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核电产量创纪录

芬兰核电产量创纪录

一、芬兰核电产出创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向其凤[1](2013)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开始影响全球气候模式,并给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和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减少碳排放,避免气候灾难是各国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减排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均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而都不愿主动减排。目前气候变化问题中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分担以及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就国内而言,更关注的是如何实现2020年单位增加值碳排放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如何核算历史排放,按什么原则核算历史排放,都将影响各国的历史责任分担,也必然影响碳排放权的分配。对于贸易隐含碳排放,如何核算,是应该“生产者负责”还是应该“消费者负责”?因此有必要研究全球及主要国家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以及最终消费碳排放,以便为国家的气候谈判提供数据支持,为中国在未来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中争取更大的份额。在明确了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后,减排指标必然要在产业间进行分配。只有分配合理,才能保证减排任务的完成。由于各产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单纯的限制高排放产业,发展低排放产业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碳排放,但很有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最终拖累整个经济。而且各产业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水平不一样,调整的难度和节能减排潜力也有显着差别,统一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很难执行。因此,根据减排目标和经济发展要求,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各产业的碳减排指标,有助于缓解减排压力,明确减排责任,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进而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计量方法核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量,然后定量分析了经济、能源、技术等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测算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碳减排指标在产业间的分配方案,提出了低碳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核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碳排放,提出对贸易中碳排放的净转移按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分配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然后结合生产者排放数据,给出了计算最终消费碳排放的方法。其次,本文通过将SDA和LMDI相结合,对我国1995—2000、2000—2005年两个阶段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将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转化技术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投入技术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效率效应在整个期间的贡献率超过77%;能源转化技术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但幅度很小;投入技术在“十五”期间的减排贡献较大,可能源于能源和非能源之间的替代;产品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方向由正变负,但影响较小。第三,根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预测以及未来的收入预测,结合优化模型和统计数据,预测了我国2020年的居民消费产品结构;根据政府消费的特点和出口结构变化情况预测了我国2020年的政府消费、出口产品结构,建立了经济均衡增长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在给定不同消费率和出口率的情形下,求解得到我国的均衡产业结构,并据此评估了不同GDP目标下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显示:结构减排的潜力巨大,即使只将产业结构小幅调整,使其恢复到2000年的情况,也能节能28%以上。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例越大,节能减排的潜力越大。当消费的比例达到70%时,能耗能下降31.6%—32.8%以上。第四,根据文献预测了我国2020年的能源供给量和供给结构,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各行业的能源生产函数进行估计,计算各行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热力和电力的产出弹性,建立能源供给和替代约束下最小碳排放量的优化模型,给出分部门的能源结构调整方案,并计算能源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发现能源结构调整能减少20.17%—24.87%的能耗,减少27.12—32.08%的碳排放。最后,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后各产业的增加值、总能耗以及各产业的能源结构,计算出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给出了各部门的总量排放指标和碳排放强度指标,并就实现碳排放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霞[2](2012)在《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亚区域的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一方面,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在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蒙古能源资源也比较丰富;另一方面东北亚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日韩等能源输入国的能源需求量和进口量急剧增加,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也日益严峻。总体来说东北亚区域能源进口依存度高,能源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必须依靠地缘优势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通过协商和协议进行能源合作,以保障各国的能源安全和共同利益。目前,东北亚地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能源合作体系。这种局面给东北亚能源市场的稳定带来危险,并将极大地影响能源需求国的能源安全。因此,在东北亚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各国之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避免恶性竞争,确保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性,保证东北亚各国的能源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虽然目前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展较为缓慢,但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可以在许多重点领域展开。在参与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中,我国应该建立一种整体的、相互协调的观点,充分了解各国在合作中的各不相同的利益,寻找各方利益共同点,化解矛盾冲突,处理好同东北亚各国的关系。本文在系统分析全球能源资源的供求状况、世界能源秩序和全球与区域能源合作演变动向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等东北亚能源供给国能源资源蕴藏与开发前景、资源开发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动向,日本、韩国等东北亚能源输入国的能源需求形势、能源贸易、能源战略、能源外交、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等政策,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发展形势,跟踪分析东北亚区域国家相互竞争态势、双边和多边能源项目合作的进展情况,并探讨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机遇及阻碍因素,提出开展全方位能源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许恩姬[3](2012)在《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美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对中美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的主导视角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成为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在多方面进行合作,但是在战略安全领域却是对立、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在中美能源安全关系上也是如此。目前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能源,尤其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其供应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和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因此,当代工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石油安全都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能源消耗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激增,对国际供求不均衡与短期价格暴涨的危机感正也愈加敏感。