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中的混合值

VB中的混合值

一、在VB中混选数值(论文文献综述)

高畅[1](2020)在《REV感染对SPF鸡胚成纤维细胞转录后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感染禽类宿主引起的一种病理综合征,包括生长迟缓,免疫抑制以及肿瘤发生等。由于REV传播途径多样,宿主范围广泛,因此自从1958年始,REV得以被广泛分布在全世界。此外,疫苗等生物制品也可能被REV污染,从而造成疫苗接种失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使其免疫力降低,导致其他疾病的共发,给畜牧养殖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本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手段,检测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REV感染过程中可变剪接以及miRNA-155表达的变化,发掘二者在CEF应答REV感染的转录后水平上所发挥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REV的免疫致病机制及其对感染动物免疫抑制以及肿瘤形成机制的探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该病的防制(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荧光定量检测REV方法的建立将复制得到的病毒液提取RNA经PCR验证后,在紫外灯下可观察到195 bp长度的条带,证明病毒液为REV阳性。将复制成功的病毒液与质粒连接,并进行连续十倍稀释,通过荧光定量PCR得到REV LTR片段的扩增曲线、熔解曲线及标准曲线。各稀释度的重组质粒在达到对数增长期时间距均匀,证明其表达差异呈线性变化,同时阴性对照无扩增,证明本实验无假阳性干扰;扩增产物熔解峰单一,证明无引物二聚体和非特异性扩增,且熔解温度为85.252±0.057℃;REV LTR片段的标准曲线呈线性回归方程,所选取的各稀释度点均在线上,其回归方程为y=2.899x+4.464,相关系数R2=0.9991,证明可信度高。(2)病毒滴度测定于REV感染后第7 d记录细胞完全发生病变的孔数,经计算得到病毒液的TCID50为10-4.625/0.1ml,即将该病毒稀释104.625倍后接种100μl可使50%的细胞发生病变。(3)高通量测序结果及分析将CEFs分为对照组(C组)和病毒感染组(VB组),每组均有3个重复,6个样本经高通量测序后均得到大量数据,长度为10.2 G-12.92 G,错误率为0.02%,Q20大于96%,Q30大于90%,GC含量在50%左右,去除其中影响分析结果的低质量及含有接头等的数据后,数据仍能达到原始数据的94.6%以上,说明测序数据质量较好。将处理后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发现,70%以上可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序列上,其中能唯一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序列上的数据大于90%,说明样品未被污染,且选择的参考基因组是合适的。同时还发现,可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序列的蛋白编码区域,即外显子的百分比均大于70%,说明检测到的基因绝大多数都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证明了测序的序列都来自于m RNA。在两个比较组中,共发现15973个基因,其中6 939个基因发生了可变剪接,外显子跳跃(SE)事件发生数量为16 860,占总事件数量89.22%,是最普遍的一种剪接模式,也是产生差异最主要的可变剪接模式,上调事件为183,下调事件为524。在C组和VB组间共发现5 607个基因显着差异表达,2 825个基因在REV感染组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2 782个基因在REV感染组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表达可变剪接基因主要与GO富集分析中的细胞组成相关,如细胞器管腔、膜结合细胞器、细胞质与囊泡等。差异表达可变剪接基因富集较多的KEGG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为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凋亡、焦点粘连等。(4)高通量测序结果验证随机选择FN1、TNC和SEC61B被剪接的外显子,分别命名为Fe、Te和Se,作为对照,这3个外显子临近未被剪接的外显子同样被检测,依次命名为Fn、Tn和Sn。Fe、Te和Se的泳道没有或仅有少量PCR产物,其余泳道均有明显且长度正确的条带,说明高通量测序预测的可变剪接事件是真实发生的。(5)miR-155表达与REV接毒时间和剂量的关系与C组相比较,VB组接毒后12、24、48、72、96和120 h的miR-155表达量显着上升(P<0.01),并随病毒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二者呈正相关,并于接毒后第72 h达到峰值(P<0.001)。另外,随着REV感染滴度的增加,miR-155表达量也随之升高(P<0.001),二者呈正相关。(6)miR-155 NC、mimics和inhibitors转染效率检测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转染的正常CEFs中未见荧光,而分别转染了miR-155NC,mimics和inhibitors的CEFs胞质中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荧光,且荧光效率可达60%以上。经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miR-155 mimics的CEFs中miR-155表达量显着升高(P<0.001),并随转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转染后第72 h达到较高水平并基本维持不变;转染miR-155 inhibitors的CEFs中miR-155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在转染后第12 h即被完全被抑制,并且在转染后72 h内miR-155表达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转染miR-155 NC的CEFs中,miR-155表达量与未经转染的CEFs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7)REV感染对CEFs活力的影响将CEFs分别分为:C(对照组)、V(只接毒不转染)、VN(接毒后转染miR-155 NC)、VM(接毒后转染miR-155 mimics)和VI(接毒后转染miR-155 inhibitors)组。与C组相比,V组CEFs活力极显着(P<0.001)降低。与V组相比,VM组细胞活力极显着(P<0.001)提高,而VI组细胞活力极显着(P<0.01)降低,VN组与V组间细胞活力无显着性(P>0.05)差异。