直接融资市场的正向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固定资产周转率与间接金融支持显着正相关,不过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14%。值得注意的是,间接金融与固定资产装备化水平相关系数高达0.17,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存在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倾向。(5)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直接金融支持正相关,与间接金融相关性不显着。(6)技术水平方面,无形资产比率与直接金融支持的相关系数为1.85,商贸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水平。不过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时较少考虑该类指标,因此技术水平指标与间接金融相关性并不显着。(7)国家政策扶持方面,税费返还对直接金融影响不显着,但税费返还与间接金融正相关性,类似研究也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价值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8)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技术进步、成长能力等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而间接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比如年度税收惠返还等则具有更多短期性质,商贸流通业的间接金融支持存在短视倾向。六、为提升金融业服务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能力和水平,可从五个方面入手:(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3)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4)建设流通行业信用体系,提升行业信用评级;(5)加强技术创新;(6)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7)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的作用效力。本文成果可为流通主管部门以及金融主管决策部门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也能为商贸流通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张弛[8](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文中指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使传统的财产形式发生虚拟化、电子化、数据化的流变,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化的新型财产,由此带来大量的实践难题,给刑法中“财产”、“财物”等基础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财产类型和财产形式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司法疑难问题予以解答:第一章主要对“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刑法含义进行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概念的特征与认定标准,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厘清。本章首先对“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与域外立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刑法学界围绕“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理论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刑法中财物(财产)概念的认定标准:具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能够以金钱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此外,本章还对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给刑法造成的冲击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财产概念边界的模糊、财产犯罪行为模式的异化、与罪名界限的纠葛、犯罪数额与既遂标准的认定困境等。第二章主要对与电子资金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银行电子现金、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具有支付功能的理财产品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为代表的电子资金均应当被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侵害电子资金的案件按照行为模式可以被划分为“窃取型”、“复制型”、“套取型”等基本类型,前两者原则上应当以盗窃罪认定,而后者则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高利转贷罪等罪名。在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进行把握时,应当坚持控制说的立场,以行为人取得对电子资金的控制和占有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节点和标志。此外,本章还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中的罪名界分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章以近年来出现的各类电子化的权利凭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物品电子凭证、服务电子凭证与电子积分等三种典型的电子权利凭证的犯罪问题进行讨论。物品电子凭证无论获取途径免费与否均应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而服务电子凭证只有在同时满足有偿获取与能够独立兑换服务的情况下方可被认定为“财物”,至于电子积分,则应依据其实际功能具体判断。侵害电子权利凭证的案件可能涉嫌盗窃罪、诈骗罪以及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罪名。仅具有打折或折抵功能、无法单独兑换物品或服务的电子权利凭证不属于“财物”。第四章主要涉及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集合而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只有那些满足刑法上“财物”认定标准的大数据表现形式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财产”。具体说来,“大数据财产”应当仅限于能够在大数据平台或者大数据交易市场上交易和出售的,经过收集的底层数据、清洗后的匿名化数据以及经过挖掘之后形成的大数据产品。大数据财产应当归属于大数据挖掘者和控制者所有,而非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人。对于侵害大数据财产的行为可以适用盗窃罪、合同诈骗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罪名,而对于那些无法被认定为“财物”的大数据表现形式则可以援引计算机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着作权罪等罪名加以保护。第五章对实践中争议颇多的“虚拟财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所谓的“虚拟财产”虽然被冠以“财产”之名,但其既不具有能够以货币加以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也不具有可以被玩家占有或转移的可能性,不能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虚拟权利凭证。以技术手段从游戏运营商处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对于以技术手段从其他游戏玩家处“窃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则应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认定。采取抢劫、诱骗、威胁等现实性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此外,利用互联网游戏外挂大量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在未使用破坏性程序、未对互联网游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仅以个人娱乐为目的而制作、使用游戏外挂程序或者以其他技术性手段非法获取虚拟财产,并未用于销售牟利的,无论如何也不应以犯罪论处。任何人不能仅仅因为打游戏而受到刑事追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就互联网背景下刑法如何应对“财产”概念的流变所带来的冲击作出全面回应。

金妮[9](2019)在《基于信息熵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测度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在会上表明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而金融行业在社会经济中具有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它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调整结构、寻找新的机会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居民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支付宝,京东白条等app的出现不断打破人们的消费桎梏,线上消费成为当今中国不可或缺的消费模式。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萌芽,通过多年的发展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并迅速占领了市场。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过渡扩张使得整个行业的问题渐渐暴露在大众面前,激烈的平台竞争,捉襟见肘的资金链,难以估计的坏账余额,疯狂频繁地融资行为成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比较容易,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但是一些平台也因为频繁地融资,却没有良好地经营导致平台丑闻频出。因此2017年以来国家开始加强了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管制,特别是P2P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强力的监管政策让一些平台在融资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使这些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企业融资能力为研究视角,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测度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方法和指标,并探究改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渠道的方法。