因此,中国政府将以石油的安全供应为能源安全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以能源的安全供应与运输为后盾。相反,美国的能源战略,是以控制能源为基础,进而主导国际秩序。为此,美国一方面通过跨国能源公司确保能源供应,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运用政治、外交、军事手段,维持美国主导的能源霸权格局。从中国的立场看,威胁其自身能源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由于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威胁因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原油供应过程中供应源的不稳定、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与原油价格的不稳定。因此,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一方面正在展开积极的能源外交,另一方面又在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及海军现代化。从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消耗的原油量均大于本国的产量且两国的需求量正在持续增加,但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美国企图通过对能源的控制而维持其世界霸权。而中国为了获得独立安全的能源供应,正在实施积极的能源外交。由此看来,中美两国围绕能源保障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中国认为,在其能源安全威胁因素中,最为现实的因素与能源运输路线的安全有关。美国运用军事力量对能源运输通道进行控制。如美国是唯一拥有军事力量封锁马六甲海峡的国家。中国最为担忧的是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封锁。胡锦涛主席将这种忧虑称为“马六甲困局”。因此,中国正在加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的举措。中国在展开积极的能源外交的同时,正在加速发展其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对于中国欲通过增强军事实力,确保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意图,美国国内表现出担忧,并对其进行牵制。因此,中美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但中美两国间因海上能源运输通道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在和平状态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美能源运输安全已构成威胁。而且,中美两国维持海上运输通道的和平共存态势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因此,中美两国将有通过合作解决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空间。中美两国海军将会因海上运输通道安全进行更多的战略沟通合作。中美两国虽然在确保能源供应方面存在竞争,但是中美两国都是对外依赖度高的能源消费国,在石油价格稳定及石油需求稳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及国际能源机构(IEA)邀请中国加入IEA,让中国参与IEA紧急共享体系。但IEA章程规定成员国必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中国却又无权加入。但IEA已经表示,为了让中国加入,该组织可以考虑修改章程的相关规定。但是IEA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能源机构,中国担心加入IEA自身的石油战略储备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其实,从博弈的收益角度来看,IEA成员国与中国的利益都是一致的。中国加入IEA可以进一步加强IEA干预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达到石油价格的稳定。短期来看,中国加入IEA不一定导致石油价格下降,但可以增强IEA维护世界油价平稳的能力,能源消费国都可以间接获利从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中美两国在IEA内有进行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采取的能源安全战略使得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中国的积极的能源外交努力,中国对产油国的影响力将增加。而且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将会引起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军事力量相应增强甚至军备竞争。这将会威胁地区安全与中美关系。但是,从短期来看,这并不是对于美国霸权的挑战,而且也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秩序的大变化。中美双方在安全的石油供应方面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但是,两国因为石油问题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很小。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国家。此外,中美两国为了国家安全都要确保能源安全。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方面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同时,将展开各自的能源安全战略。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构成的威胁。

吴新春[4](2011)在《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矿石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重要性,不仅仅是决定于铁矿石开发利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决定于铁矿石资源的安全保障与供应能否满足钢铁产业和钢铁下游用钢产业的需要,以及对钢铁和钢铁下游产业的安全保障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论文研究从铁矿石资源的特性和战略重要性入手,提出了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涵,并从铁矿石资源供应与钢铁产业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变化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揭示了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PSR机理,为建立中国铁矿石资源安全评价体系、系统评价安全状况以及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铁矿石资源分布和开发状况,以及相关的开发政策和发展趋势,采用Verhulst模型对未来五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以及对铁矿石和废钢等二次资源的需求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国内铁矿石资源、海外铁矿石资源、海外投资权益铁矿石、铁矿石替代资源和国家铁矿石战略储备等五个方面三个层次33个影响因素的资源供应安全结构、安全评价体系模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笔者构建的评价数学模型,对2005-2009年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性的评价分析,应证了五年期间我国铁矿石资源供应不安全程度不断加剧,不安全程度上升了26.3%;在影响粗钢成本上升的铁矿石资源结构因素中,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铁矿石资源供应的五个方面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口贸易铁矿石的数量和价格因素;中国粗钢消耗的铁矿石资源成本比值ε的平均值为40%,结合钢铁产业实际经营情况,可以确定ε值的安全区间为:ε≤40%为安全状态,ε>40%为不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系统地提出了保障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六大战略,即:国内铁矿石资源开发战略、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战略、铁矿石替代资源开发战略、国家铁矿石资源储备战略和铁矿石物流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本研究对当前和未来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的基本态势进行了判断,提出了保障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国内铁矿石资源开发、国外铁矿石资源开发、应对国际铁矿石资源垄断化、金融化趋势、二次铁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铁矿石资源储备、铁矿石资源高效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建立完善铁矿石技术标准等八个方面的政策建议。部分建议随着本研究的进行正在被国家有关部委所采纳,进一步体现出此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为专项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研究的本课题对于研究我国其它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的理论问题,制定相关的战略和政策措施也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孙泽生[5](2008)在《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及基于国内税的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国际资源性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和波动,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国际资源性商品市场中的“寡头”国家,中国面临“中国供给带动世界价格下降,中国需求带动世界价格上涨”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国的贸易利得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国际资源性商品定价的实现、影响和调整机制及优化政策选择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国际市场微观结构分析入手,运用历史研究、制度分析、数理模型、计量实证等方法,以引入贸易媒介环节的生产者-贸易媒介-消费者三分法分析框架为论文的主线,研究贸易商品及资源性商品的定价过程,贸易媒介的形成和转换,贸易媒介对定价的影响以及贸易媒介的优化选择。