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合并胃腺癌一例

胃间质瘤合并胃腺癌一例

一、胃间质瘤伴胃腺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波[1](2020)在《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至2%,其中胃间质瘤最为常见,约占50-60%。超声内镜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并在我国不断普及,大大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水平,对胃间质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认为胃肠间质瘤都具有一定恶性潜能,关键在于早期完整切除病变。传统外科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等不足。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EFTR、ESE、STER等)的进一步成熟,胃间质瘤的内镜下治疗已逐渐在国内许多内镜中心开展,但是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争议。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下拟诊为胃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符合情况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分析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的内镜治疗情况,以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超声内镜下拟诊胃间质瘤并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内镜下治疗获得准确病理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二部分分析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52例患者中,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72± 11.94岁。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9例,异位胰腺6例,神经鞘瘤1例。位于胃底26例,胃体20例,胃窦5例,贲门1例。超声内镜下起源:固有肌层45例,黏膜肌层6例,黏膜下层1例。病变直径:1-2cm23例,≤1cm22例,>2cm7例。回声情况:均匀低回声25例,不均匀低回声27例。病理最终诊断为间质瘤的病例与其他诊断病例相比,年龄、病变直径、超声内镜下起源在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27,0.002,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1 cm(P<0.003)、超声内镜起源固有肌层(P<0.021)与诊断准确率相关。36例患者均成功内镜下切除(100%),其中ESD治疗17例,EFTR治疗13例,STER治疗6例。胃底21例,胃体12例,胃窦2例,贲门1例。肿瘤大小7-35mm,平均15±5.7mm,手术时间32-167分钟,平均69±25分钟。手术并发症20例,其中术中穿孔17例,2例术中出血200-250ml,术后感染1例,并发症均保守治疗成功。术后进食时间2-8天,平均术后3.8天,术后住院时间3-10天,平均5.4天。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提示极低危29例,低危5例,中危2例,高危0例。参加随访患者36例,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无复发。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的诊断准确率约69.2%,其中胃间质瘤病变直径(>1cm)及超声内镜起源于固有肌层与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相关。2.本研究显示,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短期疗效肯定,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常见,但均可保守治疗成功,总体而言是安全的。

史曙光,袁刚,王江涛,周莹[2](2020)在《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SCT表现特点。结果 6例胃间质瘤并发腺癌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肿瘤,免疫组化示CD34及CD117阳性。间质瘤低危3例,极低危3例。间质瘤的平均大小为(1.73±1.37)cm。间质瘤腔内型3例,腔外型3例。平扫病灶呈等密度,动脉期、门静脉期间质瘤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并发胃腺癌的平均大小为(2.73±0.76)cm,所有胃腺癌病例均见黏膜中断、溃疡形成;2例浆膜受累及,3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胃间质瘤并发腺癌多数为偶然发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特别是免疫组化。术前影像检查易漏诊,胃粘膜异常改变具有一定提示价值。

