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

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

一、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建筑学会综合部,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及培训部[1](2019)在《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融合与创新——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5月22日,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苏州市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建筑学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办,以"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融合与创新"为主题,围绕古城复兴、乡村营建、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六大议题举行为期4天的会议,内容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会、专题论坛、同期学术展览、会员之夜等活动,来

严国泰,宋霖[2](2019)在《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3月,为深化改革,国务院机构进行了大调整。国家在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内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将国务院原各部委办分别管理的专类公园,包括原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归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至此中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行政上得到了统一管理。作为该体系中的一员,统一管理后的专类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该如何发展,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的历程,论述了风景名胜区4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方针政策,通过对经验与教训、成功与败笔的再认识,证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及其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发展思想是促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恩泽[3](2018)在《南京建筑1950s-1990s ——一个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切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从功能类型角度对1950s-1990s南京建筑设计特点及观念演变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代表性案例分类,以及建设时间、设计师、建设地点、规模等基础信息整理与分析,呈现出南京现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南京作为非特色城市,其建筑创作的演变特征以及对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的贡献。从民国首都转变为江苏省会是南京1950s之后建筑发展的重要背景,因而本文对1950s-1990s南京城市定位、基本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1950s-1960s、1970s中期-1980s以及1990s的城市分期,并梳理了各时期代表性建筑类型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居住、文教、纪念性建筑三种类型进行深入探讨,挖掘物质形态背后的影响因素、理念以及与城市的关系。居住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类型、以睡眠功能为主、均一化设计向类型多样、室内功能丰富、差别性的设计转变,同时逐步表现出对居住区环境的重视。文教建筑设计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以及室内空间的灵活使用。理论研究也对居住和文教建筑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纪念性建筑则从重视单体塑造转变为关注环境、氛围和单体的结合、符号化的创作。基于城市变迁与上述三种类型的发展特征,本文提出了南京建筑1950s-1960s,1970s中期-1980s中期,1980s末-1990s的历史分期,同时揭示了南京建筑更新式的创作方式,1950s-1990s的南京建筑整体表现出关注环境、注重实用,外观不突出,观念先进而实践滞后等特征。

张希胜[4](2013)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举措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2013-2020)》文中指出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成绩与问题并存。国外着名高校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也普遍重视。然而形势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规划加以布局,以更好地因应社会新的需求、行业新的竞争和压力。文章以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情况为案例,剖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构成及招生情况,适度地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并提出了实现远景目标的举措。

本刊编辑部[5](2009)在《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于2008-12-11召开座谈会,对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变化进行回顾。参加座谈会的有:陶松龄、陈秉钊、阮仪三、戴慎志、夏南凯、宋小冬、潘海啸、王德、杨贵庆、王骏等,座谈会由

杨帆[6](2008)在《试议城市建设干部培训的特点和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城市建设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指出:设置适合各地、各级城市管理干部需要的课程,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化教学,组织面向实践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城建干部培训的三个重要内容。认为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的创新是搞好城建干部培训工作的基础。

沈黎,徐菁[7](2007)在《简讯》文中认为国际动态首届里斯本国际建筑三年展开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策展中国馆作为2007年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于2007年5月31日至7月31日在其首都里斯本的葡萄牙世博馆举办首届里斯本建筑三年展。5月31日晚,开幕式在在由建筑大师西扎设计的展馆的巨型室外悬索式混凝土帐篷下举行。针对当前城市中心和边界中大量存在的非城市的、废弃的、被忽略的、无效的用地,本届三年展的主题是"城市空白",邀请中国、法国、荷