首先,阐述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发现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使用最频繁的融资方式为ABS融资,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的融资因素,从宏观视角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环境都能影响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从微观视角看,平台的发展模式、规模大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内部积累水平、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对于提高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其次运用实证分析测度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抽取16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2015-2017年的财务数据,根据以前学者对企业融资能力测度的研究,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自身的特点,选取了15个变量指标,利用信息熵和因子分析来测度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具体测度步骤为:(1)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原始指标中筛选出6个共性因子,这6个共性因子分别对应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内部积累水平、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2)构建综合得分模型,分别运用信息熵和因子分析算出16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的综合得分,并得出排名。最后,运用KENDALL协同系数W检验来验证两种测度方法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该检验方法的检验步骤分为两步,第一步算出W统计量,W统计量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W统计量越接近1,说明两种测度方法的一致性越强,第二步是计算H统计量,观察H统计量是否大于给定的显着性水平下的H值,如果大于,则表明检验通过,也说明两种测度方法的结论是一致并且科学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可以通过信息熵和因子分析法测度,并且测度指标包括平台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内部积累水平和营运能力。(2)六大测度指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的提升是这六项指标综合发展的结果。(3)我国互联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行业发展不平衡,信息熵和因子分析测度出的结果显示出排名第一的平台与排名最后的平台之间综合得分都相差极大。(4)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政策监督又限制平台过渡频繁地融资。总之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能力的提升需要平台自身、政府各部门和投资者协同发挥作用。

解冬轩[10](2019)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互联网经济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这些公司不仅自身创造了极大的价值,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其中阿里、京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的平台优势,利用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手段,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中形成了大量的,小额分散但具备着良好可偿还能力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流动性较差,但是信用等级高、总体规模较大,这就使众多平台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在这样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巨大融资需求下,传统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因为其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对该需求进行满足,因此一种全新的专门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手段发展了起来。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型资产证券化模式,虽然其本质依旧是一种资产证券化工具,但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产品特征、结构和创新点。也正是这些与传统融资手段的不同使它能够更加贴合新兴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需求,更好的促进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因此其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快速的发展,日益成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背景情况,总结了国内外对资产证券化、互联网消费金融以及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并以资产证券化及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紧接着介绍了其中重要的概念及流程,并且根据所介绍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和传统资产证券化,分析两者在基础资产、发行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突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有额度小和频率高等特点,在交易结构中使用循环购买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资产证券化期限和原始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其基础资产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证券采用储架发行方式,一次审批多次发行,方便了多批次证券的发行问题,简化了发行操作和流程,提高了发行效率。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利用大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建模形成综合信用评价的风控体系,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数据优势,有效的降低了违约风险。其次,阐述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结合其特点分析得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在风险控制、市场建设、法律法规及增信评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接着以“蚂蚁花呗”等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案例作为支撑,充分展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产品的设计、发行、交易结构、运作流程、信用增级和风险预防等方面的措施,总结出当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所存在的风控体系不完善和法律法规相对落后等问题。并且根据所提出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即根据互联网消费金融特点设计产品,使产品更贴合基础资产,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更好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改进资产池的管理和采用针对性的定价和评级过程,优化产品的内在运作。

二、中关村:白条之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关村:白条之累(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探析 ——以90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框架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2 消费金融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消费金融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3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信贷理论
        2.2.2 基于相对收入及永久性收入的消费理论
        2.2.3 普惠金融理论
        2.2.4 长尾理论
3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科技环境
    3.2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3.2.1 行业主体竞争日趋激烈
        3.2.2 基于“产品-场景”模式的创新竞争日益深化
        3.2.3 风险管理能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
    3.3 消费金融的三大类参与主体
        3.3.1 商业银行
        3.3.2 消费金融公司
        3.3.3 互联网金融平台
    3.4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5 消费金融的大数据运用与风险防控
4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以及服务下沉的必要性探讨
    4.1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4.1.1 萌芽期(80 年代初至2009 年)
        4.1.2 成长期(2009 年至2017 年)
        4.1.3 成熟期(2017 年至今)
    4.2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1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优劣势分析
        4.2.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特征
        4.2.3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4.3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4.3.1 社会征信体系有待完善