王超[3](2019)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2.检测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两种成分的基因突变及拷贝数异常,探究胃MANEC的发生和进展机制。方法: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胃NEN,并进行复核,依据WHO 2010版分类,分析比较不同分类胃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2.选取“碰撞型”胃MANEC,分别从腺癌成分、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和配对的癌旁样本中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利用in-house软件检测癌旁样本的基因突变,筛选可能的癌症易感基因。以配对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检测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利用MuSiC软件和in-house软件分别筛选高频突变基因和潜在突变基因。将以上突变基因特征分别进行两种成分的组间比较和同一病例的配对比较。3.利用Sanger测序,对胃MANEC的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的DNA分别验证特定基因TP53外显子5,6,7和8的基因突变。4.利用OncoScan FFPE Assay Kits(Thermo),对胃MANEC的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的DNA分别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挑选出所有改变的染色体臂以及位于臂上的基因,进行分层聚类。将以上拷贝数变异特征分别进行两种成分的组间比较和同一病例的配对比较。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特定基因CCNE1的拷贝数变异,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技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的蛋白表达水平。6.将胃MANEC两种成分的突变基因和拷贝数变异相关基因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筛选显着的分子通路,以探索胃MANEC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1.117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1.1在通过复核确诊的117例胃NEN中,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G1、NET G2、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和MANEC分别为13例(11.1%)、6例(5.1%)、57例(48.7%)和41例(35.1%)。1.2.胃NET G1/G2以多发肿物为主,肿物直径小,浸润深度浅,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很少见,确诊时分期较早;治疗方式包括胃镜粘膜下剥离术和根治性手术切除;大多数胃NET G1/G2包含NET的前驱病变;患者的预后较好。1.3胃NEC和胃MANEC以单发肿物为主,肿物直径大,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多见,确诊时多为进展期;全部患者行手术切除,且大部分进行了辅助治疗;胃NEC以大细胞型和差分化为主,胃MANEC的神经内分泌和腺癌成分组成形式多样;胃NEC和MANEC患者的预后均较差,但影响两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因素不同。远处转移和随访期间复发或转移分别是提示胃NEC PFS和OS差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提示胃MANEC PFS差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还是提示胃MANEC OS差的独立预后因素。2.胃MANEC的分子特征2.1选取8例“碰撞型”胃MANEC,7例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1例建库失败),8例进行了拷贝数变异分析。2.2癌旁组织可检测到较多基因突变,包括BPTF、ZFHX3、MAP3K1等。体细胞基因突变类型以碱基置换(C→T/G→A)为主。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的体细胞基因突变频率,在组间比较和配对比较中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TP53在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中均为高频突变基因和潜在驱动基因,也是同一病例两种成分中最高频的共性突变基因,并得到Sanger测序的证实。2.3对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聚类分析显示,不同病例中的腺癌成分首先聚集在一起,而不同病例中的神经内分泌成分不聚集。神经内分泌成分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数目显着大于腺癌成分(P=0.007)。4例胃MANEC病例的两种成分中检测到染色体19q12上CCNE1基因的扩增,是配对比较最常见的拷贝数变异,并得到qRT-PCR和FISH的证实,且IHC染色也证实CCNE1编码的cyclin E在两种成分中均呈弥漫阳性。2.4对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的突变基因和拷贝数变异相关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显示,异常基因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神经相关通路(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Axon guidance,Neurotrophin signaling pathway,Glutamatergic synapse)、细胞周期(cell cycle)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通路。神经内分泌成分和腺癌成分中的突变基因富集的通路种类没有差别,而神经内分泌成分拷贝数变异相关基因更集中地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神经相关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中。结论:1.胃NEN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不同分类的胃NEN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且预后也存在差异。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完善胃NEN的分类,并探索预后相关因素。2.对胃“碰撞型”MANEC两种成分的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提示,MANEC的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成分更可能起源于同一内胚层多潜能干细胞,在发生过程中TP53等基因突变可能起了较大的作用,CCNE1基因扩增等拷贝数异常也可能出现于肿瘤发生早期;在向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不同方向的分化过程中,拷贝数变异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标本数量的限制,以上结论需要在更大样本中进一步验证。

吴旻[4](2019)在《胃助显超声对胃及其周围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助显超声对于上消化道常见疾病及其周围组织疾病的诊断价值,并初步研究正常人胃动力,为以后诊断胃功能紊乱提供参考。研究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胃部不适患者,通过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观察胃、胃周围组织情况,并与消化内镜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相对比。选取健康正常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按照2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各时间点观察并记录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收缩面积。结果:选取资料完整患者113例。胃部疾病共81例,包括胃癌10例,淋巴瘤1例,胃间质瘤4例,胃溃疡8例,胃息肉14例,胃黄色素瘤1例,胃炎37例(其中伴功能障碍16例),胃内异物1例,食管裂孔疝5例。胃肠超声诊断胃炎33例,与胃镜诊断符合率为89.1%(33/37)。胃肠超声明确诊断胃癌10例、胃间质瘤4例、胃溃疡8例、胃内异物1例,胃息肉12例,食管裂孔疝3例,胃肠超声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8.3%(39/44)。消化道症状明显,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单纯胃功能减低15例。胃周围组织疾病共17例,包括肝圆韧带低分化癌1例,胰腺癌7例,胰腺假乳头状瘤2例,胰腺假性囊肿4例,脾门处血肿1例,肠系膜脂炎1例,淋巴管囊肿伴感染1例。胃肠超声明确诊断16例,包括胰腺癌7例,肝圆韧带低分化癌1例,胰腺假乳头状瘤2例、4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脾门处血肿、1例淋巴管囊肿伴感染。胃肠超声对于胃周围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4.1%(16/17)。胃炎伴功能减低组(16例)、单纯胃功能减低组(15例)及对照组(35例)的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动力指数均随时间先升高,在餐后10min处达到最高,随后下降;但餐后5min-30min,胃炎伴功能减低组和胃功能减低组频率及胃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胃肠超声可以作为筛查胃肠道疾病首选方法,为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补充,为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2.胃助显超声通过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提高了胃周围疾病诊断率,对于胃周围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3.服用胃肠超声助显剂后,胃肠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功能情况,并依据胃肠运动给予定量分析,胃肠超声是观察胃肠功能的重要手段。