本文还研究中国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的形成和转换,并对其影响进行实证测度,进而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定价的策略集。论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导论,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核心概念、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第2章综述国内外资源性商品定价的相关文献。第3章从国际市场微观结构分析出发,提出了贸易媒介的范畴,构建了生产者-贸易媒介-消费者的三分法分析框架,并探讨了贸易媒介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定价的机理。第4章从国家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资源性商品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将资源性商品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分析框架中,分析了国际资源性商品定价的实现过程,并以棉花和石油贸易为例分析了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的形成和转换。第5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国内税对资源性商品定价的影响。第6章构建了最优石油国内税率模型和税制选择模型,探讨了资源性商品国内税的优化选择,并以中国的燃油税改革为例,分析国内税政策优化的政治动力学。第7章实证研究了中国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的形成、转换及其影响,分析了中国资源性商品的贸易市场结构,利用生存技术法测定了其最优规模经济量,还测定了中国稀土和焦炭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第8章从效率增进型和租金转移型贸易媒介视角给出了中国的参与策略集,同时还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及结论,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探讨了市场微观结构中贸易中介的作用机理,通过界定世界经济中国家/政府的单元行为体角色,构建了基于贸易媒介的三分法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将贸易商品的定价过程分解为生产者-贸易媒介与贸易媒介-消费者两个环节,相应的买卖价差形成贸易媒介的收益,每一环节的价格决定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论文还在区分效率增进型和租金转移型两类贸易媒介的基础上,论述了贸易媒介影响定价的机理。(2)从国家层面与微观层面研究资源性商品市场结构,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市场结构组合,国家资源性商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商品市场结构的影响,后者又受制于其最优规模经济,利用生存技术法测定的最优规模经济量为资源性商品政策选择提供了实证依据。(3)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确证了国内税影响资源性商品价格的有效性,证实了Bergstrom(1982)和OECD(2004)的假说。研究发现,国内税对国际价格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贸易媒介和消费者的影响与市场结构相关。实证结果解释了美国、欧盟和日本实际石油国内税率的选择。由于能源利益集团的反对和消费者的敏感,美国的实际石油税率较低;石油公司和环保利益集团的支持推动欧盟和日本采取高石油税率政策。(4)利用数理模型估计了石油进口“寡头”国家的最优税率,确证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最优税率和实际税率的明显偏离,还通过数理模型给出了资源性商品国内税税制选择的判据。研究发现,欧盟的实际税率接近于所估计的最优税率,日本的实际税率明显高于最优税率,美国与中国的实际税率低于最优税率。对中国石油业税制选择的分析发现,从价税制能带来更高的消费者价格稳定性。(5)对中国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稀土和焦炭生产及贸易均高度分散,但却出现焦炭出口市场势力较强而稀土出口市场势力较弱共存的结果。其基本原因在于焦炭和稀土产业政策等虚拟贸易媒介作用的差异。论文从效率增进型和租金转移型两个视角提出了较全面的扩大中国资源性商品定价能力的策略集。在未来的研究中,作者将进一步研究资源性商品定价中贸易媒介的转化形式和影响资源性商品定价的其他因素,进一步扩展已有模型设置,并针对具体资源性商品生产和贸易企业以及产业案例进行更微观、更细致地研究。

张庆[6](2008)在《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实行海外矿产资源的“走出去”战略,参与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但是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矿业企业到国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投资风险无法规避,资金链的运作缺乏保障,同时对海外风险的控制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由于保险市场能够提供持续并且稳定增长的中长期资金,保险资金本身的特点与矿产开发项目所需融资特点相匹配,保险资金投资作为一种商业性投资运作,还可以有效规避海外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政治风险。矿产业投资的高收益率使保险资金投资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保险投资,把聚集的巨额资金投资于国家战略型产业,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本文通过对全球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的简要回顾,说明矿产资源呈现全球化配置的趋势。以矿产资源海外开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费趋势和世界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资源的可供性分析预测,分析我国矿产资源海外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和风险管控两个方面。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保险资金运用模型分析,提出负债约束下的资产配置理论。借鉴国外保险资金运用实践经验,分析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从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和保险资金的结构性匹配两个角度,说明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和产融结合的宏观政策要求。以设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基金作为实现方式,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基金可能的收益和风险分析,结合目前相关的政策限制,探索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和方案设想。

董坤[7](2008)在《基于标尺竞争的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重探讨了基于标尺竞争的,适合我国电力市场特点的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的构建和实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在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我国的改革也日趋深入。无论是其它国家还是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论题是电力监管,而电力监管的核心内容便是电价监管,在此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普遍由传统的保护性监管转向激励性(Incetive)监管。而我国电力产业长期采取政府监管下的垂直一体化运营方式,在电力监管,尤其是电价监管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仍停留在传统的保护性监管,影响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因此,建立科学的电力监管,尤其是电价监管机制是我国电力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电价监管,尤其是发电侧电价监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章阐明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论述了国内外电价监管的研究现状,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二章作为文章研究的基础工作,对电价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着重对自然垄断、管制经济学、激励性管制理论及电价监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论文的核心内容为第三章至第四章,探讨了电力监管的核心内容——电价监管,本文侧重发电侧电价监管。第三章论述了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两个电价监管模型,即投资回报率模型和价格上限模型,分析了其各自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国外发电侧电价监管的发展和现状做了阐述,并对我国发电侧电价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电力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详细论述了标尺竞争理论,对发电企业的成本重新进行了划分,为我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的构建做准备。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依据发电企业的成本的重新划分,参考价格上限模型,引入标尺竞争机制等,构建了一个新的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并运用电量-电价曲线等方法给出了模型参数的求解办法,论述了模型作用机制的发挥过程,通过对模型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实了此模型可以达到激励发电企业提高效率、激励和调控投资的目的,并避免监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论文第五章是实证部分,通过一个算例模拟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构建的模型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并具有效率激励与投资激励、调控的特点,证明了模型的构建和作用机制的有效性。