(8)REV感染对CEFs凋亡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V组凋亡细胞数量极显着(P<0.01)增加。与V组相比,VM细胞凋亡率显着(P<0.05)降低,VI组显着(P<0.05)的增加了CEFs的凋亡率,VN组与V组间细胞凋亡率无显着性(P>0.05)差异。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V组中ρNA产量显着(P<0.05)提高。与V组相比,VM组降低ρNA产量,VI组极显着(P<0.01)提高ρNA产量,VN组与V组间ρNA产量未见显着性(P>0.05)差异。(9)REV感染对CEFs细胞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V组CEFs的G0/G1期细胞数量极显着(P<0.01)提高,而S期和G2期细胞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减少。与V组相比,VM组CEFs的G0/G1期细胞数量极显着(P<0.01)减少,而S期细胞极显着(P<0.01)增加,G2期细胞数量有所增加;VI组CEFs的G0/G1期细胞数量极显着(P<0.01)增加,G2期细胞数量显着(P<0.05)减少,S期细胞相对减少。而VN组与V组间各细胞周期分布无显着性(P>0.05)差异。(10)miR-155靶基因验证经Targetscan、miRanda软件以及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发现,caspase-6和FOXO3a是数据库中共同命中的miR-155靶基因。Western Blot(WB)检测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V组caspase-6和FOXO3a蛋白表达量显着(P<0.05)升高。与V组相比,VM组caspase-6和FOXO3a蛋白表达量显着(P<0.05)降低;VI组FOXO3a蛋白表达量进一步显着(P<0.05)升高,caspase-6蛋白表达量也有所升高。VN组与V组的caspase-6和FOXO3a蛋白表达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REV感染对CEFs转录后调控的影响,及可变剪接和miR-155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探讨REV的免疫致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房晓祥[2](2020)在《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发现自身面临着两大主要挑战:一是能源短缺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社会的长期性发展。出于自救目的,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绿色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光催化技术有望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因为太阳能分布广、廉价易得、取之不尽,而且它还可以将太阳能转变为诸如氢能、电能以及化学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2009年以来,一种新颖的半导体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3N4)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它拥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如合适的禁带宽度,安全无毒、物理化学稳定性高以及易于简单合成等等。然而,因为诸如有限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发生简单复合等等因素的制约,g-C3N4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课题组采用了元素掺杂以及构建异质结构等方法来对g-C3N4进行改性,改性前后样品的光催化性能通过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实验来进行比较。与此同时,结合表征和实验数据,我们还尝试解释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载流子的分离、转移及反应机理。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第二章中,我们用一锅煮法通过直接煅烧尿素和4-(二苯基膦)苯甲酸(4-DPPBA)的混合物成功将一系列不同量的磷(P)原子引入到了 g-C3N4的骨架中去。改性之后,P元素掺杂的g-C3N4(PCN)显示出了较好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在可见光的照射下,PCN-5(4-DPPBA加入量为5wt%时)拥有最优的产氢速率,其数值高达2610.80 μmol h-1 g-1,几乎是纯g-C3N4的10倍(265.00μmol h-1 g-1)。改性后的PCN样品光催化活性的提升应该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与C原子相比,P原子有多余的价电子,因而它作为一个电子给予体能快速的捕获光生空穴从而抑制其与光生电子的简单复合,而剩余下来的电子则会迁移到催化剂的表面并参与还原水的反应。为了详细描述这一过程,我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机理图。此外,PCN样品拥有较好的理化稳定性,在持续20小时的循环实验后期仍然能维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我们的这项工作为探究太阳光能转变为燃料的应用开发提供了一点思路。2.在第三章中,我们采用温和的两步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Z-型异质结——g-C3N4/Ag/CoTPP三元复合材料。首先,Ag纳米线与CoTPP·+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g/CoTPP复合材料;之后,在水溶液中该复合材料通过与g-C3N4简单磁力搅拌而沉积到后者的表面上。实验表明,g-C3N4和Ag/CoTPP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有效地限制了光生载流子快速简单复合,因而改善了样品在催化实验中的性能。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和CoTPP均能被激发;之后,g-C3N4导带(CB)上的电子通过Ag纳米线与CoTPP价带(VB)上的空穴相结合,同时,将还原性更强的电子和氧化性更强的空穴分别留在了 CoTPP的CB和g-C3N4的VB上。与未经处理的纯g-C3N4相比,改性后最优样品的产氢效率几乎是前者的77倍。此外,最优样品的可重用性也经过循环性实验得到了验证。最后,基于所得的表征结果与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机理用于描绘光催化过程。