李莉[5](2018)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姜堰地区医院2010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同期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未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患者作为未合并组。结果:合并组患者年龄<55岁比例显着低于未合并组,≥55岁比例显着高于未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比例显着高于未合并组,低危、中危、高危比例均显着低于未合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中,在组织病理学结果方面,23例胃腺癌,10例食管癌,1例结肠癌,1例胰腺癌,1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分别占总数的63.9%、27.8%、2.8%、2.8%、2.8%;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方面,胃腺癌患者CD117、CD34、DOG-1阳性率分别为91.3%、87.0%、95.7%,食管癌患者CD117、CD34、DOG-1阳性率分别为90.0%、90.0%、90.0%。结论: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无特异性,病理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

林文生,张芳,任力,李德昌,郑吉春,朱建平[6](2017)在《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食管癌中,大部分肿瘤细胞可见角化珠,为高分化鳞状细胞,少部分分布在癌巢边缘的小基底细胞样细胞。在另外5例中(4例合并胃癌,1例合并直肠癌),肿瘤由腺样结构的异型腺体组成,呈中低分化改变。GIST与平滑肌瘤很相似,由梭形细胞构成,核旁空泡常见,形态各异,花边状、栅栏状、古钱币状、漩涡状等多种结构常可见。免疫表型: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CK5/6、CK14、p53(+),S-100、CK7(-)。另外,4例合并胃癌,1例合并直肠癌:CK7、CK20、CEA、HER-2(+),S-100(-)。9例GIST中,CD34、CD117、DOG1、SMA(+),S-100、desmin(-)。结论 GIST合并消化道癌时,GIST多数无特殊临床症状,多因癌手术后大体检查发现,其增殖活性显着低于未并发癌的GIST,多数不需要针对性治疗,当肿瘤具有恶性指征时采用恶性GIST治疗规范。

韩广[7](2015)在《30例胃部病变128层CT误诊及漏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常见胃部病变128层CT误诊、漏诊原因,提高术前准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层CT漏诊、误诊的30例胃部疾病患者的CT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胃癌8例中,腺癌4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漏诊1例,误诊为间质瘤1例,侵犯胰腺和结肠各漏诊1例;印戒细胞癌3例,2例诊断为胃溃疡并幽门梗阻,1例漏诊;鳞癌1例误诊为间质瘤。胃间质瘤7例,诊断为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例,畸胎瘤1例。淋巴瘤3例,其中1例因病变范围较为局限漏诊。另外,神经纤维瘤2例,重复畸形2例,胃憩室2例,血管球瘤1例,平滑肌瘤1例,异位胰腺1例,布氏腺异位1例,类癌1例,黑斑息肉1例,均误诊为间质瘤。误诊、漏诊原因主要为胃腔充盈不佳、呼吸运动伪影等。结论:掌握常见胃部肿瘤的128层CT表现,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郑娜,李凯,肖现民,董岿然,陈莲,马阳阳[8](2015)在《儿童原发性胃肿瘤1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儿童原发性胃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我院1993年3月至2叭4年3月诊治的15例儿童原发性胃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儿均为病理确诊为胃原发肿瘤,并对患儿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5例患儿,男9例,女6例,平均(6.5±4.3)岁,发病部位以胃体、胃窦部多见,肿块最大径平均值为(6.3±2.6)cm,首发症状多为腹痛、黑便、不明原因发热、面色苍白。单独或联合采用B型超声、CT、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均表现为中上腹或胃内的巨块型或息肉样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15例:3例单纯肿瘤切除术,7例行肿瘤在内的胃壁切除术+胃壁修补术,4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消化道重建,1例行姑息性胃癌切除术。术后化疗4例(3例胃恶性肿瘤和1例胃间质瘤)。随访时间392个月,期间失访4例,死亡1例(胃腺癌术后复发),2例胃腺瘤术后复发,余随访至今无复发或恶变。结论儿童原发性胃肿瘤罕见但病理类型多样,且多为间叶来源。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儿童胃原发性肿瘤以良性及交界性多见,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预后较好,但交界性和恶性肿瘤有复发和恶变倾向,应密切随访,恶性肿瘤的化疗原则及标准方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杨君,舒敬德,方庆丰[9](2014)在《7例胃癌合并胃间质瘤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的异源性肿瘤之一,但胃癌合并胃间质瘤的相关报道仍较少,发生机制尚不明确[1]。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合并GIST患者7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584岁,中位年龄59岁。病程1个月2年。胃癌病灶0.89.5 cm。胃癌位于胃底贲门部1例,胃体部2例,胃窦部4例。胃癌TNM分期,IIa期2例,Ⅲa期