        4.3.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有待健全
        4.3.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有待降低
        4.3.4 银行相对落后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有待提升
    4.4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下沉的必要性
        4.4.1 是顺应新时代下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4.4.2 是响应政府与监管号召践行普惠金融凸显社会责任的使命
        4.4.3 是面对竞争格局商业银行拓展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4.5 以计量方式分析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局限性与问题
        4.5.1 假说和实证设计
        4.5.2 数据与变量描述
        4.5.3 实证结果
5 90 后群体画像及消费金融行为特征分析
    5.1 调查问卷
        5.1.1 问卷设计
        5.1.2 样本选取及调查范围
        5.1.3 问卷的数据结果分析
    5.2 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画像
    5.3 新时代青年面临的消费金融审批困境
6 以90 后为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6.1 商业银行应精准定位90 后需求,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和便捷性
    6.2 创新发展,商业银行需健全90 后群体消费金融产品体系
        6.2.1 信用卡
        6.2.2 消费分期(快消,固定资产及其他场景)
        6.2.3 消费信贷
    6.3 商业银行要强化风险管理研究,优化风险管控策略
        6.3.1 贷前准入,因客施策
        6.3.2 审批环节,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6.3.3 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及个性化辅助解决方案
    6.4 商业银行要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机制建设
        6.4.1 消费金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6.4.2 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6.4.3 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2)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第一节 助词
        一、助词“了”
        二、助词“过”
        三、助词“着”
        四、助词“的”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动词的补语
        一、趋向补语
        二、数量补语
        三、结果补语
        四、表程度义补语
        五、可能补语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宾语的定语
        一、数量定语
        二、涉指示词语
        三、性状义定语
        四、格关系定语
        五、“什么”
        六、其他定语
第二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了”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了”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过”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过”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着”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着”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的”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时制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构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三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趋向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趋向补语“起(起来)”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趋向补语“上”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趋向补语“下”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趋向补语“出”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通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自主量词“(一)下”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情态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结果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结果补语“完”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果补语“好”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尽”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足”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够”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表程度义补语“透”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可能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可能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得/不+C(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得/不+了(liǎo)”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不得”的规律分析
第四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定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数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一)+通用量词(个)”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数词)+专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数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涉指示词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涉指示词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指示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这/那+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性状义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性状义定语的构成情况
        二、语料及语感考察
        三、插入性状义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
        (一)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定性分析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析
        (三)插入格关系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什么”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规律分析
    第六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其他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主谓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主谓短语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人称代词+的”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人称代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内容总结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的语料实例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语料实例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语料实例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以京东数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供应链金融
        2.1.2 中小企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电商金融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研究
        2.2.4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3.1 交易成本理论下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机理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机理
        2.3.3 长尾理论下中小企业发展困境
3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3.1 商业银行借款模式
        3.1.1 商业银行借款模式的特点
        3.1.2 商业银行借款模式存在的问题
    3.2 小额信贷公司借款模式
        3.2.1 小额信贷公司借款模式的特点
        3.2.2 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模式存在的问题
    3.3 互联网金融借款模式
        3.3.1 金融科技下互联网金融新型融资模式
        3.3.2 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