俞铮[3](2019)在《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教学类APP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下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如何利用移动网络技术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中职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首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教学中,但在中职校阶段的应用范围不广。注重学习互动和学习内化的UMU互动学习平台,以丰富的互动功能、友好的界面操作和轻便的访问方式等特点在众多学习平台中脱颖而出,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以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论(包括首要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程序教学理论等)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知识类型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归纳了UMU的应用策略,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型。以《网络管理与运维》课程为例,通过三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迭代优化教学模型。实践后,采用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效度和相关性来分析过程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2)整合UMU丰富的互动功能,实现学习要素模块化,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有效性;(3)基于UMU高效实现即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职业素养。总体而言,本研究构建了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中职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张国基,林聿中,朱凯荇[4](2019)在《VB程序设计中常用算法的Flash动态演示分析》文中认为在VB程序设计内,由很多模块构成,算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模块,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模块,对算法具有准确的了解,可以为VB程序设计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冒泡算法为例,通过对算法选择的简单介绍,进而分析了算法的演示动画过程,之后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算法演示动画在PPT中的插入,以使相关人员更好的掌握VB程序设计中的算法。

陈星星[5](2019)在《烟草中NtPLR基因的鉴定、RNAi和亚细胞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生素B6(Vitamin B6,VB6)是一类可以相互转换的吡啶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中,PLP(磷酸吡哆醛)主要发挥辅酶作用,参与近140多种酶的代谢和调节过程。植物作为人类VB6营养的主要来源,研究植物体内VB6的合成和代谢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植物体内除利用“DXP非依赖途径”(DXP independent pathway)来直接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etic)PLP 外,还存在 PLP 的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该途径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实现不同VB6的相互转化和PLP的补救合成,以及维持VB6状态的稳定。PLP的补救合成主要涉及三种普遍存在的酶:ATP依赖性PL激酶(PL kinase,PLK)、FMN 依赖性 PNP 氧化酶(PNP oxidase,PNPO)和 NADPH依赖性PL还原酶(Pyridoxal Reductase,PLR)。PL在PL还原酶的作用下产生PN,而PN是大多数植物源食品中维生素B6含量的主要成分。因此,PL还原酶的研究对于阐明植物中PN的来源非常重要。此外,PL激酶和PNP氧化酶已在植物中进行了详细研究,而关于植物体内PL还原酶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本研究对全面理解、以及探索植物体内VB6补救合成途径的代谢转换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利用已知的拟南芥PLR序列通过BLAST 比对得到预测的烟草中的PLR序列。该序列由1110 bp碱基组成,编码36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是41.1KD,等电点是9.59,属于醛-酮还原酶超家族。通过PCR克隆技术扩增烟草中的NtPLR基因序列,并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将克隆的NtPLR基因序列导入表达载体PET28a中,并成功诱导和纯化出表达蛋白。利用分光光度计对NtPLR进行体外酶活测定,确定PL在PL还原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PN。在本实验中,利用RNAi技术构建出烟草中含NtPLR基因的RNAi载体,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NtPLR基因在侵染72h后的下调效果最好,且NtPLR基因下调后间接地引起了其他VB6代谢酶基因转录水平的普遍下调。本实验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片瞬时表达法,构建NtPLR-GFP定位载体,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显示NtPLR定位于细胞叶绿体中。