高中岗[8](2007)在《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将推动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面对这种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必须作出调整和改进,进行完善和创新,才有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论文针对我国城市建设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存在的问题,基于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无五十多年历程的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着重研究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规划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及规划制度创新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基于制度及其创新的视角,借鉴制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从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城市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政策手段、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等方面入手,进行理性的研究和梳理,探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制度,提出我国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和创新的基本方向和架构模式,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整体框架,为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规划工作所应持有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论文提出: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能力,确立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地域空间规划体系,并以编制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步伐;尽快建立决策和执行相对分离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框架,逐步建立和推行以通则式控制为主导的开发管制制度,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城乡规划法》并完善配套法规;要重视和加强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加强规划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 论文分十章(不包括绪论),包含四个部分,构成了论文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是关于制度及其创新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整个论文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框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第一章)。 第二部分是基础研究(第二~四章),作为进一步展开论文核心内容的前提性和背景性研究,包括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制度轨迹的回顾分析、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动因分析、中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第五~九章),在前面两大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提出了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若干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编制技术制度的创新、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的创新、城市规划法制体系的创新、城市规划支撑体系的创新。 第四部分是进一步的思考和若干建议(第十章),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并提出关于推进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若干建议和意见。着眼于为城市规划的现实工作提供参照,将制度创新落实为若干结论性的建议和意见。

黄立[9](2006)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文中提出1949-1965年的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单元,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思想、理论、技术、体系等方面均呈现了比较独特的形态,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结束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在国内研究状况、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全面考察1949-1965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地位。第二章在回顾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轨迹基础上,对其进行分代、分期、分段的划分,并重点界定1949-1965年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的分段与内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类型;第三、四、五章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化发展历程着手,分三个阶段详细考察城市规划从近代规划的自发延续开始,到苏联规划的全面引入,直至规划的摸索与反思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的典型城市规划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各期主要历史特征。 第六章回顾了历史城市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历史,考察了二者的辨证关系,探寻了导致历史城市保护失败与旧城改造方式泛滥的根源,认为其发展的历史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文物保护观、实用主义的文化观影响、激进主义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 第七章从城市规划体系建构的角度,对其子系统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进行历史考察,从国家政权建构、法律规范颁布、技术编制磨合等方面来综合讨论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法律规范、技术手段的时代特征。 第八章从范型的角度,对苏联、近代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指明近代城市规划的隐性延续和苏联城市规划的显性导入两种范型的影响途径,总结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源与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近代与苏联的交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的自主过程。 第九章从城市规划学科与教育的历史渊源中,阐明了中国现代学科的城市规划核心内容、学科基础扩展的历程,通过规划教育来疏理城市规划学科在中国的形成脉络,并总结了规划学科与教育的共生关系和历史特征。 第十章对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李益彬[10](2005)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1949—1957)》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7)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伴随“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安排实施,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应运而兴。通过城市规划,安排了大量的工业建设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在配合国家经济建设、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由于缺乏经验,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为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绝大部分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之上规划建设的。其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大致建立在这样三类城市基础之上:一、传统古典城市,如西安、成都、兰州等。至解放初,这些城市仍保留着古典时期的基本规划格局。二、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上海、天津等。各帝国主义根据其需要对所占城市一般都做了相应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这些城市规划或基本上是占领国城市规划的翻版,或明显地受占领国城市规划思想、手法的影响。三、国民政府时期的一些规划城市。国民政府时期对南京、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做了一些规划,这些规划深受当时欧美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同时也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方法。所有这些城市规划,无论其实施与否,对新中国初期的城市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初期,我们实行“一边倒”国策,城市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的指

二、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融合与创新——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幕式及主旨论坛
2 专题论坛
3 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评审、成果汇报交流会及苏州倡议发布
4 会员之夜
5 年会同期活动

(2)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风景名胜区缘起时期
2 风景名胜区建设初期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时期
4 风景名胜区理性发展时期
5 风景名胜区发展再认识
6 结语