4 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案例分析
    4.1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
        4.1.1 京东企业发展历程
        4.1.2 京东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原因
    4.2 京东数科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
        4.2.1 京东数科融资模式及业务体系
        4.2.2 银企合作阶段融资模式
        4.2.3 自有资金阶段融资模式
        4.2.4 特色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4.3 京东数科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效果及创新设计
        4.3.1 融资效果
        4.3.2 创新设计
5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供应链核心企业京东平台方面
        5.1.2 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方面
    5.2 京东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5.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5.2.2 优化平台商业技术水平
        5.2.3 完善支付体系建设
        5.2.4 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
        5.2.5 培养复合型人才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以X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梅特卡夫原则
        2.1.2 长尾理论
        2.1.3 双边市场理论
    2.2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3 多米诺骨牌理论
        2.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2.3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3.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本内涵
        3.1.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
        3.1.2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征
        3.1.3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
    3.2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概述
        3.2.1 风险类型
        3.2.2 风险特征
    3.3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形成原因
        3.3.1 征信体系建设滞后
        3.3.2 互联网的虚拟性与隐蔽性
        3.3.3 风控能力较弱
第四章 X公司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4.1 公司简介
        4.1.1 技术与运营团队
        4.1.2 主要业务及产品
    4.2 主要风险及成因
        4.2.1 主要风险类型
        4.2.2 风险成因
第五章 X公司消费金融业务风险防控方案设计
    5.1 智能信贷平台概述
        5.1.1 智能信贷作业平台搭建
        5.1.2 智能信贷平台概述
        5.1.3 智能信贷平台功能拓扑
    5.2 智能信贷平台的业务决策过程
    5.3 智能信贷平台核心功能
        5.3.1 会员管理
        5.3.2 工作流引擎
        5.3.3 产品管理
        5.3.4 金融路由网关
        5.3.5 合同交易管理
        5.3.6 支付管理
        5.3.7 账务管理
    5.4 智能化信贷平台应用架构
第六章 X公司风控方案部署前后运营绩效对比
    6.1 放贷规模与放贷余额对比分析
        6.1.1 放贷规模对比分析
        6.1.2 放贷余额对比分析
    6.2 收益对比分析
    6.3 逾期率与不良率对比分析
        6.3.1 逾期率对比分析
        6.3.2 不良率对比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商贸流通业的界定
        1.2.2 金融支持相关概念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2.1.2 金融发展与商贸流通发展
        2.1.3 金融支持与产业生命周期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
        2.2.2 国内文献
        2.2.3 文献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商贸流通业发展历程及金融支持概况
        3.1.1 现代流通起步阶段与金融支持
        3.1.2 现代流通快速发展阶段与金融支持
        3.1.3 现代流通转型升级阶段与金融支持
    3.2 商贸流通业的金融需求分析
        3.2.1 商贸流通业产业特征与金融需求
        3.2.2 商贸流通业发展阶段与金融需求
        3.2.3 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与金融需求
    3.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支持政策力度不足
        3.3.2 金融支持规模不足
        3.3.3 金融支持结构不合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4.1 分析金融作用机理的不同视角
        4.1.1 投入产出视角
        4.1.2 供需视角
        4.1.3 金融深化视角
        4.1.4 金融功能视角
    4.2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1 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2 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3 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作用机理比较
    4.3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理分析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分析
    5.1 产融结合相关概念
    5.2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5.3 产融结合模式及其分类
    5.4 我国商贸流通业产融结合模式
        5.4.1 类金融模式
        5.4.2 服务型模式
        5.4.3 股权型模式
        5.4.4 金控平台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回归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支持商贸流通业的比较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研究方法
        7.1.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7.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1 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7.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7.2.4 稳健性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商贸流通业金融支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1 研究设计
        8.1.1 研究方法
        8.1.2 变量选择
        8.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8.2 实证结果及分析
        8.2.1 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检验与模型类型的选择
        8.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8.2.4 稳健性检验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商贸流通业直接融资占比
        9.2.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减轻对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依赖
        9.2.3 加强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完善补贴管理机制
        9.2.4 建设强大信用支撑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的信用评级
        9.2.5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流通企业融资水平
        9.2.6 加强流通企业供应链建设,发挥好供应链金融作用
        9.2.7 加强政策组合拳,提升政策作用的效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B 2008-2017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样本名单
    附录C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附录D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附录E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单位根检验
    附录F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协整检验
    附录G 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刑法中的财产概念
    第一节 “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早期:“物”与“财产”的具体化列举
        二、发展:作为法律术语的“物”与“财产”概念的成型
        三、成熟:无体物概念的提出
        四、流变:财产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
    第二节 “财产”概念的域外考察
        一、德国
        二、日本
        三、英国
        四、美国
        五、苏联
        六、评析
    第三节 我国刑法中的“财产”概念及认定标准
        一、刑法中“财产”和“财物”概念的关系
        二、关于“财物”属性的理论争讼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物”(财产)的认定标准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的冲击