文章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及展望,对全文做了简要总结,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代林晴[8](2008)在《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烧结生产是一个工艺流程长、影响因素多、机理复杂的动态系统。且随着检测设备的增多,发生异常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以至降低了烧结机的作业率,影响烧结矿产、质量。为了减少停机率,稳定生产,本文针对国内某烧结厂,将整个烧结生产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发了一个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本文以对烧结生产过程异常现象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异常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烧结异常诊断系统的诊断方法和诊断策略。系统采用基于专家系统的诊断方法,通过对特征参数的模糊处理,再结合诊断知识来实现异常诊断。设计了诊断专家系统的结构,并将诊断模块划分为四个诊断子系统:烧结全程诊断子系统、配料混合诊断子系统、布料点火诊断子系统和烧结过程诊断子系统。根据烧结异常诊断的特点,系统采用产生式规则表示知识,推理机制采用正向推理的方法。利用windows平台上的Visual Studio.Net和Matlab作为开发工具,结合ADO数据库技术,开发出的异常诊断系统,通过应用测试,诊断命中率达到95%以上。通过系统的人机界面可以对异常信息、实时数据等进行查询,还可对知识规则库进行修改和添加等维护工作。本系统软件设计界面友好,功能较全,使用比较方便。对于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烧结诊断对象的范围,而且为今后烧结诊断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

贲兴振[9](2006)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对能源背景研究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能源消费特征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个理念,全文分为五章,论文第一章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和现实指导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性。鉴于当前受到世界各国关切的环境议题,多与能源的生产与使用行为相关,论述了能源消费中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章讨论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组成部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论述了改变能源结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第五章对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论述。

伍萍[10](2005)在《提高核电企业竞争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是在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近些年,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主要特征的电力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已是必然趋势:“西电送粤”持续增长,清洁廉价的西部水电以及三峡水电都极具竞争力。广东核电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核电企业面临重大战略选择和思考。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核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诸如:知识管理、多元化战略、信息化效益分析等等,提高核电企业的竞争力也不例外。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要提高中广核电集团竞争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中广核自身出发,即从影响发电成本的相关要素出发,来提高竞争力。 核电企业中核燃料、乏燃料、核电设施退役等要素在会计核算中具有特殊性。由于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发电成本的核算,而发电成本是核电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它们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正是基于发电成本对诸要素的敏感性出发,通过分析发现降低比投资、退役基金、运行维修费用、燃料采购费用和乏燃料处置费用,而增加年发电量和延长发电年限有利于降低发电成本。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国际同类型企业和国内其它发电企业,诊断出公司现实竞争力状况和水平,从而,说明了中广核电通过降低发电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合理性、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企业竞争力理论,对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竞争力的培育,提升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最有利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措施和策略。

二、芬兰核电产出创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芬兰核电产出创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碳排放总量的研究
        1.2.2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1.2.4 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1.4.1 论文结构
        1.4.2 创新之处
2 我国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现状
    2.1 我国碳排放的基本情况
        2.1.1 我国的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1.2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2.1.3 我国碳排放的基本情况
    2.2 我国的产业现状
        2.2.1 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2.2.2 各产业的能源消费特点与能源结构
    2.3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
    2.4 小结
3 碳排放总量与减排责任
    3.1 碳排放权问题
        3.1.1 碳排放权问题的产生和现状
        3.1.2 中国未来的碳排放权
        3.1.3 2020 年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国内目标
    3.2 碳排放总量的确定
        3.2.1 生产者原则和消费者原则
        3.2.2 按生产者原则确定的碳排放总量
        3.2.3 最终消费排放的核算方法
    3.3 国家贸易中的隐含碳核算
        3.3.1 核算原理和方法
        3.3.2 数据来源
        3.3.3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核算结果
    3.4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责任的分配
        3.4.1 CO_2净转移的 LMDI 分解
        3.4.2 排放净转移的分解结果
        3.4.3 隐含碳责任的分配
    3.5 小结
4 中国 CO_2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
    4.1 研究方法
        4.1.1 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分解研究综述
        4.1.2 SDA 分解技术
        4.1.3 SDA 和 LMDI 结合的 CO_2排放强度分解方法
    4.2 部门 CO_2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4.2.1 各部门 CO_2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4.2.2 碳排放系数
        4.2.3 部门能源结构
        4.2.4 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的处理
    4.3 CO_2排放强度的分解
        4.3.1 CO_2排放强度的分解结果
        4.3.2 能源转化效率和能源结构的影响
        4.3.3 部门的直接能耗强度和投入技术
        4.3.4 最终需求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
    4.4 小结
5 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潜力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5.1.1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基本假设
        5.1.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5.2 消费和出口的产品结构预测
        5.2.1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预测
        5.2.2 居民消费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对应
        5.2.3 政府部门的消费以及产品结构预测
        5.2.4 消费的产品结构预测
        5.2.5 出口产品结构的预测
    5.3 资本系数矩阵 K 的估计
        5.3.1 固定资本形成的分配系数矩阵
        5.3.2 资本系数矩阵 K
    5.4 均衡产业结构及其节能减排潜力测算
        5.4.1 均衡产业结构
        5.4.2 能源需求预测
        5.4.3 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估计
    5.5 小结