李一杰,曾庆安,元云飞[10](2013)在《肝和胃肠道多原发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早期诊断的改善,治疗上的进展,肝、胃肠道多原发癌病例在逐年上升。多原发癌被定义为:每一肿瘤均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恶性,在组织学上相互独立,除外一癌为另一癌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我们回顾性分析13例肝、胃肠道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和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在1989年1月至2008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6例肝脏肿瘤并发胃肠道肿瘤患者(1989一2000年2例,2000一2008年11例)。排除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肝癌伴胃转移1例及1例因放弃治疗诊断可疑,共13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本组13例患者均为男性。第一原发癌确诊时患者的年龄3174岁,中位数年龄为57.9年。第二原发癌确诊时患者的年龄从3274岁,中位年龄为64.5岁(表1)。10例首发癌为胃肠道肿瘤患者中5例直肠癌,4例结肠癌,1例胃癌,同时癌4例。3例首发癌为肝癌患者中,继发胃癌2例、结肠癌1例,并且均为同时癌。本组患者中7例为同时癌,6例异时癌(以发生时间间

二、胃间质瘤伴胃腺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间质瘤伴胃腺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2)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及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胃间质瘤病灶的部位、大小及组织学特征
    2.2 胃间质瘤免疫组化特征
    2.3 伴发胃腺癌病灶的临床特征、术前分期及病理
    2.4 影像表现
    2.5 随访及预后
3 讨论

(3)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117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收集和随访
        1.1.2 病理切片复核
        1.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117例胃NEN的分类及基本情况
        1.2.2 19例胃NET G1/G2 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1.2.3 57例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1.2.4 41例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1.3 讨论
        1.3.1 胃NEN的总体特征分析
        1.3.2 胃NET的特征分析
        1.3.3 胃NEC的特征分析
        1.3.4 胃MANEC的特征分析
        1.3.5 其他问题的探讨以及展望
    1.4 小结
二、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分子特征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收集及病理复核
        2.1.2 石蜡切片提取DNA
        2.1.3 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2.1.4 拷贝数变异分析
        2.1.5 TP53 基因突变分析
        2.1.6 CCNE1的qRT-PCR、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碰撞型”胃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
        2.2.2 胃MANEC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以及高频基因突变的验证
        2.2.3 胃MANEC的拷贝数变异分析情况以及高频拷贝数变异验证
        2.2.4 胃MANEC分子特征的初步综合分析
    2.3 讨论
        2.3.1 胃MANEC两种成分的组间比较分析
        2.3.2 胃MANEC两种成分的配对比较分析
        2.3.3 胃MANEC的通路分析
        2.3.4 总结与展望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胃助显超声对胃及其周围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疾病超声诊断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胃间质瘤风险分级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2.2 合并组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 讨论

(6)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
    2.1眼观
    2.2镜检
    2.3免疫表型
3讨论
    3.1发病机制
    3.2临床病理学特征
    3.3 GIST侵袭危险性标准
    3.4诊断及鉴别诊断
    3.5治疗及预后

(7)30例胃部病变128层CT误诊及漏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7例胃癌合并胃间质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胃间质瘤伴胃腺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 李林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J]. 史曙光,袁刚,王江涛,周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02)
  • [3]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分析[D]. 王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胃助显超声对胃及其周围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D]. 吴旻.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J]. 李莉. 中外医学研究, 2018(03)
  • [6]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J]. 林文生,张芳,任力,李德昌,郑吉春,朱建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06)
  • [7]30例胃部病变128层CT误诊及漏诊分析[J]. 韩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04)
  • [8]儿童原发性胃肿瘤1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 郑娜,李凯,肖现民,董岿然,陈莲,马阳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5(05)
  • [9]7例胃癌合并胃间质瘤临床分析[J]. 杨君,舒敬德,方庆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4(05)
  • [10]肝和胃肠道多原发癌的临床分析[J]. 李一杰,曾庆安,元云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10)

标签:;  ;  ;  ;  ;  

胃间质瘤合并胃腺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