(3)南京建筑1950s-1990s ——一个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切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京现当代建筑初探及研究意义
    1.2 已有的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及选择依据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南京城市变迁与建筑类型演变1950s-1990s
    2.1 南京城市定位与转型
        2.1.1 城市定位
        2.1.2 基本建设投资与实际建设
        2.1.3 城市规模与布局
    2.2 南京现当代建筑主要类型及其演变
        2.2.1 1950s代表性建筑类型——文教、工业、居住、医疗建筑
        2.2.2 1960s-1970s代表性建筑类型——居住、工业、交通建筑
        2.2.3 1970s中期-1980s代表性建筑类型——多样化
        2.2.4 1990s代表性建筑类型——均衡发展
第三章 居住建筑1950s-1990s
    3.1 厂矿职工住宅1950s-1960s——依厂而居
        3.1.1 工人新村
        3.1.2 厂矿生活区
    3.2 联建住宅与新区开发1970s中期-1980s中期——依城而居
        3.2.1 联建住宅
        3.2.2 回迁房及新区开发
    3.3 住宅类型多样化1980s中期-1990s——城中建城与城外造园
        3.3.1 复建房
        3.3.2 跃复式住宅与商住楼
        3.3.3 商品房——景观营造
    3.4 小结
第四章 文教建筑1950s-1980s中期
    4.1 高校教学楼1950s——因地制宜的多种探索
        4.1.1 “体宜”的和谐
        4.1.2 场地与空间的协调
        4.1.3 模数制的探索
    4.2 图书馆建筑1970s中期-1980s中期——从藏书馆到资料情报中心
        4.2.1 单元式的延续与发展
        4.2.2 毗邻式与垂直式中的灵活性探索
    4.3 小结
第五章 纪念性建筑1960s-1980s
    5.1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时代的纪念碑
    5.2 雨花台烈士陵园——山地轴线上的“传统”
    5.3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遗址上的历史呈现
    5.4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历史史料陈列馆——历史街区中的“民居式”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图片来源及参考文献
附录:1950s-1990s南京现当代建筑代表性案例汇总
后记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
参与课题

(4)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举措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2013-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 继续教育的内涵、意义与特征
    (二) 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1. 继续教育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2. 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备。
        3. 多样化继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非学历教育培训愈来愈占主导地位。
        4. 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已成大势所趋。
        5. 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有效手段。
    (三) 英、美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1. 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 都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理念。
        2. 都有较完备的实施和管理制度及措施。
        3. 各高校对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
    (四) 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1. 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定位。
        2. 国内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情况。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 同济大学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
        1. 培训机构情况。
        2. 培训情况。
        3. 存在的不足。
    (二)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基本情况
        1. 师资方面:
        2. 招生方面:
        3. 管理方面:
        4. 专业方面:
        5. 教学资源与形式方面:
        6. 资源建设情况:
        7. 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三) 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办学情况
三、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定位
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及规划 (2013-2015, 2 0 1 5-2 02 0)
    (一) 总目标
    (二) 非学历教育目标
        1. 扩大招生数量。
        2. 鼓励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3. 技术培训 (包括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 项目占上海市考试院的职称及资格考试项目的95%以上。
        4. 策略措施:
    (三) 在职本科学历教育目标
        1. 稳步扩大招生数量。
        2. 稳步扩张和增加教学站点。
        3. 扩大招生专业领域。
        4. 持续加强网络教育 (远程教育) 。
        5. 策略措施:
    (四) 在职研究生发展目标
        1. 积极扩大招生数量。
        2. 稳步扩大招生专业。
        3. 策略措施:
五、发展举措
    (一) 聚合学校内外资源, 联手打造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协作平台
        1. 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
        2.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
        3. 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接洽。
        4. 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
        5. 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
    (二) 健全机构, 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 根据办学规律, 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2. 结合学习特点, 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战略。
        3. 瞄准市场需求, 科学合理地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
        4. 确保质量,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
    (三) 紧扣市场需求, 科学设置继续教育的项目, 创造同济品牌效益
        1. 发挥优势和扶持弱势并举, 积极扩展培训面。
        2. 引入职业技能资格考证点,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3.
    (四) 搞好服务, 举办多种形式干部培训班, 积极拓展高端人才培训工作
        1. 积极做好干部培训及服务工作。
        2. 努力做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
        3. 向外省市地区拓展办学点。

(5)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层次及学科机构的健全
2 专业方向与学科内容的更新
3 教师队伍构成多元化
4 教材及学术期刊成果丰硕
5 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新技术的应用
6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7 开创城市规划继续教育,培训了大批在职干部
8 走出去,请进来,国际化办学程度日益提高
9 教学成果丰硕、学术地位与综合影响力日益提高