6 能源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6.1 能源供给预测
        6.1.1 能源生产
        6.1.2 能源供给预测
    6.2 能源的内部替代与能源效率
        6.2.1 能源的内部替代
        6.2.2 能源产出弹性的估计
        6.2.3 能源效率和能源内部替代
    6.3 供给和替代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
        6.3.1 供给和替代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
        6.3.2 能源结构调整的结果
        6.3.3 能源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
    6.4 小结
7 碳排放指标的产业间分配
    7.1 碳排放指标在产业间的分配
        7.1.1 最终消费排放和部门直接排放
        7.1.2 碳排放总量的产业间分配
        7.1.3 碳排放强度的产业间分配
    7.2 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政策建议
        7.2.1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目标的贡献
        7.2.2 实现碳强度目标的政策建议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及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 1 附表
    附录 2 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2)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
        1.1.1 能源安全概念与内涵
        1.1.2 经济全球化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1.2 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发展
        1.2.1 全球能源市场供给形势
        1.2.2 全球能源市场消费形势
        1.2.3 全球能源贸易形势
        1.2.4 全球能源价格
        1.2.5 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1.3 全球与区域能源安全合作
        1.3.1 全球性能源合作的开展
        1.3.2 区域性能源合作的发展
第2章 能源供给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能源合作
    2.1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能源资源
        2.1.1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自然地理状况
        2.1.2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
        2.1.3 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能源基础设施概况
    2.2 俄罗斯能源产量与消费量
        2.2.1 俄罗斯能源勘探工业发展
        2.2.2 俄罗斯能源产量
        2.2.3 俄罗斯大型油气公司发展
        2.2.4 俄罗斯能源消费量
        2.2.5 俄罗斯核能发展
    2.3 俄罗斯能源贸易
    2.4 俄罗斯资源领域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及合作模式
        2.4.1 相关法律
        2.4.2 相关赋税
        2.4.3 外国投资者参与俄罗斯油气领域的主要形式
    2.5 蒙古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对外能源合作
        2.5.1 蒙古能源供给
        2.5.2 蒙古能源贸易与对外能源合作
        2.5.3 蒙古能源政策
第3章 能源输入国能源安全与对外能源合作
    3.1 日韩的能源供给
        3.1.1 日本能源资源与能源产量
        3.1.2 韩国的能源资源与能源产量
    3.2 日韩能源消费
        3.2.1 日本能源消费与能源利用效率
        3.2.2 韩国能源消费与能源利用效率
    3.3 日韩对外能源合作
        3.3.1 日本对外能源合作
        3.3.2 韩国对外能源合作
    3.4 日韩能源政策
        3.4.1 日本的能源政策
        3.4.2 韩国的能源政策
第4章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与能源政策
    4.1 中国能源供给
        4.1.1 中国能源生产
        4.1.2 中国的能源工业发展
    4.2 中国能源消费
    4.3 中国的能源贸易
    4.4 中国的能源政策
第5章 东北亚区域能源竞争与合作
    5.1 东北亚区域能源竞争
        5.1.1 东北亚区域能源竞争原因
        5.1.2 东北亚区域能源竞争表现
        5.1.3 东北亚区域能源竞争后果
    5.2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
        5.2.1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必要性
        5.2.2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现状
第6章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前景与中国的对策
    6.1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
    6.2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面临的障碍
    6.3 未来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具体领域
    6.4 中国的对策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注释
第一章 能源安全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与问题
        一、世界石油形势
        二、高油价问题
        三、运输通道安全问题
    第二节 能源安全概念的演变
        一、国家安全领域的扩大
        二、能源安全概念的提出
        三、能源安全概念的扩大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一、能源安全概念界定
        二、能源安全的特点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现状
        一、国产石油供求矛盾引起石油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
        二、能源不足会引发国内政治不稳定
        三、国内资源开发条件不好
        四、能源危机应对能力不足
        五、高油价威胁
        六、海上运输安全问题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中国国内能源安全战略
        二、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外交
    第三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观及对美国的基本认识
        一、中国的能源安全观
        二、中国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认识美国因素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现状
        一、国产石油供求矛盾引起对外依赖度严重
        二、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
    第二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美国的国内能源安全战略
        二、美国的对外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外交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认识
        一、中国能源威胁论
        二、重视中美能源合作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的积极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伊朗核制裁为例
        二、中国在非洲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三、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能源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五、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特点
        六、小结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能源安全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的关系
        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三、中国的马六甲困局及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四、中国海军力量增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五、小结
    第三节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与中美能源合作
        一、战略石油储备与能源安全
        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状
        三、中国加入IEA的博弈收益分析
        四、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铁矿石资源的战略性质
        1.1.2 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研究现状
        1.2.1 铁矿石需求分析与预测方面
        1.2.2 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方面
        1.2.3 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战略
        1.2.4 铁矿石资源的相关规制
    1.3 本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1.4 本论文的内容结构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说明
第2章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铁矿石资源的主要特性