        一、财产形式的流变对“财物”概念边界的冲击
        二、行为模式的异变对犯罪认定和罪名界限的冲击
        三、财产的数据化带来的数额认定的困境与既遂标准的漂移
    小结
第二章 电子资金犯罪的刑法应对
    第一节 电子资金概述
        一、电子资金的概念范畴
        二、电子资金的本质与财产性根基
        三、电子资金的出现给刑事司法认定带来的冲击
    第二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基本类型与行为认定
        一、窃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二、复制型电子资金犯罪
        三、套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第三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罪名界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纠葛
        二、电子资金案件罪名界分的理论聚讼及评析
        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界分步骤
    第四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既遂标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既遂标准的漂移
        二、财产犯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聚讼
        三、侵害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
    小结
第三章 涉电子权利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电子权利凭证概述:分类、财产性与刑法研究现状
        一、刑法视域下电子权利凭证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电子权利凭证的种类
        三、电子权利凭证的财产性辨析
    第二节 涉物品电子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窃取他人物品电子凭证的行为定性
        二、侵入系统生成物品电子凭证后倒卖行为的认定
    第三节 侵害服务电子凭证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二、不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第四节 电子积分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侵入系统后虚增电子积分行为的罪名适用
        二、利用系统漏洞刷取电子积分案件的定性
        三、利用规则漏洞刷取电子积分行为的认定
        四、复制电子资金系统后伪卡盗刷案件的处理
    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
    第一节 大数据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析正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本质
        二、大数据挖掘
        三、“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之概念勘正
    第二节 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与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一、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
        二、“大数据财产”的认定标准与范围界定
        三、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第三节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
        一、大数据财产的保护路径之争
        二、大数据财产的刑事司法保护
        三、其他大数据侵害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小结
第五章 虚拟财产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一、关于“虚拟财产”概念范围的学理争讼
        二、虚拟财产的内涵厘清
        三、虚拟财产的外延
    第二节 虚拟财产的财产性分析
        一、虚拟财产的客观价值性分析
        二、虚拟财产是否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
        三、虚拟财产的本质
    第三节 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以技术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二、以现实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处理
        三、制售、使用外挂行为的定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信息熵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现状和融资因素分析
    2.1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现状分析
        2.1.1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融资渠道
        2.1.2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情况
    2.2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的融资因素分析
        2.2.1 基于宏观视角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因素分析
        2.2.2 基于微观视角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基于综合得分模型的融资能力测度方法
        3.1.1 基于信息熵的融资能力测度方法
        3.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融资能力测度方法
    3.2 基于KENDALL系数的模型性能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结果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指标筛选
        4.2.1 指标初始选择
        4.2.2 指标提取结果
    4.3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测度结果
    4.4 测度结果准确性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对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一般分析
    2.1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2.1.1 资产证券化
        2.1.2 互联网消费金融
        2.1.3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
    2.2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3.2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第四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与传统资产证券化对比分析
    4.1 基础资产与资产池的不同
    4.2 资产证券化产品运作的区别
        4.2.1 采用储架发行的方式
        4.2.2 信用增级方式中设有信用触发机制
    4.3 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异
第五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5.2 互联网消费金融证券化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5.3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约
    5.4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六章 蚂蚁花呗资产证券化的案例分析
    6.1 蚂蚁花呗业务介绍
    6.2 蚂蚁花呗资产证券化产品介绍
        6.2.1 项目概况
        6.2.2 蚂蚁花呗资产证券化流程
        6.2.3 资产池基础资产现金流情况
        6.2.4 蚂蚁花呗消费贷款ABS增信措施
    6.3 蚂蚁花呗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第七章 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7.1 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
    7.2 根据资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征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7.3 贴合实际的需要改进对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管理
    7.4 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模式进行评级和定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中关村:白条之累(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探析 ——以90后为例[D]. 刘振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2]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D]. 刘庆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以京东数科为例[D]. 孙雨露.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5]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以X公司为例[D]. 汤声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谢世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8]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D]. 张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信息熵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能力测度研究[D]. 金妮.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研究[D]. 解冬轩.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中关村:厌倦了白色条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