(8)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对制度及其创新问题的基本认识
    1 制度的内涵和本质
        1.1 对制度内涵的理解
        1.2 制度的构成和分类
        1.3 制度的形成与存在
        1.4 制度的功能
    2 制度创新的内涵、动力和过程
        2.1 制度创新的内涵
        2.2 制度创新的动力和过程
        2.3 影响制度创新的因素
        2.4 制度创新变迁的方式
    3 城市规划的制度创新
        3.1 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特点分析
        3.2 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利益关系分析
        3.3 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模式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制度轨迹的回顾与分析
    1 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制度的发展历程
        1.1 1950年代创建和发展时期
        1.2 1960年代波折和破坏时期
        1.3 1970年代起伏和复苏时期
        1.4 1980年代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
        1.5 1990年代以来继承和创新时期
    2 五十多年历史的回顾总结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3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一 建国以来历次城市工作会议情况
    本章附录二 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
    本章附录三 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工作人事记
第三章 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及动因分析
    1 城市化快速发展是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因
    2 经济体制改革对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示范激励
    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市制度创新的整体引导
    4 政治体制改革对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外部推进
    5 社会快速发展和整体变迁对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促进
    6 科学技术进步和信息手段对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推动
    7 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外城市规划制度体系比较分析
    1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和实施管理比较
        1.1 若干国家有关情况的例举
        1.2 其他国家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1.3 目前我国相比之下存在的问题
    2 城市规划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人员编制比较
        2.1 若干国家有关情况的例举
        2.2 其他国家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2.3 目前我国相比之下存在的问题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规划编制技术制度的创新
    1 城市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发展的历史脉络
    2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评析
    3 城市规划编制技术制度创新的目标价值取向
    4 近年来规划编制工作新的动态和探索
    5 城市规划编制技术制度框架的基本设想
        5.1 构建新框架的基本思路
        5.2 编制体系创新的基本内容
    6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2006]119号文
    本章附录二 《浙江省市(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第六章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
    1 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建设和管理行为缺乏强有力的调控和制约手段
        1.2 管理体制不顺,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1.3 地域分割,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待加强
        1.4 城市规划在土地有偿使用过程中应有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 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2.1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
        2.2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改革目标
    3 建立决策和执行相对分离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框架
    4 纵向结构上合理划分事权:国家—省—城市各级规划部门的关系
    5 横向结构上理顺管理体制: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
    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的创新
    1 完善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运行体系
        1.1 管理的依据
        1.2 管理的手段
        1.3 管理的内容
        1.4 管理的模式
    2 建立城市规划实施的监察评估制度
        2.1 明确处罚依据
        2.2 加重处罚结果
        2.3 赋予强制手段
        2.4 建立闭合系统
    3 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制约机制
        3.1 行政系统的监督
        3.2 人大及政协的监督
        3.3 法律的监督
        3.4 政务公开及申诉制度
        3.5 公众参与制度
    4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温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研究
第八章 城市规划法制体系的创新
    1 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历史实践
    2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现实评价
        2.1 现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评价
        2.2 《城市规划法》的评价
    3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完善创新的目标价值取向
    4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完善创新的基本功能定位
    5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创新的框架思路设想
        5.1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创新的原则
        5.2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5.3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的重点
    6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一 1980年《城市规划法草案》
    本章附录二 英国PPG、PPS、RPG目录
第九章 城市规划支撑体系的创新
    1 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基本类型模式
        1.1 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国外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及经验借鉴
    3 城市规划机构设置及创新思路
        3.1 探索各级政府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方案
        3.2 创新规划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体制
        3.3 成立各级政府规划管理的支撑机构
        3.4 设立区域性的规划协调机构
    4 城市规划机构人员编制和队伍建设
        4.1 从业人员的状况及问题
        4.2 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进一步的思考和若干建议
    1 对城市规划作用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
        1.1 城市规划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1.2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3 城市规划有效作用的基本标准
        1.4 城市规划作用的有限性
    2 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若干建议
        2.1 明确认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能力
        2.2 转变观念,确立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2.3 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地域空间规划体系
        2.4 从改进和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入手,持续推动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
        2.5 尽快建立决策和执行相对分离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框架
        2.6 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2.7 逐步推行和建立以通则式控制为主导的开发管制制度
        2.8 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城乡规划法》并完善配套法规