陈妍君[6](2018)在《A-M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投产混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品油管道建成后,通常采用柴油顶水的方式进行投产,“油顶水”过程将产生大量油水混合物,需在管道末端设置相应的混液罐进行接收,但混液量和混液罐规模尚无明确的计算方法,目前设计混液罐一般采用已投产管道混液经验值。对于大落差成品油管道,其地形条件、投产阶段高点排气等因素造成的停输工况都会影响“油顶水”得到的油水混液量,若按照管道投产经验确定混液罐容积,将造成混液罐容量设计过剩或不足,以致增加经济损失或影响管道投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开展针对大落差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混液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管道的“油顶水”过程属于液液两相研究范畴,因此本文基于油水两相流理论,采用油水双流体模型、Kelvin-Helmholtz流型转换准则、修正的适用于柴油的油水粘度模型和油水混合物反相点模型建立了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混液数值模型。运用OLGA软件,修正相应的油水模型,利用已投产的A-B管道的“油顶水”运行数据和混液量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利用该数值模型,对A-M成品油管道在多种“油顶水”投产工况下的混液量进行了模拟,设置工况包括不同流量、停输时长、停输时混油头位置。最后基于大量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 A-M管道不同工况下“油顶水”的混液量数据库,并编制了 A-M管道“油顶水”混液量计算程序,为A-M管道的投产混液量预测提供了指导。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混液的数值模型;对A-M成品油管道在多种工况下的“油顶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流量是影响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油水混液量的首要因素,可通过增大“油顶水”流量的方式有效的减少油水混液量;停输时长对混液量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当停输时长超过临界值时混液量不再增加,且流量和停输时长的影响规律都可用二次函数表示;停输时混油头位置的影响规律主要由混液段所处地形决定。并编制了 A-M管道“油顶水”混液量计算软件,为A-M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投产混液量的计算提供了工程参考。

邵相伟[7](2017)在《基于入仓影响因素的碾压混凝土坝模拟分析》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建造过程有诸多繁复之处,不但受到工程自身的形体特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施工环境和施工组织过程的影响。所以,在开展工程建设之前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工期和建设经济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制订和调整施工组织方案时,对于工程经验的依赖性非常大,即使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在现实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工程进度与工程计划之间也会产生差异,决策的变动、修改与调整工作的工作量巨大,重复的工作内容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计算机仿真技术具备可参数、程序化、多次利用的显着优势,利用计算仿真技术考虑混凝土入仓过程的影响因素,提高模拟分析的精度和模型的适用性,对于提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和水平具有显着价值。本文基于目标指向的建模方法,利用VB开发仿真软件,并建立仿真模型,建立多种施工机械的工作模型,比较不同组织过程和资源配置的施工方案下的工期控制、混凝土浇筑强度、混凝土浇筑方量、机械利用率等控制因素。通过数据结构的控制来实现资源配置方案的调整,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完成整个施工过程的资源最优化的配置。将混凝土运输状态和位置作为基本控制条件,利用目标指向的建模方法,建立多种施工机械的工作模型,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完善模拟过程。在整个仿真分析的过程中考虑了入仓口、卸位等混凝土入仓过程的工程因素,分析其在混凝土运输过程及浇筑过程中的作用,由主要对于混凝土运输过程的模拟向入仓过程的模拟进行延伸。仿真模型能够对已建工程结构的施工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对后续工程结构施工过程的模拟预测,从而可以调整后续施工过程的资源配置方案和控制指标,进而实现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的把控,保证工程进度。通过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和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不同位置处典型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了不同入仓因素在不同施工位置的影响,关于混凝土运输过程和仓面施工过程的中间环节,即混凝土的入仓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碾压混凝土坝的混凝土运输和仓面施工过程作为基本控制过程,并考虑混凝土入仓因素的作用,提高了仿真精度。能够根据需要,快速、正确地描绘出不同方案下的大坝混凝土浇筑的阶段性形象面貌和施工工期、施工的强度及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于仿真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很大的简化,提高了仿真的建模效率。

郑凤杰[8](2016)在《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混沌振动研究》文中指出电磁轨道发射是一种能将物体加速至超高速度的新型发射方式,它利用电磁力驱动有效载荷,将电磁能转换成机械能,将广泛地替代现有的传统发射模式。电磁轨道炮在发射过程中,随着电枢的不断向前滑动,导轨上会产生横向动态挠曲变形,而且在某些条件下会引起导轨复杂的振动现象甚至是混沌振动,会对轨道炮发射结构和寿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混沌振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建立了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考虑非线性机电耦合力的作用,推导出电磁载荷作用下导轨的动力学方程,采用近似解析法和Runge-Kutta法分别求解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行了系统非线性振动近似解析解和数值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系统非线性较弱时,解析解和数值解产生的误差较小;当系统非线性较强时,解析解不再适用。推导出电流激励下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非线性振动微分方程,采用数值法并借助分岔图、功率谱图、时域波形图、相图和Poincare截面图,分析了导轨的动态响应及其随参数变化的分岔演化规律。采用数值法求解了速度激励下系统机电耦合非线性振动微分方程,并借助分岔图、功率谱图、时域波形图、相图和Poincare截面图,分析了电磁轨道发射系统随参数变化的分岔演化规律。同时与考虑电流激励时系统的振动特性相比较,分析了速度激励对系统非线性振动的影响规律。运用MATLAB和VB混合编程方法,将MATLAB自带的COM组件技术用于开发一款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电磁轨道发射系统机电耦合混沌振动的模拟计算软件,提高了系统混沌振动分析的效率。