    2.2 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科学内涵
        2.2.1 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
        2.2.2 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2.2.3 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经济学解释
    2.3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PSR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铁矿石资源状况与政策
    3.1 国外主要地区的铁矿石资源状况
        3.1.1 大洋洲
        3.1.2 拉美地区
        3.1.3 北美地区
        3.1.4 亚洲
        3.1.5 欧洲
        3.1.6 非洲
    3.2 国外主要铁矿石资源的政策
        3.2.1 铁矿石资源的勘查政策
        3.2.2 铁矿石资源的开发政策
        3.2.3 铁矿石资源的经济政策
        3.2.4 铁矿石资源的保护政策
        3.2.5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策
        3.2.6 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政策
        3.2.7 矿产资源的储备政策
        3.2.8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3.2.9 鼓励利用再生资源政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铁矿石资源状况与政策
    4.1 中国铁矿石资源的主要状况
        4.1.1 中国铁矿石资源的储量
        4.1.2 中国铁矿石资源的分布情况
        4.1.3 中国铁矿石资源的开发条件与潜力
    4.2 中国铁矿石替代资源的主要状况
        4.2.1 废钢回收利用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4.2.2 中国废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2.3 其它替代资源现状
    4.3 中国铁矿石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政策
        4.3.1 中国铁矿石资源勘查和开发政策
        4.3.2 铁矿石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政策
        4.3.3 发展高效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与装备
        4.3.4 中国铁矿石资源保护政策
        4.3.5 中国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4.3.6 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战略
        4.3.7 中国鼓励海外铁矿石投资发展政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与铁矿石需求预测
    5.1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5.1.1 中国钢铁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5.1.2 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5.2 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分析预测
        5.2.1 中国钢铁需求预测思路及方法选择
        5.2.2 未来中国钢铁需求的模型预测
        5.2.3 基于模型预测基础上的相关讨论
    5.3 未来中国铁矿石需求状况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评价
    6.1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的结构与分析
        6.1.1 国内自产铁矿石资源供应
        6.1.2 海外贸易铁矿石资源供应
        6.1.3 海外投资权益矿资源供应
        6.1.4 铁矿石替代资源的供应
        6.1.5 铁矿石战略储备资源供应
        6.1.6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结构分析
    6.2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影响因素
        6.2.1 铁矿石资源供应数量的影响
        6.2.2 铁矿石资源供应价格的影响
        6.2.3 铁矿石资源供应质量的影响
        6.2.4 国际铁矿石市场垄断化的影响
        6.2.5 国际铁矿石市场金融化的影响
        6.2.6 中国铁矿石资源政策的影响
    6.3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系统评价
        6.3.1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评价体系
        6.3.2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评价方法
        6.3.3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的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战略
    7.1 国内铁矿资源开发战略
    7.2 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战略
    7.3 铁矿石替代资源发展战略
    7.4 国家铁矿石资源储备战略
    7.5 铁矿石物流发展战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铁矿石供应安全政策与建议
    8.1 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的基本态势
    8.2 关于应对国际铁矿石垄断化趋势的建议
    8.3 关于应对国际铁矿石金融化趋势的建议
    8.4 关于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的建议
    8.5 关于开发国内铁矿石资源的政策建议
    8.6 关于开发国外铁矿石资源的政策建议
    8.7 关于二次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建议
    8.8 关于国家铁矿石资源储备的政策建议
    8.9 关于加强铁矿石高效利用的政策建议
    8.10 关于进一步完善铁矿石技术标准的建议
    8.11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1.1 取得的成果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5)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及基于国内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性商品定价的理论脉络
        2.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2.1.2 全球商品链分析的视角
        2.1.3 资源性商品定价的基本模型
    2.2 自组织政策对资源性商品价格的影响
        2.2.1 期货市场
        2.2.2 存货储备
        2.2.3 卡特尔
    2.3 非自组织政策对资源性商品价格的影响
        2.3.1 国内税
        2.3.2 相关贸易政策
        2.3.3 国际商品协定
    2.4 国内资源性商品定价策略的相关研究
        2.4.1 期货市场与储备
        2.4.2 其他政策
    2.5 小结
3 贸易媒介与贸易商品定价
    3.1 市场微观结构中的贸易媒介
        3.1.1 微观经济中的市场中介
        3.1.2 市场微观结构中的贸易中介
        3.1.3 国际市场微观结构中的贸易媒介
    3.2 基于贸易媒介的贸易商品定价分析框架
        3.2.1 分析框架的提出
        3.2.2 贸易商品的定价过程
    3.3 贸易媒介影响定价的机理及其转化形式
        3.3.1 效率增进型贸易媒介
        3.3.2 租金转移型贸易媒介
    3.4 小结
4 贸易媒介与国际资源性商品定价
    4.1 资源性商品的国际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4.1.1 国家层面的国际市场结构
        4.1.2 微观层面的国际市场结构
        4.1.3 资源性商品的特征
    4.2 贸易媒介影响资源性商品定价的机制及其转换
        4.2.1 资源性商品的定价过程
        4.2.2 贸易媒介的形成和转换
    4.3 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形成和转换的案例分析Ⅰ: 棉花
        4.3.1 案例背景
        4.3.2 计量分析
        4.3.3 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4.3.4 棉花定价博弈对英美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
    4.4 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形成和转换的案例分析Ⅱ: 石油
        4.4.1 案例背景
        4.4.2 国际石油定价分析
        4.4.3 石油价格形成方式转变和定价结果
    4.5 小结
5 国内税对资源性商品定价的影响
    5.1 国内税影响资源性商品定价的机制
        5.1.1 基本模型
        5.1.2 征收消费税对定价的影响
        5.1.3 征收产出税对定价的影响
        5.1.4 主要结论
    5.2 石油国内税价格效应的实证分析
        5.2.1 经验观察与描述统计
        5.2.2 实证方法与数据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6 资源性商品国内税的优化选择
    6.1 最优税率模型及最优税率估计
        6.1.1 单期国际石油价格与最优税率
        6.1.2 跨期国际石油价格与最优税率
        6.1.3 最优税率估计
    6.2 价格稳定性与国内税制选择
        6.2.1 从量税税制
        6.2.2 从价税税制
        6.2.3 比较结果
    6.3 国内税政策的优化选择: 以中国燃油税改革为例
        6.3.1 燃油税改革的影响
        6.3.2 燃油税改革的政策选择
        6.3.3 中国燃油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
        6.3.4 中国燃油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6.4 小结