        2.9 重视和加强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10 加强规划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与经纬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回顾
        1.3.1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研究
        1.3.2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重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重点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有关概念与用法
        1.6.1 都市计划、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
        1.6.2 苏联与前苏联的用法
第二章 政治经济脉络之演变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2.1 政治经济脉络的演变
    2.2 近现代整体视野下的现代城市规划分段
        2.2.1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代
        2.2.2 现代城市规划的分段与分期
        2.2.3 1949-1965年现代城市规划的三大阶段
    2.3 1949-1965年各阶段的内容
        2.3.1 城市规划的恢复与起步阶段(1949-1952)
        2.3.2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调整阶段(1953-1957)
        2.3.3 城市规划的波动与徘徊阶段(1958-1965)
    2.4 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类型
        2.4.1 城市类型
        2.4.2 城市规划类型及其性质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恢复与起步(1949-1952)
    3.1 社会背景
        3.1.1 “生产性城市”建设方针
        3.1.2 城市化起步与城市制度
        3.1.3 城市改造与新村建设
    3.2 城市规划的起步
        3.2.1 都市计划方案的迅速出台
        3.2.2 苏联专家参与和逐步影响
    3.3 首都北京城市规划
        3.3.1 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成立
        3.3.2 两种不同的城市建设思想
        3.3.3 行政中心留在旧城——巴兰尼克夫方案
        3.3.4 行政中心移往西郊——梁陈方案
        3.3.5 肯定行政区留旧城——朱赵方案
        3.3.6 规划方案的共识与分歧
    3.4 沿海地区城市规划——以上海与天津为例
        3.4.1 上海都市计划初期草案第三稿与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
        3.4.2 天津的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
    3.5 内地地区城市规划——以西安与兰州为例
        3.5.1 西安市都市计划三稿
        3.5.1 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草案概要
    3.6 小结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调整(1953-1957)
    4.1 社会背景
        4.1.1 “经济恢复”胜利完成
        4.1.2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4.1.3 城市化与城市制度的发展
    4.2 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春天”
        4.2.1 苏联规划的全面引入
        4.2.2 城市规划的全面展开
    4.3 “论十大关系”与规划调整
        4.3.1 “一五”计划的总结——“论十大关系”
        4.3.2 苏联规划模式的反思——“反四过”
    4.4 政治中心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4.4.1 总体规划方案的讨论
        4.4.2 政治中心区的规划
    4.5 工业城市规划与建设
        4.5.1 工业城市与规划的类型
        4.5.2 已有实施规划的工业城市
        4.5.3 首次实施规划的工业城市
    4.6 小结
第五章 城市规划的波动与徘徊(1958-1965)
    5.1 从“大跃进”到“大调整”
        5.1.1 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5.1.2 反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5.2 城市规划的波动与徘徊
        5.2.1 城市规划的“大跃进”(1958-1960)
        5.2.2 “三年不搞城市规划”(1960-1963)
        5.2.3 城市规划的短暂恢复(1963-1965)
    5.3 区域规划的高潮——通化与朝阳区域规划
        5.3.1 吉林通化地区区域规划
        5.3.2 辽宁朝阳地区区域规划
    5.4 分散与组团布局——三种类型城市规划
        5.4.1 “工农结合”的分散布局——大庆城市规划
        5.4.2 “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车状组团布局——合肥城市规划
        5.4.3 “带状组团”的分散布局——攀枝花城市规划
    5.5 城乡与工农并举——人民公社规划
        5.5.1 农村人民公社规划
        5.5.2 城市人民公社规划
        5.5.3 对首都北京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历史城市保护与旧城改造
    6.1 历史城市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历史概念
        6.1.1 历史城市保护
        6.1.2 旧城改造
    6.2 历史城市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历史考察
        6.2.1 历史城市保护的开始与城市环境的整治(1949-1952)
        6.2.2 文物建筑保护的发展与旧城利用和改造(1953-1957)
        6.2.3 历史城市的破坏与旧城改造的“大跃进”(1958-1965)
    6.3 历史城市保护与旧城改造的思想理论
        6.3.1 中国专家的历史保护与思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6.3.2 苏联专家的历史古迹保护思想——改建、扩建和新建
    6.4 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历史特征
        6.4.1 社会主义的文物保护观
        6.4.2 实用主义的文化观影响
        6.4.3 激进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第七章 城市规划体系建构与嬗变
    7.1 城市规划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7.2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7.2.1 城市规划法规与政策
        7.2.2 土地管理法律规范
        7.2.3 文物保护法律规范
        7.2.4 房产管理法律规范
        7.2.5 建设工程与市政工程管理
        7.2.6 规划法规体系的历史特征
    7.3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7.3.1 总体规划
        7.3.2 详细规划
        7.3.3 区域规划
        7.3.4 城市设计
        7.3.5 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程序
        7.3.6 规划编制体系的历史特征
    7.4 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7.4.1 规划管理建构的起步(1949-1952)
        7.4.2 城市规划机构的健全(1953-1957)
        7.4.3 规划管理体系的调整(1958-1965)
        7.4.4 规划管理体系的历史特征
    7.5 小结
第八章 城市规划范型导入与影响
    8.1 城市规划的思想类型
        8.1.1 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8.1.2 苏联城市规划思想
    8.2 城市规划的理论范型
        8.2.1 古典主义规划
        8.2.2 功能主义规划
        8.2.3 有机疏散理论
        8.2.4 卫星城理论
        8.2.5 带型城市理论
        8.2.6 区域规划理论
        8.2.7 居住区规划理论
        8.2.8 绿地带规划理论
    8.3 城市规划的实践范型
        8.3.1 首都城市的城市规划
        8.3.2 树为典型的城市规划
    8.4 城市规划范型的影响途径
        8.4.1 近代城市规划的隐性延续
        8.4.2 苏联城市规划的显性导入
    8.5 1949-1965年城市规划理论的源与流
第九章 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
    9.1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9.1.1 城市规划学科的历史纵览
        9.1.2 城市规划教育的近代背景
    9.2 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
        9.2.1 城市规划核心内容的确定
        9.2.2 城市规划相关学科的交叉
    9.3 城市规划教育
        9.3.1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9.3.2 城市规划院校的发展
        9.3.3 城市规划教材的使用
        9.3.4 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9.4 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1949-1965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总结
    10.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后续研究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2 论文图表目录
附录3 1949-1965年中国出版的城市规划书籍与译着一览表
附录4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大事记
附录5 《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1956)
附录6 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后记