骆汉丰[9](2016)在《发动机链条张紧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液压链条张紧器的动力学性能,首先,通过引入变化的体积模量,建立考虑油液混气比和可压缩性的汽车张紧器动力学数学模型;其次,提出将能量耗散率和最大阻尼力作为评价指标,运用AVLExciteTD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研究了激励振幅、配合间隙大小、油液混气比、张紧器油液体积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建立了基于能量法的张紧器等效模型。为了开发张紧器数字化设计系统,首先,建立了扭簧式张紧器的数学模型,通过推力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螺纹参数和扭簧参数对张紧器性能的影响;其次,针对数字化设计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层次分析,设计了人性化的交互界面;最后,通过Visual Basic软件对三维CAD软件SolidWorks和ACCESS数据库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编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配合间隙大小、油液混气比、张紧器高压腔体积及其调节装置能显着提高液压链条张紧器的动力学性能;应用张紧器数字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关键参数设计、三维模型重建、数据和文件存储等功能,能够快速完成具有不同输出性能要求的变型设计,有效提高了张紧器的设计效率。

陆禹[10](2016)在《船舶航向保持中混沌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是一个多变量耦合、非线性、大时滞的复杂动态系统。航行中航速增减、装载状态的变化极易造成模型摄动,且航行环境中风、浪、流等外界干扰的不确定性,使得船舶在船舶运动中会出现混沌运动。而这种混沌运动,对船舶运动控制起到了消极破坏作用。本文以大型油船及军舰航向保持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编写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仿真分析程序,对实船进行了大量仿真分析,对研究油船及军舰航向保持中的混沌运动特性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MATLAB口VB环境下设计编写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分析船舶航向保持中混沌特性的仿真程序,采用该程序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混沌特性验证及分析,获得了各种典型混沌现象仿真结果,为采用实船参数进行船舶混沌特性分析打下了基础。利用4艘大型油船实船参数和某型军舰进行了航向保持中的混沌模型的混沌特性分析;并针对模型中未能考虑驾驶员在船舶操纵闭环中所起作用的不足,对航向保持中的混沌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闭环的驾驶员航向保持混沌模型,以军舰的实船模型数据进行了闭环的驾驶员航向保持混沌模型混沌特性分析,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参数配置得当的情况下,某些船舶会在外界海浪的干扰下产生混沌运动。在考虑驾驶员在船舶操纵闭环中所起作用时,以相同的参数进行仿真,不改变船舶的混沌运动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描述船舶的运动特性。

二、在VB中混选数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VB中混选数值(论文提纲范文)