7 中国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转换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中国资源性商品贸易媒介的转换
        7.1.1 从高度集中到市场取向的贸易媒介转换
        7.1.2 资源性商品贸易公司的演进
        7.1.3 资源性商品政策的演进
    7.2 中国资源性商品贸易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测定
        7.2.1 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7.2.2 最优规模经济测定
    7.3 现有贸易媒介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稀土和焦炭为例
        7.3.1 案例与方法
        7.3.2 模型、数据与计量结果
        7.3.3 计量结果分析
        7.3.4 改善稀土和焦炭市场势力的政策建议
    7.4 小结
8 中国参与策略选择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8.1 中国参与策略选择Ⅰ: 效率增进型贸易媒介视角
    8.2 中国参与策略选择Ⅱ: 租金转移型贸易媒介视角
    8.3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现状及趋势
    2.1 世界矿产资源分布与供需状况
        2.1.1 世界主要矿产资源分布
        2.1.2 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状况
    2.2 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利用状况
        2.2.1 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历史回顾
        2.2.2 全球矿产资源跨国开发现状
    2.3 矿产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趋势分析
        2.3.1 矿产资源必须走全球化配置之路
        2.3.2 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3.3 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3 我国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3.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3.1.1 矿产资源海外开发的基本理论
        3.1.2 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消费的理论模式
    3.2 我国矿产资源消费趋势预测分析
    3.3 世界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分析
    3.4 我国矿产资源海外开发状况
        3.4.1 我国矿产资源海外开发回顾及进展
        3.4.2 我国矿产资源海外开发现状分析
4 保险资金运用理论基础及国内外保险资金运用实践研究
    4.1 保险资金运用的基本原则
        4.1.1 近代原则
        4.1.2 现代原则
    4.2 保险资金运用的理论基础
        4.2.1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4.2.2 投资风险管理理论
        4.2.3 投资组合管理理论
    4.3 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保险资金运用模型分析
        4.3.1 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 Security Protfolio Theory)
        4.3.2 因素模型
        4.3.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
        4.3.4 负债约束下的资产配置理论
    4.4 国外保险资金运用实践及经验借鉴
        4.4.1 美国
        4.4.2 英国
        4.4.3 德国
        4.4.4 日本
        4.4.5 共性及差异
    4.5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
        4.5.1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演变
        4.5.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5 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适配性研究
    5.1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性理论分析
        5.1.1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5.1.2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纽带和渠道
        5.1.3 两个市场之间资金融通的渠道与风险转移机制
        5.1.4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5.2 全球经济格局下保险资金运用国际化战略迫切要求投资渠道的拓宽
        5.2.1 开放对中国保险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5.2.2 中国保险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的现状
        5.2.3 中国保险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趋势
    5.3 我国矿产资源海外开发需要新型投融资模式
        5.3.1 国际矿产资源开发融资模式
        5.3.2 我国实施矿产资源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5.3.3 我国矿产开发投融资现状
    5.4 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适配性分析
        5.4.1 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5.4.2 保险资金的性质特征与结构性匹配
        5.4.3 国家能源战略及产融结合的宏观政策要求
6 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实现方式
    6.1 保险资金投资的几种主要模式
        6.1.1 市政债券模式
        6.1.2 贷款模式
        6.1.3 资金信托模式
    6.2 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原则
        6.2.1 应以获得被投资项目的控制权为主要目标
        6.2.2 应尽量避免投资行为可能引发的“政治化”争议
        6.2.3 应以商业性的金融资本作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资本支持力量
        6.2.4 应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市场手段进行运作
    6.3 设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基金
        6.3.1 国际私人资本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重要来源
        6.3.2 国际经验表明保险资金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是设立海外投资基金
        6.3.3 私人股权投资本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符合我国对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性原则要求
7 设立保险投资基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及风险分析
    7.1 我国实施矿产资源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7.1.1 商业风险
        7.1.2 政治风险
        7.1.3 地缘政治下的地区风险
    7.2 保险投资基金的收益分析
        7.2.1 保险投资基金的投资工具
        7.2.2 保险投资基金绩效评估模型分析
    7.3 保险投资基金的风险分析
        7.3.1 保险投资基金面临的主要风险
        7.3.2 保险投资基金风险归因分析
8 保险投资基金运行模式探索
    8.1 保险投资基金管理人的选择
    8.2 保险投资基金组织形态的选择
    8.3 保险投资基金交易方式的选择
    8.4 设立投资基金实施海外矿产开发的关键问题
        8.4.1 相关政策限制
        8.4.2 基金的组织形式
        8.4.3 基金的风险控制
    8.5 具体设想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标尺竞争的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创新和整体思路
2 电价监管相关理论综述
    2.1 电力监管及电价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2.1.1 自然垄断与管制经济学
        2.1.2 管制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2.1.3 电力监管及电价监管的需求
    2.2 激励性管制理论
    2.3 电价监管理论
        2.3.1 传统的价格监管
        2.3.2 激励性价格监管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的构建基础
    3.1 两个典型的电价监管模型及其分析与评价
        3.1.1 投资回报率(ROR)模型
        3.1.2 价格上限监管(RPI-X)模型
        3.1.3 对ROR 模型和RPI-X 模型的分析及评价
    3.2 国外发电侧电价监管的发展和现状
    3.3 我国发电侧电价监管的现状及分析
    3.4 我国电力市场的特点及电价监管模型构建的原则
        3.4.1 我国的电力产业、电力市场处于吸收投资的阶段
        3.4.2 我国的电力企业效率低下,需要提高
        3.4.3 发电侧电价监管模型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3.5 标尺竞争理论及其对我国电价监管的启示
        3.5.1 标尺竞争理论
        3.5.2 标尺竞争理在电价监管中的应用
        3.5.3 标尺竞争理论对我国电价监管的启示
    3.6 成本的重新划分
        3.6.1 成本的重新划分
        3.6.2 从成本重新划分角度对ROR 和RPI-X 模型的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研究
    4.1 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的构建
        4.1.2 模型的定性分析