(10)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与选用
    四、基本构思及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在探索中起步和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基础
        一、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
        二、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机构和制度的创建
        一、城市规划机构的建立健全
        二、《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制定和颁布
        三、城市规划运作机制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方针原则与方法的确立
        一、城市规划方针的提出
        二、城市规划原则的确立
        三、工业及城市分布原则的确定
        四、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与步骤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全面展开
        一、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全面启动的背景
        二、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展开
        三、新中国初期城市的发展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不同类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首都北京的规划与建设
        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老北京的规划格局
        二、近代北京的城市规划
        三、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历程
        四、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五、天安门广场的改建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新建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一、包头(新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洛阳(涧西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三、株洲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新中国初期其他新建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大规模扩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一、内地传统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二、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三、沿海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特点、问题及影响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的规划建设对职工、市民生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融合与创新——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综述[J]. 中国建筑学会综合部,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及培训部. 建筑实践, 2019(05)
  • [2]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再认识[J]. 严国泰,宋霖. 中国园林, 2019(03)
  • [3]南京建筑1950s-1990s ——一个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切面[D]. 黄恩泽. 东南大学, 2018(05)
  • [4]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举措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2013-2020)[J]. 张希胜. 继续教育研究, 2013(11)
  • [5]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J]. 本刊编辑部.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1)
  • [6]试议城市建设干部培训的特点和创新[J]. 杨帆. 上海城市规划, 2008(01)
  • [7]简讯[J]. 沈黎,徐菁. 时代建筑, 2007(04)
  • [8]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D]. 高中岗. 同济大学, 2007(02)
  • [9]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D]. 黄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10]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1949—1957)[D]. 李益彬. 四川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