(1)REV感染对SPF鸡胚成纤维细胞转录后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及其研究进展
        1.1.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及其研究进展
        1.1.2 REV的致病机制
        1.1.3 REV感染动物的临诊主要症状及其病理变化
        1.1.4 RE诊断及其防制(治)
    1.2 可变剪接及其研究进展
        1.2.1 可变剪接概述
        1.2.2 可变剪接的研究历史
        1.2.3 可变剪接的主要形式
        1.2.4 可变剪接的功能
        1.2.5 可变剪接的产生机制
        1.2.6 可变剪接的调控
        1.2.7 可变剪接的应用与展望
    1.3 microRNA及其研究进展
        1.3.1 microRNA概述
        1.3.2 microRNA-155及其研究进展
        1.3.3 microRNA应用及其展望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病毒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主要化学试剂和生物制剂
        2.1.5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
        2.2.2 病毒复制
        2.2.3 REV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2.4 REV滴度测定
        2.2.5 REV感染CEFs后可变剪接分析
        2.2.6 REV感染对CEFs中miR-155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REV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病毒滴度测定
        3.1.1 REV复制及其检测
        3.1.2 REV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1.3 病毒滴度测定
    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及其分析
        3.2.1 样本转录组
        3.2.2 可变剪接基因的识别
        3.2.3 可变剪接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4 差异表达可变剪接基因功能分析
        3.2.5 测序结果的验证
    3.3 miR-155检测及其分析
        3.3.1 REV接毒时间对CEFs中miR-155表达的影响
        3.3.2 REV感染剂量对CEFs中miR-155表达的影响
        3.3.3 转染效率的检测
        3.3.4 细胞活力的检测
        3.3.5 REV感染对CEFs细胞凋亡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6 REV感染对CEFs细胞周期的影响
        3.3.7 miR-155靶基因验证
4 讨论
    4.1 REV复制及其验证
    4.2 RE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4.3 REV感染对CEFS可变剪接的影响
        4.3.1 禽类病毒对可变剪接的影响
        4.3.2 REV感染CEFs中差异表达可变剪接基因的功能分析
        4.3.3 REV感染所致的可变剪接对CEFs细胞凋亡的影响
        4.3.4 REV感染所致的可变剪接对CEFs细胞周期的影响
        4.3.5 高通量测序结果的进一步验证
    4.4 miR-155对REV感染CEFS的影响
        4.4.1 miRNA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4.4.2 miR-155在REV感染CEFs中的变化
        4.4.3 miR-155对CEFs应答REV感染的调控作用
        4.4.4 miR-155对CEFs应答REV感染的调控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简介
        1.2.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原理
        1.2.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3 石墨相氮化碳
        1.3.1 石墨相氮化碳的基础介绍
        1.3.2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方法
        1.3.3 石墨相氮化碳的性能调控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掺杂g-C_3N_4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催化剂的合成
        2.2.3 光催化实验
        2.2.4 样品表征
        2.2.5 电化学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Z型异质结g-C_3N_4/Ag/CoTPP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催化剂的合成
        3.2.3 光催化产氢实验
        3.2.4 样品表征
        3.2.5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1.1.2 教育部相关政策的要求
        1.1.3 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1.4 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的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掌握学习理论
        2.1.2 首要教学原理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5 程序教学理论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传统教学(T-teaching)
        2.2.2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
        2.2.3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
第3章 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UMU互动学习平台概述
        3.1.1 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核心优势
        3.1.2 UMU互动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
        3.1.3 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课程形式
        3.1.4 UMU互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数据
        3.1.5 UMU互动学习平台中的积分系统
    3.2 UMU互动学习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2.1 基于教学环节的应用策略
        3.2.2 基于知识类型的应用策略
        3.2.3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3 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3.1 中职生学习现状分析
        3.3.2 教学内容分析
        3.3.3 教学环境分析
    3.4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混合式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4.1 完善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3.4.2 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3 注重即时反馈与过程性评价
        3.4.4 课内数字化学习终端的选择
    3.5 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
        3.5.1 课前预习阶段
        3.5.2 课中实践阶段
        3.5.3 课后巩固阶段
        3.5.4 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4章 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4.1 前期分析
        4.1.1 学习者分析
        4.1.2 学习内容分析
        4.1.3 学习环境分析
    4.2 第一轮研究
        4.2.1 第一轮教学模式设计
        4.2.2 教学实施
        4.2.3 总结反思
    4.3 第二轮研究
        4.3.1 第二轮教学模式设计
        4.3.2 教学实施
        4.3.3 总结反思
    4.4 第三轮研究
        4.4.1 第三轮教学模式设计
        4.4.2 教学实施
        4.4.3 总结反思
    4.5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5章 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5.1 实验班和对比班考试成绩对比
    5.2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5.2.1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协作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5.2.2 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度,提升职业素养
        5.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专业的认可度
    5.3 信效度分析
    5.4 相关性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 中职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课堂表现评价表
后记

(4)VB程序设计中常用算法的Flash动态演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算法选择
二算法演示动画过程
    (一)冒泡算法概述
    (二)总体思路
    (三)具体设计流程
        1. 主场景设计。
        2. 按钮设计。
        3. 元件素材设计。
        4. 在主场景内添加图层与图层文件。
三算法演示动画在PPT中的插入
四结语