    4.2 μ值的确定和模型的作用机制
        4.2.1 电量-电价曲线
        4.2.2 电量-电价曲线的预测
        4.2.3 μ的确定和模型的作用机制
    4.3 标尺尺度k 的确定
        4.3.1 数据包络分析(DEA)概述
        4.3.2 发电企业相对效率的计算——标尺尺度k 的确定
        4.3.3 棘轮效应及全标尺竞争
    4.4 模型的定量分析
        4.4.1 企业效率高低与企业最高限价的关系
        4.4.2 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4.4.3 参数μ对行业平均价格、行业平均收益的影响
        4.4.4 对效率的激励
        4.4.5 对投资的激励
        4.4.6 模型定量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算例模拟
    5.2 实证分析
        5.2.1 模型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5.2.2 参数μ对行业平均价格和行业收益率的影响
        5.2.3 参数μ对企业平均价格和收益率的影响
        5.2.4 模型对投资的激励和调控
        5.2.5 模型对效率的激励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B. 上市发电企业相对效率评价数据

(8)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烧结技术的进步
        1.1.1 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1.1.2 烧结技术发展情况
    1.2 人工智能技术在钢铁工业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炉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2 人工智能技术在烧结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论文的提出
第二章 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策略
    2.1 异常诊断的基本原理和诊断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诊断方法
    2.2 烧结生产异常分析
        2.2.1 烧结生产工艺简介
        2.2.2 烧结生产异常现象
    2.3 烧结生产异常诊断研究方法
        2.3.1 信号检测
        2.3.2 特征信号的提取
        2.3.3 异常诊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3.1 系统构造
        3.1.1 系统组成及结构
        3.1.2 诊断模块的划分
    3.2 系统知识处理
        3.2.1 知识获取
        3.2.2 知识表示
        3.2.3 知识组织
    3.3 系统推理机制
        3.3.1 推理方法
        3.3.2 推理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4.1 开发工具的选取
        4.1.1 开发环境选取
        4.1.2 数据库系统选取
        4.1.3 画图工具选取
    4.2 软件的开发
        4.2.1 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4.2.2 软件组成
        4.2.3 软件界面
        4.2.4 软件安全措施
    4.3 软件系统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2.1 能源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2.2 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2.3 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
    3.1 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3.2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3.3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
第四章 能源利用效率
    4.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4.2 环境污染的现状与预测
    4.3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减少环境污染
    4.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能源效率评价方面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能源创新
    5.1 人类对能源的选择
    5.2 人类第四代能源天然气
    5.3 非生物成因天然气
    5.4 深层油气
    5.5 天然气水合物
    5.6 煤层甲烷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提高核电企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际核电工业发展现状
        1.2.1 发展核电是必然趋势
        1.2.2 世界核电发展现状
    1.3 我国核电工业发展的情况
        1.3.1 我国核电工业发展历史情况
        1.3.2 我国当前及中远期核电发展战略
        1.3.3 当前我国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
        1.3.4 广核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结构框架
第2章 核电企业相关概念概述
    2.1 核燃料概述
        2.1.1 核燃料涵义界定
        2.1.2 燃料组件循环工艺的特色以及由此产生会计核算问题
        2.1.3 会计核算的基本结论
    2.2 乏燃料概述
        2.2.1 乏燃料涵义界定
        2.2.2 乏燃料组件循环工艺的特色
        2.2.3 会计核算的基本结论
    2.3 核电设施退役
        2.3.1 涵义界定
        2.3.2 特殊性
        2.3.3 会计核算的基本结论
    2.4 核电厂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2.4.1 涵义界定
        2.4.2 特殊性
        2.4.3 会计核算的基本结论
    2.5 核电环境会计研究
        2.5.1 涵义界定
        2.5.2 特殊性
        2.5.3 会计核算的基本结论
    2.6 核电的外在成本
    2.7 核电综合经济性
第3章 中广核电企业的竞争力
    3.1 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内涵和特征
        3.1.1 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3.1.2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3.1.3 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3.2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3.3 中广核电企业竞争力分析
        3.3.1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发展概况
        3.3.2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成立的背景
        3.3.3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现状
        3.3.4 中广核电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3.5 中广核电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第4章 中广核发电成本的综合比较分析
    4.1 发电项目经济比较方法
    4.2 发电项目经济比较
        4.2.1 代表性对比参量的选择
        4.2.2 发电成本对各要素的敏感性
    4.3 与国内不同类型电厂的比较
        4.3.1 不同类型电厂单位投资额比较
        4.3.2 不同类型电厂单位发电成本比较
        4.3.3 与具体电厂(煤电厂)的比较
    4.4 与国际不同类型发电企业成本的比较
        4.4.1 核电成本与常规电力成本比较
        4.4.2 大亚湾核电成本与美国核电成本比较
        4.4.3 大亚湾核电站与CRUAS电站成本比较
第5章 提高中广核电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
    5.1 新形势下的策略
    5.2 降低比投资和运行维修费用
    5.3 合理选择贴现率
    5.4 充分发展自身优势
        5.4.1 核电行业的环境保护优势
        5.4.2 核电行业未来的经济优势
        5.4.3 资源利用优势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项目

四、芬兰核电产出创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D]. 向其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9)
  • [2]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D]. 李霞. 吉林大学, 2012(03)
  • [3]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研究[D]. 许恩姬. 复旦大学, 2012(03)
  • [4]中国铁矿石资源供应安全研究[D]. 吴新春.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5]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及基于国内税的研究[D]. 孙泽生. 浙江大学, 2008(04)
  • [6]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研究[D]. 张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5)
  • [7]基于标尺竞争的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研究[D]. 董坤. 重庆大学, 2008(06)
  • [8]烧结生产异常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D]. 代林晴. 中南大学, 2008(01)
  • [9]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D]. 贲兴振. 天津大学, 2006(01)
  • [10]提高核电企业竞争力[D]. 伍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芬兰核电产量创纪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