(5)烟草中NtPLR基因的鉴定、RNAi和亚细胞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见缩写
1 文献综述
    1.1 维生素B6的简介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1.2 生物体内VB6的从头合成
    1.3 生物体内VB6从头合成后的代谢转换
    1.4 PLR的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中PLR的研究概述
        1.4.2 植物中PLR的研究概述
    1.5 RNAi简介
    1.6 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简介
2 引言
    2.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实验设备及主要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常用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烟草NtPL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 烟草NtPLR基因克隆
        3.2.3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3.2.5 NtPLR酶活的测定
        3.2.6 NtPLR RNAi载体的构建
        3.2.7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
        3.2.8 荧光定量检测
        3.2.9 烟草NtPL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 结果与分析
    4.1 烟草NtPLR基因的序列分析
    4.2 烟草NtPLR基因的克隆
        4.2.1 烟草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4.2.2 烟草NtPLR基因的扩增
    4.3 烟草NtPLR的原核表达
    4.4 烟草NtPLR的功能鉴定
    4.5 RNAi载体的构建
        4.5.1 NtPLR在RNAi载体中的图谱
        4.5.2 NtPLR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
        4.5.3 烟草NtPLR的RNAi瞬时沉默效率检测
        4.5.4 烟草NtPLR瞬时沉默后VB_6代谢其他相关基因的变化
    4.6 NtPLR的亚细胞定位
        4.6.1 NtPLR的亚细胞定位的软件预测
        4.6.2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和农杆菌的转化
        4.6.3 烟草侵染及荧光观察
5 讨论
    5.1 NtPLR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5.2 NtPLR基因的功能鉴定
    5.3 NtPLR RNAi对VB_6代谢其他相关基因的影响
    5.4 NtPL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A-M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投产混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顶水”混液规律的研究现状
        1.2.1 混液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混液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混液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4 油水两相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落差管道“油顶水”投产混液模型
    2.1 “油顶水”混液机理模型
        2.1.1 油水两相混液机理
        2.1.2 停输工况混液机理
    2.2 “油顶水”混液数学模型
        2.2.1 建立油水两相流型转变模型
        2.2.2 油水双流体模型的确立
        2.2.3 油水混合粘度模型推导
        2.2.4 油水混合物反相点模型修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落差管道“油顶水”混液数值模型验证
    3.1 A-B管道建设及投产概况
    3.2 A-B管道模型建立
        3.2.1 管道网格划分
        3.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3.2.3 油水模块设置
    3.3 A-B管道“油顶水”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M管道“油顶水”投产混液数值模拟
    4.1 A-M管道基础数据
    4.2 “油顶水”过程数值模拟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拟工况
        4.2.2.1 计划停输模拟工况
        4.2.2.2 意外停输模拟工况
        4.2.3 模拟结果
        4.2.2.2 流量对混液量的影响规律
        4.2.3.2 停输时间对混液量的影响规律
        4.2.3.3 停输时混液段位置对混液量的影响规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A-M管道“油顶水”混液量预测程序
    5.1 A-M管道混液数据库与插值方法
        5.1.1 混液数据库
        5.1.2 插值方法
    5.2 误差分析
        5.2.1 插值余项
        5.2.2 工程误差
    5.3 A-M管道混液量计算程序技术路线
    5.4 A-M管道混液量计算程序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意外停输模拟工况
附录2 A-M管道混液量数据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入仓影响因素的碾压混凝土坝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模拟分析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1.3 模拟分析技术在混凝土大坝工程领域的应用
        1.1.4 模拟分析技术的研究意义
    1.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模拟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研究理论分析
        1.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研究方法
        1.2.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仿真研究
    2.1 系统仿真基本理论
        2.1.1 系统仿真机理
        2.1.2 系统仿真规则
        2.1.3 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策略
    2.2 混凝土坝施工系统描述
        2.2.1 混凝土运输系统描述
        2.2.2 混凝土坝浇筑系统描述
    2.3 本章小结
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分析模型的实现
    3.1 建立仿真模型
        3.1.1 建立模型的基本要求
        3.1.2 建模方法
        3.1.3 VB语言
    3.2 实际工程向仿真模型的转化
        3.2.1 仿真参数设计与分析
        3.2.2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3.3 本章小结
4 仿真程序开发与功能实现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程序开发
        4.2.1 系统主要的变量
        4.2.2 系统模型
        4.2.3 仿真系统开发
    4.3 功能模块
        4.3.1 仿真程序功能介绍
        4.3.2 工程信息模块
        4.3.3 机械及服务对象信息模块
        4.3.4 施工约束限制模块
        4.3.5 统计输出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基本信息
        5.1.2 工程参数信息
        5.1.3 工程限制条件
    5.2 工程分析
        5.2.1 浇筑强度及机械效率分析
        5.2.2 典型仓面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混沌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电磁轨道发射系统
        1.2.2 分岔和混沌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
    2.1 电磁导轨发射技术原理
    2.2 导轨的机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2.3 解析解
        2.3.1 导轨的机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2.3.2 非线性求解
        2.3.3 结果分析
    2.4 数值解
        2.4.1 分离变量法
        2.4.2 两种方法结果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激励下系统的混沌振动分析
    3.1 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方程
    3.2 混沌振动的特征
    3.3 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3.3.1 导轨宽度的影响
        3.3.2 导轨高度的影响
        3.3.3 导轨间距的影响
        3.3.4 电流激励值的影响
        3.3.5 扰动电流的影响
        3.3.6 阻尼比的影响
        3.3.7 激励电流频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速度激励下系统的混沌振动分析
    4.1 系统在速度激励下的非线性振动方程
    4.2 速度激励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4.2.1 导轨宽度的影响
        4.2.2 导轨高度的影响
        4.2.3 阻尼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非线性振动软件的开发
    5.1 基本思路及实现方法
    5.2 系统分析软件设计
        5.2.1 MATLAB制作COM组件
        5.2.2 系统程序流程图
        5.2.3 程序界面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发动机链条张紧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液压链条张紧器模型的建立
    2.1 链条张紧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张紧器压力微分方程
        2.2.2 系统输入和参数取值
        2.2.3 方程求解
    2.3 张紧器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CAE仿真软件简介
        2.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2.3.3 仿真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设定
    2.4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2.5 模型的对比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链条张紧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3.1 输出张紧力的波动分析
    3.2 激励振幅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3.3 配合缝隙大小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3.4 油液混气比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3.5 油液体积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3.6 基于能量法的液压张紧器等效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托车链条张紧器的建模与性能分析
    4.1 摩托车链条张紧器的典型结构
        4.1.1 扭簧式张紧器
        4.1.2 发条式张紧器
        4.1.3 棘齿式张紧器
    4.2 模型建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4.2.1 螺旋传动原理
        4.2.2 扭簧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4.2.3 阻尼耗能原理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模型的对比验证
        4.4.1 系统输入和输出
        4.4.2 系统参数取值
        4.4.3 试验台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4.4.4 误差分析
    4.5 扭簧式张紧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
        4.5.1 螺纹参数影响分析
        4.5.2 扭簧参数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张紧器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开发所应用的工具及关键技术
        5.1.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5.1.2 开发工具
        5.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5.1.4 数字化设计的建模方法
    5.2 系统的总体设计
        5.2.1 系统开发思路和开发环境
        5.2.2 系统需求分析
        5.2.3 系统层次分析
    5.3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开发过程
        5.3.1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界面及其功能设计
        5.3.3 数字化设计系统中连接程序的编制
        5.3.4 部分程序的编制
    5.4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演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船舶航向保持中混沌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混沌及其基本理论
    2.1 混沌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2.2 混沌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2.3 通往混沌的道路与混沌的特征量
        2.3.1 通往混沌的几种道路
        2.3.2 混沌的识别
    2.4 混沌吸引子与分形
        2.4.1 Logistic映射
        2.4.2 Henon映射
        2.4.3 Lorenz吸引子
        2.4.4 Duffing吸引子
        2.4.5 Mandebort图
第3章 航向保持中的混沌模型及特性分析
    3.1 航向保持中的混沌模型
    3.2 仿真工具及初步仿真分析
        3.2.1 李雅普诺夫指数谱
        3.2.2 系统相空间曲线
        3.2.3 系统初值敏感性
    3.3 航向保持中混沌模型的倍周期分叉道路
    3.4 大型油船混沌分析
        3.4.1 适合混沌研究的大型油船
        3.4.2 大型油船的混沌仿真分析
    3.5 某型军舰混沌特性验证及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闭环驾驶员航向保持混沌模型及仿真分析
    4.1 驾驶员在船舶操纵闭环中的意义
    4.2 闭环驾驶员航向保持混沌模型
    4.3 模型仿真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在VB中混选数值(论文参考文献)

  • [1]REV感染对SPF鸡胚成纤维细胞转录后调控的影响[D]. 高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 房晓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D]. 俞铮.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VB程序设计中常用算法的Flash动态演示分析[J]. 张国基,林聿中,朱凯荇. 教育现代化, 2019(81)
  • [5]烟草中NtPLR基因的鉴定、RNAi和亚细胞定位[D]. 陈星星.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A-M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投产混液规律研究[D]. 陈妍君.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7]基于入仓影响因素的碾压混凝土坝模拟分析[D]. 邵相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8]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机电耦合混沌振动研究[D]. 郑凤杰. 燕山大学, 2016(01)
  • [9]发动机链条张紧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D]. 骆汉丰.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3)
  • [10]船舶航向保持中混沌现象的进一步研究[D]. 陆禹.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VB中的混合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